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開庭行為要求
還有就是法官在庭審過程當中,因為與當事人發生矛盾,當事人要求更換法官,這是不允許的,當沒有發生法律規定的法官必須迴避的情況下,是不可以申請更換法官,因為更換法官就必須符合迴避條件,然後迴避的條件就是法律規定的法官必須迴避的時候才可以迴避。
2. 法官應遵循哪些行為
淺議法官釋明應遵循的原則
2005年10月16日18:58 東方法眼章中寅205人次瀏覽 評論0條字型大小:T|T
所謂釋明,本意是指使不明確的事項通過解釋變得明確。釋明權是指法院為救濟當事人對自己主張、請求及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時,通過發問、指導等方式依法將相關的法律規定向當事人進行解釋和說明的許可權。我國民事訴訟引入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的釋明權概念,這一制度對當前民事訴訟具有積極意義,它充分地保護了文化和法律素質較低的當事人訴訟權利,落實了司法為民的服務宗旨。
對法官釋明權的規定,目前僅有司法解釋的簡要規定,且不顯山不漏水地"藏匿"在證據規則中,這些釋明權的規定,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操作中都有不盡完善和規范之處。造成審判實踐中,行使釋明權存在"五難"。 一是時間難定。釋明是在庭前還是在庭後;釋明在審理階段還是在審結後。釋明早了,當事人會產生規避行為;釋明晚了,不利於當事人及時行使訴訟權利。二是場合難定。是雙方當事人在場釋明,還是單獨向一方當事人釋明。雙方當事人在場釋明,對其不利的一方會認為法官是對一方訴訟的幫助;單獨釋明,法官又有私下為一方提供法律服務之嫌。三是范圍難確定。有的法律規定一旦向當事人釋明,就會導致當事人敗訴。如對訴訟時效抗辯。四是方式難用。口頭釋明,如果當事人事後不認可,法官無證據;書面釋明,遇到需要釋明的事項比較多,釋明的時間又不一致,必然增加法官的工作量;詢問式釋明,不利的一方會產生法官誘導當事人訴訟的懷疑。五是程度難把握。釋明少了,當事人認為法官沒有完全履行釋明義務;釋明多了,不利於法官進一步做調解工作,而且使當事人產生先定後審的感覺。在審判實踐中,法官是根據自已對釋明權和法律的理解去履行職責,這樣,往往會出現釋明不統一、不足、釋明過度甚至釋明錯誤的現象,給釋明權制度帶來負面影響。
審判實踐中,如何適當的行使釋明權的原則,筆者在此談談自己膚淺的看法。
第一、探求當事人真實意思原則。
法院行使釋明權的目的,是由於當事人缺乏法律知識、沒有訴訟經驗,因此訴訟中遺漏訴請求、提出矛盾的主張、事實陳述不清或提供證據材料不足,這不是他們故意所為。例如侵害人身權的案件,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因為原告不知道可以請求賠償精神損失,在起訴時遺漏了該項主張。法官應當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如果當事人確實不知道,法官應當行使釋明權,啟發當事人補充訴訟請求。 如果在沒有探知當事人真實意思的情況下進行釋明,法官就成了當事人的訴訟參謀,甚至變成當事人的律師。
第二、法定原則
法官釋明,是法律賦予法官的一項權利,也是一項義務。法官在訴訟過程中,應當積極地、全面地、正確地履行這一職責。
法定原則要求法官做到:1、必須釋明。即法官遇到釋明的情形,就應當主動地釋明,不可隨意棄舍。如果不釋明,那麼將會產生一定的後果。如法官"未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而又要求當事人承擔證據失權後果的,當事人以法院(法官)未履行舉證指導義務為由上訴時,上訴法院得以此理由撤消原判決,發回重審。"(註:李國光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2002年版 第49頁)。這樣在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的同時,法官承擔錯案的責任。釋明職責,是對法官的剛性要求。它不同於一般的法制宣傳。法制宣傳的主體雖然也包括法官,但范圍更廣泛,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的公務人員都有宣傳法律的責任,而釋明權的主體只能是法官;法制宣傳的對象是所有的廣大群眾,而釋明權的對象是特定案件的特定當事人;法制宣傳的內容,不僅包括法律、法規,還包括行政規章、地方法規,而釋明權的內容僅指民事證據規則中的特定內容,范圍有限;法制宣傳的時間,沒有審限的規定,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而釋明權的行使只能在民事訴訟程序中規定的審限內進行。因此,法制宣傳的職責是宣示性的,其要求相對靈活,法官釋明職責則是在法律規定的程序中履行,沒有隨意性。
