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法治思維
1. 法律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異同
1:定義上的區別
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件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使用范圍的區別:
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
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引申寓意的區別:
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
法律思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1)法官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和法治思維的關系
法治思維與學術界常講的法律思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都是根據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規范為邏輯基準進行分析推理判斷。
即在法律思維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2. 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包含哪些
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如下
1、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四個層次。
一是認識和判斷層面,即運用法治概念原則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認識和初步判斷層面。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判斷社會上的一些行為或現象是否合法,例如,喝酒和開車是非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的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分析判斷問題,綜合推理,得出結論和解決問題的層次。法律職業的思維大多處於這一層次。這種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個案的法律解決。
三是綜合決策層面,在上述法律認知與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衡量,做出符合法治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法治思維在這一層面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四是制度層面的建設,即在前三個層次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化,使通過法制建設或改革能夠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法治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高級領導幹部應有的。因此,在檢驗法治思維能力時,應根據不同的對象和主體設置不同的標准。
2、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2)法官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的不同之處
1、於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即在法律思維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2、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所以,與法治思維所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後者將權力置於法律之上,視法律為虛有之物。
3. 法治思維的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4. 法治思維怎麼解釋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
5. 什麼是法治思維法治思維的內容有哪些
法律思維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則和立法精神,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內習慣和思想取向。
法治思維方容式的主要內容:
(一)權利義務相統一,權利義務的對等性,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
(二)重證據,證據要具有客觀性,要具有關聯性,證據要具有合法性。
(三)講程序。
6. 什麼是法治思維及如何提高法治思維
