法官見死不救
『壹』 見死不救應當入罪的理由
一、提議「見死不救」入罪無疑出於這樣的擔憂:一個缺乏道德溫情的社會,哪怕物質文明再發達,也註定是「不文明」的,而「見死不救」泛濫所傳遞出的「集體冷漠」會像瘟疫一樣侵蝕社會的文明底線。這種擔憂不無道理,至少一個道德匱乏的社會,是社會進步所不欲的結果。但不少人在批判這種道德危機時,卻存在著致命的「法理硬傷」,即不區分「見死不救」的主體,而「一刀切」地將「見死不救」完全歸咎於道德危機。
二、 其實,對於不少公職人員來說,「見死不救」行為不是道德問題而是不履行職責的法律問題。正如面對一個被歹徒傷害的人,作為普通公眾一員的「第三者」,如果逃之夭夭,只是一個道德問題,其所遭遇的只會是道德輿論的譴責,但對於負有保護公眾安全職責的警察而言,其同樣的「見死不救」,卻是嚴重的瀆職行為,能夠讓其「入罪」的不是不道德的「見死不救」,而是不履行職責的「瀆職」。
三、 對處於危險境地的當事人,負有法定救助職責的公職人員或者准公職人員,不能以「道德風險」來替換自己的「職責風險」,諸如警察之於受害人、醫生之於病人、消防隊員之於受火災威脅的當事人等等。對此,現行法律早已為其「見死不救」行為規定了相應的罪名,如將其不作為認定為瀆職罪甚至故意殺人罪等,而根本不需要《刑法》畫蛇添足地為其量身定做一個新的「見死不救罪」。
因此,討論「見死不救」是否應當入罪,首先要在法理上將「見死不救」的主體限定在不負有職務上、業務上特定責任的「非職務主體」,否則,法律和道德關系的討論在此處就會成為無稽之談。如果說現代法治的一個基本趨勢是法律不再試圖去「解決道德問題」,這能作為論證「見死不救」不應入罪的理由;那麼,現代法治同樣認可的是,「法律是底線的道德」,「見死不救」這一道德行為通過入罪上升為法律的底線,又有何不可?
「法律不解決道德問題」或者說「法律是底線的道德」,這樣的法治原則,從來提供的都是一個法律和道德必須分離的抽象原則,但我們無法藉助這樣的原則按照「法學原理」的形式邏輯推理出,「見死不救」這樣的行為究竟應該在道德和法律界分的哪一邊。因為,無論怎樣論證,這都是一種邏輯學上的「循環論證」。所以,解決「見死不救」是否應當入罪問題,還應該跳出法律和道德界分「底線何在」的爭論,先看看怎樣的底線在約束著立法者。
『貳』 見死不救構成犯罪嗎
一、法律依據:《刑法》第十三條【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十五條【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第十六條【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二百三十五條【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三百九十七條【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四百一十六條【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接到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及其家屬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舉報,而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不進行解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阻礙解救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律師意見:1、見死不救,如不負特定義務,一般不構成犯罪,屬於道德上的譴責。2、如果故意見死不救的人負有以下義務,如果他違背了該義務,那麼這種情況下故意見死不救就涉嫌犯罪或違法、違紀: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如警察負有保護人民責任,不能見死不救;職務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如消防員看到有火災不救;法律行為產生的作為義務;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如一大人帶著一未小孩出去玩,孩子落水,大人必須救助。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不同主體、不同客觀表現涉嫌的罪名也不相同。
三、風險提示:負有救助義務的人見死不救,應承擔責任,嚴重的涉嫌犯罪。
『叄』 中國的法律倒底怎莫了見死不救的那個個案的那個法官現在是不是得拿出來判個罪了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法律都只能起到一個總體的規范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法律,就會有人有辦法鑽法律的空子,逃避法律的制裁。
不過現在中國的司法體系確實有待完善,感覺好多法官都是讀書讀傻了,辦案的時候不去了解一下社會現狀,不去考慮一下社會後果,以及判決所帶來的社會輿論效果,讓好人心寒,壞人心寬,看著那一個個的判例,就似乎在說:「讓你做好事,不得好死了吧~看你下次還敢不敢做好事了~」
『肆』 今日說法見死不救的真相的觀後感
佛山女孩被兩車碾軋,18名路人見死不救,這個新聞大家一定都已經看過了,
你是什麼感覺,是心疼?是氣憤?這么小的一個生命,竟然被這樣殘忍的對待,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以後她將面對多麼殘酷的人生?就算她能搶救過來,不會死,也會終身致殘!
現在輿論都在譴責肇事司機和漠然走過的路人,可是我也很氣憤,在這樣一個不正常的社會,你有什麼權力去譴責漠然走過的路人?如今世風日下,不就是畸形的社會造成的嗎?
