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高法院
A. 尼克·李森的後續
曾經的「魔鬼交易員」、著名的「金融流氓」,「剽悍」的人生因為那樁轟動全球的丑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沒有1995年的日本大地震,」尼克在電話那頭沉思了一下,然後對南方周末記者描繪了一個想像中的場面——「現在的我應該是投資銀行的高層,每天作出重大決策,盡量規避風險,並且嚴格自律。」
今年44歲的尼克在有些禿頂,他曾是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焦點人物之一——他28歲時一手搞垮了有230多年歷史的歐洲老牌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Barings Bank)。他因此臭名昭著,被稱為「金融流氓」,並鋃鐺入獄,先是在德國監獄服刑9個月(因為事件敗露後他曾逃往德國),然後轉到新加坡監獄繼續服刑3年7個月。
盡管尼克出獄後完成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Rogue Trader)一書被拍成電影《魔鬼交易員》後廣為人知,但他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曾嘗試自殺、身患癌症、與妻子離婚等連環畫式的個人遭遇,卻鮮有人知曉。而他出獄之後,用他一位朋友的話來說,「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
尼克曾在愛爾蘭一家足球俱樂部任CEO,今年1月辭任。他現在穿梭於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會」一樣,參加一些商務晚宴並發表演講,其主要談論的話題是金融風險管理。這些活動也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1年4月,他多次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連線及郵件采訪,深入談及他被改變的人生。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後,我並沒有像《華爾街日報》記者一樣想起來當年自己的經歷,」尼克說,「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可尼克對金融業的迷戀仍是深入骨髓。在他入獄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還幻想過,如果巴林銀行的「底子」厚一些的話,就算查出了他的非法賬戶和巨額虧損,也許還會給他一次機會,而不是申請破產。「我現在再也不做這樣的夢了,人不能沒有底線。」
尼克後來在讀心理學學位時的2001年,英國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Ivan Tyrrell)對他說,「說不定再過十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只會被看作是歷史事件,而不是金融丑聞。」當時尼克駁斥了伊凡這一說法:「丑聞就是丑聞。但我必須改頭換面,哪怕教科書上給我的標簽可能永遠是『金融流氓』。」
尼克到現在仍持這一觀點。他對南方周末記者稱,現在一些商務晚宴中會碰到巴林銀行的前職員,他會坦誠地說當年自己犯下大錯。「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不過,尼克並不樂意將他和3年前被查處的因操作「龐氏騙局」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的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相提並論。「麥道夫的金融詐騙案是徹頭徹尾的欺詐行為。」他說。
監獄是個「好老師」
電影《魔鬼交易員》中有一個場景,「尼克」被捕前在法蘭克福機場,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與手勢。「這個情節純屬虛構,」尼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堅強。當年那個非法賬戶剛開始虧損時,我就害怕地撕咬自己的指甲了,更別提我被正式逮捕後。我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脆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讓我痛哭流涕:我在德國監獄的前6個月當中,幾乎每天都會哭,有時為家人哭,有時為自己哭,有時純粹為了哭而哭。」
事實上尼克在德國服刑時的條件還算不錯:牢房中除了床之外,還有電視機和收音機、報紙和圖書,甚至還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其它物品亦可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根據其緊要性程度決定是否准許提供。但是,由於歐美媒體彼時推測尼克的刑期有可能是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八十多年,他一度感到萬念俱灰,「我曾想過付點錢給我熟識的兩個之前是黑手黨成員的義大利獄友,讓他們幫助我在浴室自殺。」當後來他被引渡到新加坡並最終被告知自己的總刑期為4年4個月時,他內心的恐懼感才減弱。
盡管新加坡監獄的條件遠比德國監獄的條件艱苦得多,幫派斗爭也很嚴重,但尼克幾乎沒有再哭過,除了他覺得刑期在可接受范圍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覺得「在亞洲文化中,愛哭的男人很丟臉、沒面子」。不久後,自他來新加坡服刑不久後就越來越少聯系的妻子,宣告他們之間6年的婚姻正式結束。更糟糕的是,他隨即又被診斷出患上了直腸癌。
尼克說,不知道投資銀行中別的經理人是什麼樣的一個排序,在他的心目中,同事和客戶的位置,要次於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地位——盡管他和妻子間的感情基礎並不牢固,他也曾出過軌。所以他一開始有些絕望,但想想中國古話「己所不欲,毋施於人」,以及獄友中有患艾滋病者,有患嚴重肺結核者,家庭不幸者更是比比皆是的情景,他反倒「釋然」了一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三十而立」後的他正在蛻變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他堅持每天讀書和寫作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讀過好幾本湯姆·克蘭西(美國軍事作家)的小說,」他說,「不管好看不好看,至少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我以為自己身在別處。」
尼克得知手術將在兩天後進行的1998年8月9日,正好是新加坡國慶日。這廂是新加坡舉國歡慶擺脫英國統治贏得獨立,那廂是一個英國的著名金融罪犯在新加坡監獄醫院中等著癌症手術的進行。「很多時候,我自己通過閱讀以了解更多關於癌症的知識,之前在這方面我完全是個白痴,」尼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這就像投資一樣,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對事情的趨勢就越明白。」
最終的結果是經過化療後,尼克奇跡般地起死回生。他打趣稱當年自己是新加坡監獄中「職位最高的『白領』」。1999年7月3日,他獲准出獄。一般來說,囚犯一大早就會急不可待地逃離大牢,而尼克一直到中午才離開,原因是他被要求銷毀他在獄中寫下的所有日記。
回到英國後的尼克感覺自己像個外星人。「我可能是知道英國『波霸喬丹』凱蒂·普萊斯(Katie Price)是誰的最後一人,」他說,「我最開心的一件事是計程車司機問我要去哪兒,除了監獄,去哪兒都行啊。」在解決了一下壓抑已久的性需求後,尼克說他必須重新開始新生活了,「一個人必須有自己明確的目標」。
「或許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
尼克剛入獄和剛出獄時,英國媒體都曾掀起過混戰。英國媒體曾在新加坡媒體上刊登廣告,只為尋找知道更多關於這一「金融賭徒」故事的人。而尼克回國時的航班上,同樣坐了不少媒體記者,以便能提早從他口中挖出一些「內幕」。尼克對此既悲憤又感激。悲憤在於,個別記者給他「製造了麻煩」,譬如有記者聲稱尼克的一個秘密銀行賬戶里還有數百萬英鎊的資金;感激則在於,他回到英國後的「第一桶金」是《每日郵報》為一篇獨家專訪支付給其的「6位數的酬金」(幾十萬英鎊)。
