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① 國民黨主席大還是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大
國民黨主席大,但是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可以提出罷免黨主席的提案。提案是否能通過,最終是否能罷免黨主席,還要看黨內集體投票結果。
② 黨的四大決定在國民黨及其他重要政治團體中組織黨團,並決定正式成立中央組織部。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舉行。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陳潭秋、張太雷、周恩來、彭述之、李立三、羅章龍等20人(其中有表決權者14人),代表全國994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參加了大會。
國共合作建立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國內的革命形勢出現了熱氣騰騰的新局面。二七大罷工失敗後低落的工人運動逐步恢復,廣東的農民運動得到發展,革命軍隊因黃埔軍校的創辦建立起來,國民黨的各級組織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國民黨內左右派的分化日趨明顯,統一戰線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斗爭也日趨尖銳。為了總結國共合作建立後的工作經驗,制定新的工作方針和政策,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作準備,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研究和討論中國共產黨如何加強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工人階級如何參加民族革命運動以及黨在組織上和群眾工作上如何進行准備的問題。
陳獨秀主持大會,並代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做了工作報告。維經斯基、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先後在會上作了有關的報告或發言。大會經過討論,通過了《對於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大會代表報告之議決案》、《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之議決案》、《對於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代表報告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之議決案》、《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對於職工運動之議決案》、《對於農民運動之議決案》以及對於青年運動、婦女運動、黨的組織、宣傳工作等11個決議案,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這次大會對黨在當時要解決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了闡述和回答,而最具歷史意義的是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會議通過的文件指出:對於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不是以附屬於資產階級的身份,而是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和目的參加的。在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雖還幼稚,但因為它最受壓迫,所以最有革命性,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有無產階級的有力參加,並取得領導地位,才能取得勝利。
大會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了工農聯盟問題,指出:農民是無產階級天然的同盟者,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若不去發動和組織農民斗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大會還在總結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黨同國民黨關系的新政策,基本方針是:打擊右派,爭取中派,擴大左派。大會強調指出,共產黨要在國民黨內和黨外,堅持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為適應革命大發展的需要,大會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並決定將原黨章中有5人以上方可組織小組的規定,改為「有三人以上即可組織支部」。
最後,大會選舉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燾、彭述之、李大釗、譚平山、李維漢、項英9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鄧培、王荷波、張太雷、羅章龍、朱錦堂5人為候補委員。會後,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總書記。
黨的「四大」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問題的闡述,表明黨已經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要點提出來了,對中國革命規律的認識又前進了一步。
③ 中國國民黨的組織架構
中國國民黨的組織機構有一個變化過程。早期設總理1人,代表本黨,總攬黨務;設黨本部,管理全黨事務;下設總務部、黨務部、財務部、宣傳部、交際部、政治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農工委員會、婦女委員會。1924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調整中央機構,由總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分掌黨務。孫中山去世後,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恢復黨魁制,保留總理一職,以紀念孫中山,另設總裁代理總理職務。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黨務機關,中央常務委員會在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執行黨務,中央政治委員會為最高政治指導機關,中央監察委員會為最高監察機關。國民黨機關遷到台灣後,蔣介石根據「一黨專制」和「以黨領政」的原則,把大陸時期的國民黨組織建制和構架搬到台灣。1952年「七大」通過《中央委員會組織大綱》,設總裁1人,成立中央委員會,下設1個處、7個組和5個委員會,分掌黨務。