一是要培養法治思維理念。首先,要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理念,使其認識到什麼是法治思維,為什麼要運用法治思維,怎樣運用法治思維,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幹部的常用語,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其次,要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要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減少官民對抗,樹立領導幹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決策既合法合規、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在於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要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的長效機制。在學習形式上,要通過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法制講座等形式,通過舉辦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專題研討班,定期組織領導幹部參加專門法律知識輪訓和新法律法規專題培訓。在學習內容上,既要學習憲法、通用法律知識以及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法律知識,又要重視法律原則、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學習培養。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職水平。要像考核經濟指標一樣,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納入對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要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要按照有權就有責、濫權應擔責、侵權要賠償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幹部要嚴肅進行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領導幹部,要嚴格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 《法官能為法治做什麼》引發的思考
《法官能為法治做什麼》一書,全方位展示了美國法官精英對一些司法熱點問題的見解,雖出自域外司法視角,正如譯者何帆所言,「司法領域畢竟有許多共通規律」,書中許多觀點於中國司法問題亦多有呼應,讀之啟發良多。
一、「九家小型律所」比喻的啟示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絕對高大上的司法角色,一直以為其職業生活必定驚心動魄、精彩絕倫。不曾想,大法官的工作模式卻被約翰·哈倫二世、鮑威爾大法官形象比喻為「九家小型律師事務所」,並特別強調「小型」和「獨立」。意指每位大法官都擁有獨立的辦公室、配備3至4名法官助理,彼此獨立工作、甚少交流,甚至無法保證任期內都去過其他大法官辦公室「串門」。作為頂層法律精英,平均每周工作卻達60小時。
驚詫之餘,又略有所悟。「小型、獨立」兩個關鍵詞蘊含的「法官獨立」、「團隊機制」精神,與當前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理念不正契合嗎。
1、「法院獨立」與「法官獨立」之辯
論及關鍵詞「獨立」,大法官強調的是為確保公正,法官個人在案件審理中做到獨立思考,獨自決斷,不受他人的干擾與阻礙。當然,法官獨立並非排除審判輔助人員的支持。審判獨立,是不爭的共識,而「法院獨立還是法官獨立」,卻是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命題。西方分權制衡理論視野下,法院獨立是三權分立框架下早已界定的事實,其更關注的是法官是否獨立。而在中國語境中,「法院獨立」抑或「法官獨立」之爭卻延續長久。
我國立法界定和審判實踐似乎都在支持「法院獨立」觀點。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憲法是在機構獨立的角度界定審判獨立。審判實踐中,法官參照公務員管理形成科層化,裁判文書層層簽署、層層負責,文書簽署法院印章對外生效,形成了飽受詬病的「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非正常現象,法官獨立審判是沒有實現的,辦案責任制也因此陷入尷尬。應當說,在此次司法體制改革的理論設計中,「法院獨立」與「法官獨立」之辯至此可以終結。新一輪司法改革倡導法官角色回歸本位,「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清晰劃分案件裁判權和司法行政管理權的界限,正是法官審判獨立精神的回歸和強調。可以說,強調法官獨立是此次司法改革的第一位的精神要領。法官裁判的獨立性是確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生命線。這一要旨正如哈倫大法官論及審判獨立時所提醒的,「與律所的法律意見和企業的政策決定不同,最高法院的判決不是機構作為整體的處理結果,只是合議後個人投票的結果。個人負責制一直是最高法院內部備受尊重並被小心呵護的慣例。」
2、審判組織之構成
論及關鍵詞「小型」,前述比喻意指以每位最高法院大法官為核心,包含法官助理、秘書、信使等人員在內,可以獨立完成審判職責,規模不大但功能完備的團隊。
就此關鍵詞,聯想到我國此次司法改革的審判組織形式調整。長久以來,參照行政機關管理模式,我國法院以業務庭作為基本管理單元,各業務庭再組成數量不等的合議庭或獨任法官作為基本辦案單元。行政化的科層級審判組織形式,其弊端是明顯的:裁判權被割裂配置在法官、合議庭、庭長、院長等主體手中,審判分離,辦案責任落實虛化;院庭長忙於管理性事務,往往脫離審判一線,造成優秀審判資源的極大浪費;「鏈條狀」的審判管理,制約了審判效率的提高。就審判組織變革而言,此次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實現「扁平化」和「團隊化」。這在結構形式上與美國大法官「小型團隊」的運作模式是存在共通性的。將合議庭或獨任庭作為直接的審判單元,通過減少審判管理中間環節,建立緊湊的扁平組織結構以提高效率;將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的業務技能有效整合形成團隊,通過資源優化組合,實現團隊作戰效能的最大化。多個試點法院組建「審判團隊」的經驗佐證了以上改革思路,如深圳福田法院以「1+N」模式(即1名審判長,1至2名見習法官或1至2名法官助理及速錄員等)組建獨任制審判團隊,以「1+2+3+4」模式(即1名審判長,2名普通法官,3名法官助理,4名輔助人員)組建合議制審判團隊。
