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法官關於嚴格責任
㈠ 大法官霍姆斯的名言
大法官霍姆斯的名言:
思想重復一百遍也還有獨到之處。
站不住腳的論點往往不足掛齒。
你很清楚,古書是世界處於青年時期的產物,而新書卻是世界在老年時代的產物。
一滴墨水,可以喚起千百萬人的思維。
生活是一大堆細枝末節。
科學是「無知」的局部解剖學。
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回響。
一個新思想的產生是人性的最大痛。
呂祖謙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最好不要太過考慮身體的健康。
我願把未來的名望寄託在一首詩上,而不是十部巨著上。
許多思想移值到他人腦中之後,會比在其原來生長的地方長得更為茁壯。
法包含著一個民族經歷多少世紀發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將它僅僅當作好象一本數學教科書里的定理公式來研究。為了知道法是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它的過去以及未來趨勢。
名聲是無味的向日葵,戴著一頂華麗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誼則是鮮潤的玫瑰花,褶褶瓣瓣散發著沁人的芳香。
科學是宗教迷信最有效的解毒劑。
沒有什麼事比一心指望出人頭地更為平庸陳腐了。
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最好不要太過考慮身體的健康。
天才是難以駕馭的,天才的脈管里流淌著洶涌澎湃的血液,以至於桀驁難馴。
5名聲是無味的向日葵,戴著一頂華麗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誼則是鮮潤的玫瑰花,褶褶瓣瓣散發著沁人的芳香。
㈡ 跪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曾經說過的句話!什麼「一想到這一點,就讓我激動不已」什麼的,關於法律職業之類的
霍姆斯:"法律就像魔鏡,反映的不僅是我們的生活,而且是曾經存在過的所有人的生活!每當我想起這一宏偉的主題,我都難以自製."
㈢ 跪求霍姆斯大法官名言「但任何職業都不能像法律那樣給予如此開闊的眼界。。。」 的英文原文
「The law, wherein, as in a magic mirror, we see reflected, not only our own lives, but the lives of all men that have been!」
㈣ 如何認識古代關於法官責任的規定
西周所創始的法官責任制度,經過秦漢時期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基本定型,而後宋元明清逐步發展和完備,形成了獨特的法官責任制度,其內容之豐富,體系之完備,制度之詳細,影響之深遠,世之罕見。筆者將以唐律所規定的法官責任制度為主體,兼涉其他各朝代的法律規定,采現代司法制度中的偵查、審判和執行三階段的分類方式,對古代法官責任制度的內容進行解析。
一、偵查階段的法官責任
由於古代的司法制度不像現代的司法制度那樣分工明確、階段明晰,所以本文所指的偵查階段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前階段。筆者將這一階段的責任歸納為三種:違法採取強制措施的責任、違法檢驗的責任和違法刑訊的責任。
(一)違法採取強制措施的責任
唐律關於採取強制措施的規定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審前逮捕,二是受理後羈押。審前逮捕與現代意義上的偵查中的緝拿歸案意義相仿。唐律既規定了逮捕違限的責任,如:各級官吏對所轄地區內發生的強盜、竊盜和殺人案件,必須在法定的三十天之內捕獲,否則要追減三等處罰。又規定了逮捕遲緩的責任,《唐律·斗訟》規定:接到有人犯強盜、殺人及盜竊案件的告發而不立即逮捕犯人的,「一日徒一年。竊盜,各減二等。」第二種受理後羈押的責任,唐律分為應羈押而不羈押的責任和不應羈押而羈押的責任兩個方面。如《唐律·斷獄》規定「諸囚應禁而不禁,……杖罪笞三十,徒罪以上,遞加一等。……若不應禁而禁……杖六十。」同時還規定了類似於今日取保候審的保候制度,司法官不依法保候的,要按「不應得為」和「故失論」受到處罰。
(二)違法勘驗檢查的責任
我國古代法律非常重視作為在偵查案件當中使用的重要手段的勘驗檢查,規定所有的勘驗檢查都必須依法進行,違者要負法律責任。《唐律·詐偽》中規定「諸有詐病及死傷,受使檢驗不實者,各依所欺,減一等。若實病死及傷,不以實驗者,以故入人罪論。」而明律又將此責任分為失出入人罪與故出入人罪,前者是指規治由於過失而檢驗錯誤者致使錯判的情況,而後者則是針對受財後故意檢驗不實的情形。
(三)違法刑訊的責任
古代訴訟一般是以被告人的口供作為定罪的重要依據,允許以刑訊的手段獲得被告人口供,但法官必須依法刑訊,否則將反受刑罰。唐律制定了一套十分完備的刑訊制度,對從刑訊的條件、刑訊施行的要求、不準刑訊的對象到刑訊的工具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並列出相應的法官責任。如《唐律·斷獄》規定:「……猶未決,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後拷訊。違者,杖六十。」這里就是講對刑訊條件的違反的處罰。再如「諸婦人懷孕,犯罪應拷及決杖笞,若未產而拷、決者,杖一百。……」這就是講違反不準刑訊對象的規定所應承擔的責任。《宋刑統》中沿襲了唐律的規定,但大大加重了官吏掠死囚犯的責任,明清律也有相似之規定。
二、審判階段的法官責任
(一)違法管轄及受理的責任
唐律中的審判管轄兼有級別管轄和地區管轄,並作了嚴格的規定。《獄官令》載:「杖罪以下,縣決之。徒以上,縣斷定,送州覆審訖,徒罪及流應決杖、笞若應贖者,即決配征贖。」「諸鞫獄官,囚徒伴在他所者,聽移送先系處並論之。」唐律在規定這方面責任時,十分嚴格。《唐律·斷獄》中規定:「諸斷罪應言上而不言上,應待報而不待報,輒自決斷者,各減故失三等。」「諸鞫獄官,停囚待對問者,雖職不相管,皆聽直牒追攝。牒至不即遺者,笞五十;三日以上,杖一百。」