尼克出獄後所寫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曾暢銷一時,版權被賣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及尼克他這部分的總收入時,他仍然有些閃爍其詞,「總計是7位數吧(幾百萬英鎊),可扣除了我當年案件的訴訟費用等支出外,就所剩無幾了。」
「至於電影《魔鬼交易員》,我沒有從中獲得一分錢的報酬。」尼克接著說。而對於有媒體曾報道稱,尼克當年的頂頭上司——巴林銀行彼得·諾里斯在銀行破產後在倫敦開了一家電影院,且《魔鬼交易員》正是在他的電影院里首映,尼克給予了否認,「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彼得先在一家葡萄酒庄干過一陣,然後又運營約翰·布朗出版公司一段時間,最近他好像要開辦一間私人銀行。」他說,「當年電影的私人放映會,我邀請了包括彼得在內的三十四個朋友一起參加,但據我所知彼得很早就離場了。」
尼克後來到英國米德爾斯堡大學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他和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便是在這里認識的,伊凡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幫助尼克重新發現自我,並稱尼克傳奇經歷和蛻變是現代版的《一千零一夜》。尼克也是在大學認識自己現任太太奧娜的,他們婚後生有一子,加上奧娜和前夫的兩個孩子,尼克一家五口現在生活在愛爾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他說。他表示自己現在不關注個股,只是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如黃金和原油等投資品種。
2005年尼克開始擔任愛爾蘭一家名為戈爾韋聯(Galway United)的足球俱樂部的總裁,直到2011年1月他卸任這一職務。他說他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東西」,希望能夠專注於自己真正感興趣並合適他的方向做事。他現在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參加一些商務宴會並發表演講,他沒有具體加盟哪一家企業,不過他的活動均由英國一家名為NMP Live的頂級演講機構安排。
「中國不是有句諺語叫作『失敗是成功之母』嘛,」尼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是一種很嚴肅、真誠的心態參加每一次宴會的,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和大家探討風險防禦和金融監管。金融丑聞不斷發生,我絕非故意拿搞垮巴林銀行這一事實作噱頭或炫耀,我只是希望人們重視我做錯的地方,無論是個人的失誤還是從一個組織的角度反思巴林銀行的倒閉。」
但他也遺憾地表示,他在所有的課本和報道中都會成為反面的例子。不過,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的一個好友的兒子在課堂上聽到巴林銀行倒閉的細節、老師稱尼克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時,他竟然站起來反駁老師說:你說的未必完全正確,我認識他,沒你說的那麼壞。
如果讓尼克給年輕人一些忠告的話,他說他會說「不要不懂裝懂」。「在面對自己不能應付的局面時試著虛心地詢問別人的建議,那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當年可以勇敢一些」。
當談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尼克稱從金融機構到監管部門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激動地談論愛爾蘭:「愛爾蘭的情況太糟糕了,某些杠桿融資租賃的做法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違法的、可恥的。」巧合的是,就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尼克的4月18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降愛爾蘭多家金融機構信用評級。
近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同樣頻繁且規模巨大。值得關注的是,東方航空[3.96-2.46%股吧研報]、中國遠洋[4.48-4.48%股吧研報]等一些央企發生金融丑聞時,幾乎沒有人受到牽連,更別說入獄,它們甚至還能繼續巨額的財政補貼。「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尼克說。
不過並非沒有例外。2006年3月,因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導致5.5億美元巨虧的中國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入獄,陳成為第一個因觸犯新加坡法律而被捕的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總裁。「我知道陳久霖事件。新加坡的監管尚且不夠完善,全世界別的地方的監管能好到哪裡去呢?如果不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而是中國國內公司,結局是不是又是另一種情形呢?」尼克把皮球踢了回來。
得知陳久霖出獄一年後,於2010年出任一家中國央企子公司(葛洲壩[7.58-3.93%股吧研報]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後,尼克有些吃驚,他以半嚴肅半調侃的口吻說,「看來我應該去中國找份工作!」
B. 巴林銀行的倒閉與英格蘭銀行的關系
英國的銀行阿
巴林銀行集團是有232年歷史的老牌英國銀行,在全球擁有雇員l300多人,總資產逾94億美元,所管理的資產高達460億美元,許多的英國王室顯貴,包括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查爾斯王子都是它的顧客,曾被稱為英國的皇家銀行。巴林銀行經歷了1986年倫敦金融市場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為英國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支柱。然而,巴林銀行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輝煌業績,卻在1995年2月毀於一旦。
巴林銀行破產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交易員--尼克·李森違規交易造成的。李森,事發時剛滿28歲。1992年,李森由摩根士丹利的衍生工具部轉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由於工作勤奮、機敏過人而被重用,升任交易員,負責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產品交易。期貨交易的成功使李森深受上司的賞識,地位節節上升,以至被允許加入由18人組成的巴林銀行集團的全球衍生交易管理委員會。
李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進行日經指數期貨套利活動。然而,李森並沒有嚴格地按規則去做,當他認為日經指數期貨將要上漲時,不惜偽造文件籌集資金,通過私設賬戶大量買進日經股票指數期貨頭寸,從事自營投機活動。然而,日本關西大地震打破了李森的美夢,日經指數不漲反跌,李森持有的頭寸損失巨大。若此時他能當機立斷斬倉,損失還是能得到控制,但過於自負的李森在1995年1月26日以後,又大幅增倉,導致損失進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李森突然失蹤,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合約超過6萬張,占市場總倉量的30%以上,預計損失逾10億美元之巨。這項損失,己完全超過巴林銀行約5.4l億美元的全部凈資產值,英格蘭銀行於2月26日宣告巴林銀行破產。3月6日,英國高等法院裁決,巴林集團由荷蘭商業銀行收購。
巴林銀行破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