2、釋之有據。法官行使釋明權必須要有法律依據,不可擴大釋明範圍。《證據規定》列舉了法官的釋明的四種情形。第三條、第三十三條規定了法官的舉證指導義務;《證據規定》第八條的規定是針對適用擬制自認規則時,法官所應當履行的充分說明並詢問的義務。說明既包括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本身的說明,也包括對擬制自認法律後果的說明。詢問內容不僅包括對對方當事人的陳述是否有異議,同時也包括告知當事人如果不明確表態,可以產生視為承認對方主張的法律後果;第三十五條規定了法官對原告訴訟請求變更的告知義務。這四條是法官行使釋明權的依據,法官應當在此范圍內釋明,不能逾越。否則,要麼釋之無據,要麼就是訴訟中的法制宣傳。3、不可遺漏。釋明必須全面,該釋明的,就應當釋明。既不能部分釋明,也不能單方釋明。
第三、公開原則
法官行使釋明權,將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它成為訴訟程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訴訟程序必須公開,釋明也應當公開,不能搞暗箱操作。否則,則會引起對方當事人的合理懷疑,也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公開原則要求法官做到:1、釋明的問題對象必須向雙方當事人公開。具體釋明的內容,釋明時必須向雙方當事人公開說明,不要私下與一方口頭解釋。2、釋明的內容有書面記載,既可以向雙方當事人公開,也便於事後檢查和考評。
第四、中立原則
司法解釋規定的釋明內容不是針對當事人一方的,在個案中,既可能向原告釋明,也可能向被告釋明,還可能向第三人釋明,所以法官在行使釋明權時應當堅持中立原則。中立原則要求法官做到:1、應對訴訟法律關系的相關當事人釋明。即按照個案的具體情況,該向原告釋明的,就要向原告釋明,該向被告釋明的,就要向被告釋明,第三人也是如此。釋明時,切忌摻入個人情感而厚此薄彼。不應該對一方該行使釋明權的時候卻行使釋明權,而應該對另一方該行使釋明權時卻不行使釋明權,或者應該對一方該多行使釋明權時卻少行使,而應該對另一方該少行使釋明權時卻多行使。中立不代表消極,探求當事人真實意思的前提下,及時行使釋明權。
第五、程序原則
釋明權在民事訴訟程序的以下訴訟階段行使:⑴起訴與受理階段。在此階段,法官發現當事人有不適格的,法官可以行使釋明權,令其去除或變更不當之處。訴訟中經常遇到訴訟當事人不適格的問題。如被告死亡,原告仍以死亡的公民為被告,或以死亡的公民為原告訴訟,法官不能在受理後以此為由逕行駁回原告訴訟請求,而應當在立案時行使釋明權,要求被告修改訴狀內容,由權利人起訴,更換適格的當事人;
發現原告的起訴明顯不適當的,法官行使釋明權,令其去除,如前所述,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進行釋明告知通過申訴處理。起訴破產企業的,可告知其直接向清算組申報債權。⑵審前准備階段。法官通過組織當事人庭前交換證據發現有需要釋明之處的,可以行使釋明權。法官行使釋明權後,當事人雙方有可能達成訴訟和解,也有可能由原告自動撤訴;當事人有可能補充訴訟請求或證據材料,使庭審效果更明顯;法官在此階段行使釋明權,還可以使雙方的爭議焦點更加明確。⑶開庭審理階段。在此階段,如認為當事人對事實、主張的陳述不清楚,不完整的,法官可行使釋明權,讓當事人補充陳述清楚;對當事人疏忽之法律見解,法官也可以通過公開心證之辦法行使釋明權,促使雙方當事人進一步發表意見。⑷二審階段。在此階段,法官如發現上訴人上訴請求不明確的,行使釋明權。⑸再審階段。在審查當事人再審請求不明確的,法官發現其申請明顯不成立的,可向當事人行使釋明權,動員其撤回申請;在再審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當事人陳述不清楚的,應當釋明並讓當事人陳述清楚。
釋明權的行使在民事訴訟程序中進行的,釋明權要遵循民事訴訟程序的規定,否則釋明權無效,例如 在合議庭評議過程,合議庭的法官發現當事人有遺漏訴訟主張以及證據不充足的,不得再反過來行使釋明權。
釋明權是審判權的的內涵之一,必須嚴肅對待。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保證釋明權的正當行使,才能實現法律賦予法官釋明權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人民法院)
3. 開庭法官講些什麼
刑事案件審理中,審判人員會問被告人的犯罪過程和認罪態度等與案版件有關的重權要細節、與量刑有關的重要情節,審判人員都要進行核實的,而具體問什麼問題,則需根據案情復雜程度等來定。審判人員在庭審開始時,會核對被告人的身份信息,看是不是被告人本人,之後公訴人讀起訴書,審判人員會詢問被告人「起訴書中指控事實是否存在?指控罪名是否成立?是否自願認罪?」 之後公訴人會對就案件有關的事情向被告人進行訊問,之後辯護人就是律師會再向被告人詢問,到庭審的最後階段,是被告人的最後陳述,比如是否認罪悔罪等。
4. 法院開庭前,可以要求法官迴避嗎
可以在開庭前向法院提出一起法官迴避的申請。
《民事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5. 法官行為規范的庭審
(一) 規范庭審言行,樹立良好形象;
(二) 增強庭審駕馭能力,確保審判質量;
