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司法院
❶ 《宋史 周敦頤傳》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人。原名敦實,因避諱英宗皇帝舊名而改為敦頤。
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
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一死。敦頤改任郴州桂陽縣縣令,政績尤其顯著。
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對他說:「我想多讀些書,怎麼樣?」敦頤說:「您年齡太大來不及了,請讓我給您講講吧。」兩年後,李初平果然有收獲。
周敦頤調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都說:「這是能弄清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我們有機會申訴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門小吏和惡少都惶恐不安,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為恥辱。
擔任合州通判時,事情不經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願意。部使者趙抃被一些毀謗他的話所迷惑,對他的態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
後來(敦頤)當了虔州通判,趙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細觀察了他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從今以後算是了解你了。」熙寧初,擔任郴州的知州。
由於趙抃和呂公著的推薦,做了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他以昭雪蒙冤、澤及萬民為己任。巡視所管轄的地區不怕勞苦,即使是有瘴氣和險峻遙遠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視察。
因為有病請求改任南康軍的的知軍,於是把家安置在廬山的蓮花峰下,屋前有條溪水,下游與湓江合渡,於是就借營道縣老家所在的濂溪這個名稱來稱呼這條溪。
趙抃第二次擔任成都知府時,打算奏請皇帝重用他,還沒有來得及敦頤就死了,享年五十七歲。
出自《宋史周敦頤傳》
原文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
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
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於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
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於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熙寧初,知郴州。
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冤澤物為己任,刑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1)南宋司法院擴展閱讀
他人評價
朱熹認為周敦頤的「太極」說是「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
這一評價雖有以朱解周、求之過深之處,但多少概括了周敦頤哲學思想的某些特徵。以後道學家爭論的理氣關系、動靜關系和理欲關系等問題,都可以在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中找到「具體而微」端倪。在宋以後的哲學發展中,周敦頤的「發端」作用是不應忽視的。
胡宏《通書略序》:「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
黃宗羲《宋儒學案》:「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宋微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謚元,故稱元公(學生二程同時謚純謚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國公,歷朝入祀孔廟。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後裔十二代孫周冕世襲五經博士,延至清末四百餘年共封十三位五經博士,這是自漢武帝尊儒設五經博士之稱以來,獲五經博士最多時間最長的家族。
❷ 提點刑獄司在宋代時何種官職它相當於現代什麼官職
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司」、「憲台」。監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面失職的州府官員。
相當於現代的省法院院長或者檢察院院長。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於諸路轉運司置提點刑獄司,後設專司。掌本路郡縣之庶獄,核其情實而覆以法,督治奸盜,申理冤濫,並歲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劾奏冒法。設提點刑獄公事為長官,兼以文武臣充任。後屢經廢置,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始成為常設機構。神宗熙寧六年(1073)各增設檢法官。哲宗紹聖(1094-1097)初,令兼管坑冶事。南宋又設干辦官。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兼催督經總制錢。金朝亦置,掌監察官吏,體察廉能贓濫,以行賞罰。兼掌勸農、采訪、管領屯田及鎮防諸軍。設於中都西京路、南京路等九路,統稱九路提刑司,設提刑使、副使領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設判官、知事諸職。因職權極重,號稱「外台」。承安四年(1198)改稱按察司。
