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官彈劾總統
1. 美國有幾任總統遭彈劾
一共有3任總統遭到彈劾,分別是安德魯·傑克遜 理查森·尼克松 和比爾柯林頓
美國總統的彈劾程序及其實踐
美國憲法第1條第3項第6款規定,參議院有審訊一切彈劾案的全權,合眾國總統受審時,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應為主席;第2條第4項規定,總統、副總統和合眾國的所有文職官員,凡受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輕罪的彈劾並被判定有罪時,應被免職。
一、美國總統彈劾程序
美國是總統制國家,總統不僅是國家元首,而且實際掌握行政權,擁有巨大的權力。為防止總統違法和濫用權力,需要設計對總統的彈劾程序。在美國,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向選民負責,理應由選民予以彈劾。而憲法規定由參議院審理彈劾案,同時規定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擔任主席。在制憲時設計這一制度的基本考慮是:(1)彈劾帶有政治性,「其管轄范圍屬於擔任公職人員失職所造成的犯罪,換言之,即對某種群眾委託的濫用或背離」,彈劾的結果是免去被認定有罪者的職務,因而,應當由政治性機關行使審訊權。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在國會中參議院代表各州,同時參議院由選舉產生,由參議院行使最為恰當。(2)如果由聯邦最高法院擔任這一角色,受其司法性質和司法程序所決定,裁決結果可能難以令人信服;彈劾是使被彈劾者失去全國的尊敬、信賴、榮譽和報酬,在被彈劾後,其還要作為平民接受審判,這一審判的結果又可能使其失去生命和財產,一個機構同時擁有這兩項巨大的權力,對當事人而言是不公平的。(3)由聯邦最高法院所有法官與參議院聯合組成彈劾法庭,其弊病與上述相同。而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擔任彈劾法庭的主席,既有利於提高司法機關的權威,又有利於彈劾案的審理。(4)如果另行成立一個能夠代表人民的法庭,法官人數將「多到從經濟上考慮達到不合理的程度」;財政上的負擔將加重,國家的政治機器也將更加復雜。(5)參考英國和各州的做法,「在大不列顛,提出彈劾屬於下院的職責范圍,而由上院裁決,若干州憲就是以此為樣本的」。(6)作為立法機關制約行政機關的一種手段。
在彈劾程序中,眾議院是作為起訴人的角色,而參議院充當彈劾法庭的角色,行使彈劾案的審判權。眾議院的起訴程序是: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表決通過彈劾總統條款,全體會議進行辯論並表決,如超過1/2的議員贊成彈劾,該議案即呈參議院。參議院的審理程序是:(1)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負責收集雙方證據,為審理彈劾案做准備;(2)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審理過程,100名參議員為彈劾法庭的法官,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和有關證人的證詞;(3)眾議院以其司法委員會主席為代表扮演控方的角色,白宮則組成辯護團,審理開始後,雙方先各進行1小時的陳述,然後傳喚有關證人作證;(4)在控辯雙方盤問證人和辯論結束後,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就彈劾指控按姓氏字母順序一一點名詢問每個參議員,後者只能回答「有罪」或者「無罪」。如果有2/3以上的參議員,就任何一項指控回答「有罪」,總統即被彈劾,由副總統接任總統,被彈劾者將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如果犯有刑事罪行,在其恢復普通平民身份後由普通法院進行審理。如果被認定為「無罪」,總統可以繼續完成其任期。
在美國歷史上,總統的彈劾程序共啟動過三次,即約翰遜案、尼克松案和柯林頓案。
