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的法官
1. 法官在英美法系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被動審理。只是維持秩序。最後由陪審團定罪。但是量刑還是由法官來量刑
2. 比較中華法系法官和英美法系法官的區別
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產物,主要區別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法律淵源不同。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即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陸法系是成文法,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不包括司法判例。 2 法律結構的不同。英美法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大陸法系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包含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3 法官的許可權不同。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 4 訴訟程序的不同。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同時存在的陪審團制度;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的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3.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審判方式方面的不同
關於審判方式方面比較明顯的不同應該就是法官的許可權不同。
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官審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實外,首先必須考慮制定法的規定,根據制定法的規定來判決案件,法官對制定法的解釋也必須受制定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法國民法典》規定,法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判決。
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制定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理案件。在審理案件時,法官首先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的事實與以前案件的事實加以比較,然後從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而且,英美法系法官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在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3)英美法系的法官擴展閱讀:
在審判之前,關於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訴訟的程序也是不一樣的。
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採用審理方式,訴訟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法官審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實外,首先考慮制定法如何規定,隨後按有關規定來判決案件。
英美法系國家採用對抗制,法官一般充當消極的、中立的裁定者的角色,法官首先要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的事實與以前案件事實加以比較,然後從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陸法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美法系
4. 英美法的法官制度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一、法官選任。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一般都是從律師中選任的,取得律師資格並具有一定期限的律師從業經驗是擔任法官的必要條件,即所謂法官選任制度上的一元制。英國法律規定,除治安法官以外的所有法官都只能從參加全國四個高級律師公會或初級律師協會的律師中任命,且至少有7年的出庭律師的經歷。 美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法官的任職資格,但在司法實踐中,聯邦法院系統的法官除要求取得競爭極其激烈,難度很大的J.D.學位以外,還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取得律師資格,且已從事律師工作若干年。 而在德國、法國以及義大利等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法官是作為法律職業者(通常稱為法律人、法律家或法曹)之一專門培養的,法官一般不從律師中選任,即所謂法官選任制度的二元制,又稱生涯制或官僚法官制。在德國,法科畢業生通過國家第一次考試合格以後,便開始為期三年半的實習訓練。實習訓練期間,要分別到民事法院、刑事法院、檢察官辦公室、某種類型的行政部門及私人開設的律師事務所擔任工作,實習結束後,法官便有資格終身任職。 二、薪金待遇。英美法系國家法官的培訓、選任和晉升都不同於職業文官,其社會地位、名譽、威望遠較文官為高,因此,法官的待遇也遠較文官豐厚。據1983年11月15日《英國經濟學周刊》公布的資料,英國大法官年薪高達53300英磅,竟然比同期首相年薪高出10300英磅。 三、地位。英美法系國家,法官決定著法律的效力,就是說,已通過的法律只有經法官運用時,才成為法律。法官辦案時,不按新法律,而按早就實行的不成文法是司空見慣的事。 四、對擔任法官的條件要求較其它司法人員高。許多國家對法官資格的要求一般比律師和檢察官高。在部分國家,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包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必須經過相同的司法考試。而法官在司法考試合格的基礎上還必須從事相當長時間的律師或檢察官業務之後,才能得到任命。 六、任命程序特別嚴格。各國在法官任命程序上特別注意以下兩點:其一是任命法官的主體層次很高。許多國家法官的任命是由國王(女皇)、國家元首、總統或政府首腦以國事行為的方式進行的。任命本身就是一種國家榮譽,這有利於強化法官對職業的神聖感和使命感,從而嚴格依法行事;同時,由於任命法官的主體地位相對較高,有利於防止地主勢力的干擾,從而保證獨立行使司法權,避免司法腐敗行為。其二,程序嚴格,一般要經過激烈的,甚至多次司法考試和長期的司法實習或律師工作經歷。這樣,從法學院學生到律師或司法實習生,再到法官是一個漫長而充滿障礙的過程。這一過程自身的漫長、艱辛和嚴厲性使法官一般都具有優良的法律專業素質,同時也使法官認識到自身的任命就是一種巨大的榮譽,是來之不易的,從而自覺嚴格依法行事,消弭司法腐敗行為。同時,嚴格任命程序也利於從嚴掌握法官資格的統一適用,保障進入法官隊伍的人員素質。如英國法律規定,大法官、常設上訴議員、上訴法院法官由首相提名,英王任命。美國憲法第2條第2款規定,總統有權提名,並在取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聯邦法院系統的法官。在日本,最高法院院長根據內閣提名,由天皇任命。這種任命是天皇的一種國事行為,在內閣的建議承認下進行。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內閣任命,天皇認證。認證同樣是天皇的一種國事行為,是為了增加任命的莊重性。根據慣例,內閣提名最高法院院長和任命最高法院其他法官前,還要徵求現任最高法院院長和最高法院法官會議的意見。下級法院的法官,依據最高法院提出的名簿,由內閣任命。 五、任命程序特別嚴格。
麻煩採納,謝謝!
