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

發布時間: 2021-12-01 13:17:32

①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簡介

為規范行政許可案件的審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以下簡稱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規定:
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許可決定以及相應的不作為,或者行政機關就行政許可的變更、延續、撤回、注銷、撤銷等事項作出的有關具體行政行為及其相應的不作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未公開行政許可決定或者未提供行政許可監督檢查記錄侵犯其合法權益,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三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僅就行政許可過程中的告知補正申請材料、聽證等通知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導致許可程序對上述主體事實上終止的除外。
第四條當事人不服行政許可決定提起訴訟的,以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機關為被告;行政許可依法須經上級行政機關批准,當事人對批准或者不批准行為不服一並提起訴訟的,以上級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行政許可依法須經下級行政機關或者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初步審查並上報,當事人對不予初步審查或者不予上報不服提起訴訟的,以下級行政機關或者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為被告。
第五條行政機關依據行政許可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統一辦理行政許可的,當事人對行政許可行為不服提起訴訟,以對當事人作出具有實質影響的不利行為的機關為被告。
第六條行政機關受理行政許可申請後,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前款「法定期限」自行政許可申請受理之日起計算;以數據電文方式受理的,自數據電文進入行政機關指定的特定系統之日起計算;數據電文需要確認收訖的,自申請人收到行政機關的收訖確認之日起計算。
第七條作為被訴行政許可行為基礎的其他行政決定或者文書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
(一)明顯缺乏事實根據;
(二)明顯缺乏法律依據;
(三)超越職權;
(四)其他重大明顯違法情形。
第八條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與被訴行政許可行為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供;第三人對無法提供的證據,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人民法院在當事人無爭議,但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下,也可以依職權調取證據。
第三人提供或者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能夠證明行政許可行為合法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許可案件,應當以申請人提出行政許可申請後實施的新的法律規范為依據;行政機關在舊的法律規范實施期間,無正當理由拖延審查行政許可申請至新的法律規范實施,適用新的法律規范不利於申請人的,以舊的法律規范為依據。
第十條被訴准予行政許可決定違反當時的法律規范但符合新的法律規范的,判決確認該決定違法;准予行政許可決定不損害公共利益和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的,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案件,認為原告請求准予許可的理由成立,且被告沒有裁量餘地的,可以在判決理由寫明,並判決撤銷不予許可決定,責令被告重新作出決定。
第十二條被告無正當理由拒絕原告查閱行政許可決定及有關檔案材料或者監督檢查記錄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被告在法定或者合理期限內准予原告查閱。
第十三條被告在實施行政許可過程中,與他人惡意串通共同違法侵犯原告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被告與他人違法侵犯原告合法權益的,應當根據其違法行為在損害發生過程和結果中所起作用等因素,確定被告的行政賠償責任;被告已經依照法定程序履行審慎合理的審查職責,因他人行為導致行政許可決定違法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在行政許可案件中,當事人請求一並解決有關民事賠償問題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第十四條行政機關依據行政許可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僅主張行政補償的,應當先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行政機關在法定期限或者合理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五條法律、法規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對變更或者撤回行政許可的補償標准未作規定的,一般在實際損失范圍內確定補償數額;行政許可屬於行政許可法第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情形的,一般按照實際投入的損失確定補償數額。
第十六條行政許可補償案件的調解,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釋凡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本規定執行。

②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為依據. 多選題。

A、C。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版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權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

(2)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

第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公開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供公眾查閱,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

第六十六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法違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監察機關、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③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什麼,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1、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專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屬巡迴法庭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法第二巡迴法庭的巡迴區為遼寧、吉林、黑龍江。而此前成立的第一巡迴法庭的巡迴區為廣東、廣西和海南三個省區。

3、這則規定同時明確,巡迴法庭是最高法派出的常設審判機構。巡迴法庭作出的判決、裁定和決定,是最高法的判決、裁定和決定。

4、這既有利於方便當事人訴訟,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干擾,為更好、更快地保護和實現當事人合法權益創造條件;也有利於最高法緩解辦案壓力,騰出更多精力研究制定司法解釋、出台司法政策,更好地發揮司法引領社會公正的作用;此外,還有利於就地化解矛盾糾紛,減輕北京地區信訪壓力,更好地維護首都和諧穩定。

