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北京法官
1. 誰看過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哪兒有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的和稱。
本書中的三位傳主都是人類歷史上極富天才而創建至偉的人物,他們的人生豐富多彩,他們的作品精深宏博,他們的影響歷經世代而不衰,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有著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經苦難而不改初衷的心歷路程,凸現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從而為我們譜寫了一闋「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傳》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與當時歐洲另一位顯赫的征服者拿破崙等高。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親是一個殘暴的酒鬼,他剝奪了小貝多芬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而只是一味地強迫幼小的兒子沒完沒了地練習鋼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將來成為自己的搖錢樹。
1787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為師。莫扎特聽了他的即興演奏之後感到十分驚奇,當場對其他人說:請注意,這位少年將震動世界。可惜,在維也納的學習時光很快就中斷了,原因是他母親患重病,並很快地離開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親人的貝多芬悲痛欲絕,過度悲痛使他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遠地毀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
他是這樣一個人,羅曼·羅蘭在傳記的最後這樣概括了他的一生:
什麼勝利可和這場勝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場戰爭,奧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陽光,曾經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經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羅曼·羅蘭將這樣一個人的傳記放在他立意要寫的《名人傳》的首位。
《米開朗基羅傳》:該傳記分上下編,上編「戰斗」,下編「舍棄」和尾聲「死」。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於卡森蒂諾地方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基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裡。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說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使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後他們分手了,米開朗基羅轉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裡,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徵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基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基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基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於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托爾斯泰傳》: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醜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俄土戰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場,常常處於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
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
《名人傳》告訴人們:悲慘命運不只降臨於普通人,它同樣降臨在偉人身上,享有盛名並不能使他們免除痛苦的考驗。然而通過跟從他們忍受痛苦的完美榜樣,我們可以自覺地承擔屬於自己的命運,我們應當堅定自己的信仰,從信仰中產生出承受痛苦的勇氣和能力——它是我們在患難中保持的純真,在患難中結出的果實,在絕望中看到的希望所在。
2. 羅曼.羅蘭寫的三部英雄傳記是哪三部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 。
1、《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是作於1903年的一本書,作者稱這部作品是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個副產品。該書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
2、《米開朗基羅傳》
《米開朗基羅傳》是羅曼·羅蘭於1906年完成的一部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傳記,該傳記分上下篇,上篇《搏鬥》,下篇《舍棄》和結束語《死》。
《米開朗基羅傳》講述了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經歷。
3、《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傳》講述了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醜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創作背景:
羅蘭說:「我所說的英雄,不是指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而取得勝利的人。我所說的英雄,是指那些具有偉大靈魂的人。」
所以羅蘭要歌頌的英雄,不是凱撒,不是拿破崙,而是貝多芬、米蓋朗琪羅、托爾斯泰。