二、約翰遜案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啟動總統彈劾程序的是第20屆(第17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1865年至1869年)。約翰遜任國會參議員期間,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1860年底以後,南卡羅來納等南方幾個州相繼脫離聯邦,成立「南部同盟」。在南方議員紛紛退出聯邦國會的時候,約翰遜卻堅決留在國會,並在參議院中強烈譴責南部脫離聯邦。故此,1864年由林肯提名為副總統,1865年在林肯遇刺後就任總統。就任總統後,傾向南方,主張允許南部各州只附帶有限改革條件就可重新加入聯邦,給予獲得自由的奴隸以極少的公民權利,並對參加叛亂的種植園主予以大赦等等。國會中的共和黨激進派為了制衡約翰遜,提出了三個法案:(1)《官吏任職法案》,規定總統不得任意罷免官員,除非得到參議院的同意;(2)《赦免法案》,剝奪了總統赦免叛亂分子的權力,這是針對約翰遜的《大赦宣言》而制定的;(3)軍隊指揮法案》,對總統指揮軍隊的權力作了限制。當時的副總統是激進派的韋德,如果約翰遜下台,則可由韋德繼任總統。在1866年的國會選舉中,激進派共和黨人以壓倒優勢大獲全勝,使共和黨看到彈劾約翰遜的一線希望。1868年2月25日,美國眾議院126票對47票通過「違反官吏任職法和陰謀策劃反革命武裝叛亂」等11項彈劾條款,向參議院提出要求彈劾約翰遜。同年3月,參議院在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薩蒙·蔡斯的主持下,對約翰遜彈劾案進行缺席審理,投票表決結果是以35對19票(美國當時為27州)一票之差沒有得到定罪所需全部的2/3,約翰遜被宣告無罪。
三、尼克松案
第二位啟動總統彈劾程序的是第46屆和第47屆(第37任)總統理查森·尼克松(1969年至1974年)。啟動彈劾程序的主要原因是「水門事件」。1972年總統競選活動中,共和黨派人潛入設在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進行偷拍文件和安裝竊聽器等活動,當場被捕。事件發生後,因真相不明,沒有因此影響尼克松的連選連任。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證明尼克松不僅與此事有關,而且還參與了掩蓋活動。在水門事件揭露後,司法部長理查德·克蘭丁斯特辭職,尼克松提名埃利奧特·理查森任司法部長。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要求理查森作出不幹預為水門事件而任命的專門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的決定和行動的承諾,作為批准其任命的條件。理查森作出了承諾,參議院批准對其的任命。考克斯下令從白宮調文獻和錄音磁帶,遭到尼克松的拒絕。考克斯堅持,尼克松於是命令理查森解除考克斯的職務。理查森由於向參議院作出了承諾,只好辭職。尼克松於是提名威廉·薩克斯比為司法部長。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從薩克斯比那裡同樣的承諾後,參議院批准了其任命。新的特別檢察官利昂·賈沃斯基同樣下令調尼克松召開的有關水門事件會議的磁帶,尼克松以賈沃斯基為其下屬無權要求他交出錄音磁帶而拒絕。最高法院裁決:批准賈沃斯基的任命以前的協議,意味著尼克松已放棄了對賈沃斯基下命令的權力。尼克松被迫交出錄音磁帶。錄音磁帶表明,尼克松曾以「國家安全」為借口掩蓋水門事件。1974年7月27日至30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投票通過了彈劾尼克松的三條罪狀,即阻撓司法工作、濫用總統職權和蔑視國會傳調錄音帶的命令。大批共和黨議員紛紛倒戈支持彈劾尼克松,民意測驗也表明尼克松的聲望一落千丈,8月9日尼克松在眾議院全體會議表決前被迫宣布辭職,彈劾程序停止,由副總統福特繼任總統。9月8日福特宣布赦免尼克松在其任期內,「所犯下的或可能犯下的或參與的所有不利於美國的罪行」,從而免除了普通法院對尼克松刑事案件的司法追訴。
四、柯林頓案
自柯林頓和白宮前實習生萊溫斯基之間的「婚外情」暴光之後,特別是在獨立檢察官斯塔爾公布調查結果後,柯林頓終於被迫承認與萊溫斯基有過「不適當的關系」,並懇求國人諒解。但在眾議院佔多數席位的共和黨啟動了彈劾總統的程序。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由21名共和黨議員和16名民主黨議員組成,從1998年12月10日開始以黨派為界線進行彈劾辯論,至12日通過了四項彈劾條款:第1條指控柯林頓今夏就緋聞案向大陪審團作證時,蓄意提供虛假和誤導的證詞;第2條指控柯林頓在瓊斯民事訴訟案中向聯邦法官提供了虛假和誤導的證詞;第3條指控柯林頓妨礙司法,包括教唆萊溫斯基向法庭作偽證以及串通他人隱蔽證據等;第4條指控柯林頓引用行政特權抗衡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的調查,以及11月在答復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海德提出的涉及緋聞案的81個問題時,作了虛假誤導的陳述。