依法及時受理案件,是古代統治者為維護其專制統治而對各級司法官員的要求,對於那些應受理而不受理的法官一般都規定予以嚴懲。唐律規定:「若應合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明律中也有「凡告謀反逆叛,官司不即受理掩捕者,杖一百,徒三年」的規定。
(二)違法聽訟迴避的責任
為表公正,防止徇情枉法,同時也是為了遵守「親親尊尊」的原則,古代法律在很早以前就制定了「聽訟迴避」的制度。唐律規定「:諸在外長官及使人於使處有犯者,所部屬官等不得即推,皆須申上聽裁。若犯當死罪,留身待報。違者各減所犯罪四等。」《宋刑統》所規定的更為具體嚴密,范圍包括六個方面:1.鞫獄官與被鞫人有親屬關系;2.鞫獄官與被鞫人有故舊關系;3.鞫獄官與被鞫人有讎隙;4.籍貫迴避;5.案發起訴人和通緝人須迴避;6.司法官內部迴避[1]。有上述六種情況的,不迴避者追究其刑事責任。到了元朝,聽訟迴避制度得以完善,據《元史·刑法志》記載:「諸職官聽訟者,事關有服之親並婚姻之家及曾受業之師與所仇嫌之人,應迴避而不迴避者,各以其所犯坐之。有輒以官法臨決尊長者,雖會赦,仍解職降敘。」明清律則專設「聽訟迴避」,將書吏也納入了迴避的范圍。
(三)狀外求罪的責任
「狀外求罪」是指不以告狀的請求審判,與「具狀斷罪」相反。古代司法制度要求法官必須嚴格遵循「具狀斷罪」的原則,不得超出告狀的范圍,隨意追究其他刑事責任,違者要受到懲罰。相當於現代法律制度中的「不告不理」。《唐律·斷獄》規定:「諸鞫獄官,皆須依所告狀鞫之。若於本狀之外,別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論。」
(四)不以法律條文斷案的責任
《唐律·斷獄》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其意為審判犯罪都必須以律、令、格、式正文作為定案依據,這近似於現代刑法所要求的「罪刑法定」。
(五)出入人罪的責任
出入人罪是指將有罪的人判為無罪,無罪的人判為有罪,重罪輕判和輕罪重判。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確立了法官審判的個人責任原則,而「出入人罪」罪名的形成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有罪判無罪、重罪判輕罪為「出人罪」,無罪判有罪、輕罪判重罪為「入人罪」;如果錯判是無意的就稱之為「失出人罪」或「失入人罪」,反之如果是故意的就構成「故出人罪」或「故入人罪」。唐律中對於此類犯罪的規定可以細分五個方面:1.故意出入人罪;2.過失出入人罪;3.錯判而未決放;4.違法判決徒流罪;5.違法判決死罪,並確立了「同職連坐」制度,即如果一個案件由於判決有誤,其卷宗所經過復核的幾個官員都必須連坐,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後的宋元明清四朝繼承和發展了唐律中關於法官出入人罪的規定。
(六)法官受財的責任
法官受財分為兩種:一是受財枉法,二是受財不枉法。在唐律中,兩種都要受到刑事處罰。《唐律·職制》規定:「凡監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一尺杖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㈤ 在哪裡可搜索到美國最高法官法官 霍姆斯法官 的判決書
到美國最高法院的網站上去看看
㈥ 想了解一些世界上著名大法官檢察官的故事,能找到傳記最好。
盛振為(1900-1997),1921年東吳大學文學士,1924年東吳大學法 科(Comparative Law School of China)畢業。後留學美國, 在美國師從西北大學法學院院長威格摩爾,獲西北大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任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教務長 兼證據法教授至1940年,1942年至1950年任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著有:《證據法學》 (東吳大學法律學院 出版部)、《中國繼承法原論》(英文本,法學雜志社)、《英美法的審判制》等。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1841年-1935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曾加入美國聯邦軍參加內戰,1866年成為律師,1882年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和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法官,1899年出任該法院首席法官,1902年至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霍姆斯被公認為美國實用主義法學、社會法學和現實主義法學的奠基人。他在《普通法》一書中針對法律形式主義傾向,提出了著名的「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的法律經驗論和「法律是對法院將要做什麼的預測」的法律預測論,闡述了有限遵循先例原則,為法官自由裁量權和判例法提供了法理支持,揭示了美國普通法的精神,吹響了美國法哲學的號角。
約翰•羅伯茨(John Glover Roberts, Jr.,1955年1月27日-)是美國律師、法學家、及政治人物。他目前是第17任美國首席大法官。加入最高法院前,他是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庭法官。羅伯茨以前花14年於司法實踐,並在共和黨當局的美國司法部和白宮律師辦公室任職。
這些也是我在網上整理出來的,希望能幫到你。
㈦ 請懂法律的好心人告訴我霍爾姆斯就是霍姆斯大法官嗎謝謝!!!!
