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土地案件法院受理

土地案件法院受理

發布時間: 2021-12-04 01:58:33

㈠ 土地糾紛法院受理嗎

如果涉及到土地登記或者宅基地的糾紛,要去找行政部門。其它土地相關糾紛法院是受理的。
深圳地區有需要律師的,可以問我。

㈡ 土地起訴法院會受理嗎

國家保復護農民的土製地承保權益,如有他人或組織非法侵犯其合法權益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起訴以維權。

法律依據: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
農村土地承包後,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承包地不得買賣。
第二十四條 承包合同生效後,發包方不得因承辦人或者負責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體經濟組織的分立或者合並而變更或者解除。
第五十一條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㈢ 請問土地案件法院受理嗎

受理!只要屬應受理案件范圍內,會受理的!

㈣ 關於土地糾紛的案子為什麼法院不受理請問我該怎

�0�2�0�2並非所有的農村糾紛法院均予受理,雖然此做法目前尚存爭議,但國家法律、政策的規定,仍應依照執行,現舉幾例,供參考:
(1)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做出的調解意見不服,法院不予受理。
因行政機關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做出調解意見,屬於調解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法院將不予受理當事人對該調解意見的起訴。
(2)失地村民直接向法院起訴要求重新獲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一般裁定不予受理。
失地村民要求重新獲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須先通過行政手段解決,當然如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侵害了承包經營權的,失地村民可以提行政訴訟,要求確認該行政許可行為違法,並可因其損失而要求行政賠償。失地村民直接起訴要求重新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一般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也會裁定駁回起訴。可起訴要求分配土地徵用補償款,無限期徵佔時,也可要求地上物補償。
(3)村民對村民會議就集體財產收益決議、分配方案起訴要求確認無效或撤銷的,不予受理,但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除外。
也就是說,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法院審查職責的,法院一般不進行司法審查,因此,在法律法規有明確賦予法院司法審查權的前提下,法院不予受理。比如,對下述法律規定的對村民自治范圍進行的限定就是法院介入村民自治,行使司法審查權的法律依據。《物權法》第63條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0條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所有權利的內容」
(4)沒有對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而直接起訴要求分配集體財產收益的,法院不予受理;認為分配決議、方案沒有給予平等的村民待遇,起訴要求平等待遇的,法院也將不予受理。但對於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經村委會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在履行中發生糾紛的,權利人有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5)村民認為被征地的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征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起訴要求知情權的,法院不予受理。
(6)村委會強制繳納入戶費等費用的糾紛,以及村民要求村委會退還被強制繳納的入戶費的糾紛,法院將不予受理。
(7)村委會及組織,因選舉換屆、辭職、辭退、開除等,就行使村集體事務管理權產生的糾紛,法院不予受理。

㈤ 土地糾紛當地法院不受理怎麽辦

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的申請與受理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

第十八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第十九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的申請人、被申請人為當事人。家庭承包的,可以由農戶代表人參加仲裁。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可以推選代表人參加仲裁。
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作為第三人參加仲裁,或者由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通知其參加仲裁。
當事人、第三人可以委託代理人參加仲裁。
第二十條申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申請人與糾紛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二)有明確的被申請人;
(三)有具體的仲裁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的受理范圍。
第二十一條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向糾紛涉及的土地所在地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遞交仲裁申請書。仲裁申請書可以郵寄或者委託他人代交。仲裁申請書應當載明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基本情況,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和證據來源。
書面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記入筆錄,經申請人核實後由其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
第二十二條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應當對仲裁申請予以審查,認為符合本法第二十條規定的,應當受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已受理的,終止仲裁程序:
(一)不符合申請條件;
(二)人民法院已受理該糾紛;
(三)法律規定該糾紛應當由其他機構處理;
(四)對該糾紛已有生效的判決、裁定、仲裁裁決、行政處理決定等。
第二十三條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決定受理的,應當自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將受理通知書、仲裁規則和仲裁員名冊送達申請人;決定不予受理或者終止仲裁程序的,應當自收到仲裁申請或者發現終止仲裁程序情形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二十四條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應當自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將受理通知書、仲裁申請書副本、仲裁規則和仲裁員名冊送達被申請人。
第二十五條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仲裁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提交答辯書;書面答辯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答辯,由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記入筆錄,經被申請人核實後由其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答辯書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將答辯書副本送達申請人。被申請人未答辯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第二十六條一方當事人因另一方當事人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決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可以申請財產保全。
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提交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㈥ 土地案件法院不受理 應當怎麼辦

