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

發布時間: 2021-03-12 19:15:49

㈠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Federal Circuit)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巡迴有什麼含義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Federal Circuit)

叫這個名字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Federal Circuit)

巡迴法院是在一定地區巡迴審專判的法院組織。

美國在1869年將18州劃屬分成3個巡迴區,各設一所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後改為上訴法院。

㈡ 美國的聯邦巡迴法院是什麼

聯邦法院系統,復有三個等級的製法院,即聯邦最高法院、聯邦巡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其中巡迴法院稱上訴法院,相當於我國的中級法院,但不直接審理一審案件。而地區法院則是聯邦系統的基層法院。美國聯邦法院將全國五十個州劃分為十三個審判區域設有十三個巡迴法院,一個巡迴法院往往下轄數個地區法院。例如,新澤西州所在的第三巡迴法院就下轄新澤西州、德拉瓦州、賓夕法尼亞州的所有聯邦地區法院。有趣的是巡迴法院的法官們並非集中辦公,而是分散到各區法院辦公,就地受理、審理上訴案件。比如在紐瓦克市的新澤西地區法院就有3位巡迴法院的法官在此辦公,巡迴法官雖然在同一個地方辦公,但是屬於不同的審級,互相獨立,互不幹擾。聯邦系統還有國際商貿法院、所有聯邦法院的經費也直接來源於聯邦政府。所有聯邦法院法官的任命權是由總統(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由總統提名,國會批准任命)或上級法院的法官行使,不受地方州政府的干涉。

㈢ 美國 聯邦地區法院 州法院什麼關系

美國是一個法治發達的國家,不但律師多,法官也不少。據聯合國的統計,2001年全美約有法官、裁判官人,平均每10萬人中,有近11名法官。美國的法院分為兩大系統,即聯邦法院系統與州法院系統,這兩個系統是平行沒有從屬關系的,兩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范圍以及獨自的法院設立、法官就職規定。在案件的審理上,只有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理州最高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其他聯邦法院,包括上訴法院(U.S. courts of appeal,又稱巡迴法院)、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都無權審理州各級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
要理解美國兩大法院系統的區分,必須了解美國建國之初的歷史。美國獨立以前,13個英屬殖民地就有自己成熟的法院系統,建國後,13個殖民地成為最初組成聯邦的13個州,這13個州雖然聯合起來組成了國家,但都希望盡量保持每個州的自主性,包括司法自主。在制定憲法時,各州代表對於是否需要設立聯邦法院以及聯邦法院是否應該取代州法院有很大的爭議,最後達成妥協,即《憲法》賦予聯邦司法系統有限的權力,同時州法院繼續行使司法權。這樣,就出現了兩個互不統屬的法院系統。需要指出的是,州法院系統包括了50個州,這50個州之間也是互相獨立的,因此州法院系統比聯邦法院更為復雜,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法官就職規定等。
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區分大致為:

一,從法院的設立看,聯邦法院的設立由美國《憲法》規定,除了最高法院外、上訴法院、地區法院的設立以及法官人數的多少,由國會具體運作;州法院的設立則由各州的憲法及州議會規定。
二,從司法管轄權看,州法院與聯邦法院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一般情況下,聯邦法院不審理涉及各州法律的案件,但是州法院卻可以審理和裁決聯邦法院擁有司法權的某些案件。因此,兩套法院系統在某些方面擁有專屬管轄權,而在其他方面則擁有共同管轄權。
三,從案件審理看,聯邦法院主要審理涉及《憲法》、外國、州與州之間的案件、以及違反聯邦法律的刑事案件,此外破產、海事案件等也屬於聯邦法院管轄范圍;州法院則主要負責審理本州的民事、刑事案件,以及婚姻、遺產繼承等事項。
四,聯邦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聽證批准,是為終身職;州法官的任職,根據各個州的規定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選舉的,還可以兩者兼有;就職年限可以是終身的,也可以是有年限的。

㈣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住所

CAFC的辦公地點分布在哥倫比亞特區的Howard T. Markey NationalCourts Building、Benjamin Ogle Tayloe House,前Cosmos Club和Cutts-Madison House等地。法院有時會在華盛頓之外的地回方開庭。答而且,CAFC的法官也可以基於指派參加其他聯邦上訴法院和聯邦地區法院的案件審理。由於CAFC的管轄權遍及美國全國,因此該法院可以在美國國內的任何地方開設合議庭。CAFC通常每年一次或兩次在華盛頓之外的城市進行口頭審理。合議庭可以在聯邦法院、州法院,甚至可以在大學法學院內辦公。

㈤ 美國聯邦法院,州法院,巡迴法院,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分別有什麼職能謝謝!