羅蘭在《貝多芬傳》中說:「周圍的空氣是窒息的。老舊的歐洲在沉重而汗濁的氣氛中呻吟。缺乏宏偉業績的物質主義壓抑著思想,世界在斤斤計較和賣身投靠的利己主義中毀滅。世界已奄奄一息。要打開窗子。要讓新鮮的空氣進來。要呼吸英雄們的精神。」
就是說,羅蘭要用英雄們的偉大精神,來改造當時歐洲普遍存在的物質主義的利己打算,用高尚的德操來拯救歐洲的墮落。
3. 哪裡有可以下載或者在線閱讀的 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三部)
這位朋友有什麼傳輸工具沒?我機子上有.我可以傳一本給你.《貝多芬傳》
簡介: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同出羅曼羅蘭之手。傳記里的三人,一是音樂家.一是雕塑家兼畫家,一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由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於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貝多芬供大家欣賞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琪羅留給後世的不朽傑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里,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們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諧,藉以播送愛的種子。
4. 羅曼·波蘭斯基的人物爭議
羅曼·波蘭斯基,是一名才華橫溢的導演
作為電影導演,他從不諱言性愛是他創作的源泉。在他所寫的回憶錄中,幾乎每五頁就會出現一個不同的女人。他由衷地贊美她們的身體,記錄與她們相處的點滴。在波蘭斯基看來,這和道德敗壞絲毫扯不上關系,可在外人眼裡,這個不足一米六五的小個男人,絕對是個行為不端、荒淫無度的風流鬼。
1969年8月9日清晨,清潔工查普曼太太一如既往地來到波蘭斯基在美國郊區的豪宅進行打掃,眼前的一幕讓她驚呆了:懷有8個月身孕的沙倫被人開膛剖腹,挖出的嬰兒被放在地板上。兇手還用她的鮮血在牆上塗寫了「PIG」 等侮辱性字眼。遇害的,還有波蘭斯基的4位好友。而正在倫敦籌備新片的波蘭斯基逃過一劫。
根據調查,事發原因是該寓所的前主人與邪教組織「曼森家族」有過節,但媒體卻將矛頭指向了波蘭斯基,稱其執導的《羅絲瑪麗的嬰兒》中篤信天主教的主人公最終生下撒旦的兒子,是對上帝的公然冒犯;片中的魔鬼家族啟發了邪教領袖查爾斯·曼,間接造成了血案。
沙倫的死給波蘭斯基帶來了難以承受的悲痛
妻子死後,波蘭斯基曾與多位女星鬧出緋聞,他成了報上花邊新聞的主角
直面妻子遇害,並非是波蘭斯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1933年8月18日,他出生於巴黎一個猶太人家庭,不久,法國興起了反猶、排猶浪潮,波蘭斯基一家遷回波蘭老家。
波蘭斯基的人生註定被噩夢纏繞。先是遭遇喪妻之痛,之後被控強奸幼女流亡歐洲。隨後的兩部作品《苦月亮》、《苔絲》,雖都有出彩之處,但媒體關注的卻還是波蘭斯基的丑聞,而不是他的導演事業。
5. 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跪求裡面三個故事豬腳的簡介,要求,要有點文化功底
《貝多芬傳》: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米開朗基羅傳》:該傳記分上下編,上編「戰斗」,下編「舍棄」和 尾聲「死」。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於卡森蒂諾地方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基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裡。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說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使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後他們分手了,米開朗基羅轉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裡,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徵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基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基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基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於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托爾斯泰傳》: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醜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俄土戰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場,常常處於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 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從結構上看,《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看似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實際上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既源於三位傳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於羅蘭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歐洲統一的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 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側面地去表現傳主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縱觀三傳,羅蘭的英雄有著共同的命運圖式和方向:經歷長期的磨難,激流一般的生命力,體現生之意志的藝術創造和用痛苦換取歡樂的追求。 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因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於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基羅以一生的心血奉獻出震撼心靈的傑作;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6. 波蘭斯基被判多少年
