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司法賠償
⑴ 什麼是國家賠償法及司法賠償分幾個方面
國家賠償法是實體與程序合一的一部較為特殊的法律,國家賠償的主體、程序、范圍、方式、標准均由法律直接規定。程序上除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請求復議之外(行政賠償又有不同),立法機關把最終處理司法賠償案件的許可權設定在了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這項工作是人民法院繼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和執行工作之後又一項新的重要的工作。
司法賠償的特徵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司法賠償的侵權行為主體是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司法賠償本質上是對因司法權違法行使造成的損害的賠償,而司法權是由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行使的,因此侵權主體是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根據國家賠償法的相關規定,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主要包括:(1)行使刑事偵查權的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軍隊保衛部門及其工作人員;(2)行使檢察權(僅限於刑事檢察權)的人民檢察院及其工作人員;(3)行使審判權的人民法院(包括專門人民法院,如軍事法院)及其工作人員;(4)行使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此為司法賠償的形式特徵。
第二,司法賠償的原因是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司法活動中違法行使司法權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我國,公安機關具有治安行政管理與刑事偵查兩種職能,分別體現為行政權行使主體與司法權行使主體,其在履行治安管理過程中違法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產生行政賠償責任;在履行刑事偵查職能時違法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產生司法賠償責任。
第三,司法賠償實行有限賠償原則,范圍很窄。在刑事賠償中,只對無罪被羈押者以及錯誤判處死刑並已執行的人給予賠償,而對輕罪重判、有罪被超期羈押的不予賠償。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國家只對人民法院違法採取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以及執行措施等造成的損害給予賠償,對因錯誤判決造成的損害以及其他訴訟行為造成的損害則不予賠償。
第四,司法賠償以獨特的非訴訟程序進行。該程序分為侵權機關及侵權行為人所在機關自我確認行為違法並賠償的程序;上級機關對賠償復議的程序;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對賠償的決定程序。
⑵ 「司法賠償則由中級以上法院內特設的賠償委員會處理」 這句話對嘛
以文義解釋,訴訟由法庭或者審委會判決決定;司法賠償由中院以上內設的賠償委員會處理,基層法院受案則司法賠償另解,中院以上受案則一並解決
⑶ 法院執行不力怎麼走司法賠償程序
上級人民法院依法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監督地方
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的執行工作。
132.上級法院發現下級法院的執行案件(包括受委託執行的案件)在規定的期限內
未能執行結案的,應當作出裁定、決定、通知而不製作的,或應當依法實施具體執行行為而
不實施的,應當督促下級法院限期執行,及時作出有關裁定等法律文書,或採取相應措施。
對下級法院長期未能執結的案件,確有必要的,上級法院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與下級
法院共同執行,也可以指定本轄區其他法院執行。因此,如果情況屬實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投訴或者信訪局去談,以及政法委投訴都可以的。
⑷ 民事案件中法院錯誤審判的,可否向法院提出司法賠償請求
可以,擔不是告法院,是申請國家賠償。前提是抗訴後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的。
國家賠償的有管細則比較繁瑣,希望找一個代理律師幫忙取證,代理。得到的賠償款是按每日的賠 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五倍
《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了刑事賠償的范圍:
(3)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賠償請求人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要求,逾期不予賠償或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其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
中級以上人民法院設立賠償委員會,由人民法院三名至七名審判員組成。
賠償請求人要求國家賠償的,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和人民法院不得向賠償請求人收取任何費用。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⑸ 如何進行司法賠償程序
一、司法賠償的程序是怎樣的
1、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義務機關在規定期限內未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向賠償義務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
2、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的方式、項目、數額有異議的,或者賠償義務機關作出不予賠償決定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或者不予賠償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賠償義務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賠償義務機關是法院的,賠償請求人可以依照規定向其上一級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
3、復議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賠償請求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
4、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
二、申請司法賠償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1、賠償申請書;
2、當事人主體資格的材料
(1)自然人應當提交記載其姓名、性別、年齡、民族、住所、聯系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基本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證、戶口簿、居住證明、護照、港澳台胞回鄉證;
(2)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提交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營業執照、注冊登記證書或者組織機構代碼證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身份證明書。
3、委託代理人的,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代理人身份證明;