(1)巴林銀行內部管理不善,缺乏風險防範機制。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負責人,又是交易部負責人,一身二職,說明巴林銀行內部管理極不嚴謹。同時,巴林銀行也沒有風險控制檢驗機構對其交易進行審計。巴林銀行管理層知道李森在關西大地震後仍在增加倉位,卻繼續在1995年1月至2月間將10億美元以上資金調撥給新加坡分行,充分說明巴林銀行風險意識薄弱。巴林銀行設立新加坡分行,在組織形式上也欠周詳考慮,如果注冊為全資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會招致巴林銀行全軍
覆沒的後果。
(2)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存在監管漏洞。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倉期貨合約占整個市場未平倉合約總數的三分之一。單一的經紀行為佔有如此大的市場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沒有採取措施制止,明顯存在監管漏洞。
(3)過度從事期貨投機交易。穩健經營的機構,都應嚴格控制衍生產品的投資規模,完善內部監控制約機制。許多投資衍生產品遭受滅頂之災的,都與超出自身財務承受能力從事過度投機有關
C. 尼克·理森 被抓住了么
去巴林銀行
1987年7月的某一天,有位朋友告訴尼克·李森說摩根斯坦利銀行需要人手。於是尼克·李森去應聘了,並且馬上就得到了一份工作。尼克·李森選擇了後者期貨與期權部工作。每天上午,尼克·李森都先坐火車到尤斯頓,再坐地鐵公司。很多時候,尼克·李森要忙到晚上九點才能回家。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尼克·李森都會去看一場足球賽或在迪斯科舞廳。 尼克·李森1987年7月到摩根斯坦利銀行的期貨與期權部門進行清算工作。但他一直想到交易大廳中當交易員為銀行賺取利潤並取得豐厚的薪金。但在摩根斯坦利他沒能成功。 1989年6月16日下午,尼克·李森辭職離開了摩根斯坦利銀行。當晚,尼克·李森就去巴林銀行位於波特索肯大街的辦公室。在和一位名叫約翰蓋的負責人談了半小時之後,得到了新工作。在巴林銀行,尼克·李森繼續在期貨與期權部門作清算工作。九個月後尼克·李森爭取到了到印尼工作的機會,但巴林銀行在雅加達的業務非常混亂,有大量的票證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理,工作人員沒有辦公室,並將票證隨意堆放到地下室,虧空高達一億英鎊。尼克·李森便在這里開始清理票證,為巴林銀行消除了一億英鎊的負債,並在此結識了妻子莉薩。
1991年3月,尼克·李森回到倫敦。在雅加達獲得的成功,以及摩根斯坦利銀行對他的培訓使尼克·李森被視為期貨與期權結算方面的專家。 1991年,尼克·李森整整一年都在視察巴林銀行在歐洲和遠東的業務,他陪著銀行負責發展的托尼·狄克作了一次環球旅行,四處尋找巴林銀行發展的新機會。他們到過法蘭克福,建議在這座城市裡設立辦事處,以便打入正在成長的歐洲市場。也到過香港和馬尼拉。下半年,他們抵達新加坡。巴林銀行決定在新加坡成立分行,尼克·李森成為新加坡分行期貨與期權交易部門的總經理。 尼克·李森在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與巴林銀行大阪交易所的人員共同進行套做(在新加坡SIMEX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並且尼克·李森沒有得到直接交易的授權,只能聽從大阪工作者的指令)。風險很小,僅僅是要抓住時間,速度致勝。在這里清算工作也很混亂。
編輯本段交易錯誤
第一次掩蓋錯誤
1992年7月17日,尼克·李森的一個新手下,交易員金姆王小姐犯了一個錯誤,她誤將客戶買進20份日經指數期貨合同看作賣出20份,由此造成了2萬英鎊的損失,隨後由於日經指數上升了200點,損失達到了6萬英鎊。尼克·李森並沒有向上級報告錯誤,而是利用88888帳戶掩蓋了真相。這是尼克·李森第一次利用88888錯誤帳戶掩蓋嚴重的錯誤。
錯誤增多
交易員喬治在一次交易中出了錯誤,損失高達800萬英鎊。喬治是尼克·李森的好友,也是最好的交易員之一。尼克·李森為了保住喬治和自己的職位,便將喬治的錯誤記入了88888錯誤帳戶。但他面臨著三個問題:一是如何彌補這些錯誤;二是將錯誤記入88888帳號後如何躲過倫敦總部每月的內部審計;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們追加保證金,他們會計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賠進多少,88888帳戶也可以被顯示在SIMEX大屏幕上。 尼克·李森一方面用自己的傭金來彌補88888帳戶的小錯誤,一方面通過做賬,從倫敦總部獲取金錢來進行風險很大的業主交易來彌補大的損失。但由於當時的日經指數穩定,尼克·李森從交易中賺取期權權利金,到1993年7月,他將88888帳戶中虧損的600萬英鎊轉為略有盈餘,當時他的年薪為5萬英鎊,年終獎金將近10萬英鎊。在1993年7月的一次內部審計中,李森通過每晚灌醉審計員過了關。 如果尼克·李森就此不再利用88888帳戶,他也就不會釀成大錯。尼克·李森說:「但星期一我返回SIMEX時,就發現我還得使用88888帳戶。我所處的位置是相當奇特的,一方面,我在交易場地工作,負責用日元做期權交易;另一方面,我又是後勤部門的主管,可以向倫敦方面隨意的提出要求。我可以縱觀全局--對我而言,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也許是世界上同時對收入平衡表上的兩邊都負責的唯一一個人。我已經沉溺於其中了。……除了倫敦方面對我的匯款要求有求必應且從不細問之外,另外一件事對我的期滿行為也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按規定,我要向三個不同的人匯報工作。新加坡的頂頭上司西蒙,但他對期貨期權交易毫無形卻。名義上司麥克,他的業務在東京,但和他聯系少,而且他只關心我賺取的利潤。倫敦的兩個上司,但我上報的收益另他們激動不已。……正因為如此,我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理自己的業務,而不受任何人的干涉。」盡管有備忘錄對此提出了質疑,但由於管理鬆散沒有人去糾正這個錯誤。 這樣,尼克·李森記入88888帳戶的錯誤更多了。為了爭取日經指數市場上最大的客戶菲利普波尼弗伊,尼克·李森做了一次非常冒險的交易。他答應的菲利普的價格,但實際上這個價格是不可能的,結果他將客戶的風險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並形成了巨大的損失。後來每天市場價格破記錄地飛漲1000多點,由於清算記錄的電腦屏幕故障頻繁,無數筆的交易入帳工作都積壓起來。因為需要人工清算,結果造成了許多無法及時改正的錯誤。李森在一天之內就損失了170萬美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尼克·李森決定繼續隱藏這些失誤,為了賺回損失,他繼續進行著業主交易。
矇混過關
1994年初,巴林銀行派出了一位嚴格的審計員對分行進行審計。但她剛要到新加坡時,就被總部召回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名「容易對付」的審計。尼克·李森假造花旗銀行有五千萬英鎊的存款,但其實一分沒有,那五千萬用來填充88888上的損失。審計們並沒有認真核對各種報表,讓李森有過了關。盡管他們再次提出應改變尼克身兼兩職的管理模式,並建議總部派來一名風險管理員來監督這里的工作,但沒有得到上級的重視。 1994年的頭七個月,他在新加坡的套做與交易業務賺進了二百五十萬美元,成為一個交易明星。
編輯本段賭博交易