[編輯本段]被捕事件
31年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於2009年9月26日在蘇黎世機場被瑞士警方拘捕,並已經啟動引渡其到美國的程序。波蘭斯基前往瑞士是為了接受蘇黎世電影節為他頒發的導演終生成就獎。
瑞士蘇黎世電影節的組委會宣布大導演、現年75年的羅曼·波蘭斯基(romanpolanski)因美國發出的為期31年的通緝令而被逮捕。,引渡程序可能將持續40天,以便提交所有的有關文件。波蘭領事館希望與波蘭斯基見面,就此事進行斡旋。
被捕原因
此次拘捕事件的起因是31年前的一樁舊案,當時波蘭斯基被指控與一名13歲女孩發生不正當性關系,之後逃離美國,從而被美國警方通緝。
事件發展
1977年,羅曼·波蘭斯基與當年只有13歲的薩曼塔發生性關系,犯下轟動一時的性騷擾女童案,1978年,波蘭斯基因此避走法國。根據美國的法令,羅曼·波蘭斯基若踏進美國大門,會立即送往監獄,因此他不但多年沒再返美,連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時也在頒獎典禮上缺席,由曾與他合作過並有交情的頒獎人哈里森·福特代為致詞。
2009年初,羅曼·波蘭斯基因為當年裁決案件的法官(已故)曾安排過一次認罪協商,但是在他認罪之後卻不承認協商條件為由提出上訴,不過一名法官駁回了他的請求,因為他沒能親自出席庭審並且稱述他的上訴請求。
2008年,女導演瑪蓮娜·澤諾維奇將波蘭斯基一案以紀錄片形式搬上了大銀幕,名為《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以及被渴望的》。片中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在檢舉人和陪審團之間存在著逾越法律程序的不正當溝通,對被告波蘭斯基是不公平的。在這部紀錄片里,導演訪問了薩曼塔、她的律師、波蘭斯基的律師等相關人士,惟獨波蘭斯基本人拒絕受訪。
波蘭斯基本人去年委託其律師向美國法院提出免罪申請,要求重新審視當時的判案過程。
波蘭斯基的代表律師透露,當年的受害人(現年44歲)在紀錄片中表示早就不再記恨波蘭斯基,無意再提出指控,但認為他應該受到法律的處罰。
7. 《名人傳》(羅曼.羅蘭)的讀書筆記
作者介紹
書本介紹
名家評價
好段
讀後感
我自己寫的
羅曼•羅蘭,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共稱《名人傳》〈羅蘭憑此書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還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朴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
《名人傳》,是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三位名人的「英雄傳記」。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貝多芬和歌德一起散步,回來的路上遇到了王公貴族。他們遠遠看見時,歌德就掙脫了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彎著腰,把帽子拿在手裡,等候著皇室成員的經過。而貝多芬卻獨自向歌德說著他想說的話,看到歌德那個樣子,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紐扣,背著手徑直朝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的,太子魯道夫向貝多芬脫帽致敬,皇後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們也都認識他。貝多芬故意看著這群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事後,貝多芬還毫不客氣地把歌德教訓了一番。這讓當時任魏瑪大公樞密參贊的歌德永遠不能原諒他,而貝多芬卻不以為然。
(3)
貝多芬、彌蓋郎基羅、托爾斯泰,他們都是天才人物,但他們更是英雄——他們或由於疾病的折磨,或由於悲慘地的遭遇、或由於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於一身,這種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他們的呼吸,毀滅了他們的理智,但是他們憑著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他們堅持著艱苦的里程,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化成了不朽的音樂,彌蓋郎基羅用他的生命的鮮血雕塑了後人須仰視才見的巨作,托爾斯泰相信「當一切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才有幸福的存在。」
(4)
我懂得認識托爾斯泰底日子,在我的精神上將永不會磨滅。這是1886年,在幽密中胚胎萌櫱了若干年之後,俄羅斯藝術底美妙的花朵突然於法蘭西土地上出現了。托爾斯泰與杜思退益夫斯基底譯本在一切書店中同時發刊,而且是爭先恐後般的速度與狂熱。1885至1887年間,在巴黎印行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小傳》《童年與少年》《波里哥加》《伊凡•伊列區之死》,高加索短篇小說和通俗短篇小說。在幾個月中,幾星期中,我們眼前發見了含有整個的偉大的人生底作品,反映著一個民族,一個簇新的世界底作品。
有人說名人遙不可及,可望而不可及,有人說天才是上天的使者,人生之路一帆風順。
在看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里的三位名人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天才也是需要經過暴風雨的洗禮才誕生的。
貝多芬
他的《月光曲》、《英雄交響曲》想必大家不太陌生,可這位天才的音樂家卻有一個坎坷的音樂之路。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常常毆打貝多芬,逼著他練琴,他很小的年紀就得上台演出,十幾歲就得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貝多芬離開了故鄉德國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看似一切都井然有序的進行著,但是痛苦正向他射出一支有一支的毒箭。他的耳朵日夜作響,他的聽覺日益衰退,他只能在紙上與好友交談,這一個個字都是貝多芬所有的情感。聽覺對一個音樂家是多麼的重要,而貝多芬卻失去了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聽覺。音樂拋棄了他,但貝多芬卻沒有因此就拋棄了音樂,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在他耳聾的時候創作出來的,震撼人心的《英雄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想像著貝多芬咬著一根小棒,抵著鋼琴,他的兩只大手猶如輕盈的蝴蝶在黑白琴鍵上飛舞,雖然滿頭大汗卻依然堅持著,手彈熱了,就浸入冷水然後再彈,面對生活的重重困難,貝多芬沒有放棄,他用他頑強的精神向我們詮釋了一個英雄不拋棄、不放棄的形象,他在音樂的道路上走得雖然顛簸,卻一步一步踩出了堅實的腳印。
