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異地管轄
1. 法院異地執行規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二十九條 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的財產在外地的,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函件後,必須在十五日內開始執行,不得拒絕。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結果及時函復委託人民法院;在三十日內如果還未執行完畢,也應當將執行情況函告委託人民法院。
受委託人民法院自收到委託函件之日起十五日內不執行的,委託人民法院可以請求受委託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受委託人民法院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15.被拘留人不在本轄區的,作出拘留決定的人民法院應派員到被拘 留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請該院協助執行,受委託的人民法院應及時派員 協助執行。被拘留人申請復議或者在拘留期間承認並改正錯誤,需要提前 解除拘留的,受委託人民法院應向委託人民法院轉達或者提出建議,由委 託人民法院審查決定。
259.被執行人、被執行的財產在外地的,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委 托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也可以直接到當地執行。直接到當地執行的, 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當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當地人民法院應當 根據要求協助執行。
(1)法院異地管轄擴展閱讀
異地執行的操作及應注意的問題:
1、首先做好異地執行的充分准備,減少因盲目行動造成損失。首先,要對申請執行的本院生效的法律文書認真審查,對符合異地直接執行條件的,要逐級申請;
基層人民法院異地直接執行本市轄區以內被執行人,應由本院寫出書面申請,闡明異地執行理由,連同判決書、申請執行書等原件,一並遞交中級人民法院進行審批;
涉及本市中級人民法院轄區以外及本省、直轄市轄區以外的異地執行案件,首先應得到本市中級人民法院批准後,取得本省、直轄市等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即異地直接執行批准通知書),該手續必不可少:
一是法院執行機構內部規定,二是到異地執行請求當地法院配合時,當地法院首先要審查異地執行批准通知書,如無該通知書,當地法院執行機構可能會拒絕配合、協助。
2、其次,本院決定受理異地執行案件,並得到批准後,應在三日內向被執行人送達本院執行通知書,闡明履行義務,限定履行期限(筆者建議以郵寄方式送達,減少開支)。
這里所應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僅對執行案件的執行費有明確收費標准,對實際支出費用並無明確收費標准,致使各地法院對實支費的收取並不統一;
如果對實際支出費用的收取明顯高於被執行人當地法院收取標准,可能會使被執行人造成誤解,影響執行,應靈活掌握,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另外要將執行中所需的文書准備充分,做到一應俱全,來應付一切突發情況。實踐證明,在異地執行中,往往會因某種法律文書不全,影響案件進程。
3、再次,在異地執行時,必須攜帶自己的工作證和最高人民法院統一制發的執行公務證,並按規定著裝,必要時,應由司法警察參加執行。另外,異地執行最好由三名以上執行員進行,在執行程序中遇重大事項的辦理,可進行討論,報院長批准後,做出裁定。
4、最後,在對被執行人限定的履行時間前,派人到被執行人處進行摸底、了解,在進入強制執行程序前,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以免「白跑腿」,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開支。
以上四項建議,旨在異地執行要准備充分,以免身在異地,因一項手續不全,而來回往返,增加執行周期,增大執行開支。
2. 異地管轄權成立,原法院如何處理
民事案件如果異地管轄成立,那麼原審法院是會將案件移送異地法院的。
3. 法院人員要打官需要異地管轄嗎
法院人員要打官司是屬於迴避規定,不可以申請異地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判人員嚴格執行迴避制度的若干規定》法發〔2000〕5號
第一條審判人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
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與當事人有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關系
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勘驗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的訴訟代理人、辯護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關系
的;
(五)本人與本案當事人之間存在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第二條審判人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迴避,但
應當提供相關證據材料:
(一)未經批准,私下會見本案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
(二)為本案當事人推薦、介紹代理人、辯護人,或者為律師、其他人員介紹辦
理該案件的;
(三)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財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當事人及其委
托的人報銷費用的;
四)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宴請,或者參加由其支付費用的各項活動
的;
(五)向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訊工具或者其他物品
,或者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在購買商品、裝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給予的好處的。
第六條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或者根據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的舉報,認為
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審理有違反本規定第一條至第三條所列情形之一的,經核查屬實,
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4. 網上法院起訴申請異地管轄
網上沒有法院,更沒有網上法院審理。
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法院審理,你可能被人欺騙
無需理睬。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5. 法院有沒有外地管轄權
沒有這樣的規定,一個案件,原告所在地和被告所在地還有事件發生地的法院都有管轄權,至於由誰管轄就遵循「先到先得」原則,哪個法院先受理就由它負責。有些涉及到特別法的案件也許會由專門的法院審判,比如海關那些。
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異地管轄權
民事主要是採取方便民事糾紛雙方,也採用最密切點聯系說。
刑事主要是為了避免當地的政治干預,政治影響,或者某些罪行滔天卻又勢力極大的黑惡勢力分子。
7. 法院受理異地的法律問題嗎
法院管轄案件,法律有規定,符合規定就可以管轄。
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一條內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容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二條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第二十三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8. 異地管轄權
應當具體具體分析。
《刑事訴訟法》第26條的規定,可以視為對異地審判管轄問題提供了條文依據,從形式上看,推行異地審判管轄並沒有超出上述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范圍。
但是根據最高法院《解釋》第116條,第117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訴案件,應當在收到起訴書後,由審判員審查以下內容:案件是否屬於本院管轄,對於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決定退回人民檢察院。
同時最高法院《解釋》第18條還規定,「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因案件涉及本院院長需要迴避等原因,不宜行使管轄權的。可以請求上一級人民法院管轄;上一級人民法院也可以指定與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管轄」。