人們會罵,但怎麼不想想他們為什麼不救,難道真的人性泯滅不想救嗎,我看到這新聞的時候,也很心痛很傷心,可是冷靜的想想換做事我,也許我也不會去救,因為我害怕反咬一口,怕引來很多麻煩,因為有太多做好事的英雄流血又流淚,這些都是前車之鑒。路人的冷漠來自於求自保的不安全感,由於害怕救人有可能帶來麻煩,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只有在社會上樹立公平正義的精神,保護見義勇為者,才能讓更多的人敢於挺身而出。 現在的人,救人之前都要先想一想,我怎麼樣救完人證明自己的清白?用手機錄像還是怎麼樣?以確保不會惹火上身,救小悅悅的是一個老媽媽,她沒有車,如果是一個開車的司機中途停下來把小孩救起,結局又會怎麼樣呢?會不會說是他撞的?希望此事能讓有關部門清醒地看待社會存在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此前南京、天津的事件,扶人者卻要承擔責任,扶人者委屈的說你們有什麼證據證明是我撞的,法官說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扶?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送醫院,真的是社會價值出了問題,這是直接原因。
要想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你要有能夠實現的環境,現在這種大環境,不適合,沒有健全的法律來支撐,有的人為了做好事,弄得傾家盪產,記得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司機送路上摔倒的老人去醫院,結果被反咬一口,要賠十幾萬,這個司機全家抱頭痛哭,說他家裡也不富裕,為了掙點錢供孩子上學,沒日沒夜的工作,平時省吃儉用,沒想到做好事救了個人,一下子要賠十幾萬,都不知道怎麼活。
這次小悅悅事件中,好心的老媽媽陳賢妹救人之後,雖然沒有被反咬一口,卻處於「莫須有」的道德討論漩渦之中,無法抽離,陳賢妹救人之後,有人爆出質疑之聲,懷疑陳賢妹的舉動是為了炒作自己。
對於陳賢妹來說,安寧的生活很難再繼續。18日,她的兒子阿兵在電話告訴記者,母親在遭到媒體的「狂轟濫炸」後,覺得身體很不舒服,還特別去看了醫生,當時兩人正回清遠陽山老家。當晚,陳賢妹的電話關機。
所以說,好人真的難做啊
願在我們大家的祈禱下,小悅悅能出現奇跡!
『伍』 廣州政府提倡見義勇為,不能見死不救。如果救人被賴後法官仍然判賠錢, 大家還會救人嗎
好人不會因為別人而改變,就像救小悅悅的那位拾荒老婦
『陸』 見死不救是否因受法律懲罰-辯論-正方
社會整合機制運行中的失當對社會信任狀況造成了一定的毀損。社會整合版就是促進社權會和諧,防止社會的排斥與分裂。社會整合機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社會文化、價值觀及其傳播載體;二是社會制度、規范及其執行機構。近年來之所以形成「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道德困境,與這兩個方面的運行不當密切相關。
司法機關和政府部門都是社會整合機制的關鍵要素。它們的運行水準直接或間接地對社會信任狀況具有巨大影響。近期在處置此類糾紛案件時,有的司法機關執法缺乏應有水準。「彭宇案」等的處理,或證據不足,或真相不明,法院判決表述、推斷片面、主觀,難以服人,非議巨大,產生了強烈的社會負面效應。如「彭宇案」的判決書使用了「從常理分析」、「與情理相悖」之類的措辭來判斷彭宇之責。這些判斷的依據中透出「法官」對於今天社會道德狀況的預設:人都是自私的,怎可能有公德。
『柒』 南京法官是什麼意思誰能介紹下!
南京法官指王浩,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於此案件的審判結果對社會影響巨大,此人備受關注。
案件過程如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嫗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車時,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無辜,有目擊證人為其作證。
2007年1月4日,66歲的徐壽蘭向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彭宇將其撞倒在地致其受傷為由,索賠13.6萬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認為本次事故的雙方徐壽蘭和彭宇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彭宇對受害人徐壽蘭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主審法官判決彭宇給付徐壽蘭損失的 40% ,共人民幣45876.6元。判決結束後,彭宇表示不服判決。
(7)法官見死不救擴展閱讀:
當時這起轟動全國的民事訴訟案一審判決後引起極大爭議,有人對主審法官王浩的判決表現出了極度不滿。
2008年3月15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全國「兩會」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首度披露該案雙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至此,為時1年多的彭宇案畫上了結案句號。
『捌』 在狼人殺中,女巫已經使用了靈葯救人。這之後,女巫還能不能知道誰被殺了(法官還會不會提示女巫誰被殺
不能,女巫用掉解葯只能保護一輪的生命,並不能知道誰被殺了。
『玖』 真的很希望各媒體去采訪下判彭宇案的法官,面對彭宇案後的所有不敢救人事件有什麼感想
王浩出來、王浩出來、出來…………。網友們我們來人肉一下我們的大法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