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
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現是否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02]21號 / 現行有效 / 2002.07.24發布 / 2002.10.01實施
❷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tn=se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下列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
(五)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基本內容
中華人民共來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源公告
法釋[2002]2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2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
為准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❹ 最高院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哪些事實可以直接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十八條 下列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
(五)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❺ 最高人民法院有哪些規定是規范法官審核和認定證據的
最高人民法院規范法官審核和認定證據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個:
1、《最高內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容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2〕21號
4、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司法部 《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發〔2010〕20號
❻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為( )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現在是否有變更或改動
您好,現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是2002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的法釋〔2002〕21號規定,目前而言沒有新的變化。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❽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下列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
1、眾所周知的事實;
2、自然規律及定理;
3、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4、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
5、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
前款1、3、4、5、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擴展閱讀
解讀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不舉證就可能輸官司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鄒聲文)處於被告一方的行政機關對其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如果行政機關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則被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可能會因此輸掉官司。今天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就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作出了明確規定。
專家指出,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處於平等的地位,所以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但在行政訴訟中,與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相比,原告明顯處於弱勢地位。
如果套用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難以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
但這一原則由於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不能完全解決實踐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在總結審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和舉證期限問題作出了具體解釋。
新規定指出,被告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規定提出,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證明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
規定指出,原告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同時,這一司法解釋對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原告、被告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特殊情況需要補充證據以及人民法院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等問題,也作了具體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解讀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不舉證就可能輸官司
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該文件的主題詞是什麼
主題詞是用以揭示公文主要內容的規范化的詞或片語。標注主題詞有助於迴文書部門依據公文主題及答時、快捷的處理公文,同時便於按主題查找、檢索公文。主題詞的標注順序是:全面審讀公文,確認公文的主題內容;認真進行主題分析,對關鍵性語句准確精煉的進行主題概括,形成主題概念;在《公文主題詞表》中選用最恰當的主題詞語,詞表中沒有所需詞時,可選用相關或相鄰近的詞進行組配,組配不合適或不能組配時,可選用最直接的上位詞。
因此,這個文件的主題詞可以編輯為:最高法、行政訴訟證據、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