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統治
肯定是C啦。
你要先知道題干說的是什麼意思。
「 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就是說三權分立。
「 而人主總之…… 」 :就是說總統制。
所以題中描述的就是美國的三權分立的總統共和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政體。
然後在選項的四個人,要明白他們代表的階級和主張。
A 、李鴻章 : 封建地主階級 ,屬於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來維持清朝封建統治。 (其代表的階級與題干不符)
B 、康有為 : 民族資產階級 ,屬於維新派。主張:以改良的方式建立議院至上的君主立憲制。(其代表的階級相符,但派別不符,其主張亦然)
D 、陳獨秀 :民族資產階級 ,屬於激進派。主張:擯棄一切封建主義以及中國傳統的思想,推崇一切西方的民主啟蒙思想。(同上其代表的階級相符,但派別不符,其主張亦然)
C 、孫中山 :民族資產階級 ,屬於革命派。主張 :以革命手段建立三權分立的總統制民主共和國。(與題干描述相符)
Ⅱ 法官是維護法律的正義和公平這些詞還有哪些
中國法律的本意是好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也在很大程度上內推動了中國的容發展進步,但是法律是靠人來實施的,中間有很大操作空間,影響了執法效果。由於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人治」大於「法治」,人情大於法律,不僅是很多人普遍信奉的准則,更實際存在於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中國的法律要真正實現維護公平正義,執法者必須嚴格貫徹各項法律規定,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Ⅲ 法官是做什麼的
這是一個奇怪的標題。如果沒有法官,誰來解決糾紛、裁決案件呢?因此,法官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職業,自從有了文明以來就存在。他起碼要比外交部長、比計委主任的資歷老得多。
那時的法官用什麼解決糾紛,暫且按下不表,今天的法官解決糾紛得依靠法律,所謂「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這里所說的法律,當然就是立法機構正式制定頒布的法律、法規。然而,讓我們仔細想一下,假定法官嚴格地依照這些法律、法規的條文規定,他是否能夠解決糾紛?
容我斗膽說一句:假如法官嚴格地照搬法律條文,絕大多數糾紛是無法解決的。套用一句話,現實總在變化,而法律是灰色的。事情是明擺著的:立法頒布的法律通常並不能准確地預測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因而,它在某個時候作出的某個規定,過了一些時日,可能非常荒唐。今年年初就發生過一件很滑稽的事情:某地鐵路部門曾根據1979年的一份文件,對被火車撞死者,最多賠償300元或解決糧票,家庭生活確有困難者,酌情給予80至150元火葬費或埋葬費。
很滑稽。但在目前中國所奉行的法律制度下,卻是完全合乎法律程序的,即使官司打到法院,一個遵紀守法的法官,也只能這樣判決。因為,我們所實行的是大陸法,在這種法律制度下,法律是由、並且只能由立法機構制定,法官只能機械地適用法律,而不能對法律進行解釋。即使要進行司法解釋,也必須要最高人民法院出面進行,而普通法官是沒有這種權力的。於是,一旦一個小小的案件暴露出某部法律的荒唐,人們很自然地呼籲,立法部門應當及時地清理過時的法律,應當及時地制定頒布適應新情況的法律。
然而,假如立法機構是負責任的,那麼,它必將被這樣繁重的立法、清法的活動給壓垮。情況似乎也確實如此,這是一個急劇變動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存在一種「法律匱乏焦慮症」:從立法者到法官,從當事人到輿論,人們總是感到,有無數法律亟待制定;剛頒布沒有幾年的法律,又得趕緊修訂;過時的法律,也得及時清理,否則會鬧出笑話;即使大體上有效的法律,也被發現似乎總有各種各樣的漏洞,但也只能將就了。當然,法官很苦惱:嚴格依法裁決,有時顯然會得出荒唐的結果;但自行根據現實情況對法律作出解釋,又顯然不合程序。當事人當然也一樣覺得苦惱:撞死人就賠幾百塊錢,給幾十斤糧票,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極端的案例確實凸顯了目前法律制度所面臨的困境。當然,任何一種法律制度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不過,至少從經驗上看,普通法制度似乎沒有我們這樣的「法律匱乏焦慮症」。
要克服這種焦慮症,我們可能需要回到原點:究竟什麼是法律?誰、如何制定法律?