(三) 嚴格遵循庭審程序,平等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
(四) 維護庭審秩序,保障審判活動順利進行。 (一) 在法定期限內及時通知訴訟各方開庭時間和地點;
(二) 公開審理的,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及時公告;
(三) 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應當及時審查,符合法定條件的,應當准許;不符合法定條件的,應當公開審理並解釋理由;
(四) 需要進行庭前證據交換的,應當及時提醒,並主動告知舉證時限;
(五) 當事人申請法院調取證據的,如確屬當事人無法收集的證據,應當及時調查收集,不得拖延;證據調取不到的,應當主動告知原因;如屬於當事人可以自行收集的證據,應當告知其自行收集;
(六) 自覺遵守關於迴避的法律規定和相關制度,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迴避請求不予同意的,應當向當事人說明理由;
(七)審理當事人情緒激烈、矛盾容易激化的案件,應當在庭前做好工作預案,防止發生惡性事件。 (一) 不得無故更改開庭時間;
(二) 因特殊情況確需延期的,應當立即通知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
(三) 無法通知的,應當安排人員在原定庭審時間和地點向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解釋。 (一) 准時出庭,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席;
(二) 在進入法庭前必須更換好法官服或者法袍,並保持整潔和莊重,嚴禁著便裝出庭;合議庭成員出庭的著裝應當保持統一;
(三) 設立法官通道的,應當走法官通道;
(四) 一般在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公訴人等入庭後進入法庭,但前述人員遲到、拒不到庭的除外;
(五)不得與訴訟各方隨意打招呼,不得與一方有特別親密的言行;
(六)嚴禁酒後出庭。 (一) 坐姿端正,杜絕各種不雅動作;
(二) 集中精力,專注庭審,不做與庭審活動無關的事;
(三) 不得在審判席上吸煙、閑聊或者打瞌睡,不得接打電話,不得隨意離開審判席;
(四) 平等對待與庭審活動有關的人員,不與訴訟中的任何一方有親近的表示;
(五) 禮貌示意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發言;
(六) 不得用帶有傾向性的語言進行提問,不得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爭吵;
(七) 嚴格按照規定使用法槌,敲擊法槌的輕重應當以旁聽區能夠聽見為宜。 對訴訟各方陳述、辯論時間的分配與控制
(一) 根據案情和審理需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訴訟各方在庭審中的陳述及辯論時間;
(二) 不得隨意打斷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等的陳述;
(三) 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發表意見重復或與案件無關的,要適當提醒制止,不得以生硬言辭進行指責。 當事人使用方言或者少數民族語言
(一) 訴訟一方只能講方言的,應當准許;他方表示不通曉的,可以由懂方言的人用普通話進行復述,復述應當准確無誤;
(二) 使用少數民族語言陳述,他方表示不通曉的,應當為其配備翻譯。 當事人情緒激動,在法庭上喊冤或者鳴不平
(一) 重申當事人必須遵守法庭紀律,法庭將會依法給其陳述時間;
(二) 當事人不聽勸阻的,應當及時制止;
(三) 制止無效的,依照有關規定作出適當處置。 訴訟各方發生爭執或者進行人身攻擊
(一) 及時制止,並對各方進行批評教育,不得偏袒一方;
(二) 告誡各方必須圍繞案件依序陳述;
(三) 對不聽勸阻的,依照有關規定作出適當處置。 (一) 應當告知當事人庭審筆錄的法律效力,將庭審筆錄交其閱讀;無閱讀能力的,應當向其宣讀,確認無誤後再簽字、捺印;
(二) 當事人指出記錄有遺漏或者差錯的,經核實後要當場補正並要求當事人在補正處簽字、捺印;無遺漏或者差錯不應當補正的,應當將其申請記錄在案;
(三) 未經當事人閱讀核對,不得要求其簽字、捺印;
(四) 當事人放棄閱讀核對的,應當要求其簽字、捺印;當事人不閱讀又不簽字、捺印的,應當將情況記錄在案。 (一) 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
(二) 宣判時,合議庭成員或者獨任法官應當起立,宣讀裁判文書聲音要洪亮、清晰、准確無誤;
(三) 當庭宣判的,應當宣告裁判事項,簡要說明裁判理由並告知裁判文書送達的法定期限;
(四) 定期宣判的,應當在宣判後立即送達裁判文書;
(五) 宣判後,對訴訟各方不能贊賞或者指責,對訴訟各方提出的質疑,應當耐心做好解釋工作。 (一) 需要延長審限的,按照規定履行審批手續;