以下內容供參考:

美國共有個相互獨立的法院系統,包括聯邦法院系統、首都哥倫比亞特區法院系統和50個州法院系統。雖然聯邦最高法院是全美國的最高法院,其決定對美國各級各類法院均有約束力,但是聯邦法院系統並不高於州法院系統,二者之間沒有管轄或隸屬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講,美國的法院系統為「雙軌制」,一邊是聯邦法院,一邊是州法院,二者平行,直到聯邦最高法院。
聯邦法院和州法院管轄的案件種類不同。在刑事領域內,聯邦法院審理那些違反聯邦法律的犯罪案件;在民事領域內,聯邦法院審理以合眾國為一方當事人、涉及「聯邦性質問題」、以及發生在不同州的公民之間而且有管轄權爭議的案件。州法院的管轄權比較廣泛。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凡是法律沒有明確授予聯邦法院的司法管轄權,都屬於州法院。在實踐中,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都是由各州法院審理的。在諸如加利福尼亞等大州,州法院一年審理的案件總數可以高達百萬;而所有聯邦法院一年審理的案件總數不過其四分之一。
聯邦和大多數州的法院系統都採用「三級模式」,只有內布拉斯加等幾個州採用兩級模式。所謂「三級模式」,就是說法院建立在三個級別或層次上,包括基層的審判法院、中層的上訴法院和頂層的最高法院。當然,各州所使用的法院名稱並不盡同。例如,在紐約州,基層審判法院叫「最高法院」;中層上訴法院叫「最高法院上訴庭」;實際上的最高法院則叫"上訴法院"。
「三級模式」並不等於「三審終審制」。實際上,聯邦和大多數州採用的是「兩審終審制」,即訴訟當事人一審敗訴後只有權提起一次上訴。從理論上講,當事人在一審之後可能還有兩次甚至三次上訴審的機會。但是,請求上訴法院再審是當事人的權利,請求最高法院再審就不是當事人的權利,而是最高法院的權力了。「權利」與「權力」,雖僅一字之差,但意義相去甚遠。在前一種情況下,法院必須受理當事人的上訴;在後一種情況下,法院沒有受理的義務,只有當法院認為必要時才受理。當事人若想獲得後一種上訴審,必須得到法院的「上訴許可令」(Leave to Appeal)或者「調卷令」(Writ of Certiorari)。
當然,也有一些州的法律明確規定了「三審終審制」,或者規定在某些種類的案件中採用「三審終審制」。例如,在紐約州,絕大多數案件的當事人都有兩次上訴的權利;在加利福尼亞州,法律規定凡是被告人被判死刑的案件都適用「三審終審制」。另外,某些在州法院系統敗訴的當事人還可以得到聯邦最高法院的「四審」。當然,究竟什麼案件可以得到這種特別的關照,法律上一般不做明確規定,決定權掌握在聯邦最高法院那9名大法官的手中。
無論是聯邦法院還是州法院,無論是普通法院還是特別法院,都可以根據基本職能不同而分為兩種:一種是審判法院(Trial Courts),一種是上訴法院(Appellate Courts)。一般來說,美國的審判法院和上訴法院之間的職責分工是明確和嚴格的。審判法院只負責一審;上訴法院只負責上訴審。但是聯邦最高法院和某些州的最高法院例外,它們既審理上訴審案件,也審理少數一審案件。
美國的審判法院一般都採用法官「獨審制」,即只有一名法官主持審判並做出判決。上訴審法院則採用「合議制」,即由幾名法官共同審理案件並做出判決。合議庭的組成人數各不相同。一般來說,中級上訴法院的合議庭由3名法官組成;最高法院的合議庭則由5名、7名或9名法官組成。此外,根據案件的種類和當事人的意願,審判法院的審判可以有兩種形式:法官審(Bench Trial)和陪審團審(Jury Trial)。
在此值得專門介紹的是合眾國最高法院(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即聯邦最高法院。它是美國惟一由聯邦憲法直接設立的法院。該法院位於首都華盛頓。其職能包括審理聯邦上訴法院的上訴案件,審理各州最高法院的上訴案件(如果涉及聯邦法律問題的話),以及審理憲法規定其可以直接審理的一審案件。一審案件的數量很少,不足其審理案件總數的十分之一。一審案件往往涉及兩個或多個州之間的糾紛,而且多與地界有關,如因河流改道而引起的土地歸屬權糾紛;也有些案件屬於兩個或多個州對某億萬富翁的財產征稅權糾紛。
最高法院受理上訴案件的途徑有二:其一是上訴權;其二是調卷令。當事人有權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的案件非常少。按照法律規定,只有當聯邦地區法院的判決是由3名法官組成的特別合議庭做出的時候,當事人才有權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如前所述,審判法院一般都採用獨審制,但是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組成合議庭。一種情況是重新劃分立法區;一種情況是國會希望快速解決某個憲法爭議問題。在1990年的「合眾國訴伊奇曼」一案中,為了迅速解答國會禁止非法焚燒美國國旗的法律是否違憲的問題,聯邦地區法院就採用了合議庭審判。這種合議庭由兩名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和一名聯邦上訴法院法官組成。
調卷令是最高法院受理上訴案件的主要途徑。要獲得最高法院的調卷令,訴訟當事人首先要提出申請,然後由大法官們投票決定是否受理。最高法院每年收到的調卷令申請在6000件左右,但是其受理的案件一般不超過200件。最高法院認為其主要職責不是糾正下級法院的錯誤判決,而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維護聯邦法制。因此,其發布調卷令的案件中往往涉及不同法院對聯邦法律的不同解釋,例如,兩個聯邦上訴法院對某一法律的解釋有沖突;聯邦上訴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對某一法律的解釋有沖突;或者聯邦上訴法院對某一法律的解釋與聯邦最高法院以前的判決有不一致之處等。
自成立以來,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最少時為5人,最多時為10人,目前由9名大法官組成,其中一人為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審理案件時由9名大法官共同組成合議庭。包括首席大法官在內的9名大法官的主要職責就是審判,他們並不承擔中國法院院長們所熟悉的行政管理職能。