米開朗琪羅
米開朗琪羅,一個天才的雕塑家,他的一生一波三折。他出生於義大利卡森蒂諾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琪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裡。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後,米開朗琪羅轉入另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裡。後來,他又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不過在不斷地交流中,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他被貴族指使,每天做著他不願意的事,他有著與眾不同的創造力,可命運卻好像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他的一生都在為雕塑而奮斗,他並沒有因為教皇的壓迫而放棄反抗,而是把他內心的情感都注入他的作品中,一鑿子,一鑿子,一點一滴,是他對未來的渴望,是他對現實的諷刺,他是個想像的天才,他願為了雕塑花上六年、八年,但命運卻讓他在輾轉中成長、老去,他沒有怨言,只是至始至終的從事他的職業。
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的三部曲深入人心,他是名門貴族後裔,但不幸的是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但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的醜陋相貌感到絕望。他當過志願兵,曾多次陷入困境都脫離了險境。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同時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托爾斯泰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卻因此感到不安,因為他看到比他窮的人,他決心創一個理想社會,卻是杯水車薪,一次又一次失敗。結局是悲慘的,一代文豪托爾斯泰最後卻死在一個小火車站上。托爾斯泰本應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卻失去了父母親,托爾斯泰本應在家人的關注下死去,但他卻一個人死在了一個小小的火車站,命運不斷地跟他開玩笑,而他卻能靠自己化解戰場上的危險,他也能靠自己獲得「文豪」的稱號,他一切都靠自己,即使前路多麼迷惘、內心是多麼矛盾,他也依舊向著自己的目標向前進。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另一個是小說家,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也同在人生的道路上享受著艱辛帶給他們的考驗。他們被羅曼。羅蘭成為英雄,貝多芬沒有聽覺,卻用手指奏出了讓世界都震撼的樂章;米開朗琪羅沒有自由,卻用想像雕出了讓世界都贊嘆的雕塑;托爾斯泰沒有關心,卻用鋼筆寫出了讓世界都思考的文章。我們沒有他們的天才,卻可以具備他們的品質,不被風雨擊倒,做一棵屹立在風雨中的柏松
8. 羅曼·波蘭斯基的人生經歷
波蘭斯基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國興起的反猶排猶浪潮迫害,而遷回在波蘭的老家克拉科夫(Kraków)。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迅速佔領克拉科夫,並下令驅逐波蘭人以供德國人居住。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相繼被抓入集中營,母親死於奧斯威辛,父親在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僥幸保存了性命,波蘭斯基本人則逃出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居住區,並通過一個波蘭農夫的幫助在二戰中存活下來。這個童年陰影對波蘭斯基日後的人生觀與電影生涯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以至於斯皮爾伯格多次邀請他出任《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年)的導演都被其因「揮之不去的痛苦」而拒絕。
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有《自行車》(Magical Bicycle,1955年)、《兇手》(A Murderer,1957年)等。隨後他進入波蘭羅茲電影學校(Łódź Film School)開始了為期五年的學習,並逐漸嶄露頭角。他在學生期間自編、自導、自演的荒誕短片《兩個男人與衣櫃》(Two Men and A Wardrobe,1958年)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包括布魯塞爾電影節最佳影片第3名,初次引起歐洲電影界的注意。
1959年波蘭斯基拍完《燈》(The Lamp,1959年)後從學校畢業,並掌握了六種語言:波蘭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以及義大利語。隨後他拍攝了一系列短片,如《胖子和瘦子》(The Fat and the Lean,1961年)和《哺乳動物》(Mammals,1962年)等,均受到一致推崇,這時他已顯示出對黑色風格獨特的興趣。
1962年3月,波蘭斯基首次編導了他的第一部長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1962年),這部講述戰後波蘭社會婚姻悲喜劇的影片沒有得到波蘭官方和評論界的好評,但在西方卻引起了轟動。該片在第25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費比西」(Fipresci)最佳導演,並獲得第36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從此他邁出了跨上世界影壇的第一步。 1968年1月,羅曼和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並一起前往好萊塢發展。就在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其編導的第一部美國恐怖片《魔鬼聖嬰》(Rosemary's Baby,又名《羅絲瑪麗的嬰兒》),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