法律就在人民中間
《普通法的本質》一書探討的是普通法的本質。其實,通過它對普通法法官創製法律規則的過程的描述,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理解法律的本質。
根據作者的描述,普通法法官在審理一個案件時,不僅是在對具體的糾紛進行裁決,他也同時在生成新的法律規則:「即使解決糾紛是法院的惟一職能,那麼也會出現以司法方式設立法律規則的情況。當法院在新的情況下闡明社會現存標準的適用、意思和引申含義時,它們無法同時避免創制以前沒有宣告過的法律。」(第6頁)
請注意這里的措辭,「宣告過的法律」。這正是普通法制度賴以存在的根本性事實:法律並不等於立法,法律僅僅是為某種程序所承認的,社會中具有正常的理智與情感的普通人在頻繁的交換與合作關系中所形成的規則。也就是說,法律其實是普通人在其日常活動中生成的。
聽起來有點奇怪?是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法律實證主義的法律觀。中國的法家早就告訴我們,「法自王生」,只有君主可以制訂法律,也只有君主制訂的規則才是法律。近代以來的法律理論家也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法律就是國家、通常是國家的立法機構正式頒布制定的文件,是主權者的命令,只有國王、議會才能制定法律。法律體現著國家的意志,是統治者用來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如果立法機構沒有公布那張印著字的紙,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法律,社會就處於無法無天狀態,法官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判案,當事人也就找不到解決糾紛的標准。
然而,這樣的觀念其實跟我們日常的經驗是不符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知道法律,但在出現了糾紛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地就按照某種規則解決了。當然,法律實證主義者說,這樣的規則是民間習慣或行會習慣,是道德習俗,是常識,它們確實是社會運轉所不可或缺的規則,但它們絕對不是法律,因為,它們不是國家頒布的。
但這樣的規則與法律之間的區別,果真是根本性的嗎?普通法法官不這么看。當然,嚴格說來,普通人在日常中活動中所生成的規則,只是創製法律的原材料。法律是通過某種程序被法官所發現和確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是法官創造、發明了法律。相反,他會說,他只是發現、闡明了社會中已經存在的法律,並使其系統化、保持前後一致性,且能夠普遍地適用於每個人。
也就是說,在普通法制度下,法律規則在法官通過司法程序立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法官只是通過一種理性的過程,將那些人們盡管在遵守但卻沒有意識到、也說不清楚的規則,接受、加工為明確的法律而已。因此,在這樣的制度下,沒有普法的必要:法律本來就在人民中間。一個人根本不需要知道法律說了些什麼,而依然能是個守法的好公民,而一個具有正常的理智和情感的人所認為正當的事情,大體上就是法律所認可的事情;而這樣的人認為應予懲罰的事情,就是法律應當禁止的:「如果一個人按照社會認為正確的方式行事,他會被認為是在做合法之事;如果一個人被社會認為是錯誤的事情所傷害,他將受到法律的保護。」(第211頁)
法律的最佳制定者
而由於分散在各個地方、數量比立法機構的成員多得多的法官,時刻在解決提交到他們面前的糾紛,因而,他們能夠比較敏捷地對社會的變動作出反應,從而使法律在合乎正常人的預期的情況下,又保持足夠的靈活性。讓我們設想,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被火車撞死的家人會得到什麼樣的賠償?具有正常的理智與情感的普通人都會覺得,鐵路方面即使沒有責任,也應當給點撫恤性質的賠償,起碼應當支付喪葬費,今天,這筆錢好賴也得幾千塊吧?賠償幾百快錢加幾十斤糧票的事情,是不會出現的。
歸根到底,就像本書作者所說的,法律是建立在社會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性考慮以及地方或專業的習慣的基礎之上的(參見第四章的論述),法官的任務就是按照這些標准發現、闡明、確認和系統化這些蘊涵在人們的交換與合作關系中的規則,把他們加工成為法律。
一個稱職的法官恐怕不得不如此,否則,他無法解決糾紛。畢竟,立法機構正式制定頒布的法律,其實只是法律規則體系中的一部分,彷彿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法律規則,是人們損遵守的,但卻是誰也說不清楚的。立法者往往不能及時地了解這些規則,從技術上說,也不可能隨時修訂法律。因此,如果要求法官只能機械地適用現有法律,法官就將寸步難行。事實上,即使在歐洲實行大陸法的國家,也不斷地從法官只能機械適用法官的原則一步一步向後退,逐漸給予法官以解釋法律的較大自由裁量權。但是,由於那裡不實行遵循先例的原則,因而,每個法官根據現實對於立法所做的解釋,就只限於解決他面前的糾紛。這其實是一種知識的浪費。如果通過先例制度把法官們在司法過程中的智慧集中起來,所形成的法律是否會比幾百個議員所制定的法律更優良呢?