❸ 宋朝提點刑獄司和御史台區別
提點刑獄司: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司」、「憲台」。監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面失職的州府官員。
相當於現代的省法院院長或者檢察院院長。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於諸路轉運司置提點刑獄司,後設專司。掌本路郡縣之庶獄,核其情實而覆以法,督治奸盜,申理冤濫,並歲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劾奏冒法。設提點刑獄公事為長官,兼以文武臣充任。後屢經廢置,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始成為常設機構。神宗熙寧六年(1073)各增設檢法官。哲宗紹聖(1094-1097)初,令兼管坑冶事。南宋又設干辦官。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兼催督經總制錢。金朝亦置,掌監察官吏,體察廉能贓濫,以行賞罰。兼掌勸農、采訪、管領屯田及鎮防諸軍。設於中都西京路、南京路等九路,統稱九路提刑司,設提刑使、副使領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設判官、知事諸職。因職權極重,號稱「外台」。承安四年(1198)改稱按察司。
西台御史就是御史台,因為西台是御史台的通稱。明初亦設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都察院,清代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廢。但在文章中仍稱御史台。西台御史——西台即御史台,為國家最高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漢朝御史統歸御史台領導,按職掌分為侍御史和治書侍御史,東漢末改刺史為州牧之前,漢朝的刺史也是監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種。 三國時,曹魏於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 西晉,御史名目很多,開後代專門職務御史的先河,有督運御史、符節御史、檢校御史等。 隋唐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與殿中、治書兩侍御史並立。 明清,專設監察御史,隸都察院,另有派遣監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稱巡按、清稱巡按御史,清又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稱巡城御史,又有監察御史督察漕運,稱巡漕御史等等。
御史台相當於現在的紀委。
❹ 徵信報告中的法院執行記錄已結條對貸款有影響嗎
是這樣的。有強制執行,說明你之前有債務關系一直沒有履行,說白了,就是專你一直拖欠,結果被法院強屬制執行。法院既然強制執行你,就證明是你輸了官司,你是惡意拖欠。這個在徵信中是很重的一筆。
你的徵信報告雖然沒有寫你有拖欠債務,但是「強制執行」這一生效判決,更確鑿的說明了你惡意拖欠債務的事實。
如果這個「強制執行「所關聯的債務關系是銀行的,也就是說,你是因為欠銀行的錢拖著不還被強制執行的,那你現在應該已經在銀行的黑名單中。你以後基本不用想再從銀行貸款了。
不要不在乎個人徵信。很重要的。有借有還。
你惡意拖欠他人財物,法院判你歸還,你都不肯還,非要等到法院來強制執行你,你有這樣的惡性習慣,哪個銀行敢貸款給你。
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❺ 如今的法院很多都擺放有狴犴,它是何方神聖
狴犴是龍之九子其中的一個孩子,是龍王和老虎生的九子之一。
正如上面所說,它是老虎的孩子,所以說,它擁有龍和虎的共同特性。它的形象樣貌都與老虎極為相似,但是不同的是,雖然顏色相似,但是身上的花紋,卻要威武霸氣的多,而且老虎樣的腦袋上還長著一對龍角,再加上背部的鬃毛,是一種非常威嚴的形象。
這種文化足以說明了狴犴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並不是像老虎那樣兇殘的形象,而是那種十分威嚴,公正的感覺,所以會讓古代的人們,十分的喜愛它,所以到現代,法院之中也會擺放狴犴的原因就是因為狴犴的公正形象十分的符合這種公正的氣氛,所以它是我們心中的公正之獸。
❻ 南宋文武官階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訄?}?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3、督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5、五寺:.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6、詹士府:.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7、太醫院:.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8、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備驤@�擦盅?正五品),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9.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❼ 哪一執行機構使南宋皇帝的個人決策受到限制