尼克·李森說:「我一心想挽回88888帳戶中的損失,所以我總做非套期交易。可是,這種交易就是一種風險最大的賭博。」 結果是1994年成了虧損激增的一年。由於大額虧損的壓力,尼克·李森失去了對市場的分析能力,被市場牽著鼻子走,88888帳戶中的損失,由1994年初的2000萬,達到了7月時的5000萬英鎊。尼克·李森為了得到金錢,慌稱SIMEX要求巴林銀行為客戶提供保證金,實際是為自己找到金錢來源和提供保證金。本來英格蘭銀行對其他銀行規定超過總數百分之二十五的資金寄往海外是非法的。但巴林銀行的申請卻被英格蘭銀行默許了,當時湯普森是主管商業銀行監察的高級官員,他說有些東西可能會「埋沒在成堆的文件之中了」。結果尼克·李森可以從倫敦總部申請大量的資金而無人過問。 在1994年的一些近乎賭博的交易中,尼克·李森損失連連,其原因是可能電話被竊聽了。在其中的交易盡管也有賺錢的時候,但賠錢的時候更多。 交易風險 1994年12月,在巴林銀行破產的兩個月前,李森在紐約舉行的一個巴林金融成果會議上,被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銀行工作者當成英雄。而在那是他的上司羅恩只關心李森能夠賺取多少利潤來在來年的2月分紅。 到了1995年,尼克·李森的損失已經達到了1億6千萬英鎊,在88888帳戶上虧空5000萬英鎊。當總部過問此事時,尼克·李森慌稱與SLK公司進行場外交易,SLK公司拖欠的錢,並偽造了SLK公司要償還5000萬英鎊的承諾,並通過轉帳,造成花旗銀行收到5000萬英鎊的假相。早在1993年夏天,巴林信貸部就決定對SLK公司提供的限額時五百萬美元,但巴林公司卻採取了掩蓋自己錯誤的決定,這又給了李森一個月的喘息的機會。盡管有人對此寫出了備忘錄,但沒有人討論,也沒有人過問那5000萬干什麼去了,並竭力掩蓋這件事。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戶大地震,其後數日日經指數出現了大幅度波動,尼克·李森在初期獲得的大量的利潤。但由於過去的虧空太大了,無法全部清償。當時尼克·李森以每天1000萬英鎊的速度從倫敦獲得資金,來進行投資。但這次投資他犯了致命的錯誤,他買進了大量的日經指數期貨,並賣空日本政府債券JGB,結果指數一路下跌,而JGB卻一路上漲。盡管總部對每天寄給李森巨額資金不滿,但都被李森搪塞過去。 1995年2月,李森極力購買日經指數,企圖獨自支撐市場,但這個努力徹底失敗,日經股價暴跌。在2月23日,李森為巴林銀行所帶來的損失達到了86000萬英鎊,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銀行終結的命運。(SIMEX也曾致函至巴林銀行詢問88888帳戶的情況,擔心維持88888帳戶所需資金數額,並且盡管SIMEX得到了88888帳戶的巨額保證金,但SIMEX認為這是巴林銀行在替客戶交納保證金,但SIMEX規定成員公司不得替客戶的交易保證金提供資金。盡管上級也知道此事,但從未認真審查88888帳戶的情況,並隨便已打字錯誤來應付SIMEX,使得李森巧妙地搪塞過去。)
編輯本段最後階段
在1995年2月最後階段,李森通過忙於交易,工作後到酒吧躲避工作人員的過問來矇混過關。2月中旬以來,李森吸收了五億多英鎊籌資,盡管巴林銀行全部的股份資金底額也只有四億七千多萬英鎊。
英國巴林銀行倒閉
在1994年聖誕節,尼克·李森本來想逃避,不再回新加坡,但他「太愛她了,以至不能承認我虧損了這么大一筆錢,我不想嚇唬她。進一步往下想,我意識到自己不能忍受在她心目中失敗的形象。因為在她眼裡,我無論干什麼事情都會成功,所以我忍受不了成為她心目中的一名失敗者」)
尼克·李森的新加坡上司西蒙希望李森賺到錢,這樣有助於他的聲譽,也可以鞏固他正在增加的權利。他想使巴林銀行新加坡分布獨立出來。他操縱著舵漿,不能讓任何人處於他的地位之上。這也是他讓我擺脫查賬人員並偽造查賬記錄的原因。
破產報告
新加坡方面於10月17日公布了有關巴林銀行破產的報告: 「……巴林集團提供了許多說明來解釋88888帳戶事蓄意逃避檢查的。但是,不能接受他們的觀點,認為88888帳戶他們一無所知的未經授權的帳戶。我們的觀點是,巴林集團的管理人士或是知道或是應該知道當時88888帳戶的存在以及在此帳戶下進行交易活動所導致的損失。……巴林集團倫敦結算部知道,和應該知道,附加保證金構成了巴林銀行對客戶所發追加本保證金的分類賬目。但是巴林集團倫敦結算部卻宣稱它從未使用過保證金提供單這一簡單的一頁紙的文件來解決不一致平衡金問題……實際上,內部查賬報告並未發現新跡象。從一開始,巴林集團就知道李森先生具有雙重角色,他既是前台辦公室主任又是後方辦公室主任。內部查賬報告主要用於重新審視這一點。但是,巴林集團仍然我行我素。……巴林集團沒有一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何一個階段中間問及李森先生是如何以及從何處獲得這七十七億八千萬日元(5000萬英鎊)來完成這種未經授權的支付……諾里斯先生(CEO)和巴克斯先生兩人都否認自己曾參與任何計劃淡化事情的重大影響或是妨礙有關此事的單獨調查。但是不能接受他們這種否認。……回顧一下這件事,有一件事是可能的,巴林集團如果95年2月之前及時採取行動那他們有可能避免倒閉的命運。截至95年1月底,盡管已造成重大損失,這些也只是最終損失的四分之一…… 如果說巴林銀行管理人士直到破產之前仍然不知道有關88888帳戶之事,那隻能說他們一直在逃避事實。銀行倒閉之後,諾里斯先生,也就是巴林集團的高級主管,他認為李森先生的行為對巴林集團影響很小,但卻產生了良好的回報,這是不可信的;而且在看來表明說話人對市場現實的無知程度,故而缺乏可信度。」
編輯本段後續
曾經的「魔鬼交易員」、著名的「金融流氓」,「剽悍」的人生因為那樁轟動全球的丑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沒有1995年的日本大地震,」尼克在電話那頭沉思了一下,然後對南方周末記者描繪了一個想像中的場面——「現在的我應該是投資銀行的高層,每天作出重大決策,盡量規避風險,並且嚴格自律。」 今年44歲的尼克在有些禿頂,他曾是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焦點人物之一——他28歲時一手搞垮了有230多年歷史的歐洲老牌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Barings Bank)。他因此臭名昭著,被稱為「金融流氓」,並鋃鐺入獄,先是在德國監獄服刑9個月(因為事件敗露後他曾逃往德國),然後轉到新加坡監獄繼續服刑3年7個月。 盡管尼克出獄後完成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Rogue Trader)一書被拍成電影《魔鬼交易員》後廣為人知,但他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曾嘗試自殺、身患癌症、與妻子離婚等連環畫式的個人遭遇,卻鮮有人知曉。而他出獄之後,用他一位朋友的話來說,「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 尼克曾在愛爾蘭一家足球俱樂部任CEO,今年1月辭任。他現在穿梭於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會」一樣,參加一些商務晚宴並發表演講,其主要談論的話題是金融風險管理。這些活動也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1年4月,他多次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連線及郵件采訪,深入談及他被改變的人生。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後,我並沒有像《華爾街日報》記者一樣想起來當年自己的經歷,」尼克說,「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塗,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後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可尼克對金融業的迷戀仍是深入骨髓。在他入獄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還幻想過,如果巴林銀行的「底子」厚一些的話,就算查出了他的非法賬戶和巨額虧損,也許還會給他一次機會,而不是申請破產。「我現在再也不做這樣的夢了,人不能沒有底線。」 尼克後來在讀心理學學位時的2001年,英國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Ivan Tyrrell)對他說,「說不定再過十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只會被看作是歷史事件,而不是金融丑聞。」當時尼克駁斥了伊凡這一說法:「丑聞就是丑聞。但我必須改頭換面,哪怕教科書上給我的標簽可能永遠是『金融流氓』。」 尼克到現在仍持這一觀點。他對南方周末記者稱,現在一些商務晚宴中會碰到巴林銀行的前職員,他會坦誠地說當年自己犯下大錯。「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並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不過,尼克並不樂意將他和3年前被查處的因操作「龐氏騙局」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的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相提並論。「麥道夫的金融詐騙案是徹頭徹尾的欺詐行為。」他說。 監獄是個「好老師」 電影《魔鬼交易員》中有一個場景,「尼克」被捕前在法蘭克福機場,仍是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與手勢。