㈥ 美國巡迴法庭是干什麼的

美國法院機構簡介 與中國、德國、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不同美國是實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國家。美國司法制度體現了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體系復雜。 概言之美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系統適用各自的憲法和法律管轄不同的案件和地域。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此外還有國會根據需要通過有關法令建立的特別法院如聯邦權利申訴法院等。 美國法院諸訴訟都實行「三審終審制」不同於我國的二審終審制。聯邦法院系統有三個等級的法院即聯邦最高法院U.S.Supreme Court、聯邦巡迴法院U.S. Circuit Court、聯邦地區法院U.S.District Court。其中巡迴法院亦稱上訴法院相當於國內的中級法院但不直接審理一審案件。聯邦地區法院則作為聯邦系統的基層法院。美國五十個州劃分十三個審判區域設有十三個巡迴法院一個巡迴法院往往下轄數個地區法院。所有聯邦法院的經費直接來源於聯邦政府。與聯邦法院系統相比州法院系統的情況相對復雜。原因在於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有自己的憲院 Superior Court of Appellate DivisCounty or Municipal Court。 聯邦系統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是①因聯邦法律、條約或州憲法而系爭的所謂「聯邦問題案件」包括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初審或終審的案件以及聯邦法律規定由聯邦系統的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如破產案件等。②雙方當事人為不同國籍或州籍而且系爭數額達一萬美元的案件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由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但離婚案件除外。③聯邦其他法院移送的案件以及原屬聯邦與州雙重管轄而雙方當事人自願轉由聯邦法院審理的案件。不屬聯邦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州法院均可管轄。至於各州之間的管轄由於法律規定各異與適用何州法律的沖突法問題密切相關是美國法中爭執較多、解決較難的問題。 一、關於訴訟案件的管轄及審理程序 一美國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管轄許可權。美國有兩個相互獨立且並行的法院系統一是聯邦法院系統一是州法院系統。 管轄的案件佔全國受理案件總數的2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通過國會立法規定的罪行、大部分涉及聯邦法規的案件如稅務、社會保障等、涉及州際和國際商業管制的案件如航空、鐵路企業等、涉及證券和商品管制的案件、海商、國際貿易、破產、專利、版稅等案件以及涉及條約、外國、外籍人士權利、有關多元國籍方面的州際爭端的案件。 98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由州立法規定的罪行、與州憲法有關的案件和涉及州法規的案件、有關家庭法的案件、房地產案件、房東與房客之間發生爭端的案件、私人合同糾紛破產除外、涉及專業人士玩忽職守、意外傷害、遺囑檢驗及遺產繼承、部分交通違規和機動車注冊方面的案件。 行、有關聯邦憲法問題的案件、有關民權訴訟的案件、環保管制問題的案件、涉及聯邦法律的某些爭端、集團訴訟案件。 二統一立案與選擇法官進行調解。在聯邦法院和州法院所有的訴訟案件都由專門的立案機構統一立案後再按照隨機方法分配給各位法官。法官不能自行去選擇案件或向負責分案的書記官「打呼」當事人也不能選擇法官審判自己的案件。但有的法院也有例外即如果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共同「選擇」另一擅長調解的法官進行調解時就可以將此案從隨機分配的法官手中交被「選擇」的法官進行調解。通常情況下法院都會採納當事人的意見。但如調解不成時件仍交回原接受隨機分配的法官進行審判。 三法院受理訴訟案件時沒有級別管轄的規定原則上實行兩審終審制。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系統還是州法院系統對所有訴訟案件均無「級轄」的限制一律由原審法院相當於我國的基層法院進行審判。原審法院判決後如果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可以向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系州法院系統的則向州中級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只有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宣判後自動進入最高法院審理。一些地區有點例外如加里福尼亞州規定中級上訴法院作出判決後的60 天內當事人有權請求向州最高法院申請再上訴經州最高法院審查決定每年接受這種再上訴的案件只有100件左右這些案件一般都具有爭議標的特別巨大或者社會影響特別重大的特點。因此實踐中對90以上的申請再上訴的案件都不會被
州最高法院接受。 四聯邦最高法院每年審判的案件不足100件。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均分為三級聯邦最高法院、巡迴區上訴法院13個、地區法院94個州最高法院、中級上訴法院、縣法院。 9名大法官每年審判的案件大約在80—100件之間這些案件是從數千件對上訴法院終審判決不服上告非法定程序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中選擇涉及與聯邦憲法有關和涉及州與州之間法律沖突的案件決定由聯邦最高法院審判而聯邦最高法院對這些案件所作的判決大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有點類似於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和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公布的案例。除了審判案件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主要到所分管的司法巡迴區檢查指導工作或者進行講學、出國考察等。聯邦最高法院討論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但對少數人的意見及其理由也應當寫入判決書中。最高法院討論案件時9 名大法官均必須到庭並發表意見和最後表決。如果主審法官的意見被多數人採納判決書即由該主審法官起草反之則由首席大法官指定多數意見中的一名大法官起草。 五90以上的刑事案件實行了訴辯交易。在美國對刑事案件可以實行訴辯交易即被告人如果同意放棄其辯護權供認有罪公訴人就可以以較輕的罪名起訴或者向法官建議判處被告人較輕的刑罰或者較短的刑期並將訴辯雙方的協議提交法官審查並直接作出判決。這種「訴辯交易」雖然有讓被告人所受其罰與所犯其罪有不適應之嫌但為國家減少了大量的司法成本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美國刑事司法程序中實行的訴辯交易相當於是一種「和解」這與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和解的審理程序有些相似但「和解」的內容不同於「調解」因為「訴辯交易」的「和解」是在刑事被告人認罪的基礎上由訴辯雙方的律師公訴人也由律師擔任經過協商達成協議後提交法官作出判決的而不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訴辯雙方達成的協議法官對訴辯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並沒有充當「調解員」的角色只是法官在作出判決前必須向被告人本人詢問其「認罪」是否出於自願有無強迫、是否知道放棄這些權利的法律後果。