閱讀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中國明清時期)「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官吏們因循苟且,阿諛逢迎,百務廢弛,效率極低,錢糧虧空,訟案山積。」
——摘自教科書和戴逸:《簡明清史》
材料二 「《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權力。」「英國的行政權由內閣行使,對議會負責;司法權由議會上院行使;立法權在議會下院。」
——摘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教科書和《歷史研究與資源叢書》
材料三 美國總統可提名大法官,可否決國會的法律;美國國會可彈劾總統,總統提名大法官須經參議院批准;美國最高法院可宣布總統法令違憲,可宣布國會通過法律違憲無效。
材料四 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一次之議員組成……眾議院人數應按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數目比例分配。參議院由州議會選舉兩名參議員組成之,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
材料五 本憲法及本憲法所制定之合眾國法律……皆為全國之最高法律;每個州的法官都應受其約束,任何一州憲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內容與之抵觸時,均不得有違這一規定。州政府的官員由各州自行選舉產生,聯邦政府無權任命州長或州級官員。
——材料三、四、五摘編自《1787年美國憲法》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兩國君主的主要差異,並說明兩國分別實行的是何種政治體制?(4分)
(2)根據材料四,分析這些規定實現了哪些平衡?(3分)
(3)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三、五中所反映的美國政治制度有哪些優越性?(4分)
(4)根據材料三、四、五,指出1787年美國憲法的原則。(2分)
答案:
(1)不同:中國:君主大權(立法、行政、司法)獨攬;英國:君主統而不治。中國:君主專制制度;英國:君主立憲制度。(4分)
(2)平衡:大州與小州之間;人民大眾與社會上層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政策的流動性與穩定性之間。(3分)
(3)優越性:(4分)
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聯邦制的實施,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於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4)原則:分權與制衡。(2分)
❽ 京畿提典刑獄司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是提點刑獄司,相當於省檢查院,提點刑獄司,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司」、「憲台」。
監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面失職的州府官員。
(8)南宋司法院擴展閱讀
「提點」就是負責、主管的意思。宋代在「路」(與明清時期的「省」相近)這一級先後分設了轉運司、提點刑獄司和提舉常平司等機構,從中央派文臣擔任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 即「提刑官」 、提舉常平公事。
這三個機構合稱為「監司」,其長官被稱為監司官,都負有監察州縣地方官的職能。同時,這些監司官又有一定的分工,其中,「提刑官」負責地方刑獄、訴訟。
北宋太宗朝開始設立「提點刑獄公事」,到真宗朝逐漸制度化,設置了提刑司的衙門。後來「提刑官」雖有暫時的撤廢,但兩宋大部分時間都是存在的。
❾ 看了水滸,宋代他們的官職都相當與現在的什麼官職啊 押司 .督頭.什麼的
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世傑-大名(直轄市)市委書記兼大名軍區上將政委大名府為北宋的4京之一,地位特殊,又是北疆重鎮,對金、遼的前線。所以本身行政級別就高於一般的州府。
2、東京開封府藤府尹——首都市長 (正省級)
東京開封府是北宋首都,開封府尹是從三品的高官。相當於今天直轄市北京的市長。宋代開封府尹位置極為重要,一般儲君繼位前都要擔任這個位子歷練一下。
3、大名府尹王太守——省級市(直轄市)市長 (正省級)
北宋四京地位相當,三京府尹等同於首都開封府尹,也是從三品的高官。如果將州按其職能對應為現在地市一級的話,大名府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省級直轄市(如上海,天津等),所以王太守的級別高於一般知府、知州。宋史上也有:「政和三年,資政殿大學士鄧洵武言:河南、應天、大名府號陪京,乞依開封制,正尹、少之名。從之」,可見大名府的地位等同於東京開封府。宋代,大名府尹可以兼北京留守司公事,但水滸上,大名府尹王太守沒有這個兼職,梁中書的留守司應該是中央特派的、地位要高於大名府尹。
4、知府,東平府知府陳文昭等——副省級市市長還有青州知府慕容彥達、高唐州知府高廉、江州知府蔡德章、濟州府知府張叔夜等(查宋史地理志,青州、江洲、濟州是州而不是府,高唐州宋代實際上叫做博州,也是個州不是府)。宋代在重要的地區設府,府的地位高於一般的州,所以以州為地市一級,府應該算副省級行政級別。府的最高長官知府應相當於副省級市的市長。知府低於北、西、南三京和東京開封府尹,但高於知州,一般由相當於正五品官以上的京官擔任。超過二品的京官被下放到地方就不叫知府了,而叫做「判某某府」。