4、賠償義務機關作出的賠償決定書或者復議機關作出的復議決定書;
5、賠償義務機關或者復議機關逾期未作出決定的,應當提交賠償義務機關對賠償申請的收訖憑證;
6、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在賠償申請所涉案件的刑事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行政訴訟程序、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法律文書;
7、賠償義務機關的職權行為侵犯賠償請求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證據。
⑹ 什麼叫民事行政司法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0年9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30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0年9月21日起施行。
二○○○年九月十六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0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30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0〕27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以及有關法律規定,現就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具體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依法應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條 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下列行為:
(一)對沒有實施妨害訴訟行為的人或者沒有證據證明實施妨害訴訟的人採取司法拘留、罰款措施的;
(二)超過法律規定期限實施司法拘留的;
(三)對同一妨害訴訟行為重復採取罰款、司法拘留措施的;
(四)超過法律規定金額實施罰款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條 違法採取保全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依職權採取的下列行為:
(一)依法不應當採取保全措施而採取保全措施或者依法不應當解除保全措施而解除保全措施的;
(二)保全案外人財產的,但案外人對案件當事人負有到期債務的情形除外;
(三)明顯超過申請人申請保全數額或者保全范圍的;
(四)對查封、扣押的財物不履行監管職責,嚴重不負責任,造成毀損、滅失的,但依法交由有關單位、個人負責保管的情形除外;
(五)變賣財產未由合法評估機構估價,或者應當拍賣而未依法拍賣,強行將財物變賣給他人的;
(六)違反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條 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是指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民事制裁決定、調解、支付令、仲裁裁決、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以及行政處罰、處理決定等執行錯誤。包括下列行為:
(一)執行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民事制裁決定等法律文書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先予執行的;
(三)違法執行案外人財產且無法執行回轉的;
(四)明顯超過申請數額、范圍執行且無法執行回轉的;
(五)執行過程中,對查封、扣押的財產不履行監管職責,嚴重不負責任,造成財物毀損、滅失的;
(六)執行過程中,變賣財物未由合法評估機構估價,或者應當拍賣而未依法拍賣,強行將財物變賣給他人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條 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民事、行政訴訟或者執行過程中,以毆打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死亡的,應當比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予以賠償。
第六條 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民事、行政訴訟或者執行過程中,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至第五條規定情形,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直接損失的賠償責任。
因多種原因造成的損害,只賠償因違法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直接損失。
第七條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因申請人申請保全有錯誤造成損害的;
(二)因申請人提供的執行標的物有錯誤造成損害的;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四)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情形的;
(五)被保全人、被執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員違法動用、隱匿、毀損、轉移、變賣人民法院已經保全的財產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損害後果的;
(七)依法不應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 申請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的,違法行使職權的行為應當先經依法確認。
申請確認的,應當先向侵權的人民法院提出。
人民法院應自受理確認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依照相應程序作出裁決或相關的決定。
申請人對確認裁定或者決定不服或者侵權的人民法院逾期不予確認的,申請人可以向其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訴。
第九條 未經依法確認直接向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的,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不予受理。
第十條 經依法確認有本解釋第二條至第五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賠償請求人可依法向侵權的人民法院提出賠償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人民法院逾期不作決定的,賠償請求人可以向其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
第十一條 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的賠償方式主要為支付賠償金。包括:支付侵犯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的賠償金;財產損壞的,賠償修復所需費用;財產滅失的,按侵權行為發生時當地市場價格予以賠償;財產已拍賣的,給付拍賣所得的價款;財產已變賣的,按合法評估機構的估價賠償;造成其他損害的,賠償直接損失。
能夠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的,予以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包括:解除查封、扣押、凍結;返還財產、恢復原狀;退還罰款、罰沒財物。
第十二條 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八條第(七)項規定的直接損失包括下列情形:
(一)保全、執行過程中造成財物滅失、毀損、霉變、腐爛等損壞的;
(二)違法使用保全、執行的財物造成損壞的;