如果被告人不認罪、不知道「認罪」的法律後果或者訴辯雙方的律師協商未達成協議案件自然進入有陪審團進行審判的普通程序。 六未經庭前披露的證據不得在法庭上出示。按照聯邦法律和絕大多數州法律的規定有關刑事案件的證據材料訴辯雙方必須在法院開庭審判之前公開披露否則不得在法庭出示或者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當然如果控方認為庭審前公布證人姓名可能導致危險的話也可以不公布只是到了開庭審判的某一階段該證人則必須出庭作證。與此同時法官會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控方的請求決定是否命令司法警察對該證人實行「保護」對證人保護的內容很多如為其改名換姓、變更居住地甚至為其整容等。 七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否則可構成「藐視法庭罪」。直接言詞證據是美國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按照美國法律所規定的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任何未在法庭上經過控辯雙方盤問質證的證人證言是不能作為定案根據使用的。經法庭同意訴辯雙方都有權要求法官發布命令強制證人出庭作證。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文書是傳票如證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作證法官可以決定予以逮捕並判決其構成「藐視法庭」罪。證人作證前須在法官助理的帶領下宣誓。 八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均有律師擔任辯護人。無論是適用陪審團審判的普通程序還是適用訴辯交易的簡易程序審判刑事案件都必須有律師參加即使被告人不要律師為其辯護法官也要為其指定律師作為其辯護人因為法官會擔心被告人不知道法律的規定或者不了解法律的內容而放棄法律賦予他的權利如放棄辯護權、請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等從而影響判決的公正性。 九原審法院與上訴法院分離。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還是州法院都只有三級最高、上訴、原審法院在這樣的法院建制下原審法院 一審法院與上訴法院二審法院對案件的管轄和審理程序是嚴格分開的。即在一級法院中要麼只能對各類訴訟案件進行一審原審要麼就只能對上訴案件進行二審不會發生重疊和交叉。這與我國中級以上的法院既有權進行一審初審又有權進行二審上訴審甚至還可以進行復核審、再審的制度截然不同。據了解美國的這種做法體現了對不同審判階段追求不同的價值取向的對原審來說主要是為了體現審判的民主和公正而對上訴審來說則傾向於追求審判的法律價值。 十對上訴案件的審查篩選制度。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提出上訴後上訴法院並不會「無條件」予以受理並進入二審程序。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上訴法院負責立案審查的法官對上訴的理由進行嚴格的審查篩選將不符合上訴條件的「上訴案件」剔出這些案件一般是涉及一審中已經法庭確認了的事實和證據以及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明確表示放棄了的權利然後將涉及法律適用或反映出有嚴重程序違法的案件正式作為上訴案件立案受理。 一生效裁判的地域效力。在美國盡管實行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體系但對法院裁判包括決定、命令等的法律效力既判力都是一致的。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各法院必須承認和執行別的法院無論是聯邦法院或州法院作出的有效判決這里所指的「承認」包括確保該判決的終局性和保證該判決的執行。 二當事人對生效判決大都會自覺履行基本上不存在「執行難」的問題。美國法官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自覺遵守和執行法院判決的基礎是一種觀念美國人服從法律一般是因為他們信仰法治認為如果人人都守法會使社會變得更好而不是一種義務事實上在一個案件繁多、法律繁雜的國家內如果僅靠法律的強制力來迫使所有的人服從法律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是法院享有處罰不執行生效判決藐視法庭行為的權力即對於債務人而言無正當理由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將會受到法律的追究。正因為如此在通常情況下訴訟各方無論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尊重法院的判決並自動履行法官作出的決定包括在審判過程中法官所作出的有關裁定或者命令的。例如l974年的合眾國訴尼克松案。當時最高法院命令時任總統的尼克松向一家地方法院提交他與其他人談話的錄音帶。尼克松總統曾經試圖抵製法院命令但最終還是感到難以違抗因為雖然提交錄音帶會導致總統職位難保但如果不服從法院命令將會給他帶來更為嚴重的法律後果。 三法院對生效裁判不負責具體的執行。在美國法院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也沒有專門的執行人員因此在法院的司法統計數據中找不到有關執行案件受理和執結、未結的數據。但法院對生效判決不負責執行並不等於對權利人為實現其權利的請求無動於衷也不等於對債務人不自覺履行判決所確定的義務的「不作為」可以袖手旁觀。 而對權利人有關執行申請的「動議」作為一個新的「訴」來進行審查的。經審查認為符合生效判決的要求即簽發有關執行措施的命令 有的翻譯為《強制執行法院判決令》。原告勝訴後在對方逾期不履行判決的情況下如知道對方有把錢放在何處如存在銀行可申請法官簽發命令法官經過審查確認原告有充分的證據即簽發扣押令原告提交司法警察非法院編制具體執行司法警察在執行過程中必要時也可以請求地方警察協助如原告知道對方的房產或其他財產在何處也可先在房地產管理處進行「留臵權」登記目的在於向公眾告知該房產已經涉訟然後申請法官簽發命令交司法警察發布公告後予以公開拍賣出售如債務人是雇員債權人可以申請法官發布「第三人扣押令」其內容是要求雇員所在的公司定期扣除該雇員的部分工資交給債權人。如此等等。 相反還有利於法院法官集中精力和時間從事審判活動而不受非審判事務的干擾和影響。 四生效裁判的強制執行事項由獨立於法院系統之外的專門機構負責。這里所指的「專門機構」是指聯邦司法警察和州司法警察負責。法院裁判生效後當事人一般能自動履行。對少數逾期不履行的權利人在向法官提出查封、扣押、變賣債務人財產等手段的「動議」並獲批准後權利人即可憑法官簽發的命令請求司法警察對債務人或者債務人的財產採取強制措施。這種強制執行措施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在五、六十年聯邦法院要求消除種族隔離的判決在南方諸州受到白人和州長們的有組織的抵制專收白人的學校仍拒絕黑人學生入學。在聯邦法院的要求下美國總統派出了聯邦軍隊趕走了圍在學校門口的州長和白人黑人學生才得以進入校園。 五申請執行的期限。在美國權利人申請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期限一般為l0年特殊情況下申請人還可以申請再發布有關命令。這比我國法律規定的申請執行期限法人為6個月、個人為1年要長得多顯然這種將法律保護的重心向權利人傾斜的觀念和作法是值得我們借鑒。 六申請執行的費用。與我國收取訴訟費包括申請執行費大都是按照爭議或者申請執行的數額的「比例」徵收的作法明顯不同在美國當事人向法官申請簽發強制執行命令的「動議」是「按件」交費請求司法警察執行法官簽發的命令也要按照實際支出的費用交費或者在執行回來的財產中如數扣除有點類似我國法院在執行案件時收取的「實支費」「實際支出的費用」包括司法警察的誤工工資等開支和報酬。

