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種苗管理條例

種苗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5-07-09 08:21:57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的政策全文

本條例來自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6086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2000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8號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託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喬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樹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
第三條國家依法實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權屬證書式樣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規定。
第四條依法使用的國家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按照下列規定登記:
(一)使用國務院確定的國家所有的重點林區(以下簡稱重點林區)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單位,應當向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權;
(二)使用國家所有的跨行政區域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由該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權;
(三)使用國家所有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權。
未確定使用權的國家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負責保護管理。
第五條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由所有者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由該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單位和個人所有的林木,由所有者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由該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林木所有權。
使用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由該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
第六條改變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使用權的,應當依法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管理檔案。
第八條國家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公布;地方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其他防護林、用材林、特種用途林以及經濟林、薪炭林,由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根據國家關於林種劃分的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部署組織劃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面積,不得少於本行政區域森林總面積的30%。
經批准公布的林種改變為其他林種的,應當報原批准公布機關批准。
第九條依照森林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提取的資金,必須專門用於營造坑木、造紙等用材林,不得挪作他用。審計機關和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監督。
第十條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向重點林區派駐的森林資源監督機構,應當加強對重點林區內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監督檢查。
第二章森林經營管理
第十一條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監測全國森林資源消長和森林生態環境變化的情況。
重點林區森林資源調查、建立檔案和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等項工作,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其他森林資源調查、建立檔案和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等項工作,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十二條制定林業長遠規劃,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以現有的森林資源為基礎;
(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水土保持規劃、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相協調。
第十三條林業長遠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林業發展目標;
(二)林種比例;
(三)林地保護利用規劃;
(四)植樹造林規劃。
第十四條全國林業長遠規劃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地方各級林業長遠規劃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下級林業長遠規劃應當根據上一級林業長遠規劃編制。
林業長遠規劃的調整、修改,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五條國家依法保護森林、林木和林地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經營者依法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
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的經營者,依法享有經營權、收益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經營者,有獲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權利。
第十六條勘查、開采礦藏和修建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工程,需要佔用或者徵收、徵用林地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用地單位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用地申請,經審核同意後,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預交森林植被恢復費,領取使用林地審核同意書。用地單位憑使用林地審核同意書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佔用或者徵收、徵用林地未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受理建設用地申請。
(二)佔用或者徵收、徵用防護林林地或者特種用途林林地面積10公頃以上的,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林地及其採伐跡地面積35公頃以上的,其他林地面積70公頃以上的,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審核;佔用或者徵收、徵用林地面積低於上述規定數量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佔用或者徵收、徵用重點林區的林地的,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審核。