隨著《羅絲瑪麗的嬰兒》的熱映和塔特的懷孕,波蘭斯基以重金在比弗利山的班奈迪克山谷購置了一套豪華住宅,這就是著名的茨埃羅大道10050號。1969年8月9日的清晨,這座氣派的豪宅成為了屠戮與血腥的地獄。經警方證實,包括女主人塔特在內有五人被害,屍體上總共發現102處刀傷,且均中數槍,死者表現得極為痛苦。已有八個月身孕的塔特身中16刀,她和化妝師傑伊·斯普林被用繩子吊在起居室內。由於沒有任何物品失竊,兇案顯得撲朔迷離,波蘭斯基本人也成為了警方懷疑的對象,經過8750個小時的工作,塔特兇殺案終告偵破。兇手系邪教組織「曼森家族」的一男三女四名成員,而幕後主使者就是他們的領袖查理·曼森(Charles Manson)。關於兇殺動機,有人說曼森希望以此懲罰統治階級的奢華墮落,也有人說房子的前任主人曾與曼森有過節。無論如何,塔特血案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兒時的喪母與如今的喪妻之痛使波蘭斯基的創作變得更為黑暗,《麥克白》和《唐人街》等影片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
1971年,他在歐洲改編拍攝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黑色古裝片《麥克白》(Macbeth),被認為是對曼森一夥的回應。
1974年,羅曼經不起好萊塢的誘惑重回故地,推出了傑克·尼克爾森(Jack Nicholson)和Faye Dunaway主演的犯罪動作片《唐人街》(Chinatown)。羅曼黑暗陰冷的恐怖執導風格貫徹全片,影片成為了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使他的事業達到了頂峰,獲得了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1976年《怪房客》(The Tenant)獲戛納金棕櫚獎提名。
1977年,羅曼被指控強暴了一位13歲的少女,在加州被逮捕。羅曼花了42天的時間進行辯解,法官最後猶豫了。在進一步的法律程序開始前,他逃離了美國,定居法國巴黎,雖避免了牢獄之災,但從此再也沒敢去美國。 1979年拍攝的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主演的《苔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以一種寫實手法將哈代(Thomas Hardy)的小說浪漫地形象化,影片彌漫著羅曼對宿命的無奈之情。羅曼憑藉此片先後獲得了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以及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羅曼後來的作品開始走下坡路,很少能達到鼎盛時期的水準。他開始出現在一些舞台劇中,1981年,他回到了波蘭,執導並主演了舞台劇《莫扎特》。
1988年,羅曼編導了懸念驚悚片《驚狂記》。這部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Betty Buckley主演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評論界的認可和商業上的成功。
1992年,他在法國編導了《苦月亮》,這是一部反映情感和性墮落的影片。他病魔似的將扭曲的情慾和暴力傾瀉在影片中,成了一部情色經典。
1994年執導的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
1999年波蘭斯基編導驚悚片《第九道門》。影片改編自西班牙作家Arturo Paris Riverte的恐怖小說,深刻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善惡、美醜,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 2002年,一部《鋼琴師》,讓世界重新認識了波蘭斯基,也讓波蘭斯基重新回到世界電影的顛峰。前面說過,在1992年波蘭斯基曾經因不敢自揭傷疤而拒絕斯皮爾伯格的邀請,拍攝二戰題材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而後者最終無奈的自己拿起導筒,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十年之後,已年近古稀的波蘭斯基看到了同樣涉及屠殺猶太人題材的《鋼琴師》,終於不再顧及自己童年的陰影,決定拍攝它的同名電影。頂著「跟風《辛德勒的名單》」的巨大輿論壓力,波蘭斯基將自己童年的真實經歷傾注其中,又加之故事本身就是真實事件;在電影語言上,他決定摒棄多年來使自己獨步天下的構圖和對光線的精雕細琢,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半紀錄片式手法進行《鋼琴師》的拍攝,突出「真實」而使大量屠殺史實的殘酷毫無修飾的滲入人心;而在電影內涵上,他卻又少見地在本片中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使得一個鋼琴家的偷生故事在他這個親身受害者的編排下又顯得如此悲天憫人。
這樣,在冷酷的鏡頭中又留有人性的溫暖,《鋼琴師》使人拍案叫絕。最終,《鋼琴師》獲得了空前的贊譽和成功,先是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鋼琴師》幫助波蘭斯基捧回了他的第一座金棕櫚獎;又在第二年的奧斯卡獎上,使本片主演阿德里安·布勞迪(Adrien Brody)成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29歲)。
2005年,波蘭斯基拍攝了根據查爾斯·狄更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霧都孤兒》。此片不僅吸引奧斯卡影帝本·金斯利加盟,更是幾乎再造了一個「倫敦」的外景,此片上映後評價頗高,甚至有人認為在眾多的《霧都孤兒》電影版本中(20多部同題電影),此片和大衛·里恩版及卡洛爾·里德版是最好的三個版本。05年,《霧都孤兒》在中國大陸院線上映。
2008年,波蘭斯基將拍攝一部新作《幽靈》,「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與「007邦德」皮爾斯·布魯斯南慕名而投,將成為本片主演。
2010年2月19日,新作《影子寫手》(The Ghost Writer)在美國上映,伊萬·麥格雷格最終代替尼古拉斯·凱奇擔任主角,並獲得2010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和2010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獎。
現年76歲的波蘭斯基於1975年加入的法國籍,至2013年一直居住在法國。 《尖峰時刻3》Rush Hour 3(2008)
《幽國車站》 Pura formalità,Una (1994)
《飛越北極星》 Back in the U.S.S.R (1992)
《怪房客》 Locataire,Le (1976)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