1998年12月19日,眾議院就其司法委員會提出的對柯林頓的4項彈劾條款,在辯論之後進行了表決。眾議院共和黨的議員為223人,民主黨議員為211人,眾議院以228對206票通過了上述第1項彈劾條款,以221對212票通過了第3項彈劾條款。另外兩項指控被否決。這是在經過了整整130年之後,美國眾議院全體會議再次通過彈劾現任總統的條款。
在眾議院表決後,數十名民主黨議員驅車前往白宮會晤柯林頓,以表達他們對總統的安慰和支持。柯林頓表示對自己私生活方面的不檢點行為承擔責任,並希望參議院能盡快找到一種合理的、兩黨一致的和相稱的解決辦法。與此同時,盡管眾議院通過了兩項彈劾動議,據多項民意測驗表明,美國人對柯林頓的工作滿意度卻達到了72%。柯林頓堅稱不會辭職,並自信地說:「我仍然會盡力為人民、兩個政黨及國家做到最好,6年來我一直如是,未來兩年我會繼續努力,直到任期屆滿為止。」
柯林頓未來政治命運的走向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在參議院表決前宣布辭職;二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參議院審判前達成妥協,在參議院通過聯合「公開申斥」決議解決危機;三是等待彈劾審判後的表決結果。柯林頓基於居高不下的民意測驗的支持率和黨內的團結支持,已經排除了第一種可能性;經過選舉後的新一屆國會於1999年1月6日會期開始,新的參議院中共和黨僅以55對45票比民主黨多10個席位,民主黨要達到彈劾柯林頓所需的超過2/3即67票應當說是較為困難的。因此,第二種情況及經過表決認定柯林頓無罪這兩種可能性的概率最大。
2. 「美國聯邦法院有權對違法的總統或副總統出彈劾和審判」這句話為什麼錯彈劾是什麼意思
理論上是復由眾議院和聯邦製法院進行的。
憲法規定由參議院審理彈劾案,同時規定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擔任主席。
參議院的審理程序是:
(1)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負責收集雙方證據,為審理彈劾案做准備;
(2)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審理過程,100名參議員為彈劾法庭的法官,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和有關證人的證詞;
(3)眾議院以其司法委員會主席為代表扮演控方的角色,白宮則組成辯護團,審理開始後,雙方先各進行1小時的陳述,然後傳喚有關證人作證;
(4)在控辯雙方盤問證人和辯論結束後,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就彈劾指控按姓氏字母順序一一點名詢問每個參議員,後者只能回答「有罪」或者「無罪」。如果有2/3以上的參議員,就任何一項指控回答「有罪」,總統即被彈劾,由副總統接任總統,被彈劾者將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如果犯有刑事罪行,在其恢復普通平民身份後由普通法院進行審理。如果被認定為「無罪」,總統可以繼續完成其任期
3. 在美國,想要彈劾總統,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彈劾總統的流程下面就以美國為例,各國有著一些差異,不過區別都不大,彈劾總統的話,首先應該要由眾議院的議員提出,然後將彈劾總統的指控提交到眾議院的司法委員會,司法委員會通過之後就開始展開調查,如果調查成立,司法委員會將正式的彈劾條款提交到眾議院全體大會,只要過半數的議員同意,彈劾總統這個事就算成立了。
4. 美國議會如何彈劾總統
安德魯·約翰遜
尼克松
柯林頓
有幸被彈劾過