翻譯不同而已。
㈧ 霍姆斯法官「為反對而反對」蘊含的法律精神
總體來說,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律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經驗論——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
眾所周知,「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普遍命題不裁決具體案件」是霍姆斯的著名警句。在這兩句名言中,霍姆斯想傳達的思想是:法律是歷史和經驗的總結與體現,法律的真正源泉是法律實踐和社會現實,因而,法官裁斷案件不能依靠法哲學的信條,而應從社會現實中汲取正義與良知。當然,霍姆斯並非全盤否認邏輯毫無用處,而是在邏輯與經驗之間,法官更需要用經驗去甑別,正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所說的,「在邏輯形式的背後,存在著相互競爭的立法理由的相對價值和重要意義的判斷,這是實際存在的」。這也就是法律經驗論的主要精神。
二、法官預測論——法官的司法技術
霍姆斯認為,任何法律不過是立法者對法律的見解,與此相適應,法官預測便成為了一種必然。恰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指出:「人們想要知道,在何種情況下並且在多大程度上,他們會冒險面對遠比他們自身更為強大的東西,因此,揭示出何時將會擔心出現這一危險,便成為了一項職業。所以,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預測,就是對於公共力量通過法院這一工具而產生的影響范圍的預測」。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法官預測論的主要內容:法官在裁決案件時須考慮以下因素:哪些要素值得考慮、是否存在先例、是否要遵從先例、該如何裁決等。
三、壞人理論——法律概念的理解
霍姆斯認為,要想了解法律的概念,必須從「壞人」的眼光而不是「好人」的視角來預測法律。「因為壞人只關心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能使他預見的實質性後果,而好人則總是在較為模糊的良知約束狀態中去尋求其行為的理由,不論這種理由是法律之內,還是在法律之外」。雖說法律是一種推理體系,但是如果從壞人的眼光分析,他根本不關心什麼公理或者推論,而只想知道法官事實上將作出怎樣的判決。因此,霍姆斯認為,對於法院實際上將要做什麼的預測,而不是什麼其他的自命不凡,這就是法律的含義。連法律的概念都來自於社會現實,足見霍姆斯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的真諦所在。
四、道德判斷——裁判的判定方法
霍姆斯從法律和道德的關系談起,認為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很密切,「法律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見證和外部積淀。法律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道德演進的歷史」。因此,法律當中經常會充溢著取自道德的術語。這里,霍姆斯顯然間接肯定了道德觀念影響著法律的發展,實際上,他對法律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他已發覺司法判決的判定經常包含著價值判斷,道德有時是法律的直接支撐。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兩者之間的不同。霍姆斯指出,之所以要強調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區別,目的是要學習和理解法律的目的,掌握法律的特有標志,以更好地裁判案件。這里,霍姆斯也隱隱表達了一絲擔憂:「如果我們假設一個人在道德意義上的權利與其在憲法和法律上擁有的權利具有同等的分量,那麼,除了思想的混亂之外,我們將一無所獲」,即道德的過多干預將影響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因此,他主張法律與道德相互之間應當盡可能少交往,以維護法律應有的效力。
自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產生時起,便在美國法學理論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所言,「美國法律實用主義是法律思想中一個有高度影響力的趨勢,並將一直持續如此」。在大力倡導司法為民、和諧司法的今天,重溫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迪作用。
㈨ 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資料,越全越好
霍姆斯
出生年代:1841-1935
名人職稱: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
名人國家:美國
相關介紹:專
霍姆斯(O.W. Holmes, 1841~1935)。美屬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186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波斯頓從事一段時間的律師工作之後,於1870年入哈佛大學法院擔任講師、教授,1882年12月擔任馬薩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長。1902年~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學說,主要體現在他於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f the Law )、他逝世後出版的判決意見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見解》(The Judicial Opinions of Mr. 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