(三)用地單位需要採伐已經批准佔用或者徵收、徵用的林地上的林木時,應當向林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申請林木採伐許可證。
(四)佔用或者徵收、徵用林地未被批準的,有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不予批准通知之日起7日內將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復費如數退還。
第十七條需要臨時佔用林地的,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准。
臨時佔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並不得在臨時佔用的林地上修築永久性建築物;佔用期滿後,用地單位必須恢復林業生產條件。
第十八條森林經營單位在所經營的林地范圍內修築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需要佔用林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修築其他工程設施,需要將林地轉為非林業建設用地的,必須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前款所稱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是指:
(一)培育、生產種子、苗木的設施;
(二)貯存種子、苗木、木材的設施;
(三)集材道、運材道;
(四)林業科研、試驗、示範基地;
(五)野生動植物保護、護林、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檢疫的設施;
(六)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通訊基礎設施。
第三章森 林 保 護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森林病蟲害測報中心和測報點對測報對象的調查和監測情況,定期發布長期、中期、短期森林病蟲害預報,並及時提出防治方案。
森林經營者應當選用良種,營造混交林,實行科學育林,提高防禦森林病蟲害的能力。
發生森林病蟲害時,有關部門、森林經營者應當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及時進行除治。
發生嚴重森林病蟲害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緊急除治措施,防止蔓延,消除隱患。
第二十條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負責確定全國林木種苗檢疫對象。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可以確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林木種苗補充檢疫對象,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禁止毀林開墾、毀林采種和違反操作技術規程采脂、挖筍、掘根、剝樹皮及過度修枝的毀林行為。
第二十二條25度以上的坡地應當用於植樹、種草。25度以上的坡耕地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規劃,逐步退耕,植樹和種草。
第二十三條發生森林火災時,當地人民政府必須立即組織軍民撲救;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做好撲救火災物資的供應、運輸和通訊、醫療等工作。
第四章植 樹 造 林
第二十四條森林法所稱森林覆蓋率,是指以行政區域為單位森林面積與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森林面積,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面積和竹林地面積、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面積、農田林網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蓋面積。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森林覆蓋率奮斗目標,確定本行政區域森林覆蓋率的奮斗目標,並組織實施。
第二十五條植樹造林應當遵守造林技術規程,實行科學造林,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當年造林的情況應當組織檢查驗收,除國家特別規定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外,成活率不足85%的,不得計入年度造林完成面積。
第二十六條國家對造林綠化實行部門和單位負責制。
鐵路公路兩旁、江河兩岸、湖泊水庫周圍,各有關主管單位是造林綠化的責任單位。工礦區,機關、學校用地,部隊營區以及農場、牧場、漁場經營地區,各該單位是造林綠化的責任單位。
責任單位的造林綠化任務,由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下達責任通知書,予以確認。
第二十七條國家保護承包造林者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權和其他合法權益。未經發包方和承包方協商一致,不得隨意變更或者解除承包造林合同。
第五章森 林 采 伐
第二十八條國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農場、廠礦為單位,集體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個人所有的林木以縣為單位,制定年森林採伐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匯總、平衡,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國務院批准;其中,重點林區的年森林採伐限額,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批准。
國務院批準的年森林採伐限額,每5年核定一次。
第二十九條採伐森林、林木作為商品銷售的,必須納入國家年度木材生產計劃;但是,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山上個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後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第三十條申請林木採伐許可證,除應當提交申請採伐林木的所有權證書或者使用權證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提交其他有關證明文件:
(一)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還應當提交採伐區調查設計文件和上年度採伐更新驗收證明;
(二)其他單位還應當提交包括採伐林木的目的、地點、林種、林況、面積、蓄積量、方式和更新措施等內容的文件;
(三)個人還應當提交包括採伐林木的地點、面積、樹種、株數、蓄積量、更新時間等內容的文件。
因撲救森林火災、防洪搶險等緊急情況需要採伐林木的,組織搶險的單位或者部門應當自緊急情況結束之日起30日內,將採伐林木的情況報告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
第三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發林木採伐許可證:
(一)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進行非撫育或者非更新性質的採伐的,或者採伐封山育林期、封山育林區內的林木的;
(二)上年度採伐後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
(三)上年度發生重大濫伐案件、森林火災或者大面積嚴重森林病蟲害,未採取預防和改進措施的。
林木採伐許可證的式樣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印製。
第三十二條除森林法已有明確規定的外,林木採伐許可證按照下列規定許可權核發:
(一)縣屬國有林場,由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核發;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所屬的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其他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核發;
(三)重點林區的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核發。
第三十三條利用外資營造的用材林達到一定規模需要採伐的,應當在國務院批準的年森林採伐限額內,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實行採伐限額單列。