美國是總統制國家,總統不僅是國家元首,而且實際掌握行政權,擁有巨大的權力。為防止總統違法和濫用權力,需要設計對總統的彈劾程序。在美國,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向選民負責,理應由選民予以彈劾。而憲法規定由參議院審理彈劾案,同時規定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擔任主席。 在制憲時設計這一制度的基本考慮是: (1)彈劾帶有政治性,「其管轄范圍屬於擔任公職人員失職所造成的犯罪,換言之,即對某種群眾委託的濫用或背離」,彈劾的結果是免去被認定有罪者的職務,因而,應當由政治性機關行使審訊權。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在國會中參議院代表各州,同時參議院由選舉產生,由參議院行使最為恰當。 (2)如果由聯邦最高法院擔任這一角色,受其司法性質和司法程序所決定,裁決結果可能難以令人信服;彈劾是使被彈劾者失去全國的尊敬、信賴、榮譽和報酬,在被彈劾後,其還要作為平民接受審判,這一審判的結果又可能使其失去生命和財產,一個機構同時擁有這兩項巨大的權力,對當事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3)由聯邦最高法院所有法官與參議院聯合組成彈劾法庭,其弊病與上述相同。而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擔任彈劾法庭的主席,既有利於提高司法機關的權威,又有利於彈劾案的審理。 (4)如果另行成立一個能夠代表人民的法庭,法官人數將「多到從經濟上考慮達到不合理的程度」;財政上的負擔將加重,國家的政治機器也將更加復雜。 (5)參考英國和各州的做法,「在大不列顛,提出彈劾屬於下院的職責范圍,而由上院裁決,若干州憲就是以此為樣本的」。 (6)作為立法機關制約行政機關的一種手段。 在彈劾程序中,眾議院是作為起訴人的角色,而參議院充當彈劾法庭的角色,行使彈劾案的審判權。眾議院的起訴程序是: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表決通過彈劾總統條款,全體會議進行辯論並表決,如超過1/2的議員贊成彈劾,該議案即呈參議院。 參議院的審理程序是: (1)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負責收集雙方證據,為審理彈劾案做准備; (2)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審理過程,100名參議員為彈劾法庭的法官,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和有關證人的證詞; (3)眾議院以其司法委員會主席為代表扮演控方的角色,白宮則組成辯護團,審理開始後,雙方先各進行1小時的陳述,然後傳喚有關證人作證; (4)在控辯雙方盤問證人和辯論結束後,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就彈劾指控按姓氏字母順序一一點名詢問每個參議員,後者只能回答「有罪」或者「無罪」。如果有2/3以上的參議員,就任何一項指控回答「有罪」,總統即被彈劾,由副總統接任總統,被彈劾者將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如果犯有刑事罪行,在其恢復普通平民身份後由普通法院進行審理。如果被認定為「無罪」,總統可以繼續完成其任期。 在美國歷史上,總統的彈劾程序共啟動過三次,即約翰遜案、尼克松案和柯林頓案。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遭到彈劾的總統是安德魯·約翰遜。尼克松則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
5. 美國國會、法院跟總統怎麼相互制約(就像:國會可以彈劾總統等等) 越詳細越好
法院有權彈劾總統,但法官須經總統任命,除非犯罪任職終生,國會有批准一切版法案的權權利,但總統亦有權否決一次,如國會再議則當通過。此類法案包括范圍較廣。。。。如美國的水門事件很好的代表法院彈劾總統,剩下我想你懂的。
6. 美國國會是怎麼彈劾總統的
彈劾依據與范圍
首先,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只有在犯有「叛逆罪、賄賂罪或其他重罪」「其管轄范圍屬於擔任公職人員失職所造成的犯罪,換言之,即對某種群眾委託的濫用或背離」時才能遭受彈劾。只有被懷疑有「叛國、受賄,或其它針對國家的犯罪行為」的人才能被彈劾。此處叛國與受賄的意思是明確的,但美國憲法並未指明何為「針對國家的犯罪行為」(high crime)。一些評論員據此認為,國會有權自行確定哪些犯罪行為是可導致彈劾的。
彈劾程序與人員
彈劾先要通過眾議院的司法委員會才能成立。沒有確實的必要和證據,彈劾動議不能成立。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後,交由眾議院表決,經眾議院1/2多數通過後彈劾才正式開始。