5. 為什麼說英美法系的法官地位超然,律師地位比較高
因為英美法來系採用的是判例法,其源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以過去審判結束的案例作為援引,做為借鑒,作為現有案例的榜樣,律師需要博聞強識,有豐富的知識,更要有嚴密的邏輯。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有許多行使的特權。可以同意抗議,或者不同意抗議。這可以依據法律條款而為,有很大的波動性靈活性。
同時,陪審團是英美法系其特有的裁判機構,律師要得到陪審團的認同與支持,這需要律師要有不通尋常的情商與智商。
所以,法官與律師比大陸法系的地位高。
大陸法系,是成文法,律師只能從已有成文條例中去幫助當事人。律師,法官都是依法行事。地位不低,可是沒有多大的靈活權力。
6. 英美法系的法官可以推翻陪審團的決定嗎
據我所知,美國是可以的,法官認為有必要就可以推翻陪審團的認定,對全案或某一部分專,重新審理(但是法官屬推翻後不能直接認定,需要重新審判)。
英國不知道。但是美國的法官推翻一般來說都很謹慎,和美國法官年齡普遍較大、經驗也更豐富有關。
7. 英美法系中法官在庭審中扮演的角色
英美法系尊崇的是判例法,「法官造法」。在英美,如果發生了案件,是參考從前版的判例權來判的,除此之外法官也可以考慮用成文法來判。法官做出的判決具有與國家法律一樣的強制適用效力,可以同國家法律一樣作為審理案件的標准和依據。
不同於大陸法系法官主動參與案件追查的」糾問者「角色,在英美法系法官扮演的是一個消極中立的角色,不參與辯論。(有點像主持人,下面管下面辯,陪審團管陪審團議,法官主持次序,最後宣讀下判決書)。但是從法律淵源、司法體制與法官或法院的司法權威來看,英美法系都是超過大陸法系的。
在英美法系中,英美有點不同。如果法官認為陪審團的合議結果無法讓自己接受,不符合法律,那麼在英國通常法官會自行判決,而在美國則通常是尊重陪審團的意見。(雖然在很多州法官有不理睬陪審團結果的權利。)
8. 我們老師上課經常講的一個案例。經常用來比較中國跟英美法系的法官的最大的區別,就是法官權力的問題。
震驚世界的「辛普森殺妻案」
1994年前美式橄欖球運動員辛普森(O.J. Simpson)殺妻一案成為當時美國最為轟動的事件。此案當時的審理一波三折,最後因為洛杉磯市警方在調查案情過程中,未能嚴格遵循正當程序,出現了一系列嚴重失誤,致使辛普森的律師團能夠以比較充分的理由向陪審團證明,辛普森未必就是殺人元兇,很有可能有人偽造罪證,用栽贓手法嫁禍辛普森。 由於證據不足以證明辛普森就是犯下那兩項一級謀殺的人,因此在用刀殺前妻及其男友兩項一級謀殺罪的指控中均被陪審團認定為無罪(not guilty),辛普森當庭無罪釋放。 美國刑事、民事是分開的,因此,在刑事審判中,涉嫌殺妻的辛普森勝訴了,因為證據被污染,程序不合法。但是,在民事訴訟中,辛普森卻敗訴了。 民事法官認為辛普森是殺人犯所以要賠償其妻子家人,而刑事法官認為辛普森無罪,因為證據不充分。 民事法官就是根據現場證據的常理推斷得出結論,作出民事判決;刑事法官則根據刑事判決的絕對排他性原則的方式判決辛普森無罪。 這就是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對證據要求的不同,刑事訴訟由於要對被告人處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剝奪生命權的判決,必須讓證據具有排他性,絕對性才能作出判決,否則只能疑罪從無。 而民事訴訟則由於判決一般只涉及金錢賠償,可以根據常理進行推斷。因此,民事判決是否就是客觀事實不能絕對化。
9.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區別在於:
1、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2、訴訟程序不同。前者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後者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同時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3、法律適用不同。大陸法系習慣用演繹形式,英美法系習慣用歸納的形式。
4、法律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分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為普通法、平衡法,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5、法律編纂不同。大陸法系傾向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傾向單行法。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9)英美法系的法官擴展閱讀:
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從法律淵源傳統來看,大陸法系具有制定法的傳統,制定法為其主要法律淵源,判例一般不被作為正式法律淵源(除行政案件外),對法院審判無約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傳統,判例法為其正式法律淵源,即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約束力。
第二,法典編纂。從法典編纂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採用系統的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一般不傾向法典形式,其制定法一般是單行的法律和法規。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第三,法律結構。從法律結構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基本結構在公法和私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傳統意義上的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從歷史上看,成文法代表立法機關(議會)的法律,普通主要代表審判機關(法官)的法律(判例法)。所謂衡平法是在普通法不能彌補損失的情況下所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對普通法的補充規則。
第四,法律適用。從法律適用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法官在確定事實以後首先考慮制定法的規定,而且十分重視法律解釋,以求制定法的完整性和適用性;英美法系法官在確定事實之後,首先考慮的是以往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與判例加以比較,從中找到本案的法律規則或原則,這種判例運用方法又稱為「區別技術」。
10.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法官許可權有什麼不同
大陸法抄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襲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