「這個情節純屬虛構,」尼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堅強。當年那個非法賬戶剛開始虧損時,我就害怕地撕咬自己的指甲了,更別提我被正式逮捕後。我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脆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讓我痛哭流涕:我在德國監獄的前6個月當中,幾乎每天都會哭,有時為家人哭,有時為自己哭,有時純粹為了哭而哭。」 事實上尼克在德國服刑時的條件還算不錯:牢房中除了床之外,還有電視機和收音機、報紙和圖書,甚至還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其它物品亦可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根據其緊要性程度決定是否准許提供。但是,由於歐美媒體彼時推測尼克的刑期有可能是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八十多年,他一度感到萬念俱灰,「我曾想過付點錢給我熟識的兩個之前是黑手黨成員的義大利獄友,讓他們幫助我在浴室自殺。」當後來他被引渡到新加坡並最終被告知自己的總刑期為4年4個月時,他內心的恐懼感才減弱。 盡管新加坡監獄的條件遠比德國監獄的條件艱苦得多,幫派斗爭也很嚴重,但尼克幾乎沒有再哭過,除了他覺得刑期在可接受范圍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覺得「在亞洲文化中,愛哭的男人很丟臉、沒面子」。不久後,自他來新加坡服刑不久後就越來越少聯系的妻子,宣告他們之間6年的婚姻正式結束。更糟糕的是,他隨即又被診斷出患上了直腸癌。 尼克說,不知道投資銀行中別的經理人是什麼樣的一個排序,在他的心目中,同事和客戶的位置,要次於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地位——盡管他和妻子間的感情基礎並不牢固,他也曾出過軌。所以他一開始有些絕望,但想想中國古話「己所不欲,毋施於人」,以及獄友中有患艾滋病者,有患嚴重肺結核者,家庭不幸者更是比比皆是的情景,他反倒「釋然」了一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三十而立」後的他正在蛻變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他堅持每天讀書和寫作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讀過好幾本湯姆·克蘭西(美國軍事作家)的小說,」他說,「不管好看不好看,至少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我以為自己身在別處。」 尼克得知手術將在兩天後進行的1998年8月9日,正好是新加坡國慶日。這廂是新加坡舉國歡慶擺脫英國統治贏得獨立,那廂是一個英國的著名金融罪犯在新加坡監獄醫院中等著癌症手術的進行。「很多時候,我自己通過閱讀以了解更多關於癌症的知識,之前在這方面我完全是個白痴,」尼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這就像投資一樣,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對事情的趨勢就越明白。」 最終的結果是經過化療後,尼克奇跡般地起死回生。他打趣稱當年自己是新加坡監獄中「職位最高的『白領』」。1999年7月3日,他獲准出獄。一般來說,囚犯一大早就會急不可待地逃離大牢,而尼克一直到中午才離開,原因是他被要求銷毀他在獄中寫下的所有日記。 回到英國後的尼克感覺自己像個外星人。「我可能是知道英國『波霸喬丹』凱蒂·普萊斯(Katie Price)是誰的最後一人,」他說,「我最開心的一件事是計程車司機問我要去哪兒,除了監獄,去哪兒都行啊。」在解決了一下壓抑已久的性需求後,尼克說他必須重新開始新生活了,「一個人必須有自己明確的目標」。 「或許我應該到中國找份工作」 尼克剛入獄和剛出獄時,英國媒體都曾掀起過混戰。英國媒體曾在新加坡媒體上刊登廣告,只為尋找知道更多關於這一「金融賭徒」故事的人。而尼克回國時的航班上,同樣坐了不少媒體記者,以便能提早從他口中挖出一些「內幕」。尼克對此既悲憤又感激。悲憤在於,個別記者給他「製造了麻煩」,譬如有記者聲稱尼克的一個秘密銀行賬戶里還有數百萬英鎊的資金;感激則在於,他回到英國後的「第一桶金」是《每日郵報》為一篇獨家專訪支付給其的「6位數的酬金」(幾十萬英鎊)。 尼克出獄後所寫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曾暢銷一時,版權被賣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及尼克他這部分的總收入時,他仍然有些閃爍其詞,「總計是7位數吧(幾百萬英鎊),可扣除了我當年案件的訴訟費用等支出外,就所剩無幾了。」 「至於電影《魔鬼交易員》,我沒有從中獲得一分錢的報酬。」尼克接著說。而對於有媒體曾報道稱,尼克當年的頂頭上司——巴林銀行彼得·諾里斯在銀行破產後在倫敦開了一家電影院,且《魔鬼交易員》正是在他的電影院里首映,尼克給予了否認,「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彼得先在一家葡萄酒庄干過一陣,然後又運營約翰·布朗出版公司一段時間,最近他好像要開辦一間私人銀行。」他說,「當年電影的私人放映會,我邀請了包括彼得在內的三十四個朋友一起參加,但據我所知彼得很早就離場了。」 尼克後來到英國米德爾斯堡大學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他和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便是在這里認識的,伊凡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幫助尼克重新發現自我,並稱尼克傳奇經歷和蛻變是現代版的《一千零一夜》。尼克也是在大學認識自己現任太太奧娜的,他們婚後生有一子,加上奧娜和前夫的兩個孩子,尼克一家五口現在生活在愛爾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他說。他表示自己現在不關注個股,只是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如黃金和原油等投資品種。 2005年尼克開始擔任愛爾蘭一家名為戈爾韋聯(Galway United)的足球俱樂部的總裁,直到2011年1月他卸任這一職務。他說他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東西」,希望能夠專注於自己真正感興趣並合適他的方向做事。他現在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參加一些商務宴會並發表演講,他沒有具體加盟哪一家企業,不過他的活動均由英國一家名為NMP Live的頂級演講機構安排。 「中國不是有句諺語叫作『失敗是成功之母』嘛,」尼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是一種很嚴肅、真誠的心態參加每一次宴會的,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和大家探討風險防禦和金融監管。金融丑聞不斷發生,我絕非故意拿搞垮巴林銀行這一事實作噱頭或炫耀,我只是希望人們重視我做錯的地方,無論是個人的失誤還是從一個組織的角度反思巴林銀行的倒閉。」 但他也遺憾地表示,他在所有的課本和報道中都會成為反面的例子。不過,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的一個好友的兒子在課堂上聽到巴林銀行倒閉的細節、老師稱尼克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時,他竟然站起來反駁老師說:你說的未必完全正確,我認識他,沒你說的那麼壞。 如果讓尼克給年輕人一些忠告的話,他說他會說「不要不懂裝懂」。「在面對自己不能應付的局面時試著虛心地詢問別人的建議,那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當年可以勇敢一些」。 當談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尼克稱從金融機構到監管部門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激動地談論愛爾蘭:「愛爾蘭的情況太糟糕了,某些杠桿融資租賃的做法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違法的、可恥的。」