眾議院通過後然後交由參議院審判。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負責搜集證據。(證據對最後審判有重大影響)
參議院與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審判,【審判由首席大法官主持,否則則由副總統(以參議院主席的身份)或參議院臨時主席來主持(這可能也包括對副總統自身的彈劾案,但一般法律中並不允許由同一個人來擔任法官和被告)。】由參議院2/3多數通過後,彈劾完成。
彈劾後果及責任
如果被告正在任職,則被判有罪後即自動被解職。在判定有罪之後,參議院可以投票決定是否還禁止被告今後再次擔任聯邦職位(包括選舉及任命的職位)。被參議院判罪的被告仍有可能遭到刑事審判。彈劾在被告離職後仍可進行,目的是剝奪其今後重新任職的權利或某些在任職時獲得的待遇(例如退休金)。如果出席的參議員中認定被告有罪的票數不足三分之二,則認定被告無罪,對其不作處罰。
7. 美國總統如何被彈劾
由美國國會投票
8. 在美國政體下,什麼情況下可以彈劾總統
根據《美國憲法》第2條第4款規定:「總統、副總統和合眾國的所有文職官員,因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和輕罪而受彈劾並被定罪時,應予免職。」因此在總統有叛國,腐敗或與其職業道德不相符的行為時,可進行彈劾。
彈劾程序:
(1)需經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提議、由眾議院的多數票決定,是否開始正式彈劾調查。
(2)如果決定正式彈劾調查,就舉行調查聽證會,然後還要對彈劾調查的結果,尤其是指控的理由是否充分和構成彈劾條款進行表決。
(3)如果眾議員的多數同意彈劾條款,眾議院有權就此提出指控,參議院則有權進行審理,美國憲法規定參議院「獨自擁有審理一切彈劾案的權力」。
美國審理彈劾案,眾議院相當於控訴方,參議院則相當於陪審團。聯邦法官或其他高級文職官員受審時,由副總統主持審訊;總統受審時,則由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審訊。
無論何人,非經出席參議員2/3的投票同意,不得被定罪。彈劾案的判決,不得超出免除和剝奪擔任和享有合眾國屬下有榮譽、有責任或有薪金的任何職務的資格為限度;但被定罪的人,仍應依法受到刑事起訴、審理、判決和懲罰。
彈劾,是指由法律或憲法設定的,當享有特別權利(或豁免權)的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法官等有特定的違法行為時,對其進行刑事追訴的一種程序。
9. 美國總統遭彈劾會怎樣
美國總統遭彈劾會導致總統被指控,但彈劾總統並不是罷免總統。
在美回國歷史上,從未有答過總統被彈劾下台的先例。況且,彈劾案提交至參院後,面對的是共和黨53對47席位的優勢,多方均分析稱,彈劾成功「幾乎沒戲」。美國總統遭彈劾是一個過程的開始,類似於刑事起訴。
美國有兩院制的聯邦立法機構,包括100名參議院和435名議員組成的國會。彈劾程序從眾議院開始,眾議院必須以簡單多數通過彈劾條款。該程序隨後轉移到美國參議院。根據先例,參議院對每一項彈劾條款進行審判和投票。罷免總統需要三分之二票數。
據最新民調顯示,盡管特朗普彈劾議題近來如電視劇般鬧得沸沸揚揚,但公眾的看法幾乎未遭撼動,反對把特朗普彈劾下台的民意甚至還微幅上升。
(9)美國法官彈劾總統擴展閱讀
美國歷史上遭彈劾的總統:
1、1868年,約翰遜因違反《官吏任期法案》遭眾院彈劾,但最終在參院以一票之差涉險過關。
2、1974年,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遭彈劾調查,但他自知針對他的3項彈劾條款,很可能在眾院和參院過關,所以選擇在眾院彈劾投票前主動辭職。
3、1998年,最為人所知的柯林頓因桃色新聞被正式彈劾,但最終彈劾案在參院遭否決,柯林頓雖顏面掃地,卻干滿了8年任期。
10. 美國歷史上有哪些被彈劾的總統
1、安德魯·約翰遜
於1868年被彈劾。在參議院的投票中,他以一票之差被宣告無罪。
林肯遇刺身亡後,安德魯·約翰遜以副總統繼任為總統。就任總統後,作為民主黨人的他繼續沿用林肯內閣,因此仍被視為共和黨政府。
之後的重建時期,作為南方民主黨人,由於在南方重建採取妥協及同情南方的立場(他曾兩次擔任田納西州州長),與控制國會絕大多數的共和黨議員意見不合,使他於1868年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被彈劾的總統,但最終在參議院以一票之差避過彈劾的命運,而他亦順利完成總統任期。
2、比爾·柯林頓