5、知州,泰安州知州——地級市市長按照州的職能,應該等同於現在的地市一級的行政級別。但施大爺恐怕也未必弄得清知府與知州的區別。水滸上出現的州一級的地方官幾乎均為知府,只有74回燕青去泰安州參加相撲比賽的時候,出現過一個無名的泰安州知州。宋史上有州刺史一職,為從五品,知州應相當於刺史,一般由從五品京官擔任。
6、通判黃文炳——副市長通判為知府、知州的副手,所以對應為副市長。舉報宋江的反詩給蔡九知府的黃文炳就是卸任的通判。通判一般由從六品京官中委派。
無論知府、知州還是通判,理論上都算是臨時性的差遣,不是常設官職。擔任知府、知州和通判的官員的具體行政級別,是由他們的寄祿官或散官階反映出來。上面所說的正五品知府、從五品知州、從六品通判只是個大致情形。作為臨時性差遣的知府、知州、通判等,並沒有確定的品秩。比方說,知州可以是低為七品,也可以高為三品。舉個例子,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蘇東坡貶官後起復以正七品的朝奉郎知登州,而在哲宗元佑四年(1089),蘇東坡則以正三品的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7、知縣, 鄆城縣知縣時文彬——縣長宋代的縣按人口多少分為赤縣(京城內,好比現在直轄市下面的區),畿縣(京城外,好比現在直轄市下面的縣),望縣(四千戶以上),緊縣(三千戶以上),上縣(二千戶以上),中縣(千戶以上),中下縣(千戶到五百戶),下縣(五百戶以下)。從轄地大小上來看,同現在的縣差不多(宋史地理志,宣和四年,全國共有1234個縣,基本數量上與現在相應行政區域的縣數相當)。查宋史,東京的赤縣縣令為正七品,另外三京的赤縣縣令和所有畿縣縣令為正八品,其餘縣令均為從八品。不過縣令與州刺史一樣都是虛職,真正執掌縣政大權的是中央委派的知縣。
與知府、知州類似,知縣也是個臨時性差遣,若京官知某縣,其品秩也未必一定是從八品,根據其寄祿官可以高也可以低。比方說包青天包拯,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後的第一個官職是「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大理評事是正八品的寄祿官,要高於建昌(今江西永修)縣令的從八品。
雖然一般知縣在宋代只是個八品左右的小官,不過我們還是根據其職能和所轄區域對應為今天的縣長(正處級)一職。
8、都管——秘書梁中書派楊志往東京押運生辰綱時,派了個謝都管,相當於梁中書的秘書,考慮到梁中書的級別比較高,謝都管可能至少是個副處級。
9、押司宋江——鄆城縣政府正科級幹部押司主要從事縣府的文書工作,是吏途。低於副縣級的縣丞、縣尉、主簿。但看縣長時文彬對宋江比較倚重而且交好,並且在地方上呼風喚雨,宋江的職位在鄆城縣政府裡面也不會太低。以縣為處級,宋押司為一個正科級縣府幹部還是比較合理的。
10、保正晁蓋——村長 (相當於排級
❿ 禮部、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的區別,它們的職能如何區分
這些機構很多不是同一個時代的,有的先出現有的後出現,職能上有替代和交叉,因為是前代有的機構所以都保存下來,但到後來實際已經沒有什麼權力可言,有的職能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是秦漢時代的九卿系統的機關,而禮部是隋唐後的六部系統的機關,但是隋唐政治機構大改革後,原來的九卿系統並沒有完全廢除,所以有個就作為舊制度的殘余留存下來,但是其大部分權力已經被六部代替,許可權大副縮小,變成閑職,有的朝代則將其歸口到各部管理,有點類似於現在我國那些歸各部委對口管理的「總局」。
--------------------------------------------------------------------
禮部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
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封建社會中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時稱奉常。漢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稱太常(《漢書·百官公卿表》)。漢以後改稱太常寺、太常禮樂官等。《隋書·百官志》:「太常,掌陵廟群祀,禮樂儀制,天文術數衣冠之屬。』歷代大體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員稱太常卿。太常卿下屬職官與音樂密切相關的為太常博士,協律都尉(校尉),太樂署的令、丞,以及漢以後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與禮樂儀制有關的官員為太常博士,或稱太樂祭酒、太樂博士。兼及樂制和歷算的官員。視地位高低稱協律都尉(校尉)、協律中郎將、協律郎、雅樂部、鍾律令、鍾律郎等。其中的協律都尉、鍾律令常常就是太樂令。太常所屬個署、局、部的分並關系,因朝代和主管 。
太常寺 卿 少卿 丞各一人 博士四人 主簿、協律郎、奉禮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禮樂、郊廟、社稷、壇壝、陵寢之事,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禮之名有五:曰吉禮,曰賓禮,曰軍禮,曰嘉禮,曰凶禮。皆掌其制度儀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犧牲、幣玉、酒醴、薦獻、器服各辨其等;掌樂律、樂舞、樂章以定宮架、特架之制,祭祀享則分樂而序之。凡親祠及四孟月朝獻景靈宮、郊祀告享太廟,掌贊相禮儀升降之節。歲時朝拜陵寢,則視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齋戒皆檢舉以聞。初獻用執政官,則卿為終獻用卿,則少卿為亞獻;博士為終獻;闕則以次互攝。郊祀已,頒御札則撰儀以進。宮架、鼓吹、警場,率前期按閱即習。餘祀及朝會、宴享、上壽、封冊之儀物亦如之。若禮樂有所損益,及祀典、神祀、爵號與封襲、繼嗣之事當考定者,擬上於禮部。凡太醫之政令,以時頒行。