《天師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The (1967) 《穿裘皮的維納斯》(Venus in Fur 2013年)
《殺戮》(Carnage ,2011年)
《影子寫手》(The Ghost Writer,2010年)
《霧都孤兒》(OliverTwist,2005年)
《鋼琴師》(ThePianist,2002年)
《第九道門》(TheNinthGate,1999年)
《死亡與少女》(DeathandtheMaiden,1994年)
《苦月亮》(BitterMoon,1992年)
《驚狂記》(Frantic,1988年)
《海盜》(Pirates,1986年)
《苔絲》(Tess,1979年)
《怪房客》(TheTenant,1976年)
《唐人街》(Chinatown,1974年)
《禁夢手記》 (DiaryofForbiddenDreams,1973年)
《麥克白》(TheTragedyofMacbeth,1971年)
《羅絲瑪麗的嬰兒》(Rosemary'sBaby,1968年)
《天師捉妖》(TheFearlessVampireKillers,aka:DanceoftheVampires,1967年)
《荒島驚魂》(Cul-de-Sac,1966年)
《厭惡》(Repulsion,1965年)
《漂亮騙子》(TheBeautifulSwindlers,1964年)
《水中刀》(Nozwwodzie,1962年)
《哺乳動物》(Mammals,1961年)短片
《胖子和瘦子》(TheFatandtheLean,1960年)短片
《天使下凡》(Gdyspadajaanioly,1959年)短片
《燈》(TheLamp,1959年)短片
《兩個男人與更衣室》(TwoMenandaWardrobe,1958年)短片
《毀滅》(BreakUptheDance,1957年)短片
《笑顏》(AToothfulSmile,1957年)短片
《兇手》(AMurderer,1957年)短片
《自行車》(MagicalBicycle,1955年)短片 《第九道門》 The Ninth Gate (1999)
《鑰匙孔的愛》 Bitter Moon (1992)
《驚狂記》 Frantic (1988)
《海盜奪金冠》 Pirates (1986)
《苔絲》Tess (1979)
《怪房客》 Locataire,Le (1976)
《魔鬼聖嬰》 Rosemary's Baby (1968)
《天師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The (1967)
《荒島驚魂》 Cul-de-sac (1966)
《冷血驚魂》 Repulsion (1965)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兩個男人與衣櫃》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9. 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對三位名人的生平描述
1 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名人傳》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2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於卡森蒂諾地方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琪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裡。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克.吉蘭達約的畫室。據說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使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後他們分手了,米開朗琪羅轉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裡,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名人傳
1505年3月,米開朗琪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徵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琪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琪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琪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琪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於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3
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醜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俄土戰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場,常常處於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
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名人傳》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馬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羅曼.羅蘭(1866—1944)是20世紀法國作家,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的反戰主義者。他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對音樂十分喜愛,這對以後的羅蘭熱愛音樂、崇敬貝多芬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880年,羅蘭一家從法國中部城市克拉姆西移居巴黎。1886年,他考取久負盛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這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歷史著作。羅蘭懷抱著崇高的社會理想和熱情,而周圍的現實卻讓他苦悶困惑,他於是給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信尋求生活的答案。托爾斯泰很熱情地寫了一封二三十頁長的回信,詳細解答各種問題,並高度凝練地指出:「一切使人們團結的,是善與美;一切使人們分裂的,是惡與丑。」托爾斯泰「慈祥」的言行對羅蘭的一生構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