而在實際操作中,檢察機關從案件角度考慮,到異地法院提起公訴,即使異地法院同意接受管轄,再由受訴法院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報請指定自己管轄,實為無法可依。更為嚴重的是有的法院將案件受理、換押、送達後才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報請指定管轄。
9. 法院有外地管轄權嗎
這個是沒有的,要看具有案件的情況。
10. 行政案件異地管轄的具體是哪些案件
行政案件異地管轄指的就是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是將部分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一審行政案件,通過上級人民法院統一指定的方式,交由其他基層人民法院集中管轄的制度。
行政案件異地管轄並不區分具體行政案件的類型,適用異地管轄試點的法院轄區內的行政案件全部交由指定的異地法院集中管轄。
行政案件異地管轄的依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開展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試點工作的通知》。目前已經有黑龍江省、河南省、甘肅省等省高級人民法院下發了《全省中級人民法院異地管轄分工方案》,明確了轄區內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本地行政機關為被告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交由本地區內另一集中管轄法院審理的范圍。具體省市法院行政案件異地管轄的范圍需要查看當地高院、中院的司法文件。
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開展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試點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行政審判權,充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在部分中級人民法院轄區內開展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試點工作。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提高對試點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行政訴訟制度是新時期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的重要機制之一,是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的重要渠道。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各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大批行政案件,妥善化解了大量行政爭議,為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於有的地方司法環境欠佳,案件的受理和審理往往受到不當干預;有的地區行政案件不均衡,有的法院受案不多甚至無案可辦;有的法院因怕惹麻煩而不願意受理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能依法受理行政案件,並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不僅損害司法的權威,最終也將損害法律和國家的權威,動搖黨的執政基礎。近年來,黨中央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民法院為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在當地黨委、人大、政府的支持配合下,以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通過提級管轄、指定管轄、交叉管轄和相對集中管轄等方式,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實現了司法審判區域與行政管理區域的有限分離,使行政審判制度及時有效化解行政爭議、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這些探索和實踐,有利於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有利於回應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司法訴求,有利於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也有利於改善行政審判司法環境、統一司法標准、促進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部分中級人民法院轄區內開展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試點工作。各級人民法院要充分認識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完善我國行政訴訟制度、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研究具體實施方案,確保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並取得實效。
二、做好試點法院的遴選工作
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就是將部分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一審行政案件,通過上級人民法院統一指定的方式,交由其他基層人民法院集中管轄的制度。各高級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本地實際,確定1—2個中級人民法院進行試點。試點中級人民法院要根據本轄區具體情況,確定2—3個基層人民法院為集中管轄法院,集中管轄轄區內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行政訴訟案件;集中管轄法院不宜審理的本地行政機關為被告的案件,可以將原由其管轄的部分或者全部案件交由其他集中管轄法院審理。非集中管轄法院的行政審判庭仍予保留,主要負責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等有關工作,同時協助、配合集中管轄法院做好本地區行政案件的協調、處理工作。集中管轄法院的選擇,應當考慮司法環境較好、行政案件數量較多、行政審判力量較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等因素,並制定試點方案報請高級人民法院決定。
三、落實試點工作保障措施
試點工作涉及機構編制、人員調配、物資保障等多方面問題。各高級人民法院、開展試點的中級人民法院以及相關基層人民法院,要主動向當地黨委、人大、政府匯報,通報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做法,力爭各方面的理解與配合,並在黨委領導、人大監督和政府的支持下,積極有序開展試點工作。集中管轄法院要研究落實試點工作保障措施,配齊配強行政審判人員,行政審判庭設置不少於兩個合議庭,所需審判人員可以在所屬中級人民法院轄區內擇優調配,也可以其他方式選調充實。要結合試點工作需要,做好集中管轄法院行政審判庭的辦公用房、辦公設備、車輛等物資保障,為開展試點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四、貫徹司法便民原則
試點工作應當堅持和體現以人為本、便民利民原則。確定集中管轄法院,要充分考慮其所處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盡可能方便當事人參與訴訟。試點中級人民法院轄區內各基層人民法院的立案窗口,要免費提供試點工作相關的宣傳和釋明材料,便於公眾了解試點情況,指導當事人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參與訴訟活動。當事人向非集中管轄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告知其向管轄法院起訴,或者在收到起訴狀後及時將相關材料移送集中管轄法院。要充分考慮當事人訴訟的便利性,盡可能通過到當地調查取證、巡迴審判等方式,減輕當事人訴訟負擔。
五、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
各高級人民法院和試點中級人民法院要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及時出台試點方案,支持、指導、監督集中管轄法院做好試點工作。要指導、監督集中管轄法院與其他法院的合理分工與配合,共同做好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和息訴穩控工作。對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適時進行調研和解決。試點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要及時層報上級法院。試點中級人民法院要及時將集中管轄法院及其管轄范圍以適當方式進行公告,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試點工作,爭取對試點工作的理解、關心和支持。
各高級人民法院應當在2013年3月底前,將試點中級人民法院名單及其試點方案報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