第三十四條在林區經營(含加工)木材,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准。
木材收購單位和個人不得收購沒有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其他合法來源證明的木材。
前款所稱木材,是指原木、鋸材、竹材、木片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其他木材。
第三十五條從林區運出非國家統一調撥的木材,必須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核發的木材運輸證。
重點林區的木材運輸證,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核發;其他木材運輸證,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核發。
木材運輸證自木材起運點到終點全程有效,必須隨貨同行。沒有木材運輸證的,承運單位和個人不得承運。
木材運輸證的式樣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六條申請木材運輸證,應當提交下列證明文件:
(一)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其他合法來源證明;
(二)檢疫證明;
(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
符合前款條件的,受理木材運輸證申請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3日內發給木材運輸證。
依法發放的木材運輸證所准運的木材運輸總量,不得超過當地年度木材生產計劃規定可以運出銷售的木材總量。
第三十七條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林區設立的木材檢查站,負責檢查木材運輸;無證運輸木材的,木材檢查站應當予以制止,可以暫扣無證運輸的木材,並立即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第六章法 律 責 任
第三十八條盜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積計算不足0.5立方米或者幼樹不足20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盜伐株數10倍的樹木,沒收盜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並處盜伐林木價值3倍至5倍的罰款。
盜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積計算0.5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20株以上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盜伐株數10倍的樹木,沒收盜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並處盜伐林木價值5倍至10倍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濫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積計算不足2立方米或者幼樹不足50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濫伐株數5倍的樹木,並處濫伐林木價值2倍至3倍的罰款。
濫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積計算2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50株以上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濫伐株數5倍的樹木,並處濫伐林木價值3倍至5倍的罰款。
超過木材生產計劃採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照前兩款規定處罰。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經批准,擅自在林區經營(含加工)木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非法經營的木材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2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毀林采種或者違反操作技術規程采脂、挖筍、掘根、剝樹皮及過度修枝,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法賠償損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1倍至3倍的樹木,可以處毀壞林木價值1倍至5倍的罰款;拒不補種樹木或者補種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組織代為補種,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
違反森林法和本條例規定,擅自開墾林地,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照森林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予以處罰;對森林、林木未造成毀壞或者被開墾的林地上沒有森林、林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可以處非法開墾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完成造林任務;逾期未完成的,可以處應完成而未完成造林任務所需費用2倍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連續兩年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
(二)當年更新造林面積未達到應更新造林面積50%的;
(三)除國家特別規定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外,更新造林當年成活率未達到85%的;
(四)植樹造林責任單位未按照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的要求按時完成造林任務的。
第四十三條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並處非法改變用途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的罰款。
臨時佔用林地,逾期不歸還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四十四條無木材運輸證運輸木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非法運輸的木材,對貨主可以並處非法運輸木材價款30%以下的罰款。
運輸的木材數量超出木材運輸證所准運的運輸數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超出部分的木材;運輸的木材樹種、材種、規格與木材運輸證規定不符又無正當理由的,沒收其不相符部分的木材。
使用偽造、塗改的木材運輸證運輸木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非法運輸的木材,並處沒收木材價款10%至50%的罰款。
承運無木材運輸證的木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運費,並處運費1倍至3倍的罰款。
第四十五條擅自移動或者毀壞林業服務標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逾期不恢復原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代為恢復,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經批准,擅自將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改變為其他林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收回經營者所獲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並處所獲取森林生態效益補償3倍以下的罰款。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七條本條例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職責許可權的劃分,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具體規定。
