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對道德經第一章的感悟

對道德經第一章的感悟

發布時間: 2025-07-10 20:32:53

道德經第一章感想感悟怎麼寫

道是不可言不可說的,常人不可理解的,所以它非常神奇,是永恆的。大家都可談論的名字(人類取的名字是不長久的),不是永恆的名字。宇宙起源是沒有名字的,待到有名字的時候,世界上已經有各種事務了。所以面對紛繁的世界,人要領會它的本質,不要局限於現象中無法自拔。有慾望和沒有慾望都是世界的現象,本源都是道,都是玄妙的。

㈡ 《道德經》第一章 感悟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讀】:「道」如果是可以闡述的話就不是恆常之道,「名」如果可以來命名的話就不是恆常之名。大道的本質是虛無的、不可描述的,但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道」要求我們用不斷變化的思想和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一切有形、有像、叫得出名字的事物,擁有的只是一個代稱,執著於名分而沒有名分。領悟了大道,世間就沒有不能通曉的事物,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也沒有辦不成功的事。所以可以稱之為玄妙。

      在天地誕生之先就已經有「道」的存在,「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後就有了人,有了萬物,有了萬種事業。世間之「道」是可變的,由一種轉換成另外一種,有新的「道」的誕生,也有舊的「道」的消亡。為此我們所見的一切的「道」都是變化的「道」,非恆久和永久的「道」,這就告訴我們要用一種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們應從無形無名中體會道的奧妙,從有形有名的事物中觀察道的邊界。「無」跟「有」都是同根,這叫「有無相生」。「好」跟「壞」其實也是同根,有「壞」才有「好」,有「失」才有「得」所以「道」是產生天、地、人、萬事萬物之本源吶!那是萬物變化的玄妙之所在。

      所以說萬事萬物產生於無、誕生於有,此兩者雖名字不盡相同,卻從一個根上來,所以叫「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感悟】:

      宇宙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中,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他不是永恆的道,不是永遠的道,那她是一個什麼樣的道呢?她不是一成不變的,世間之道是可變的,有一種轉換成另外一種,一種新的道的誕生,一種舊的道的消亡,那就告訴我們要用一種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昨天你沒有財富,未來不帶代表你沒有大財富,昨天你是一個善者,不一定代表你未來還是善者,昨天你是一個惡者,不一定代表未來你還是惡者,那為此的話呢?人是可變的,天是可變的,地是可變的,萬事萬物都是可變的,告訴我們,那麼道是不可以執著的,不可以著相,不要執著於啥呢,能叫出來的這些有形的名字,比如今天我叫何平,明天也可以叫何小妹,後天也可以叫平兒,都不一樣,執著於長名而不得名,能叫的出來的反而不是恆久的,因為它是變化的,要有這樣的一個思想和觀點來看待萬事萬物。

      我們大家常說,太極是萬物之母,太極也是道,道也是太極,但是太極是陰陽有相的時候,生了萬有的有相,所以為此的話,在天地沒誕生之前就已經有道,在作用。那麼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後,就有了人,有了萬物,有了萬種事業,天地產生了陰陽,陰陽合而成太極,那麼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由太極化生。

      一個事業,一個偉大的人物的誕生,這些造化一定要經歷三個過程,在道德經中老子說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不是直接能生萬物,也不是到直接能夠成就一件事業,每個人都要經歷無數次磨難,可以說是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就一個偉大的人和事業,經歷了風雨不是一年一次就成的,如果一把就成了,那就叫直接就能生萬物道,直接就生萬事,這是不可能的,困難磨練了大家的意志,在磨難來的時候你害不害怕,恐不恐懼,那麼為此不害怕不恐怖,泰山崩在眼前,眼睛都不帶卡一下,這叫定力,有了定力,然後你才有大財富的成長。第二個磨練了我們的忍,有忍辱力,人成就大事,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人不能成為人上之人,一個大事業遇到困難就轉不堅定,這個事業是永遠不夠偉大的,沒等成就,他又轉成第二個,第二個又遇到磨難了,又轉成第三個,一輩子都是在轉換當中,什麼都做不成,就是因為沒有忍辱力。那麼第三智慧是什麼呢?每出現一個問題,一個難題,我們就得想辦法呢!去解決這個難題啊,就得想出來各種各樣的辦法,生出各種各樣的智慧去解決這個難題,第三個力磨練和提升了我們的智慧力,所以說一個偉大的企業,是由偉大的團隊進行推動和完成的,那麼偉大的團隊必須具備三種力,一個是定力,二個是忍辱力,三個是智慧力,方成大事。