二、「法官員額」的考量
1、聯邦法院規模之爭
與我們受「案多人少」困擾一樣,美國法院也正經歷「案件數量危機」。為應對危機,美國的做法是審判輔助人員不斷增長以減輕法官負荷,另外就是增加法官人數、壯大法官隊伍,「1950年至2011年間,聯邦下級法院法官數量增至原來的三倍多」。然而,就是否應該增加法官員額,美國法官的意見是分化的,存在「聯邦法院規模之爭」。以斯蒂芬·萊因哈特為代表的法官堅決支持擴大法官員額,理由是沒有足夠多的法官,很難為公眾提供高水準的審判服務,難以確保個人權利免受侵害;以安東尼·斯卡利亞大法官為代表的法官卻主張控製法官員額,對聯邦法官規模的擴張倍感憂慮和遺憾,認為這將對司法程序、聯邦制度與聯邦法院產生負面影響,其主張的核心思想是「司法精英主義」。當然,在萊因哈特法官看來,反對者是法官既得利益群體的抵制思維作祟。
2、我國法官員額制改革的考量
法官員額制是當下我國司法領域的熱詞。應當說,美國「擴大還是限縮法官員額」的爭議在我國已有定論。法官員額制是在加強法官職業化建設的背景下提出,是本輪司法體制改革的關鍵一環。與美國主張控製法官員額的理由一致,確定法官員額隱含著法官精英化的理念。制度初衷在於,通過提高任職門檻以確保法官質量,以優秀的司法人力資源配置最終保障案件質量。同時,通過法官群體精英化,為提升法官職業保障創造條件,以法官的減量提質,提升社會對法官職業的認同感,進一步強化司法公信。另外,法官員額制改革有效銜接配套實施的法官助理制度、書記員單列等改革措施,建立科學合理的法院人員分類管理體制,逐步改革行政化管理的頑疾,實現法院管理的專業化。
當然,與美國的情形一樣,對實施法官員額制改革並非沒有任何質疑和隱憂,這些是當前改革推進中絕不能忽視的「異議之言」。按照不超過39%的比例實施法官員額限制,必將導致法官數量的大幅減少,在「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的現實考驗中,少數精英法官如何確保審判任務的完成?法官數量的減少會否導致案件質量的大幅下降?法官員額制動的更多是年輕法官的「乳酪」,他們感受的沖擊將會最大,法官身份喪失後,如何確保隊伍的凝聚力和他們對法官職業的持續夢想?以上憂慮的存在,需要法官員額制改革保持足夠的審慎,將眾多的因素納入改革考量。科學合理地測算完成案件審理所需要的法官數量,確保精英化之路上不至於以犧牲審判任務和案件質量為代價;盡量合理解決未入額法官的過渡性安排,為落選者後續入額保留足夠的彈性空間,為其法官夢想留下可期的前景和執業的動力。隱憂或許是多慮,但盡可能周全的思量和安排,必能為改革減小阻力、凝聚人心。
三、審判輔助人員的價值認識
在中美司法系統運作中,都少不了一群叫做「審判輔助人員」的身影。他們是以法官為核心的審判團隊不可或缺的組成,扮演著法官「賢內助」的角色。
從價值上說,法官精英化後,包含法官助理、書記員在內的審判輔助人員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絕非無足輕重的「小卒」。正如書中所言,「不可否認的是,法官助理在審判過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已經發生了徹底改變。」當案件持續增加,法官人數與案件數不成比例時,法官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審判輔助人員。受限於法官員額的限制,審判輔助人員的增長必將是法院應對受案高壓的有效手段之一。從審判組織功能性構成看,審判輔助人員是審判組織不可或缺的人員組成。精英化的法官將集中精力於「審」與「判」,除此以外的大量事務性工作將由審判輔助人員完成,沒有他們的工作,審判組織功能的健全完善是難以想像的。
價值已無需多言,而審判輔助人員的現實境遇如何呢?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審判輔助人員位於科層結構的底層,其地位不過是法官的附庸。受限於僵化的編制管理,大量審判輔助人員採取勞務派遣用工形式。其准入的門檻不高,待遇自比不上法官,在繁重工作任務壓力下,以及「同工不同酬」的不忿中,審判輔助人員隊伍流動性較大。在此想表達的是,一些固有的偏見到了該修正的時候,審判輔助人員絕非法院的「二等公民」,其價值遠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切,改革的視野應加重對審判輔助人員的關注份量。探索創新審判輔助人員管理模式,積極拓寬其職業發展空間,科學劃分其職責范圍,注重強化職業保障,確保隊伍整體活力以發揮審判團隊的整體效能等等,以上命題都是改革路徑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改革者需要以足夠的重視讓審判輔助人員改革跟上法官員額制改革的步伐。
8. 法治思維的四個特點
基本含義: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2:具體特徵: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有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法律職業者的思維方式。其特徵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
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
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9. 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分別有哪些
法治思維是指受法律規范和程序約束、指引的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9)法官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特徵:
(1)權利義務相統一
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
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並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