④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作為參照的是

行政訴訟法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行政規章。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4)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會有審判監督程序

(一)審判監督程序的概念

審判監督程序即再審程序,是指由有審判監督權的法定機關和人員提起,或由當事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再次審理的程序。

(二)審判監督程序的提起

1,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的程序

人民法院提起再審,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其程序為: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

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次的執行。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對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下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但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雙方當事人已經其他方式充分表達意見,且書面同意不開庭審理的除外。

2,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程序

當事人申請不一定引起審判監督程序,只有在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前提下,由人民法院依法決定,才可以啟動再審程序。

(1)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條件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3、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4、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來調查收集的;

5、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2)當事人可以申請冉審的時間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兩年內提出;兩年後據以作下;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申請再審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3,人民檢察院的抗訴

抗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提起抗訴的法定情形,提請人民法院對案伴重新審理。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符合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榆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符合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⑤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申訴案件多久結案

具體時間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

第三條 審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期限為三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期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

審理行政上訴案件的期限為兩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兩個月。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第二審案件需要延長期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兩個月。

(5)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擴展閱讀:

不記入審理時間的特殊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

第九條 下列期間不計入審理、執行期限:

(一)刑事案件對被告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

(二)刑事案件因另行委託、指定辯護人,法院決定延期審理的,自案件宣布延期審理之日起至第十日止准備辯護的時間;

(三)公訴人發現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延期審理建議後,合議庭同意延期審理的期間;

(四)刑事案件二審期間,檢察院查閱案卷超過七日後的時間;

(五)因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法院決定延期審理一個月之內的期間;

(六)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鑒定的期間;

(七)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和處理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的期間;

(八)民事、行政、執行案件由有關專業機構進行審計、評估、資產清理的期間;

(九)中止訴訟(審理)或執行至恢復訴訟(審理)或執行的期間;

(十)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或者提供執行擔保後,執行法院決定暫緩執行的期間;

(十一)上級人民法院通知暫緩執行的期間;

(十二)執行中拍賣、變賣被查封、扣押財產的期間。

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介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10年12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0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文件簡介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05次會議通過)

⑧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管轄

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的規定管轄。
第八條 賠償請求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請求涉及不動產的,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 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案件由被告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1)被告為海關、專利管理機關的;
(2)被告為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
(3)本轄區內其他重大影響和復雜的行政賠償案件。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第十條 賠償請求人因同一事實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的,可以向其中任何一個行政機關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賠償請求人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 公民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或者對行政賠償機關基於同一事實對同一當事人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和對財產採取強制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由受理該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或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再行移送。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他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如雙方為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協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
依前款規定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應當逐級進行。

⑨ 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哪些第一審行政案件

行政來訴訟法規定,高源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依照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在每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一個高級人民法院。所以高級人民法院的轄區即是它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域。在本轄區內發生的重大、復雜的行政案件應由高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
行政訴訟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國家審判機關,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對於在審判實踐中如何具體適用法律、法令等問題進行解釋,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只能是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是一審終審。

熱點內容
除斥期間法院主動 發布:2025-07-14 03:06:05 瀏覽:738
中國刑法第52 發布:2025-07-14 02:48:38 瀏覽:463
打招呼嚇唬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02:26:58 瀏覽:178
經濟法基礎單選 發布:2025-07-14 02:25:19 瀏覽:816
勞動法是怎樣規定僱傭童工 發布:2025-07-14 02:20:49 瀏覽:282
貨車掛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02:20:35 瀏覽:618
劇說法治張斌 發布:2025-07-14 02:13:09 瀏覽:390
受歡迎的國際商法教材 發布:2025-07-14 01:48:21 瀏覽:946
問責條例北京 發布:2025-07-14 01:44:35 瀏覽:394
中國有沒有體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01:43:20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