於1998年12月19日被眾議院彈劾,指控其於丑聞中對大陪審團作偽證(以228-206票通過)及妨礙司法公正(以221-212票通過)。
另兩項彈劾指控未能通過,包括在瓊斯性侵案中的另一項偽證指控(以205-229票被否決)和一項濫用職權的指控(以148-285票被否決)。參議院認定其無罪(偽證罪以45-55票被否決,妨礙司法公正罪以50-50票被否決)。
許多人以為理查德·尼克松曾被彈劾,但實際上並沒有。1974年7月,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以較大票數優勢通過了對他的彈劾指控,並將這些條款提交給眾議院,但尼克松在眾議院投票之前就辭職了。
因為尼克松基本可以肯定,如果他不主動辭職的話,他會被眾議院通過彈劾並被參議院認定有罪,在參議院亦不獲超過三分之一的議員支持。尼克松的第一任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也在1973年被指涉以逃稅和洗錢罪,同樣在被彈劾表決之前就辭職了。
3、唐納德·特朗普
2019年12月18日,特朗普因電話門事件遭到美國眾議院彈劾,特朗普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遭到眾議院彈劾的美國總統。
2019年秋季發生烏克蘭電話門事件,有內情官員爆出資料特朗普利用外交職權施壓烏克蘭,要求調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其兒子亨特·拜登在烏克蘭一間公司任職是否有貪污的事件,打算用以作為競選優勢彈葯。
9月27日消息爆出類似的通話也與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進行過,不久後民主黨宣布發起彈劾案要求特朗普下台,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茜·佩洛西指示眾議院的六位委員長參與調查。
此事件還產生一種額外擴散影響,各國發現與美國總統通話並不安全,自己以為的私下通話言論隨時可能因美國內部斗爭而被爆料公開,之後反向沖擊到該國總統自己在國內的情勢。俄羅斯外交部和部分德國媒體就明確聚焦這一點產生的長期影響。
對於雙方通話保密是各國外交界不成文的禮儀性規矩,甚至包含在敵對國之間,沒有一國領導人願意在一個隨時會外泄的通話管道上說出真話或重要的討論,所以此事件揭露的最驚人事實並非特朗普或烏克蘭之間的事,而是美國政府內部其實保安和內衛紀律極度混亂;
隨時一個公務員都可以因為意識形態斗爭因素,隨意取得領導人資訊之後隨意爆料釀成國際影響力,而且有恃無恐不擔心自己的下場,這是否象徵美國有法律解釋或地下勢力可以保全和鼓勵此種行為,此為日後各國與美國通話的最大思考。
唐納德·特朗普於2019年12月18日被彈劾,指控其利用烏克蘭進行濫權(以230-197票通過)、妨礙國會調查(以229-198票通過)的行為。
(10)美國法官彈劾總統擴展閱讀:
在美國,彈劾可在聯邦一級或州一級發生。在聯邦一級,行政與司法機構的成員均可被彈劾,但彈劾標准不同。在行政機構中,只有被懷疑有「叛國、受賄,或其它針對國家的犯罪行為」的人才能被彈劾。
此處叛國與受賄的意思是明確的,但美國憲法並未指明何為「針對國家的犯罪行為」。一些評論員據此認為,國會有權自行確定哪些犯罪行為是可導致彈劾的。
在司法機構中,彈劾的范圍要寬得多。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法官在「行為良好」時可繼續任職,也即國會可以行為不當為由免除法官的職務。
作為「美國的文官」,國會的成員可被參議院彈劾或被眾議院解職。在當代,開除成為處理行為不當的國會成員的主要方式(盡管這仍然很少發生),因為一個議院可以獨立決定開除自己的某個成員,不像彈劾需要牽涉到另一個議院。
在當代,開除成為處理行為不當的國會成員的主要方式(盡管這仍然很少發生),因為一個議院可以獨立決定開除自己的某個成員,不像彈劾需要牽涉到另一個議院。
美國眾議院必須以簡單多數通過彈劾條款,所有50個州的立法機構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的市立法委員會也可以針對同級行政機構通過彈劾條款)。
彈劾條款中包含了正式的指控內容,一旦通過,就稱被告「正被彈劾」。
隨後,由參議院對被告進行審判。如果彈劾案是針對總統的,則審判由首席大法官主持,否則則由副總統(以參議院議長的身份)或參議院臨時議長來主持(這可能也包括對副總統自身的彈劾案,但一般法律中並不允許由同一個人來擔任法官和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