Ⅳ 國不可無法,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
Ⅳ 西方法院與法官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權分立」理論基礎之上的,「三權分立」理論以權力分立和制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分開、並立,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由此形成了獨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組織體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組織構成,而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嚴格地說,不是司法機關。就法院組織體系而言,西方國家大多實行三級制,只有少數國家是四級制(如英國)。
西方各國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產生,主要有任命、選舉兩種方式。大多數國家的法官由國家元首或議會或政府首腦任命產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數國家實行法官終身任期制。
西方國家強調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的表現就是「法官獨立」。只有在構成法律規定的罪行時(如德國,故意枉法罪)才負法律責任。實踐證明,西方對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國為例:
美國的法官制度作為英美法系中影響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對於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討了美國法官的選任、免職、辭職、退休、處罰、待遇以及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再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制度。這對於深化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有兩套法院系統,即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轄權。州法院管轄的范圍要比聯邦法院廣一些。比如,州法院對於幾乎所有的離婚和兒童監護案件、遺囑和繼承案件、房地產糾紛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轄權,並且審理大多數刑事、合同糾紛、交通違章和人身傷害案件。一般來說,聯邦法院可以審理涉及美國政府或者政府官員、美國憲法或聯邦法律以及州與州之間或者美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的糾紛案件。即使案件本身並不涉及聯邦法律,但是參加訴訟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爭議發生於美國公民和外國公民之間,該案件也可以由聯邦法院審理。聯邦法律要求聯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認對方的判決,但是按照憲法的有關條款,聯邦法律優先於任何與其沖突的州的法律。
Ⅵ 法官是什麼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法官與法的獨特關系。在英國,法律是法官創制的,或者說「發現」的,在大陸法系傳統的國家中,法律是由國家創立的,然後由法官執行。在英國,法官是法律的主人,而在大陸法系中,法官則是法律的奴僕。這其中最為精妙的含義在於法律是否是國家的獨占資源就決定著法官們的本質意義。在英國,法律是源於悠久的傳統是由法官們發現的,它不僅約束社會,同樣約束國王,以及後世的國家,人們服從法律也同樣是源於法律是歷史結晶的產物。這樣,法官作為法律的發現者是超越社會與國家,同樣在民眾心中也有著至高的地位。在大陸法系國家中,法律是一個主權者的命令,法官不過是這個主權者的奴僕,它只能用於統治,人們服從它僅源於一種群體暴力的支持。此外,英國的法官們才是真正的法律技術專家。他們這種發現法律的聲名絕非浪得虛名,布萊克頓曾言及一個習慣是怎樣成為法律的:證明某個准則是普通法規則的唯一方法,乃是通過表明遵守該准則已成為了一種習慣,但是這里產生了一個非常自然和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使人們得知這些習慣或准則,而又是誰來決定他們的效力呢?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便是,由幾家法院的法官來決定。他們是法律的保管人,是活的明斷者,他們必須在各種疑問情形中作出裁決,而且還受其國內法進行裁決的誓言的約束……在證明普通法組成部分的這種習慣是存在方面,這些司法判決的確是所能夠列舉的最主要的和最權威的證據。[27]英國的法律是由法官們在一套嚴密的程序中依照一種獨特技藝予以發現的這項技藝不僅包括遵循先例,還包括各種區別技術。這種法律的創制模式將法官們真正轉化為法律技術專家,使他們比較容易的避免了政治的評論和其他干涉,也真正成為了法律所管轄一切事物的裁判者。 三、一個簡單的答案 在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特別是在英國形成憲政框架的情形下,法律不僅僅管轄社會,同樣管轄國家。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其最為重要的內容,法官裁判的將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糾紛,還將包括個人與國家,社會與國家的糾紛,在近代這種糾紛的解決則是一個國家合法性證明的問題,作為合法性證明者的法官脫離國家,超脫於社會之上則是一個必然。一個現代學者眼中的法官的角色來源不僅僅與一個標準的裁判者有關,而且與一個政治問題的解決緊密相聯。在英國,合法性證明的標准由於憲政框架的存在,將是由法律承擔的,這些法律是由悠久的歷史傳統積淀而來,由法官們予以發掘,在這種背景下,法官必須的籌建一種封閉的程序來防止他者的干涉,用獨特卻又植根於英國大眾的思維方式來確定此種法律,這樣的技藝將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及自身合法性的證明。