(三)保全的財產系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貸款的,當事人應支付的該貸款借貸狀態下的貸款利息。執行上述款項的,貸款本金及當事人應支付的該貸款借貸狀態下的貸款利息;
(四)保全、執行造成停產停業的,停產停業期間的職工工資、稅金、水電費等必要的經常性費用;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直接損失。
第十三條 違法採取司法拘留措施的,按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予以賠償。
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按照國家賠償法第三十條規定,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在審理偵查、檢察、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財產權造成損害的賠償案件時,可參照本解釋的有關規定辦理。
⑺ 民事案件審理中可獲得司法賠償的情形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6年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8次會議通過,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16〕20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6年2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6年9月7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及有關法律規定,結合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工作實際,現就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的若干法律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先予執行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賠償。
第二條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包括以下情形:
(一)對沒有實施妨害訴訟行為的人採取罰款或者拘留措施的;
(二)超過法律規定金額採取罰款措施的;
(三)超過法律規定期限採取拘留措施的;
(四)對同一妨害訴訟的行為重復採取罰款、拘留措施的;
(五)其他違法情形。
第三條違法採取保全措施,包括以下情形:
(一)依法不應當採取保全措施而採取的;
(二)依法不應當解除保全措施而解除,或者依法應當解除保全措施而不解除的;
(三)明顯超出訴訟請求的范圍採取保全措施的,但保全財產為不可分割物且被保全人無其他財產或者其他財產不足以擔保債權實現的除外;
(四)在給付特定物之訴中,對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採取保全措施的;
(五)違法保全案外人財產的;
(六)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不履行監管職責,造成被保全財產毀損、滅失的;
(七)對季節性商品或者鮮活、易腐爛變質以及其他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採取保全措施,未及時處理或者違法處理,造成物品毀損或者嚴重貶值的;
(八)對不動產或者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特定動產採取保全措施,未依法通知有關登記機構不予辦理該保全財產的變更登記,造成該保全財產所有權被轉移的;
(九)違法採取行為保全措施的;
(十)其他違法情形。
第四條違法採取先予執行措施,包括以下情形:
(一)違反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范圍先予執行的;
(二)超出訴訟請求的范圍先予執行的;
(三)其他違法情形。
第五條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包括以下情形:
(一)執行未生效法律文書的;
(二)超出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數額和范圍執行的;
(三)對已經發現的被執行人的財產,故意拖延執行或者不執行,導致被執行財產流失的;
(四)應當恢復執行而不恢復,導致被執行財產流失的;
(五)違法執行案外人財產的;
(六)違法將案件執行款物執行給其他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的;
(七)違法對抵押物、質物或者留置物採取執行措施,致使抵押權人、質權人或者留置權人的優先受償權無法實現的;
(八)對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不履行監管職責,造成財產毀損、滅失的;
(九)對季節性商品或者鮮活、易腐爛變質以及其他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採取執行措施,未及時處理或者違法處理,造成物品毀損或者嚴重貶值的;
(十)對執行財產應當拍賣而未依法拍賣的,或者應當由資產評估機構評估而未依法評估,違法變賣或者以物抵債的;
(十一)其他錯誤情形。
第六條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有毆打、虐待或者唆使、放縱他人毆打、虐待等行為,以及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適用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四項、第五項的規定予以賠償。
第七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二款和第二百三十三條規定情形的;
(二)申請執行人提供執行標的物錯誤的,但人民法院明知該標的物錯誤仍予以執行的除外;
(三)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違法動用、隱匿、毀損、轉移或者變賣的;
(四)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五)因不可抗力、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後果的;
(六)依法不應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因多種原因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損害的,應當根據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或者擴大所起的作用等因素,合理確定賠償金額。
第九條受害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或者擴大也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或者擴大所起的作用等因素,依法減輕國家賠償責任。
第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損失,已經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獲得賠償、補償的,對該部分損失,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六條規定情形,侵犯公民人身權的,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的規定計算賠償金。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後果的,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至第五條規定情形,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並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財產不能恢復原狀或者滅失的,應當按照侵權行為發生時的市場價格計算損失;市場價格無法確定或者該價格不足以彌補受害人所受損失的,可以採用其他合理方式計算損失。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且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財產已經依照法定程序拍賣或者變賣的,應當給付拍賣或者變賣所得的價款。
