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線上聽證
⑴ 民事訴訟中聽證和開庭有什麼區別
民事復訴訟中聽證和制開庭的區別如下:
1、兩者的概念不同
民事訴訟中聽證指的是人民法院在作出有關法律決定之前,聽取行政相對人陳述、申辯、質證的程序;開庭是指人民法院在完成審判前的准備工作之後,在法院或其他適宜場所設置的法庭,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
2、兩者的性質不同
法院聽證程序一般是在案件執行階段,因該執行案件出現執行異議或案外人異議,法院執行部門會通知各方當事人參與聽證,因此聽證大多屬於行政程序,而開庭是司法程序。
3、兩者的職能分工不同
聽證一般解決執行程序性問題,而審判程序開庭則涉及訴權或實體權利,是對整個案件的審理與進行決策。
4、兩者的作用不同
聽證必須為庭審工作做准備,或者是發揮其調節功能,調解結案,來減輕庭審的負擔。在有些民事審判中,調解是不可或缺的先行程序。因此聽證是為開庭做准備的,通過聽證可以決定是否需要審理,庭審則是正規的審判程序。
⑵ 法院招開聽證有哪些法律法規
你好,民事訴訟中聽證和開庭的區別:
1.訴訟中聽證就是由控辯雙方提供和陳述證版據,證言。開庭是權法院就案件開始審理和審判。
2.聽證一般解決執行程序性問題,而審判程序開庭則涉及訴權或實體權利。
聽證
指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的法律程序。一項安排或處置須經相關者對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進行質證才能設定和實施的制度。聽證也稱聽取意見,指行政機關在做出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決定時,應聽取相對人的意見。聽證已成為當今世界各法制國家行政程序法的一項共同的、同時也是極其重要的制度。
開庭
開庭審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完成審判前的准備工作之後,在法院或其他適宜場所設置的法庭,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
開庭審理是法院審判程序的核心階段。審判程序可分為開庭審理前的准備、法庭審判(即開庭審理)、生效裁判執行等基本階段。開庭審理的結果就是裁判(即判決或裁定),法院做出的裁判在滿足生效的條件後即成為生效裁判,生效裁判進入執行程序予以執行。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⑶ 法院舉行聽證需具備哪些條件遵循哪些程序
聽證申請人必須是公安機關擬對其作出下列行政處罰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1、對個人處以2000元以上罰款的;對違反邊防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個人處以6000元以上罰款的;
2、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0元以上罰款的;
3、責令停產停業的;
4、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的。
手續:
1、聽證申請人應當在收到公安機關聽證告知書之日起3日內,向發出聽證告知書的公安機關的法制辦公室(處、科)書面提出聽證要求。
2、聽證申請人以郵寄掛號信方式提出聽證要求的,以寄出的郵戳日期為准。
3、聽證申請人直接送達聽證申請的,以公安機關收到的日期為准。
參照《行政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聽證依照以下程序組織:
(一)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後三日內提出;
(二)行政機關應當在聽證的七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四)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迴避;
(五)當事人可以親自參加聽證,也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理;
(六)舉行聽證時,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和行政處罰建議;當事人進行申辯和質證;
(七)聽證應當製作筆錄;筆錄應當交當事人審核無誤後簽字或者蓋章。
當事人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有異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⑷ 民事案件一審法院開庭前必須開聽證會嗎