第四十八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86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1986年5月10日林業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細則》同時廢止。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章 森林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章「森林保護」的主要內容如下

  • 森林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縣級以上政府林業部門需根據森林病蟲害監測情況,定期發布長期、中期和短期預報,並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案。
    • 森林經營者應採用優質樹種,實施混交林管理,並採用科學育林方法,以提升森林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 一旦發現森林病蟲害,相關部門和經營者應立即採取綜合防治措施,防止病蟲害擴散,消除隱患。
  • 林木種苗檢疫

    • 國務院林業部門負責全國林木種苗的檢疫對象認定。
    • 省級林業部門可根據本地需求確定補充檢疫對象,並報國務院備案。
  • 森林資源保護

    • 條例禁止非法行為,如毀林開墾、非法采種、不規范采脂挖筍等,以保護森林資源。
    • 對於25度以上的坡地,應主要用於植樹種草;對於坡耕地,則需逐步退耕,實施植被恢復。
  • 森林火災應對

    • 當地政府在面對森林火災時,必須立即組織撲救,並調動相關部門提供物資支持、運輸、通訊和醫療援助。這體現了對森林保護的高度重視和建立了緊急應對機制。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的細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農作物種子包括糧、棉、油、麻、桑、茶、糖、煙、果菜、葯、花卉、牧草、綠肥及其他種用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等繁殖材料。
第三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種子選育、生產、經營、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實施細則。
第四條 農作物種子實行以計劃供應為主,使用者選留為輔,逐步實現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定期更新更換生產用種。
第五條 種子類別分為育種家種子、原種、良種。
育種家種子:指育種家育成的遺傳性狀穩定的品種或親本的最初一批種子。
原種:指用育種家種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種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的達到原種質量標準的種子。
良種:指用常規種原種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和雜交種達到良種質量標準的種子。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的農業主管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農作物種子工作,其執行機構是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設置的種子管理機構。
第七條 種子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種子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種子發展建設規劃;
(三)負責種子計劃、生產、經營和品種及種子質量的管理;
(四)簽發和管理《種子生產許可證》、《種子經營許可證》、《種子質量合格證》;
(五)會同有關部門查處違法生產、經營種子的單位和個人;
(六)培訓種子技術和管理人員。
種子管理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應持有《中國種子管理員證》和佩戴《中國種子管理》胸章。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可根據需要,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聘請兼職種子管理員,接受種子管理機構委託行使種子檢查、監督職能。
第八條 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公司是種子生產經營的主渠道,負責按計劃生產供應良種。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扶持種子事業發展,在資金、貸款、稅收及化肥、柴油等物質供應上給予優惠。
第十條 國營原(良)種場是國家種子生產的主要基地,應堅持以繁殖原(良)種為主。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給予扶持。任何單位不得侵犯國營原(良)種場的土地和國家資產。 第十二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均屬國家財富、受國家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害國家規定保護的種質資源。
第十三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范圍,包括本細則第二條所指的繁殖材料和近緣野生植物以及人工創造的各種植物遺傳材料。
第十四條 國家有計劃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和利用農作物種質資源,具體工作由農業部授權中國農業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下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組織實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管理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授權的有關單位負責。
第十五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實行長期、中期兩級保存制度。長期保存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負責,中期保存由中國農科院有關作物專業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科院負責。
第十六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對外交換和試驗研究用的少量種子的國外引進,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統一歸口管理。
第十七條 國家鼓勵有關單位或個人,積極從國外引進農作物種質資源,引進後必須將作物種類,品種原文名稱,來源地,原產地,引入時間以及有關資料,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統一登記、譯名和編目,同時附適量種子供鑒定、保存。利用其資源要徵得引進單位或個人同意,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條 為了防止國外危險性病、蟲、雜草傳入我國,任何引種單位或個人,必須嚴格按照植物檢疫部門的有關規定,辦理國外引種申報、審批、報檢手續,並進行隔離檢疫試種。
第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向國外提供(包括交換、出售)種質資源,應按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分類管理辦法辦理報批手續。 第二十條 農作物新品種(包括雜交組合)的選育,由縣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統一規劃,組織有關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進行。
國家鼓勵集體和個人選育農作物新品種。
第二十一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實行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審定製度。
第二十二條 農業部設立的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負責協調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審定跨省推廣的新品種,以及需由國家審定的品種。
第二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農業主管部門設立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審定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委託省轄市(地、州、盟)農作物品種審定組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品種審定工作。