1972年國民黨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修改《中央委員會組織條例》,對國民黨組織系統作了調整,分設中央、地方、軍隊、產業、職業、知識青年、海外、「敵後」、機關9個黨部,將原中央委員會下設的組、會擴編為1個處,7個工作委員會和5個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執行國民黨代表大會的決議,對外代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為黨的最高決策機構,下設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秘書處、組織工作會、大陸工作會、海外工作會、文化工作會、社會工作會、青年工作會、婦女工作會、財務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考核紀律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婦女指導委員會和革命實踐研究院。地方黨部分設台灣省、台北市和高雄市黨部委員會。台灣省黨部下設縣、市黨部委員會。另按事業、行業設立各種專業黨部。每4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總裁(後總裁一職保留、另設主席職)和中央委員會,總裁(主席)連選連任。黨報《中央日報》,1928年創辦。
國民黨的黨務組織架構主要分中央、縣市(包括直轄市)、區級黨部三級。國民黨以「全國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權。2000年3月下台,國民黨為「浴火重生、從零開始」,於2000年6月後開啟了黨務改造工作,改造後的組織架構主要為: 中央委員會置委員210人,候補委員105人,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任期4年。中央委員會主要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並對外代表該黨,討論及處理黨務與政治事項,選舉中央常務委員等等。中央委員會設有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1-3人,主要黨主席提名、中央委員會通過任命。秘書長直接掌管中央委員會屬下的各個機關,在國民黨的決策機構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中央委員會下面設置政策、組織發展、文化傳播、行政管理4個委員會及「國家發展研究院」、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考核紀委委員會三個直屬運作單位。
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務,是國民黨的最高決策機關,舉凡黨政的重大決策和決議,均在此會議中決定。中央常務委員會置常務委員31人,下台後改由黨主席指定為中央委員會委員互相票選產生,並隨著「立法院」黨團在黨內決策地位的提高,「立委」在中常委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佔半數左右。 國民黨由於歷史悠久,加之長期執政,在各地都設立了綿密的地方黨部與基層組織。
④ 台灣的立法院的黨團是什麼意思
在台灣的立法院,若是同一政黨取得3席以上的立法委員席次,就可以成立黨團,黨團的主要功能是依據所屬政黨的主張提出法案,代表所屬政黨和政府機構/其他黨團進行協商,以及立法院的表決動員。
在立法院當中,每個黨團都會有一間的辦公室,供黨團日常運作,黨團辦公室面積空間比立法委員個人的辦公室大上許多。
各政黨因立法委員人數不同,組織架構也不同,立委席次較多的黨團一般設有黨團總召集人/副總召集人,黨團幹事長/副幹事長,黨團書記長/副書記,轄下有各政策小組召集人/副召集人。
另外,不足3席的小黨和無黨籍委員也可另組與黨團資格相當的「政團」或參加其他黨團。
⑤ 國民黨立委相當共產黨什麼職務
立法委員是由人民選出、於議會等各級民意機關代表民意的委員。他們執行對同級行政機關的預算審核權、聽取報告及質詢,有些議會有立法權及人事同意權。有些國家或地方的行政機關首長由該級議會的議員選舉產生。
⑥ 國民黨的立法院黨團是個什麼機構
只是一個團體而已。如果能夠組成黨團,就能夠參與「台灣立法院」的一些具體機構的組建和對相應機構負責人的選舉
⑦ 國民黨黨團是什麼機構
國民黨黨團是個黨建的組織機構,負責日常的黨建工作,了解民風民情,實行政治決策和對外聯絡工作,還有參加選舉等事務,除總部外,各個縣市都有其分部機構,類似於我們這邊的某某黨委員會。需要強調的是黨團不屬於政府機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政治組織機構或者團體。
⑧ 國民黨幫一共有誰
保守派(主流派)
當前以馬英九、吳敦義路線為主的主流派,部分有外省背景。傾向憲法一中,主張維持台海現狀、一中各表,推動與中國大陸進行經貿合作,同時與美國和日本保持友好關系。
本土派
當前以王金平為首組成的派系,多數有本省背景。爭取本土派為票源,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和台灣地方派系中頗具影響力。
早年本土派以李登輝為首。1999年王金平獲李登輝提名及支持出任立法院院長,此後成為立法院內國民黨本土派的龍頭。2013年,國民黨內馬英九與王金平的矛盾造成九月政爭,削弱了國民黨的執政聲望。
非主流派/統派
1990年起反對李登輝等本土派組成的派系,多數有外省背景。現成為統派的主流,在國民黨中較少影響力,但其成員多為黃復興黨部而具有一定的勢力。
早年非主流派隨著國民黨黨內矛盾的發展,依序出現立法院的新國民黨連線(後退出國民黨另組新黨)、許歷農領導的新同盟會等。
⑨ 台灣立法院的「黨團總召」就是「黨鞭」嗎那幹事長呢台立法院的「多/少數黨領袖」稱作什麼
黨團
簡單來說(細部當然還有很多規定),每屆立法委員選舉當選席次達3席且席次較多之5個政黨得各組成黨團。黨團有資格作朝野協商(法案),協商破裂就等院會表決。
黨鞭
首先要有個概念,每個黨作風不同,所以立院黨團的運作方式也不一。某些黨團的黨鞭還蠻明確,例如國民黨書記長這個職務就是黨鞭。相反,也有的即便看似所在職位是黨鞭,實際上是個掛名,黨鞭另有其人。
其次,黨鞭往往不只一個,就有所謂的大小黨鞭們、其他黨鞭們。誰大誰小,誰能當最大的那個,更多時候是看資歷威望、手腕身段和影響力。於是,與其說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是黨鞭,倒不如說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柯建銘是民進黨的黨鞭。
甲級動員令
有重大法案表決時,黨團/黨鞭通常會發出甲級動員令,要求黨團立委遵照黨團指示(不一定要投票 有時可能會選擇退席)。不遵守者,罰款、公布媒體、開除黨籍都有可能。剛剛上面提到了,每個黨團運作方式不同,國民黨有內規,所以很多時候是罰錢;民進黨則是將之公布媒體。
立院龍頭
每屆立委大選後,緊接著就是立院內部的立法院正副院長之爭。立法院長既是五院首長之一更是民意的最高機關,素有立院龍頭寶座之稱。拿下立院最多席次的黨派具有人數投票上的優勢,立法院長之位就是他們的囊中物。按此來看立院多數黨領袖也就可以說是立法院長、立院龍頭。黨鞭和立院龍頭是不同的角色,立法院長不能蠻干,更多時後要作調合,和其他黨派立委的關系不能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