(二) 應當在審限屆滿或者轉換程序前的合理時間內,及時將不能審結的原因告知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 (一) 依法立案並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審理;
(二) 應當為檢察人員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查閱案卷、復印卷宗材料等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方便。
6. 法院開庭前,可以要求法官迴避嗎
可以要求法官迴避。
為確保司法公正,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其他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判人員嚴格執行迴避制度的若干規定》的有關規定,審判人員迴避制度有如下一些規定:
一、審判人員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迴避的條件:審判人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與當事人有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關系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勘驗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的訴訟代理人、辯護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關系的;
(五)本人與本案當事人之間存在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二、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迴避的條件:
審判人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迴避,但應當提供相關證據材料。
(-)未經批准,私下會見本案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
(二)為本案當事人推薦、介紹代理人、辯護人,或者為律師、其他人員介紹辦理該案件的;
(三)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財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報銷費用的;
(四)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宴請,或者參加由其支付費用的各項活動的;
(五)向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訊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在購買商品、裝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給予的好處的。
申請迴避的程序
三、決定審判人員迴避的許可權: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四、作出迴避決定及復議決定的時限: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7. 庭審結束後法官要求原告錄筆錄行為是否合法
完全合法!其目的是讓當事雙方對庭審記錄進行核對確認無誤後簽字,以免出現遺漏或篡改等問題。
8. 開庭時要求法官迴避,法院如何處理
審核申請的理由是否符合規定,符合就迴避,不符合駁回申請
9. 法院開庭需要哪些注意事項
法院開庭到審判需要的步驟是:
1、宣布所審理的案件,查明當事人的姓名、年齡、籍貫、住址和職業;
2、如果當事人、證人、鑒定人有未到庭的,法庭在聽取到庭當事人的意見後,即酌情決定案件是進行審理或者延期審理。決定延期審理的案件,應當酌情確定開庭日期、時間和地點,並再送達傳票或通知書。決定進行審理的,即查明已到庭的證人、鑒定人的姓名、年齡、籍貫、住址和職業,及其與當事人的關系,告知作證和鑒定在法律上應負的責任;
3、接著審判員告知當事人應有的訴訟權利,宣布法庭組成人員和擔任法庭記錄的書記員的名單,並訊問當事人要不要聲請迴避,當事人聲請審判人員迴避的,由院長裁定;聲請書記員迴避的,由法庭裁定。駁回聲請迴避的裁定不準上訴。為了使審理案件工作順利進行,審判員、人民陪審員和書記員如果認為自己對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而有迴避必要的時候,應當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分別由院長或法庭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