第二十四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由農業行政、種子部門、農業科學院(所)農業院校和有關單位推薦的專業人員組成。
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由農業部任命,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由省級人民政府或農業主管部門任命。
第二十五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任務:
(一)貫徹執行有關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的規章、制度、辦法;
(二)領導和組織新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
(三)審定新品種;
(四)對已推廣的品種和新品種的示範、繁育、推廣工作提出建議;
(五)辦理品種審定工作的有關事宜。
第二十六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農業事業費預算。
第二十七條 報審品種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主要遺傳性狀必須穩定一致,與其他品種有明顯的區別;
(二)需經連續2~3年的區域試驗和1~2年的生產試驗(兩項試驗可交叉進行);
(三)產量水平要求高於當地同類型的主要推廣品種原種的5%,並經統計分析增產顯著。
產量雖與當地同類型的主要推廣品種的原種相近,但在品質、成熟期、抗病(蟲)性、抗逆性等有一項乃至多項性狀表現突出。
第二十八條 報審外省已審定的引進品種,應附外省有關審定資料,並進行不少於兩年的生產試驗。
第二十九條 報審品種應附有選育(引種)經過報告,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報告,栽培技術要點,抗病(蟲)性鑒定,品質分析報告,以及植株(籽粒)照片。雜交種應提供親本資料及制種技術資料。
抗性鑒定和品質分析報告,應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可的專業單位簽署。
第三十條 對未具備組織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條件的某些農作物或特需品種,報審時應附有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指定場所進行性狀鑒定和多點品種比較試驗報告。
第三十一條 報審程序為選育(引進)單位或個人提出申請,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向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報請審定的品種,選育(引進)單位或個人提出申請後,需由本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國家區域試驗組織單位簽署推薦意見。
第三十二條 經審定通過的品種,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給品種審定合格證書。
審定合格的新品種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議定名,編號登記,並由農業主管部門公布。
第三十三條 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的品種不得經營、生產推廣、報獎和廣告。
第三十四條 審定未通過的品種,如選育單位或個人有異議時,可進一步提供有關材料,向原審定委員會申請復審一次。
第三十五條 凡報審手續符合要求,材料齊全者,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應於收到申請後的1年內完成審定工作。
第三十六條 審定通過的品種在生產利用過程中,如發現有不可克服的弱點,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應提出停止推廣建議,並由農業主管部門發布公告。
第三十七條 參加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的品種,申請單位應交納試驗補助費用,其費用標准由同級農業主管部門會同物價部門制定。
第三十八條 農作物新品種(親本)和種子生產技術實行有償轉讓,具體辦法按國家有關技術轉讓規定辦理。 第三十九條 種子生產實行計劃管理。
商品常規種子的生產,納入縣以上各級種子管理機構的計劃。
雜交種子的生產計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根據各地計劃統一制定。凡出省繁殖制種需經雙方省級種子管理機構批准。
商品種子生產應簽訂預約合同。
第四十條 生產商品種子實行《種子生產許可證》制度。
凡從事農作物種子生產的單位和個人均需向所在地縣級以上的種子管理機構申請辦理《種子生產許可證》,按照指定的作物種類、產地和規模生產。許可證有效期為種子的一個生產周期。
第四十一條 生產商品種子應具備的條件:
(一)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種子的基地,並具備繁制良種的隔離、栽培條件;
(二)有熟悉種子生產技術的專業人員;
(三)生產的種子的品種應是審定通過的品種;
(四)生產的種子應納入當地種子管理機構的計劃。
第四十二條 生產出口種子的單位憑出口繁種合同,向所在省級種子管理機構申請《種子生產許可證》。
第四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有計劃地建設種子生產基地,實行專業化生產。種子基地應按計劃承擔種子生產任務。
第四十四條 各級農業種子部門在農村建立的特約種子生產基地的糧油定購任務,按照收購的種子數量,由縣以上人民政府核減。
國營原(良)種場的糧油國家定購任務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減免。
各級種子部門的種子生產收購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下達。種子生產基地按計劃交售種子,國家應供應不低於收購同類產品的掛鉤物資。
第四十五條 生產商品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執行種子生產技術規程和種苗產地檢疫規程。交售的種子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等級標准。
生產商品種子的單位要接受種子管理機構的檢查。
第四十六條 種子生產基地交售種子時應附有該批種子的田間檢驗結果單和產地檢疫合格證。
第四十七條 國家鼓勵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生產自用的常規良種。 第四十八條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經營實行計劃管理。省內雜交種子經營納入省級種子管理機構計劃。
省間雜交種子經營計劃,由雙方分別納入本省調入調出計劃,按購銷合同實行計劃管理。農業部種子管理機構組織協調平衡。
第四十九條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由縣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單位組織經營。被指定組織經營的單位要承擔本行政區域內生產用種和餘缺調劑任務。
農作物常規種子實行在縣以上種子管理機構計劃指導下的多渠道經營。
第五十條 經營農作物種子實行《種子經營許可證》制度。
凡從事農作物種子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均須向所在地縣級以上種子管理機構申請辦理《種子經營許可證》,憑證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按照指定的作物種類和地點經營。
第五十一條 經營種子應具備的條件:
(一)具有能正確識別和鑒定所經營種子的種類和質量的技術人員;
(二)具有能正確掌握種子貯藏技術的保管人員;
(三)具有同經營種類、數量相適應的營業場所,貯藏保管設施和檢驗種子質量的儀器設備;
(四)具有與經營種子種類和數量相適應的自有資金及獨立承擔經濟(民事)責任的能力;
(五)具有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
第五十二條 經營種子的單位和個人每年到種子管理機構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分別辦理驗證。
第五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優先保證種子基地的種子收購。凡列入種子生產計劃的生產單位和個人要履行合同,種子經營單位要按合同收購。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到種子生產基地搶購套購種子。
第五十四條 經營的種子,應經過精選加工、分級包裝,確保種子質量。嚴禁摻雜使假,以次充好。