人民法院違法拍賣,或者變賣價款明顯低於財產價值的,應當依照本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支付相應的賠償金。
第十四條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六條第六項規定的停產停業期間必要的經常性費用開支,是指法人、其他組織和個體工商戶為維系停產停業期間運營所需的基本開支,包括留守職工工資、必須繳納的稅費、水電費、房屋場地租金、設備租金、設備折舊費等必要的經常性費用。
第十五條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六條第七項規定的銀行同期存款利息,以作出生效賠償決定時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一年期人民幣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基準利率計算,不計算復利。
應當返還的財產屬於金融機構合法存款的,對存款合同存續期間的利息按照合同約定利率計算。
應當返還的財產系現金的,比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支付利息。
第十六條依照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返還的財產系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貸款的,除貸款本金外,還應當支付該貸款借貸狀態下的貸款利息。
第十七條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承租人或者其他合法佔有使用財產的人,依據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申請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賠償案件立案工作的規定》予以審查立案。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先予執行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系因上一級人民法院復議改變原裁決所致的,由該上一級人民法院作為賠償義務機關。
第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據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申請賠償的,應當在民事、行政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終結後提出,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人民法院已依法撤銷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的;
(二)人民法院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三)經訴訟程序依法確認不屬於被保全人或者被執行人的財產,且無法在相關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中予以補救的;
(四)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書已確認相關行為違法,且無法在相關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中予以補救的;
(五)賠償請求人有證據證明其請求與民事、行政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無關的;
(六)其他情形。
賠償請求人依據前款規定,在民事、行政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終結後申請賠償的,該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期間不計入賠償請求時效。
第二十條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的司法賠償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相應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
(一)需要向賠償義務機關、有關人民法院或者其他國家機關調取案卷或者其他材料的;
(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委託鑒定、評估的。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的司法賠償案件,應當對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賠償請求人主張的損害事實是否存在,以及該職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等事項一並予以審查。
第二十二條本解釋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本解釋施行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⑻ 行政賠償與司法賠償有什麼區別
您好,行政賠償與司法賠償的區別:
(1)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不同。在行政賠償中,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還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受委託的組織及其公務人員以及事實上的公務員。在司法賠償中,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履行司法職能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以及軍隊的保衛部門,國家檢察機關,國家審判機關,監獄管理機關及在上述機關的工作人員。
(2)實施侵權行為的時間不同。行政侵權行為發生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實施的。而司法侵權行為發生在司法活動中,以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刑事訴訟中違法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監獄管理權以及在民事、行政審判中人民法院採取強制措施、保全措施以及執行措施為構成要件。
(3)追償的條件不同。行政追償的條件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這種標准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司法追償的條件是: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實施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②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法律|敎育網編輯整理③在處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相比較之下,司法追償的范圍要比行政追償的范圍窄。
(4)程序不同。行政賠償程序分為單獨提出賠償請求的程序和一並提出賠償請求的程序。單獨提出賠償請求的程序實行行政處理前置的原則,行政賠償爭議在行政程序不能解決的,最終可以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而司法賠償沒有單獨提出賠償請求和一並提出賠償請求的劃分,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不服的,要向其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的賠償委員會申請,由其作出最終的決定。可以看出,司法賠償自始至終都是通過非訴訟途徑來解決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⑼ 司法賠償中,法院賠償委員會做出決定後,賠償義務機關仍不履行的怎麼辦
國家賠償義務機關是法院,也就是說法院應該賠償你們而不賠償,可以向檢察院投訴他們不履行行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