㈦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介紹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簡稱CAFC,在案例援引時簡寫為Fed. Cir.,屬於美國聯邦法院系回統,是13個巡迴答上訴法院之一,住所設於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CAFC在13個上訴法院中是最晚成立,也是最獨特的一個,和其他12個巡迴上訴法院不同,其管轄權是基於案件的事項(subject matter)而不是地理位置來確定的。CAFC最為人熟悉的職能是作為對專利確權、侵權訴訟的專屬上訴法院。它受理來自美國專利商標局(PTO)的關於專利審查案件、美國聯邦地區法院(DCT)專利侵權案件、和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337調查」案件的上訴。自其成立以來,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大約有三分之一涉及專利。CAFC關於專利案件的許多重要判決在美國專利制度的發展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CAFC管轄的案件並不限於專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同屬知識產權范疇的商標和著作權的相關案件,CAFC不具有管轄權。

㈧ 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和和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的區別

美國聯來邦法院是根據美國自憲法和美國法律成立的法院。其中美國憲法只指明要成立最高法院,其餘法院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
美國聯邦法院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部份,可分為普通法院和專門法院。普通法院分為三級,從下到上分別是:
地方法院
上訴法院(除了聯邦區域上訴法院)
最高法院
專門法院有:
破產法庭
稅務法庭
國際貿易法庭
美國聯邦權利申訴法院
美國武裝力量上訴法院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
聯邦區域上訴法院
美國退伍軍人權利上訴法院
附屬機構有:
聯邦司法中心
美國裁決委員會
國會批准任命的聯邦法官有:
地方法官 642名
上訴法官 179名
最高法院大法官 9名
共840名聯邦法官,均為終身制,以保證司法獨立