巧合的是,就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尼克的4月18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降愛爾蘭多家金融機構信用評級。 近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同樣頻繁且規模巨大。值得關注的是,東方航空[3.96-2.46%股吧研報]、中國遠洋[4.48-4.48%股吧研報]等一些央企發生金融丑聞時,幾乎沒有人受到牽連,更別說入獄,它們甚至還能繼續巨額的財政補貼。「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尼克說。 不過並非沒有例外。2006年3月,因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導致5.5億美元巨虧的中國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入獄,陳成為第一個因觸犯新加坡法律而被捕的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總裁。「我知道陳久霖事件。新加坡的監管尚且不夠完善,全世界別的地方的監管能好到哪裡去呢?如果不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而是中國國內公司,結局是不是又是另一種情形呢?」尼克把皮球踢了回來。 得知陳久霖出獄一年後,於2010年出任一家中國央企子公司(葛洲壩[7.58-3.93%股吧研報]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後,尼克有些吃驚,他以半嚴肅半調侃的口吻說,「看來我應該去中國找份工作!」
D. 請問天津市寶坻區所有高中的名單和辦學質量
E. 毒梟劉招華最終是在哪個地方落網的
劉招華最終是在福安市落網。
1999年11月,從寧夏運往廣州12噸的冰毒被警方查獲,劉招華東窗事發,逃離廣州,化名「李森青」,以商人身份出現在廣西桂林。在近5年時間里,劉招華長期居住在桂林市區一棟兩層樓的別墅——灕江花園185號。
1999年底至2000年初,劉招華蟄伏在青島一套民房中經營彩票。
2000年,舉家移居桂林灕江花園185號。
2004年底,潛回福安老家。
2004年11月24日,公安部向全國發出通緝劉招華等人的通緝令。
2004年11月24日晚上6時左右,劉招華和店裡的朋友吃過晚飯,劉招華妻子的表弟駕車來到店裡接他,乘車直接奔向陽朔。當月25日,到達陽朔後,劉招華做了短暫停留,隨後又駕車往桂林雁山方向逃亡。最後逃到了一個雷達站。當數百警力組成的搜索隊趕到這個廢棄的雷達站時,劉招華已經逃離。
2005年3月5日,在福建省福安市的一座民房內被捕。
2009年9月15日上午10時左右,經最高法院核准,瘋狂製造冰毒12.36噸,非法牟利3100萬元的「頭號毒梟」劉招華被押赴刑場(廣州),執行死刑,終年44歲。
F. 李森洙是公務員什麼級別
,男,漢族,甘肅永登人,1961年11月出生,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蘭州市副市長
副市長就是副廳級幹部!!
國家級正職: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國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國家級副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紀委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
省部級正職:
中共中央紀委副書記,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下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黨組)正職領導人(特殊規定的副職)
各人民團體(黨組)正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領導人(特殊規定的副職),
國家正部級企業正職領導。
省部級副職:
中共中央紀委常委,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下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副職領導人(黨組成員)和副部級機關(黨組)正職,
各人民團體(黨組)副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副書記、常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領導人,省紀委書記,
副省級城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領導人(特殊規定的副職),
國家正部級企業副職領導,國家副部級企業正職領導,
副部級高校黨政正職。
廳局(地)正職: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直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的下屬司局室正職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副部級機關(黨組)副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正職,
副省級城市黨委(副書記,常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領導人,紀委書記。
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
國有副部級企業的副職和正廳級企業正職領導,
省署高校黨政正職。
廳局(地)副職: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直屬部委行署室和事業單位的下屬司局室副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副職,副廳級正職。
副省級城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機關正職,
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紀委書記
國有副廳級企業的正職和正廳級企業副職領導,
省署高校黨政副職,大專正職。
縣處級正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下屬處室正職。
副省級城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機關副職,
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正職
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
國有正縣級企業的正職,
省署高校院系處室領導,
重點中學正職。
縣處級副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下屬處室副職。
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副職和副處級單位正職。
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紀委書記
國有正縣級企業的副職,副縣級企業正職。
市屬中學正職。
鄉科級正職:
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所屬科室正職
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正職,
各鄉鎮黨委,政府正職,
國有正科級企業的正職
縣屬重點中學正職。
鄉科級副職:
各地市(設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所屬科室副職
各縣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下屬單位副職,
各鄉鎮黨委,政府正副職,
國有正科級企業的副職。
G. 李森科是誰
李森科 Lysenko,Trofim Denisovich