民事案件一審法院開庭前絕對不會開聽證會。
一般的民事案件,法院直接開庭審理,並作出判決。
較為復雜疑難的案件,法院可能會提前安排證據交換,不叫聽證會。
⑸ 法院聽證可以在網上看直播嗎
⑹ 二審高院召開聽證會是什麼意思
聽證會起源於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後的處理有拘束力。在中國,除了行政程序中有聽證制度外,立法中也有聽證制度,已經有多個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進行了聽證。
聽證參加人
各地對聽證參加人的稱謂不統一,示範稿進行了規范。
聽證參加人包括聽證人和聽證陳述人,除此以外的其他人,如為會議的進行做有關的服務工作的人員不是聽證參加人,不享有聽證參加人的權利和義務。
聽取意見的人稱為聽證人。其中主持聽證會的聽證人為聽證主持人。在國外,聽證主持人一般為委員會的主席。根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我們規定了擔任聽證主持人的人選。
被聽取意見的人稱為聽證陳述人。使用「陳述人」,意在強調其任務主要是陳述、發表意見。對聽證陳述人,許多地方規定不一致。國外稱為證人。為避免使用「證人」的稱謂不易為我國公眾接受的情況(如刑事訴訟中找證人難),示範稿規定為聽證陳述人。
聽證原則
示範稿規定了進行聽證活動應當遵循的幾個原則。這實際上是對聽證參加人(主要是聽證機構)的要求。
一是不重復聽證原則。
二是公開原則。
三是公正原則。
四是客觀原則,如實提供情況和如實報道原則。這是對聽證陳述人和媒體的要求。
(6)法院線上聽證擴展閱讀:
關於聽證義務
示範稿第二十一條的規定,主要是針對因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因其擔負的職責而了解某些情況,聽證機構要求其向立法機關提供信息,而拒絕提供信息的。
需要注意的是,對這類陳述人不應具有特權,不僅應當要求其提供書面材料,還應當要求其出席聽證會,以接受聽證人和其他聽證陳述人的質證。
關於聽證陳述人保密和費用
這一規定是對聽證機構規定的責任。一是保密的責任。聽證陳述人簡歷中的個人情況,有一些可能涉及其個人隱私,未經本人同意,聽證機構不得公開,這是在現代社會公民個人的權利。二是聽證陳述人生活確有困難的,聽證機構可以為其提供因出席聽證會所支出的合理費用。
聽證機構不需對所有的聽證陳述人支付因聽證所支出的費用,因為出席聽證會為立法機關提供信息,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但對於一些生活特別困難的人,如城市中處於最低生活線下的居民、生活困難的殘疾人、邊遠山區的農牧民等,可以給以為其支付合理的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聽證會
⑺ 什麼是法院詢問聽證
聽證的目的主要是調查證據,以了解案件的真相,決定被告是否應就案件負上刑專事責任。參與聽證的人屬士通常包括檢察院、嫌犯、嫌犯的律師或辯護人、證人,也可以包括鑒定人、輔助人及民事當事人等。法院的聽證都是公開進行的,任何市民也可到法院聽審,這樣可以增加案件審理的透明度,給市民了解審判過程的機會。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倘若公開聽證會嚴重損害個人的尊嚴或影響公共道德的話,例如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性犯罪,主審法官可以決定將整個或部份聽證過程不作公開。</SPAN></SPAN></p>
⑻ 法院聽證會
法院聽證會
法院聽證程序一般是在案件執行階段,因該執行案件出現執行異議專或案外人異議,屬法院執行部門會通知各方當事人參與聽證。
什麼是聽證會
聽證會起源於英美,是一種把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聽證會模擬司法審判,由意見相反的雙方互相辯論,其結果通常對最後的處理有拘束力。在中國,除了行政程序中有聽證制度外,立法中也有聽證制度,已經有多個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進行了聽證。
⑼ 法院聽證後下一步是什麼
這要看聽證是什麼性質,是再審聽證,還是別的什麼聽證,以及是審判什麼階段舉行的了。如果是再審聽證,聽證後決定是否再審,如果是別的聽證,看聽證的性質決定下一步的流程。聽證後,書記員應當將聽證的全部活動記入筆錄,聽證筆錄由所有出庭參加聽證的人員審核無誤後簽名。拒絕簽名的,記明情況附卷。聽證記錄及在聽證中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是作出裁決的重要依據。經人民法院確定參加聽證的人員,有義務出庭參加聽證。異議人、聽證申請人無正當理由缺席的,視為自動撤回異議或申請請求。聽證相對人無正當理由缺席的,不影響法院聽證程序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