㈨ 美國聯邦法院的聯邦法院的體制

現在,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由94個聯邦地區法院、13個聯邦上訴法院和一個最高法院組成。
1、聯邦地區法院
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地區法院,較大的州可能設立2至4個地區法院。現加利福尼亞州設有四個地區法院,辦公地點分別在舊金山、薩克拉門托、洛杉磯和聖迭戈。紐約州和得克薩斯州也有四個地區法院。美國全國50州共設有89個地區法院,另外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群島、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各有一個地區法院,一共94個聯邦地方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至少有一名法官,共有576名地區法官。設在紐約市的紐約州南部地區法院法官最多,有27名法官。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都是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地區法院是初審管轄法院,也是聯邦司法系統中「工作最重的」的法院。這91個聯邦地區法院只有聯邦的司法管轄權。但聯邦地區法官審理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州的公民,這時,他們也要應用有關州的法律。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大多數可以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有少數幾種可以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
地區法官可以任命書記官、法警、法律書記員、法庭報告發布官、法庭記錄員等協助他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角色是聯邦執法官。聯邦執法官分專職和兼職兩種,全國現共有287名專職執法官和168名兼職執法官。他們也是由地區法官任命,但需要經聯邦司法地區的居民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審查。執法官任期八年,其職責是發布逮捕狀、決定被捕者是否應由大陪審團起訴。每個地區法院還有一名聯邦執行官,他由總統任命並受聯邦司法部長的監督,他的主要職責是維持法庭秩序、實施逮捕、執行法院命令,傳喚證人等。
2、聯邦上訴法院
美國全國50州劃分為11個司法巡迴區,此外,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作為一個巡迴區,每個巡迴區設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共12個上訴法院。每個巡迴區所管轄的范圍大小不同,如第二巡迴區只轄紐約和康涅狄格兩州,第九巡迴區則轄加利福尼亞等太平洋沿岸及夏威夷、阿拉斯加九個州並加上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聯邦巡迴區」,其上訴法院稱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由12名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法官組成,辦公地點也設在哥倫比亞特區。該上訴法院與其他12個上訴法院地位相同,但其管轄的地理范圍涉及全國,而管轄的案件限於審理由各聯邦地區法院及有關聯邦獨立管理機構轉來的涉及專利、商標、版權、合同、國內稅收的案件,以及索賠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因此,在哥倫比亞特區有兩個上訴法院,一個為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一個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兩者是不同的。
每個聯邦上訴法院有6至28名法官,也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皆為終身職。上訴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由三名法官組成法庭,但特別重要和有爭議的案件要求全體法官出席。上訴法院只有上訴管轄權,受理經轄區內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的上訴,也審查聯邦貿易委員會之類的獨立管理機構的行動。
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是根據憲法第三條設立的,因此被稱為「憲法性法院」,又稱「憲法第三條法院」,但它們都屬於一般管轄權的法院。另外,還有國會設立的特別憲法性法院,如合眾國國際貿易法院、合眾國索賠法院。
此外,還有一類不是根據憲法的第三條設立而是由國會為某些特別的目的而設立的法院,或者說是由國會為行使憲法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權而設立的法院,被稱為「立法性法院」,或者「憲法第一條法院」。立法性法院的法官一般由國會規定了明確的任期,並被授予非司法的職能,其挑選和任命程序也與憲法性法院的法官不同。如合眾國軍事上訴法院審判案件應用軍事法,由三名文職法官組成,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但任期為15年;破產法院專門審理有關破產的案件,法官由聯邦上訴法院任命,作為聯邦地區法院的附屬機構。
3、最高法院
合眾國最高法院是唯一直接由憲法明確規定而設立的法院,也是聯邦法院中的最後上訴法院。1790年根據1789年司法條例成立,其組成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國會通過法令規定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八名大法官組成。30年代,由於最高法院宣布一系列新政立法違憲,引起羅斯福總統不滿,他在1936年競選連任獲得壓倒優勢的勝利,便在1937年向國會提出改組最高法院的法案,將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數增加到15人,以便通過「摻沙子」來改變最高法院的態度。但這一法案未能獲得國會通過,因此,美國最高法院至今仍由9名法官組成。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管轄權分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其初審管轄權只適用於兩類案件:一是涉及大使、其他公使和領事的案件,另一類是一州為一方當事人的一切案件。第二類案件中,州與州之間的法律爭執,初審管轄權為最高法院所專有。而一個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訴訟,或者一個州與另一州的政治實體、法人團體或公民之間的訴訟,最高法院雖然擁有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也可以讓聯邦下級法院去初審。