《解釋》明確規定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引起的爭議等五種情形屬於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予以受理; 並非所有的農村糾紛法院均予受理,雖然此做法目前尚存爭議,但國家法律、政策的規定,仍應依照執行,現舉幾例,供參考:
(1)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做出的調解意見不服,法院不予受理。
因行政機關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做出調解意見,屬於調解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法院將不予受理當事人對該調解意見的起訴。
(2)失地村民直接向法院起訴要求重新獲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一般裁定不予受理。
失地村民要求重新獲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須先通過行政手段解決,當然如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侵害了承包經營權的,失地村民可以提行政訴訟,要求確認該行政許可行為違法,並可因其損失而要求行政賠償。失地村民直接起訴要求重新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一般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也會裁定駁回起訴。可起訴要求分配土地徵用補償款,無限期徵佔時,也可要求地上物補償。
(3)村民對村民會議就集體財產收益決議、分配方案起訴要求確認無效或撤銷的,不予受理,但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除外。
也就是說,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法院審查職責的,法院一般不進行司法審查,因此,在法律法規有明確賦予法院司法審查權的前提下,法院不予受理。比如,對下述法律規定的對村民自治范圍進行的限定就是法院介入村民自治,行使司法審查權的法律依據。《物權法》第63條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0條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所有權利的內容」
(4)沒有對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而直接起訴要求分配集體財產收益的,法院不予受理;認為分配決議、方案沒有給予平等的村民待遇,起訴要求平等待遇的,法院也將不予受理。但對於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經村委會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在履行中發生糾紛的,權利人有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5)村民認為被征地的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征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起訴要求知情權的,法院不予受理。
(6)村委會強制繳納入戶費等費用的糾紛,以及村民要求村委會退還被強制繳納的入戶費的糾紛,法院將不予受理。
(7)村委會及組織,因選舉換屆、辭職、辭退、開除等,就行使村集體事務管理權產生的糾紛,法院不予受理。
涉及土地權屬糾紛的案件法院不應受理

㈦ 人民法院是否能受理土地確權案件


【法律分析】
不能,如果是土地確權問題,法院是不能直接判決的。須由當地政府確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㈧ 人民法院對土地行政案件的審理程序是怎樣的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有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又稱上訴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
(1)第一審程序:
①審理前的准備。人民法院在案件受理之後至開庭審理之前,為確保案件審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案件正確及時地處理,需要做好四項准備工作:一是向被告送達起訴狀,向原告發送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二是依法組成合議庭。合議庭可以由審判員組成,也可以由審判長、陪審員組成。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3人以上的單數。三是審查當事人資格。四是決定是否停止執行行政處罰(處理)決定。
②開庭審理。開庭審理的基本任務是給當事人以充分陳述意見的機會,通過當事人相互質證等方式核定證據,查明案情,在查明案情的基礎上確認被起訴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開庭審理包括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兩種方式。不公開審理適用於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開庭審理一般分6個階段:一是開庭准備,二是當事人雙方提出請求與主張,三是法庭調查。主要是詢問當事人;詢問證人和宣讀證言;詢問鑒定人,宣讀鑒定結論,並詢問當事人對鑒定結論的意見;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材料,並給當事人以質證的機會;宣讀勘驗筆錄或現場筆錄,並給當事人以質證的機會。四是法庭辯論。五是合議庭評議,在辯論結束之後,合議庭成員秘密地對當事人各方所提出的理由和證據進行綜合評價和認定,從而作出裁判的過程。合議庭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於重大疑難案件,合議庭作出結論之後,應由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必須執行。六是宣判。審判的結果有:判決維持;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判決其在一定時間內履行;判決變更。宣判之後,應當依法向當事人發送判決書,並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上訴審法院以及上訴方式。
③一審判決的法律效力。一審行政判決只有在法律規定的上訴期內,當事人不上訴,判決才發生法律效力。
(2)第二審程序。第二審程序,是指行政訴訟當事人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裁定不服,在上訴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上一級人民法院進行審理的過程。
①受理。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狀或者第二審人民法院送交的上訴狀後,應當在5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收到上訴狀副本,應當在15日內提出答辯狀。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辯狀後,應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材料,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第二審人民法院收到全部案卷、訴狀和證據材料後,便開始第二審的審理活動。
②審理。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開庭審理,另一種是書面審理。開庭審理的程序與第一審開庭審理的程序基本相同。書面審理,只對當事人所提交的上訴狀、答辯狀、其他書面材料和證據進行審查、作出判決。
③裁判。二審審理的期限是兩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和裁定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一經作出便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得再提起訴訟,必須執行。若不服可向上級法院申訴,但不能停止判決和裁定的執行。
(3)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法進行再次審理的程序。

熱點內容
南通法律顧問招標 發布:2025-07-12 13:25:02 瀏覽:598
社會與法2017新 發布:2025-07-12 13:23:59 瀏覽:553
福建省法律援助電話是多少 發布:2025-07-12 13:18:09 瀏覽:811
株洲法官受賄 發布:2025-07-12 13:14:21 瀏覽:676
英劇同性警察和律師 發布:2025-07-12 13:14:08 瀏覽:581
婚姻法2015年10號文件離婚 發布:2025-07-12 13:05:53 瀏覽:560
法院布告死刑 發布:2025-07-12 12:59:05 瀏覽:788
鍾敏律師 發布:2025-07-12 12:53:53 瀏覽:616
社會與法消矢的 發布:2025-07-12 12:52:23 瀏覽:699
民事訴訟法刑事執行移交 發布:2025-07-12 12:39:16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