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決定人

法院決定人

發布時間: 2021-12-17 13:03:01

『壹』 法院決定與裁定的區別

法院決定與裁定的區別:

1、決定用於處理某些特定事版項;裁定用於處理程序性的問題。
權2、決定的主要作用在於排除訴訟中的障礙;裁定的主要作用在於指揮訴訟活動,推進訴訟的進程。
法院決定是指在訴訟進行中,為了保證人民法院能夠公正地審理民事案件,維護正常的訴訟秩序,正確處理人民法院內部的工作關系,對訴訟中發生的某些特定事項,作出職務上的判斷。
法院裁定是真法院在審理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對訴訟程序問題和某些實體問題所作的一種處理決定。

『貳』 法院執行決定書 決定將某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是什麼意思

如果不履行法院裁判文書的義務,會被法院依法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影響個人徵信等,關於失信被執行人的具體意思見如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

(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2次會議通過,根據2017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07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修正)

為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依法對其進行信用懲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

(二)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

(三)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的;

(四)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的;


(五)違反限制消費令的;

(六)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

第二條 被執行人具有本規定第一條第二項至第六項規定情形的,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期限為二年。被執行人以暴力、威脅方法妨礙、抗拒執行情節嚴重或具有多項失信行為的,可以延長一至三年。

失信被執行人積極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或主動糾正失信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提前刪除失信信息。

第三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據本規定第一條第一項的規定將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一)提供了充分有效擔保的;

(二)已被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的財產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務的;

(三)被執行人履行順序在後,對其依法不應強制執行的;

(四)其他不屬於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情形。

第四條 被執行人為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第五條 人民法院向被執行人發出的執行通知中,應當載明有關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風險提示等內容。

申請執行人認為被執行人具有本規定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並作出決定。人民法院認為被執行人具有本規定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也可以依職權決定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人民法院決定將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應當製作決定書,決定書應當寫明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理由,有納入期限的,應當寫明納入期限。決定書由院長簽發,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決定書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法律文書送達方式送達當事人。

第六條 記載和公布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應當包括:

(一)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或組織機構代碼)、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姓名;

(二)作為被執行人的自然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

(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和被執行人的履行情況;

(四)被執行人失信行為的具體情形;

(五)執行依據的製作單位和文號、執行案號、立案時間、執行法院;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記載和公布的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其他事項。

第七條 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錄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並通過該名單庫統一向社會公布。

各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路、法院公告欄等其他方式予以公布,並可以採取新聞發布會或者其他方式對本院及轄區法院實施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的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

第八條 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向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等通報,供相關單位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政府扶持、融資信貸、市場准入、資質認定等方面,對失信被執行人予以信用懲戒。

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向徵信機構通報,並由徵信機構在其徵信系統中記錄。

國家工作人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情況通報其所在單位和相關部門。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情況通報其上級單位、主管部門或者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

第九條 不應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撤銷失信信息。

記載和公布的失信信息不準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更正失信信息。

第十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刪除失信信息:

(一)被執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或人民法院已執行完畢的;

(二)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且已履行完畢的;

(三)申請執行人書面申請刪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審查同意的;

(四)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後,通過網路執行查控系統查詢被執行人財產兩次以上,未發現有可供執行財產,且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財產線索的;

(五)因審判監督或破產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對失信被執行人中止執行的;

(六)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執行的;

(七)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終結執行的。

有納入期限的,不適用前款規定。納入期限屆滿後三個工作日內,人民法院應當刪除失信信息。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刪除失信信息後,被執行人具有本規定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刪除失信信息後六個月內,申請執行人申請將該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條 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執行法院申請糾正:

(一)不應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

(二)記載和公布的失信信息不準確的;

(三)失信信息應予刪除的。

第十二條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申請糾正的,執行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糾正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糾正;理由不成立的,決定駁回。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駁回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決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決定。

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公布、撤銷、更正、刪除失信信息的,參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叄』 關於法院可以決定對什麼人採取拘傳這一刑事強制措施,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此題爭議很大,要麼是有問題,要麼就是出題人實在把坑挖得太偏,讓人莞爾。

主要爭議在A選項上。

一般解析往往稱該公司只是涉嫌,還不是被告,所以不能法院來拘傳,A錯誤。

這顯然無法解釋「拒不出庭」這四個字,高某已經拒不出庭,顯然案件已經進入審理階段,涉嫌的不一定是被告,被告一定涉嫌,別人說涉嫌某罪沒毛病。所以這種解釋誤人子弟,不足取。

還是要細看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改過數版,最新的是2021,關於訴訟代表人有如下規定:

第三百三十七條 被告單位的訴訟代表人不出庭的,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訴訟代表人系被告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的,可以拘傳其到庭;因客觀原因無法出庭,或者下落不明的,應當要求人民檢察院另行確定訴訟代表人;

(二)訴訟代表人系其他人員的,應當要求人民檢察院另行確定訴訟代表人。

就是說,單位訴訟代表人拒不出庭的話,要不要拘傳,還要具體看該代表人的身份,是法代、實際控制人或主要負責人,可以拘傳,不是的話,就讓單位再換一個人做訴訟代表人便是,沒必要大動干戈。

所以此處的A項情形,要拘傳尚缺乏完整條件,不當選。

以上。

『肆』 法院可以決定對什麼人採取拘傳這一刑事強制措施

《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傳、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3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判過程中,根據案件情況,可以對被告人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或者決定逮捕。合議庭或者獨任審判員認為應當對被告人撤銷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應當報請院長批准。本題中,因為題干已經明確「法院決定」,說明案件已進入法院審理階段,此時對行為人的稱呼應該是「被告」,所以應該選擇B.

『伍』 簡述人民法院的主要司法決定

民事的,適用決定的一共有七種:一是決定迴避;二是決定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採取強制措施;三是決定訴訟費用的減免緩,四是決定順延期限;五是決定再審;六是決定暫緩執行、七是其他需要人民法院作出決定的事項。

『陸』 中國法院最終的判決結果是由誰決定的是由幾個人共同決定的嗎

這個視情況而定,依據審判程序不同而不同。如果是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由法官獨任制審判,做出判決:如果是合議庭審理的案件,通常是由合議庭合議卷宗和審判情況(主審法官的意見很重要),拿出方案報庭長批准。

合議庭是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基本審判組織,其成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臨時組成的,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則自己擔任審判長。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如果意見分歧,應當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評議筆錄,由合議庭的組成人員簽名。

(6)法院決定人擴展閱讀:

相關法條:

《民事訴訟法》

三十九條 一審審判組織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陪審員在執行陪審職務時,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第四十條 二、重、再審審判組織

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審理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二審的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第四十一條 審判長

合議庭的審判長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的,由院長或者庭長擔任。

第四十二條 評議原則

合議庭評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評議應當製作筆錄,由合議庭成員簽名。評議中的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入筆錄。

第四十三條 審判人員職責

審判人員應當依法秉公辦案。 審判人員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 審判人員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應當追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合議制。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第十條

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柒』 法院執行決定書 決定將某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是什麼意思

在法院執行中,決定將某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是指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對符合條件的被執行人認定為失信被執行人,將其信息錄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並通過該名單庫統一向社會公布,並進行不良信用記錄,對被執行人予以信用懲戒。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被執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依法對其進行信用懲戒:
(一)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
(二)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的;
(三)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的;
(四)違反限制高消費令的;
(五)被執行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
(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
第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錄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並通過該名單庫統一向社會公布。
各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路、法院公告欄等其他方式予以公布,並可以採取新聞發布會或者其他方式對本院及轄區法院實施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的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
第六條 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向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等通報,供相關單位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政府扶持、融資信貸、市場准入、資質認定等方面,對失信被執行人予以信用懲戒。
人民法院應當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向徵信機構通報,並由徵信機構在其徵信系統中記錄。
失信被執行人是國家工作人員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失信情況通報其所在單位。
失信被執行人是國家機關、國有企業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失信情況通報其上級單位或者主管部門。

『捌』 人民法院對哪些人犯應決定逮捕,哪些人犯不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逮捕人犯,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逮捕拘留條例第三條也規定:主要犯罪事實己經查清,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人犯,有逮捕必要的,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人民檢察院批准,應即逮捕。逮捕是剝奪人身自由的一種嚴厲的強制措施。對人犯採取這種強制措施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並保證刑事訴訟能夠煩利進行。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有決定逮捕人犯權。為了正確行使決定逮捕權,人民法院必須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的規定辦事,在確實具備了三個條件(即主要犯罪事實已經查清,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情況下,才應對人犯決定逮捕。
以下情況不予逮捕:
1、屬於預備犯、中止犯、或者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
2、主觀惡性極小的初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犯罪後自首、有立功表現或積極退臟、賠償損失、確有悔罪表現的;
3、過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後有悔罪表現,有效控制損失或者積極賠償損失的;
4、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雙方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達成和解協議,經審查,認為和解系自願、合法且已經履行或提供擔保的;
5、犯罪嫌疑人系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學生,本人有悔罪表現,其家庭、學校或者所在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具備監護、幫教條件的;
6、年滿七十五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的;
7、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玖』 法院判決是哪個決定的是法官一個人決定還是某個集體

《法院組織法》規定的很明白:
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合議版制。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權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第十條 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