除了上述兩類案件外,所有屬於聯邦司法權范圍的其他案件,最高法院都擁有上訴管轄權,並且必須「依照國會所規定的例外和規章」,這就是說最高法院的上訴管轄權要受國會的控制,由國會決定。涉及聯邦問題的案件,可以由州最高法院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但是,上訴案件的工作量太大,因此,最高法院只能挑選審查最重要的案件。每年,最高法院的開庭期從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到第二年的六月。在一個開庭期里,最高法院要處理大約5,000宗案件,實際上只佔聯邦法院處理的案件的大約3%。在大多數情況下,最高法院都是只做一個簡短的判決,以「不合要求」或「無關緊要」為由,認為用不著由它復審。每年由最高法院判決的案件約有200到250件案件。但對某些案件,最高法院必須審查,其中包括:州最高法院在終審判決中否定合眾國條約和法律的效力的案件,州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支持了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或法律相抵觸的州法律的案件,聯邦上訴法院裁決州法律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法律相抵觸而無效的案件,聯邦地區法院在判決中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的案件,以聯邦政府或其任何機構、官員為一方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案件,聯邦地區法院的其他某些判決。
對於是否受理上訴案件,最高法院有自由裁處權,有權決定它想討審理哪些案件,它可以以「缺乏實質性聯邦問題」或「沒有適當的聯邦問題」為由而拒絕受理上訴案件;也可以發出「調案令」,把它認為值得審理的重要案件調到最高法院來復審。無論是受理上訴案件,還是調審重要案件,都需要有四名法官同意。最高法院是否受理一個案件,不是取決於這個案件對當事人的意義,而是取決於這個案件對「整個政府系統的運行」的重要性。
美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是美國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和其他八位大法官一樣,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但四年一度的總統宣誓就職儀式由他主持,監督總統做出憲法所規定的宣誓,在形式上是由他賦予新任總統以合法地位和憲法權力。他又是最高法院的主持人,並作為整個聯邦司法系統的頭號官員履行管理的責任。但他只是作為「首席法官」而不是「院長」。所謂「首席」,意味著他的角色僅僅是充當「同事中居首位者」。他的權力和影響主要是「勸說」而不是命令。除了管理職責和薪俸略高以外,首席法官在做出判決時與其他大法官的權力是同等的。但首席法官可能用他的司法主張來影響其他大法官,他主持開庭和法庭辯論,主持討論案件的會議,並可以提出處理案件的建議,安排和指派判決書的撰寫。在討論判決的秘密會議上,首席法官有權首先發言,可以起到「定調子」的作用。在就判決投票時,首席法官最後一個投票,如果其他法官分為兩種不同意見又票數相等,他的一票就具有決定意義。因此,首席法官對判決過程和判決結果有較大的影響,在美國的政治發展史上發揮重要作用。迄今美國歷史上已有過16名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其中最著名的如19世紀的約翰·馬歇爾和羅傑·B·坦尼,40年代的哈倫·F·斯通,戰後的厄爾·沃倫和沃倫·伯格等。馬歇爾任職的時間最長,自1801至1835年,共35年。但進入本世紀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任職年限均在20年以內。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在成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之前曾經擔任過總統的政治家。
美國最高法院全體法官組成一個法庭,審理案件時原則上應全體出席。最高法院在開庭審理案件之前,法官們要閱讀訴訟各方所遞交的「辯護狀」,其中包括各方提出的法律論據、歷史材料和有關的判例,有的可能長達數百頁。除了訴訟各方外,最高法院還可能收到「法庭之友」提交的辯護狀,個人、團體、公司或政府機構,都可以作為法庭之友,表示他們對案件的關注並提供有關的信息,這成為利益集團向最高法院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甚至總統也會運用法庭之友的方式,通過聯邦政府的司法部勸說最高法院改變主意。在1989年的一宗案件中,最高法院所收到的法庭之友辯護狀就多達78件。
最高法院開庭聽取口頭辯論,由訴訟各方的律師進行辯護,辯護的時間有一定限制,一般為半小時,有的也放寬到一小時。但是,律師們在作口頭陳述時,法官卻可能心不在焉,因此,有人做了這樣的描寫:他們或交頭接耳,或翻看材料,當他們覺得律師的陳述特別乏味時,就會不時故意誇張地看自己的手錶。
在閱讀和研究過辯護狀、聽取了口頭辯論後,最高法院就要舉行會議討論這些案件。這種會議在每個星期三下午和星期五的整天由首席法官主持召開,秘密舉行,因而被稱為「幕後活動」。它的判決以投票表決的方式做出,包括首席法官在內的九名法官都有同等的表決權。南北戰爭後的重建期間,由於最高法院在一系列判決中扼殺了重建成果,激起國會對最高法院的尖銳批評,眾議院在1868年通過了一項議案,要求最高法院必須有三分之二多數才能宣布一項國會法案違憲。但是,參議院卻否決了這項議案。自最高法院成立以來一直是依多數票做出裁決。投票後即根據表決結果起草一份判決意見書。當首席法官站在多數票一邊時,便由他指派一名法官起草判決書。如果首席法官屬於少數派,便由多數一方的資深法官來指派法官起草。但每位法官都可以寫出自己的附議意見書,而不論他是否贊成多數的意見。少數派的法官可以寫上自己的不同意見,多數派的法官如果同意判決的結果,論證的理由卻不同,也可以寫出並存的附議意見書。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關於杜魯門政府接管鋼鐵廠案的判決中,以6票對3票裁決總統接管是篡奪立法權的違憲行為,判決書由多數派布萊克法官起草,另外五位贊成這一判決的法官分別寫上了各自不同的見解,首席法官文森則代表少數派的三位法官起草了反對意見,為杜魯門的行動辯護。這樣,這份判決書中就包括了七種不同的意見,當然,這種判決不如一致多數和全體一致的判決那樣有影響,因為這種判決本身就是「含糊不清,令人眼花繚亂」的。