大包裝種子可以分裝,但分裝單位必須對種子質量負責。
第五十五條 凡進出口商品種子的單位必須定期向同級農業種子管理機構報送進出口種子作物種類、品種名稱、數量、質量和產地等。
第五十六條 農作物種子調運計劃實行歸口管理。調出縣境的種子,向當地縣級以上種子管理機構辦理准運手續。調出省的種子,向省級種子管理機構辦理准運證明。
交通運輸部門憑《種子質量合格證》、《植物檢疫證》和准運證明,優先安排運輸。
郵寄出縣的種子,必須附有《植物檢疫證》。
第五十七條 經營農作物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種子管理和工商、技術監督、物價、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五十八條 各級農作物種子管理機構的種子檢驗部門及其委託單位,負責種子質量檢驗工作。其任務是貫徹種子檢驗管理辦法及有關種子檢驗的技術規程;承擔種子質量監督、抽檢和仲裁檢驗;接受生產經營單位的委託檢驗;組織經驗交流和技術培訓。
種子生產、經營單位的檢驗室應配備專職種子檢驗員和檢驗儀器設備,負責本單位種子的自檢工作。
第五十九條 農作物種子的檢驗方法和技術必須執行《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和《牧草種子檢驗規程》等國家標准。
第六十條 凡生產、經營和儲備的農作物種子必須進行檢驗。種子質量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質量標准。經營的種子應附有《種子質量合格證》。
第六十一條 《種子質量合格證》必須由生產經營單位的持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廳(局)核發的《種子檢驗員證》的檢驗員簽發,並加蓋種子檢驗專用章。
第六十二條 持證檢驗員應具備的條件:
(一)具有中專(或相當中專)以上的文化水平;
(二)直接從事種子專職檢驗技術工作3年以上;
(三)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部門業務考核合格。
第六十三條 凡申請委託檢驗和仲裁檢驗的單位和個人均需支付檢驗費用。其收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會同物價部門制定。
第六十四條 調出縣的種子,由調出單位負責檢驗,調入單位復檢。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需調撥達不到國家或地方質量標準的農作物種子時,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種子質量由調入單位檢驗,調出單位予以協助。
第六十五條 各級種子管理機構的種子檢驗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時,應當持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廳(局)核發的由農業部種子管理機構統一製作的《種子檢驗員證》。
第六十六條 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危險性病蟲雜草蔓延,凡從事種子選育、生產、經營和管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植物檢疫法規和規定。 第六十七條 國家實行分級儲備種子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自然災害發生規律,確定救災備荒農作物種子收儲數量。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儲備一定數量的救災備荒種子。
地方儲備救災備荒種子的部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各生產單位和農戶應儲備自用的救災備荒種子。
第六十八條 國家儲備救災備荒種子所需的資金由同級財政部門撥款或給予貼息貸款解決。儲備種子產生的政策性虧損,由同級財政部門給予適當補貼。
第六十九條 救災備荒種子儲備計劃報當地政府批准下達,動用儲備種子應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各級政府應有計劃地建設種子儲備庫,保證儲備計劃的落實。
第七十條 救災備荒的種子應分品種儲備,加強管理,定期檢查保證質量。
第七十一條 經營推廣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品種的種子,由農業主管部門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沒收種子和違法所得。給使用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責令賠償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
第七十二條 未按規定領取《種子生產許可證》生產種子的,由農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可並處違法所得3倍以內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並處10000元以下罰款;未按規定領取《種子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經營種子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規定處罰。
第七十三條 銷售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種子,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的,種子檢驗員有權制止其經營活動和扣押種子。
第七十四條 在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做病蟲害接種試驗的,農業主管部門有權制止;造成危害的責令賠償損失,並可處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五條 在區域試驗、示範、審定和種子生產、加工、檢驗、檢疫、儲藏、經營、推廣、承運、管理工作中,不負責任,弄虛作假者,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或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賠償經濟損失。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六條 偽造篡改檢驗、檢疫等證明的,由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建議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經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七條 對無理干涉或妨礙種子管理和檢疫檢驗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做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管理機構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七十九條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種子管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第八十條 本實施細則中的直接損失是指購種費;可得利益損失是指因種子造成的該作物產量與前三年平均產量的減產損失部分。
第八十一條 本實施細則由農業部負責解釋。
第八十二條 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無錫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09 10:48:15 瀏覽:768
行政訴訟法主席令 發布:2025-07-09 10:42:44 瀏覽:639
給別人證明要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9 10:42:10 瀏覽:324
番禺區人民法院立案庭電話 發布:2025-07-09 10:32:50 瀏覽:589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年度注冊登記表 發布:2025-07-09 10:29:28 瀏覽:936
刑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 發布:2025-07-09 10:28:42 瀏覽:587
高等院校精品課程教材企業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09 10:25:10 瀏覽:457
新民法典房子 發布:2025-07-09 10:17:09 瀏覽:643
羅湖法院鍾法官電話 發布:2025-07-09 10:15:36 瀏覽:62
遞狀子法院 發布:2025-07-09 10:15:24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