      把災難看成波若密,把她看成美好,把她看成是上天對你的恩賜,智慧的才成都是從中而來,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能鍛煉我們的非凡的自信力和定力,定生慧,才能有大智慧啊!窮則變變則通,沒有路走了我們怎麼辦,只有變,需要變化,用變化的眼光去解決問題去看待問題,把沒路變成有路,把窮路變成富路,創新化腐朽為神奇。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用變化的心態和眼光看待問題,不沉靜在過去,也不恐懼和擔憂未來,活在當下!

㈢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道升殲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天道啊,能講,但講出來,似乎又不是要說的那個東西。給它個好笑姿定義,又感覺不能概括,只能說明它表現出來的大致形態,而不能解釋它的本質。它象是冥冥中似乎不存在的微粒,好象什麼都沒有,就象萬物初始時的樣子。又好象有,並且非常巨大,包容萬物,無邊無際。說它無形,是往微觀處看,說它有形,是往宏觀處看。這兩種形態都是它,非常的奇妙。它似乎是萬物的起源,萬事萬物似乎是循著它的規律和法則形成和發展的。

今天我開始讀《道德經》的第一章,這一章講的是天道的形態。老子同大家講道,這里講的道,並不是你們常說的,或是聽到的,看到的道。要講的是天道。那天道是什麼呢?它可以說非常渺小,小到無形,小到看不見,摸不著,就象萬物初始時,形成萬物的那粒微塵。它似乎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萬物,大到無邊無際。我們可以從它小到無形開始想像,一直到它大到無限。我們可以試想,在它小到無形,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點,和它大到無限,也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地方,會不會就是它有形或無形的起點,它的有形和無形都從這里友絕開始。它的有形或是無形,其實,只是我們想像的軌跡不同,感受到的形態變化便不同。而這兩種形態,都是天道的形態。天道便在這兩種形態間,相息相生,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地運行著,既是虛無,也是恆有,是無限大,也是無窮小

《道德經》第1章讀後感:好多人都在學習這個學習那個真的有用嗎?關鍵是學來的是知識,而不是自己感悟智慧生發出來的,被人查找了好多名家大咖,關於對《道德經》的討論。個人還是更認可其中一個觀點: 那就是《道德經》是拿來用的,而不是來學習的, 通過讀《道德經》,去感悟大自然宇宙頻率的奧妙。把感悟生發出來的智慧。用到日常生活、事業、生意上,這才是讀《道德經》真正的目的。

㈣ 《道德經》第一章感悟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感悟:

1.「有」與「無」

前幾天群里討論「山」的品質,提到了「冰山理論」,這個理論在當前教育培訓中不斷被提到,說的是學生的行為是可見的冰山,而學生的意識、潛意識、需求……是水面下的更大的冰山。

其實,不僅僅是冰山,包括我們陸地上的山丘、山脈亦是如此。可見的「有」的部分,就聳立在我們眼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底層的看不見的「無」的部分,才是這座山峰的根基。沒有根基,就不可能有更高一層的發展。

在育兒過程中,看到了孩子的不好的行為,要多想想她有什麼需要,而不僅僅制止行為。行為是可見的,「有」的部分;而出現這個行為的根源,需要家長去挖掘,去和孩子不斷交流,了解到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改善行為。

    2.道

走道是需要規則和方向的,這是做事的基本原則。原則性的問題,就要按原則性的方式處理。有規則,有底線,才能在合理的道路上繼續發展。

熱點內容
合同法劉凱湘 發布:2025-07-11 04:02:49 瀏覽:279
巡察規章制度執行情況 發布:2025-07-11 03:52:30 瀏覽:735
湯陰法院張 發布:2025-07-11 03:52:27 瀏覽:519
建設法治中國答案 發布:2025-07-11 03:41:46 瀏覽:502
錦州北街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7-11 03:28:39 瀏覽:118
沈丘法院尹 發布:2025-07-11 03:27:04 瀏覽:115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行政主體 發布:2025-07-11 02:47:18 瀏覽:486
樊勝美媽媽吳法官 發布:2025-07-11 02:45:37 瀏覽:298
立法影響因素 發布:2025-07-11 02:40:42 瀏覽:574
銀行業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7-11 02:39:59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