㈩ 美國的聯邦地區法院和州法院之間是什麼關系

美國是一個法治發達的國家,不但律師多,法官也不少。據聯合國的統計,2001年全美約有法官、裁判官31320人,平均每10萬人中,有近11名法官。美國的法院分為兩大系統,即聯邦法院系統與州法院系統,這兩個系統是平行沒有從屬關系的,兩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范圍以及獨自的法院設立、法官就職規定。在案件的審理上,只有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理州最高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其他聯邦法院,包括上訴法院(U.S.
courts
of
appeal,又稱巡迴法院)、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都無權審理州各級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
要理解美國兩大法院系統的區分,必須了解美國建國之初的歷史。美國獨立以前,13個英屬殖民地就有自己成熟的法院系統,建國後,13個殖民地成為最初組成聯邦的13個州,這13個州雖然聯合起來組成了國家,但都希望盡量保持每個州的自主性,包括司法自主。在制定憲法時,各州代表對於是否需要設立聯邦法院以及聯邦法院是否應該取代州法院有很大的爭議,最後達成妥協,即《憲法》賦予聯邦司法系統有限的權力,同時州法院繼續行使司法權。這樣,就出現了兩個互不統屬的法院系統。需要指出的是,州法院系統包括了50個州,這50個州之間也是互相獨立的,因此州法院系統比聯邦法院更為復雜,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司法管轄、法官就職規定等。
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區分大致為:
一,從法院的設立看,聯邦法院的設立由美國《憲法》規定,除了最高法院外、上訴法院、地區法院的設立以及法官人數的多少,由國會具體運作;州法院的設立則由各州的憲法及州議會規定。
二,從司法管轄權看,州法院與聯邦法院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一般情況下,聯邦法院不審理涉及各州法律的案件,但是州法院卻可以審理和裁決聯邦法院擁有司法權的某些案件。因此,兩套法院系統在某些方面擁有專屬管轄權,而在其他方面則擁有共同管轄權。
三,從案件審理看,聯邦法院主要審理涉及《憲法》、外國、州與州之間的案件、以及違反聯邦法律的刑事案件,此外破產、海事案件等也屬於聯邦法院管轄范圍;州法院則主要負責審理本州的民事、刑事案件,以及婚姻、遺產繼承等事項。
四,聯邦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聽證批准,是為終身職;州法官的任職,根據各個州的規定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選舉的,還可以兩者兼有;就職年限可以是終身的,也可以是有年限的。

熱點內容
國家最高立法權 發布:2025-08-01 23:29:33 瀏覽:205
道德下的讓座 發布:2025-08-01 23:21:54 瀏覽:960
評析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制度婚姻法與物權法 發布:2025-08-01 23:11:57 瀏覽:59
里格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01 23:06:47 瀏覽:79
法官主體責任制度 發布:2025-08-01 22:45:42 瀏覽:927
嚴國聯法院 發布:2025-08-01 22:24:42 瀏覽:438
鶴崗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01 22:21:26 瀏覽:301
工程建設法規ppt第一章 發布:2025-08-01 22:20:24 瀏覽:247
催收最新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01 22:20:24 瀏覽:316
法院工作照 發布:2025-08-01 22:19:43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