太常寺一般設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總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諸祠廟等署,少卿為之貳。凡大禮,則贊引;有司攝事,則為亞獻;三公行園陵,則為副;大祭祀,省牲、器,則謁者為之導;小祀及公卿嘉禮,命謁者贊相。凡巡幸、出師、克獲,皆擇日告太廟。凡藏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應及伐國所獲之寶,禘祫則陳於廟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樂縣院,藏六樂之器;四曰神廚院,藏御廩及諸器官奴婢。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貞觀元年,署廢。高宗即位,改治禮郎曰奉禮郎,以避帝名;龍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後光宅元年,復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
光祿寺 官署名。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置。武帝時改稱光祿勛。東漢末復稱郎中令。為宮廷宿衛及侍從諸官之長。魏、晉、南朝宋、齊及北魏均同。以後廢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晉書.職官志》:「光祿勛,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參閱《通典.職官七.光祿卿》。隋領太官、餚藏、良醞、掌醢四署。唐改餚藏名為珍羞,余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內酒坊、油醋庫等機構。元掌起過米麴等事,領尚飲、尚醞局等,隸宣徽院。明、清領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並入禮部。
光祿寺 卿 少卿 丞 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儲備而謹其出納之政,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凡祭祀,共五齊、三酒、牲牢、郁鬯及尊彝、籩豆、簠簋、鼎俎、鉶登之實,前期飭有司辦具牲鑊,視滌濯,奉牲則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禮畢,進胙於天子而頒於百執事之人。分案五,置吏十。元佑三年,詔長、貳互置。政和六年二月,監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於光祿,而寺官未嘗臨視,請大祠以長貳、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監視宰割,禮畢頒胙,有故及小祠,聽以其屬攝。」從之。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光祿卿、少,皆為寄祿。元豐制行,始歸本寺。中興後,廢並入禮部。
光祿寺一般設有: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掌酒醴膳羞之政,總太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凡祭祀,省牲鑊、濯溉;三公攝祭,則為終獻。朝會宴享,則節其等差。錄事二人。龍朔二年,改光祿寺曰司宰寺。武後光宅元年,曰司膳寺。有府十一人,史二十一人,亭長六人,掌固六人。
鴻臚寺 官署名。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至北齊,置鴻臚寺,後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設,明清復置,主官為鴻臚寺卿。主要掌朝會儀節等。清末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後漢書.百官志二》:「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明史.職官志三》:「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贊百官行禮。」鴻臚寺 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豐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及國之凶儀、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凡四夷君長、使價朝見,辨其等位,以賓禮待之,授以館舍而頒其見辭、賜予、宴設之式,戒有司先期辦具;有貢物,則具其數報四方館,引見以進。諸蕃封冊,即行其禮命。若崇義公承襲,則辨其嫡庶,具名上尚書省。其周嵩、慶、懿陵廟,命官以時致享,若凶儀之節,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喪紀而詔奠臨賻贈之制。禮儀成服,則卿掌贊導之儀,葬則預戒有司具鹵簿儀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屬十有二:往來國信所,掌大遼使介交聘之事。都亭西驛及管幹所,掌河西蕃部貢奉之事。禮賓院,掌回鶻、吐蕃、黨項、女真等國朝貢館設,及互市譯語之事。懷遠驛,掌南蕃交州,西蕃龜茲、大食、於闐、甘、沙、宗哥等國貢奉之事。中太一宮、建隆觀等各置提點所,掌殿宇齋宮、器用儀物、陳設錢幣之事。在京寺務司及提點所,掌諸寺葺治之事。傳法院,掌譯經潤文。左、右街僧錄司,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同文館及管勾所,掌高麗使命。已上並屬鴻臚寺。中興後,廢鴻臚不置,並入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