既然擔當了這樣一種近乎「上帝」 的角色,法官們的去俗化將是同樣重要的,他們必須披上長袍,用公眾少用的,難懂的拉丁文審判,他們要接受一種貴族式的教育和熏陶,用貴族的禮儀來標明自己卓然不群的地位。同樣,為使這種知識、美德、法律推理技藝流傳下去,他們組成了自己的職業群體,將這一切傳習下去,並且用這種群體的力量對抗各種干涉,因為他們也知道個體在政治中將是渺小而不堪一擊的。 通過這一段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法官是擁有嫻熟法律技藝、具有強烈貴族精神的知識精英群體或其中的一份子。 參考文獻: [1]李猛·愛和正義[J]、書屋、2001,(5)。 [2][4][6][12]馬克主編·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C]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3]伯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5][9][10][11][14][22]程漢大主編·英國法制史[C].濟南:齊魯書社2001。 [7] 伯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Ⅶ 「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是誰說的
孟德斯鳩在其著作抄《論法的精神》中有如下表述:「如果司法權不與立法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與立法權合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在土耳其,這三種權力集於蘇丹一人身上,所以可怖的暴政統治著一切。」
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
Ⅸ 法官是干什麼的
機構職能:抄
(1)執行本院發生襲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
(2)執行法律規定的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等其他法律文書;
(3)對執行異議、被執行主體的變更、追加進行審查;
(4)依照法律規定實施查封、扣押、凍結、扣劃等措施,對妨害執行行為人實施拘留、罰款措施;
(5)協助辦理其他法院委託的執行工作。
區別主要在於執行局為普通法院的協助部門,負責對下級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監督、指導和協調,辦理下級人民法院或利害關系人申請復議的案件。
(9)法官統治擴展閱讀
法官應當依法履行的義務
(一)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審判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秉公辦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四)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維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五)清正廉明,忠於職守,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
(六)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Ⅹ 為什麼法官頭上要戴一個白頭發啊
點解 法官 / 大律師 上庭要載假發 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戴假發是英國法庭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在一些受英國司法制度影響深遠的前英國殖民地地區,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具有不列顛特色的文化烙印,比如中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假發呢,許多研究歷史的人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但都很難說服所有的人。
有人說,在中世紀時,過度的勞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員們過早地掉光了頭發,為了在公眾面前掩飾自己的「聰明絕頂」,假發遂流行,約定俗成成為英國法庭的一景。
有人說,法官戴假發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師戴假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飾和保護作用,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辯護結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認可。但這與其說是合理的解釋,不如說是與律師有過節的人編出來詆毀他們的笑話。因為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表明:有57%的律師對戴假發表示不滿,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這些由馬鬃編成的假發套造價非常昂貴卻很不衛生,一般一頂假發就要用一輩子,有一個律師世家有一頂發齡達94年的老古董,傳了四代人,堪稱傳家之寶。
根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司法界所用的假發與普通假發是有區別的。在英格蘭,司法假發的每一邊有三個捲曲而王室人員卻只有兩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很微妙的隱喻意義不得而知。但蘇格蘭人卻老愛和英格蘭人鬧彆扭,因為在蘇格蘭,情況剛好顛倒過來,王室人員用三個捲曲的假發而司法人員只有兩個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