李森科 Lysenko,Trofim Denisovich 1898.9.17—1976.11.20。蘇聯農學家、生物學家。曾提出與基因學說相對立的遺傳學說,並進一步將他的觀點普及化而提倡米丘林生物學,從而也與全世界生物學界在思想上處於對立的地位。生於烏克蘭,畢業於基輔農業專科學校。曾於基洛佛巴德農場工作時研究春化處理,於1929年提出植物階段發育理論。以後任奧德薩遺傳選種研究所所長,1939年任農業科學院院長。在這期間(1935—1936)曾提出冬小麥可向春小麥轉化的理論。並與瓦維洛夫(N.I.Vavi-lov)等人發生爭論。到30年代末在蘇聯學術界已有人認為李森科學說的基礎是正確的。以後於1941年李森科報告得到了無性雜種,並在「遺傳性及其變異」一書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論體系(1944)。以後又提出穴播的實踐和理論,否定種內有斗爭的理論。1948年蘇聯生物學界進行討論的結果完全承認了米丘林生物學,對反對米丘林學派的學者採取了流放的手段。在1954年以後蘇聯國內開始批判李森科,1955年李森科主動地辭去農業科學院院長,不久也就完全失敗了。人們對李森科所作的實驗方法和結果都非常懷疑。他的論文和全部著作都收錄在《ArpoóИoЛorИЙ》(農業生物學)這本著作中。
「李森科的學說」:認為遺傳不僅是稱為基因的特殊物質的作用,而且是與細胞或體內所有的物質都有關系。根據他的說法,由於環境的變化,生物體的原來代謝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生物就大都要死亡,但也有一部分生物由於新陳代謝發生了變化而從其他生物體中分離了出來。因而生物的遺傳性既是保守的,但普通身體某一部分的新陳代謝變化影響到生殖細胞的形成過程時,這種代謝變化就會遺傳下去。如果承認這種法則,就可以人為地控制遺傳性。此外李森科還提出過進化乃是一個物種飛躍地變成另一物種的過程的理論。(
H. 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的巴林銀行倒閉
巴林銀行:歷史顯赫的英國老牌貴族銀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麗莎白女王也信賴它的理財水準,並是它的長期客戶。
尼克李森:國際金融界「天才交易員」,曾任巴林銀行駐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總經理、首席交易員。以穩健、大膽著稱。在日經225期貨合約市場上,他被譽為「不可戰勝的李森」。
1994年下半年,李森認為,日本經濟已開始走出衰退,股市將會有大漲趨勢。於是大量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和看漲期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與願違,1995年1月16日,日本關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頭頭寸遭受重創,損失高達2.1億英鎊。
這時的情況雖然糟糕,但還不至於能撼動巴林銀行。只是對李森先生來說已經嚴重影響其光榮的地位。李森憑其天才的經驗,為了反敗為勝,再次大量補倉日經225期貨合約和利率期貨合約,頭寸總量已達十多萬手。
要知道這是以「杠桿效應」放大了幾十倍的期貨合約。當日經225指數跌至18500點以下時,每跌一點,李森先生的頭寸就要損失兩百多萬美元。
「事情往往朝著最糟糕的方向發展」,這是強勢理論的總結。
2月24日,當日經指數再次加速暴跌後,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貨公司的頭寸損失,已接近其整個巴林銀行集團資本和儲備之和。融資已無渠道,虧損已無法挽回,李森畏罪潛逃。
巴林銀行面臨覆滅之災,銀行董事長不得不求助於英格蘭銀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這時的損失已達14億美元,並且隨著日經225指數的繼續下挫,損失還將進一步擴大。因此,各方金融機構竟無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這位昔日的貴賓,巴林銀行從此倒閉。
一個職員竟能短期內毀滅一家老牌銀行,究其各種復雜原因,其中,不恰當的利用期貨「杠桿效應」,並知錯不改,以賭博的方式對待期貨,是造成這一「奇跡」的關鍵。
雖然最後很快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貨風險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還會發生,包括我們個人投資者中間的小「巴林事件」。 事發後主要責任者尼克·理森卻逃之夭夭。
理森是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負責人,年僅28歲,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他以銀行的名義認購了總價70億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數期貨,並以買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貨市場買進了價值200億美元的短期利率債券。如果這幾筆交易成功,理森將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但阪神地震後,日本債券市場一直下跌。據不完全統計,巴林銀行因此而損失10多億美元,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該行現有的8.6億美元的總價值,因此巴林銀行不得不宣布倒閉。這家有著233年歷史,在英國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得銀行換了新主。3月2日,警方將理森拘捕。
原首席執行官講述英國巴林銀行倒閉之謎
1995年,巴林銀行,這家全球最古老的銀行之一破產了,曾經是英國貴族最為信賴的金融機構,200多年優異的經營歷史,沒能逃過破產的結局,事件震驚世界。
為了揭開這一事件之謎,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特別節目《資本市場》幾經周折,終於采訪到了當年顯赫氣派的巴林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彼得·諾里斯。
倫敦市郊,在一家僅能容納150人左右的小電影院里,我們見到了當年的巴林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彼得·諾里斯。彼得·諾里斯引咎辭職之後,如今變成了這家小電影院的老闆。彼得·諾里斯說:「巴林集團擁有很多家不同的銀行,當巴林集團倒閉時,我正好擔任投資銀行的首席執行官。正是在我領導的投資銀行里發生了李森的罪行。是李森毀掉了巴林銀行嗎?當然是。正是由於他的罪行,導致了巴林銀行的崩潰。他長期以來進行欺詐,對電腦會計系統做了手腳,許多員工都被卷了進去,最終導致了巴林銀行的倒閉。」
令人震驚的是,這樣一個讓巴林銀行慘痛的結局,出自於一個普通的證券交易員尼克·李森之手。尼克·李森1989年加盟巴林銀行,1992年被派往新加坡,成為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公司總經理。而尼克·李森搞垮巴林銀行的事發地也正是在新加坡。
期貨交易員難免會在交易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情況。因此,他們一般都會開設一個特殊帳戶,用以暫時存放那些錯誤的交易,等待適合的行情出現時再挽回損失。但是,錯誤帳戶在尼克·李森的手中改變了用途,他把自己失敗的交易記入其中,用以掩蓋損失。結果,為了賺回賠掉的錢,尼克·李森的賭局越開越大,以至於到了無法收拾的境地。
1995年2月23日傍晚,已經賠光了整個巴林銀行的尼克·李森踏上了逃亡的旅程。但是,驚弓之鳥般的逃亡生涯僅僅持續了4天,1995年2月2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剛剛走下飛機懸梯的尼克·李森被捕了。
1995年11月22日,尼克·李森再次變成了全球的新聞焦點,他從德國被引渡回新加坡,而僅僅一周之後,被送上了審判台。根據新加坡《證券交易法》,尼克·李森因欺詐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半。從而變成了新加坡塔那梅拉監獄中的階下囚。
尼克·李森利用欺騙的手段使巴林銀行蒙受了8億6千萬英鎊的巨額虧損,從而把巴林銀行推上了死亡之路。尼克·李森事件並非偶然。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中,大投資者侵犯小投資者利益,中介機構損害客戶利益,上市公司欺騙股東的事情時有發生。因此,市場需要一系列嚴明的法律約束,同時需要一個強大的監管體系。作為尼克·李森的頂頭上司,彼得·諾里斯引咎辭職後的心情人們可想而知。在巴林銀行破產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彼得·諾里斯痛苦不堪,他仇恨尼克·李森。但畢竟是5年過去了,如今他面對來訪者似乎已經平靜了許多。
1999年7月,尼克·李森因患癌症被保外就醫,他回到了倫敦。此前,他在獄中撰寫了《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在書中,尼克·李森描述整個事件的真實經過。當然,李森自有李森的感受,但是,比尼克·李森感受更為深刻的,恐怕就是這位彼得·諾里斯了。彼得·諾里斯說:「我認為可以從中吸取很多教訓,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不要想當然認為所有的員工都是正直、誠實的,這就是人類本性的可悲之處。多年來,巴林銀行一直認為僱傭的員工都是值得信賴的,都信奉巴林銀行的企業文化,都將公司的利益時刻放在心中。而在李森的事件中,我們發現他在巴林銀行服務期間一直是不誠實的。所有金融機構的管理層都應該從李森事件中吸取教訓,意識到用人的風險所在。巴林銀行存在著內部管理機制的諸多不足,一直沒有及時發現李森的犯罪行為,而當發現時卻為時已晚。所以,我認為教訓是,應該隨時保持極高的警惕性。」
盡管,新加坡和英國法院的聯合調查表明,巴林事件完全是尼克·李森個人所為,巴林銀行的管理層沒有法律責任。但是,彼得·諾里斯依然認為,巴林銀行的破產與其內部管理的混亂有著密切的關系。
尼克·李森在獄中完成的《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一書,很快被拍成了電影。1999年年底的一天,這部電影在彼得·諾里斯經營的小電影院首次放演。忽然他的放映員來告訴彼得,一個長得很像尼克·李森的人就坐在電影院里。電影散場的時候,彼得·諾里斯先生看得清清楚楚,那個人就是尼克·李森本人。
一位是原巴林投資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另一位是弄垮這家銀行的肇事者。在巴林銀行倒閉之後,兩個人第一次在這家不知上演了多少幕人生的悲劇和喜劇的電影院里見面了。
彼得·諾里斯畢竟還能從電影院的收入中獲取自己的收益。但是,尼克·李森卻大不一樣了。本應屬於尼克·李森的一切版權收入,都將用來償還巴林銀行債權人的債務。
I. 巴林銀行破產案
從里森個人的判斷失誤到整個巴林銀行的倒閉,伴隨著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資回報率的是同樣成倍放大的投資風險。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桿」特性決定的
著名的巴林銀行破產事件堪稱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敗的經典案例。
此次的中航油事件與巴林銀行事件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高層個人失誤導致的機構巨額損失。必須建立機構高層人員的約束機制是兩起事件帶給業界的共同啟示。
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貨經理尼克.里森投資日經225股指期貨失利,導致巴林銀行遭受巨額損失,合計損失達14億美元,最終無力繼續經營而宣布破產。從此,這個有著233年經營史和良好業績的老牌商業銀行在倫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該行已由荷蘭國際銀行保險集團接管。
巴林銀行集團曾經是英國倫敦城內歷史最久、名聲顯赫的商業銀行集團,素以發展穩健、信譽良好而馳名,其客戶也多為顯貴階層,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曾經是它的顧客之一。巴林銀行集團的業務專長是企業融資和投資管理,業務網點主要在亞洲及拉美新興國家和地區。1994年巴林銀行的稅前利潤仍然高達1.5億美元,銀行曾經一度希望在中國拓展業務。然而,次年的一次金融投機徹底粉碎了該行的所有發展計劃。
巴林銀行破產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貨經理尼克.里森錯誤地判斷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日本經濟呈現復甦勢頭,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別在東京和大阪等地買進大量期貨合同,希望在日經指數上升時賺取大額利潤。天有不測風雲,1995年1月17日突發的日本阪神地震打擊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勢頭,股價持續下跌。巴林銀行因此損失金額高達14億美元,這幾乎是巴林銀行當時的所有資產,這座曾經輝煌的金融大廈就此倒塌。巴林銀行集團破產的消息震動了國際金融市場,各地股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英鎊匯率急劇下跌,對馬克的匯率跌至歷史最低水平。巴林銀行事件對於歐美金融業的隱性影響不可估量。
事情表面看起來很簡單,里森的判斷失誤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線。然而,正是這次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密切關注,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風險被廣泛認識。從里森個人的判斷失誤到整個巴林銀行的倒閉,伴隨著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資回報率的是同樣成倍放大的投資風險。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桿」特性決定的。
從巴林銀行倒閉案開始,歐美金融界人士開始關注如何約束機構內部成員的個人行為,從而避免由個人行為導致的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業內關於完善監督機制、限制個人許可權的討論一直不曾間斷。VaR風險度量:
Jorin在1996年給出了權威的定義,可將其表述為:「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度),某一金融資產或資產組合在未來特定的一段時間內的最大可能損失」。表示為:
Prob=(△ω≥VaR)=1-c
其中,△ω為資產或資產組合在持有期內的損失,VaR為置信水平c下處於風險中的價值。
VaR是一種建立在Downside -Risk 思想上的風險度量方法,它更側重對影響投資績效的消極收益的管理,與方差方法相比,更接近投資者對風險的真實心理感受,更適合於在收益一般分布情況下的風險精確計量和管理。它可以將不同市場因子、不同市場的風險集成一個數值,較准確地測量由不同風險來源及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潛在損失,更好地適應了金融市場發展的動態性、復雜性和整合性趨勢。其實質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經過某段時間的持有期資產價值損失的單邊臨界值,在實際應用時體現為作為臨界點的金額數目。
例如,某期貨公司持有期貨組合在未來24小時內,置信度為95%,在期貨市場正常波動的情況下,VaR值為100萬元。其含義是指,該期貨公司在一天之內,由於市場價格變化而帶來的最大損失超過100萬元的概率只有5%。
期貨交易中VaR值的計算:
在計算VaR值時,應採用整個期貨合約的總值來估算,而不是投入保證金。
A、計算樣本報酬率。取樣本每日收盤價,並計算報酬率:
P t-P t-1
R t= (R為報酬率,P為收盤價,T為時間)
P t-1
B�計算樣本平均數(ū)及標准差(δ):
R t
ū=
n
C�檢測樣本平均數是否為零,採用統計數Z來檢測。
ū-0
Z=
δ/√n
D、 計算VaR值
VaR=μ-Z1-cδ
計算舉例:買賣1手某期貨合約,假設最新的收盤價為4839,那麼期貨合約總值為4839*200=967800,選取大約半年的每日報酬率數據,再利用以上四個步驟來推算單位風險系數,最後將單位風險系數與合約總值相乘,即得VaR值。
最新收盤價:4839;合約總值:967800;保證金:140000
置信水平 一日VaR值 五日VaR值
單位風險系數 單位VaR值 單位風險系數 單位VaR值
95% -0.31288771 -30281 -0.06996382 -67711
90% -0.024377953 -23593 -0.05451076 -52756
J. 鉛山法院李森高出生地是那裡
戶籍所在地區級人法院,或者被告人戶籍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區級人民法院。如果是鄉鎮的話,去鄉鎮派出法庭去起訴離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