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樹理念

法院樹理念

發布時間: 2021-12-19 07:58:06

❶ 如何用五大發展理念做好法院工作

1、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精髓要義,自版覺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權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 2、要牢牢抓住重點任務不動搖,配置工作力量、制定工作目標都要緊緊圍繞建設任務來進行。 3、貫徹落實...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個:
(一) 人權主義
所謂人權主義, 是指以人權保障為最高理念, 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本位的價值觀念, 將私權利作為人權的基礎權利。人權主義是21 世紀的人文主義。人權主義的民法典, 實際上就是私權神聖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權利法性質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確認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權利, 確保民事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剝奪。具體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構建科學、全面的民事權利體系, 堅持除物權、知識產權實行權利法定主義外, 其他民事權利尤其是人身權利, 嚴格實行任意主義, 摒棄權利必為法律明文確認的僵化觀念; 其次, 對不同主體的民事權利給予同等的保護, 確認私力救濟制度, 完善公力救濟制度, 實行徹底的全部賠償規則; 再次, 明確規定類推適用在民法上的價值及其司法適用; 最後, 確認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無明文規定或法律規定不明確而拒絕審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疇內, 民事主體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預。換言之,民事主體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斷, 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行為、自己負責,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圍內,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種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在因彼此間的權益發生糾紛時可以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實質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方式對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場經濟中, 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識, 自主地進行民事活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享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利益, 承擔自己行為的風險。意思自治能確保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當事人的非法干預, 也能抵禦不當或者越位的國家權力的干擾, 從而使市場的各種資源配置趨向優化, 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將協議、合同、契約三個概念統一, 恢復《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為皆受意思自治規則的調整, 全面落實契約(合同、協議) 自由; 在調整契約(合同) 關系方面, 盡可能多地設置任意性規范, 使當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優於任意性規范和法律推定條款。當然, 這里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當事人之間、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應當符合公平的價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個根本規則, 是民法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舍卻利益衡平, 民法將不成其為民法。基於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應確認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情勢變更原則;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別是強化對善意的當事人的保護, 建立善意當事人保護的一般規則; 三是確立自然人債務的法定免除制度, 規定一定期限內(如15 年) 債務人確實無力償付債務的, 債務人可以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主張免除債務; 四是在體現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時, 注重效率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意義, 注重鼓勵交易、物盡其用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即制定所謂的「綠色民法典」。
(四) 規范科學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法律對現實的遷就、法律規范的通俗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困擾我國民事立法的突出問題。不顧法的自身的科學性而一味地遷就現實的立法觀顯然是不足取的。長期以來「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謂流行觀點也必須加以改變。在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通俗性發生矛盾時, 我們應當舍棄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學性。因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當專業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權、保證、繼承、收養等, 對一般的人來說, 都難以准確理解。眾所周知, 英美法是專家法, 其法律規范主要存在浩如煙海的判例文獻中, 普通老百姓是難以知曉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國家裡, 普通人是如何行為的呢? 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 文本法並不等於生活法(實際在民眾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遠也達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於此, 民法典應當採取區別作法, 將涉及民眾基本私權利的規范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表達, 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規范則以科學性為唯一目標。堅持規范科學的理念, 民法典還必須以我國本土的活的法律規范為基礎並吸收國際上的通行規范, 既要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實際, 更要著眼於將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法域」統一, 即應在未來四法域統一的框架下來設計民法典的基本結構、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這是當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問題。從中國的歷史傳統、思維偏好、世界法律的發展趨勢看, 我國民法典應當以民商合一為一基本理念。堅持民商合一, 並非輕視或者否認實質意義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於法的自身的規律性和邏輯性的考慮, 反映的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滅、民法與商法的融合。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 ①將公示主義、外觀主義、交易安全、交易迅捷、嚴格責任主義確定為基本規則; ②確認非法人組織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 專章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的主體法規則, 甚至可以賦予合夥企業以法人資格; ③不區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民事代理與商事代理、民事權利與商事權利、民事時效與商事時效, 不設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確國際商事慣例在民法淵源體系中的地位, 適當吸取國際商事慣例的可行規則, 將之直接規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則, 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破產法、企業登記法、會計法等仍作為民事單行法存在。

❸ 從審理和執行的關系,看樹立審執兼顧的理念的必要性

追求法律的公平、正義、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核心,而圍繞這個核心,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提高司法能力,提高案件整體效率和質量,利用最少的司法資源追求最大化和最佳的法律價值及社會效果,實現最終的公平、正義、效率是個復雜系統性的工作,從審理和執行的關系,看樹立審執兼顧的理念的必要性這個角度看如何提高司法能力。

❹ 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法治思維方式

導入: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觀念,是指導人們進行法治實踐的思想基礎、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大學生應當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實踐,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樹立法治理念的重要的意義:1.有利於促進正確法治觀念的形成;2.有利於理解法律的內在精神;3.有利於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2)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1.依法治國;2.執法為民;3.公平正義;4.服務大局;5.黨的領導

(3)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和特徵:
基本含義:指人們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則和標准判斷、分析和處理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 特徵:1.法律至上;2.權力制約;3.人權保障;4.正當程序

(4)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認識和把握幾種關系:1.民主與法治的關系;2.權利與權力的關系;3.權利與義務的關系;4.自由與平等的關系;5.實體與程序的關系

(5)培養法治思維方式的途徑:1.學習法律知識;2.掌握法律方法;3.參與法律實踐

(6)案例:王老漢的兒子是一橫行鄉里的惡霸,在鄉里民憤極大,而在家裡他對王老漢也是動輒打罵 ,一次,他向王老漢要錢出去讀博未果,將王老漢暴打一頓,然後揚長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這時王老漢越想越氣,用菜刀將兒子砍死,然後去公安機關自首,從公安機關立案開始一直到法院審判階段,鄉民們都在不斷為王老漢請願,要求對其從輕處罰並且認為王老漢的行為是大義滅親之舉。

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啊~~~·。

❺ 人民法院的宗旨是什麼

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首先,堅持司法為民是確保審判事業正確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人民性是我國國家政權的本質屬性。人民法院作為黨領導下的國家司法機關,必須在司法領域體現黨的宗旨和國家性質,把司法為民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其次,堅持司法為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在於通過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司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必須將法治的精髓貫穿履行職責的始終,依法服務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第三,堅持司法為民是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到建國初期為鞏固國家政權開展的司法工作,再到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的司法實踐,人民司法事業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在司法為民。

在新形勢、新條件下,司法為民的優良傳統不能丟,而且要與時俱進,發揚光大。還有,堅持司法為民是解決當前司法工作中突出問題的客觀需要。

(5)法院樹理念擴展閱讀: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民法院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踐行司法為民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

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不斷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期待司法保障與服務的范圍不斷拓展,大量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匯聚到法院,司法需求的總量不斷攀升。從北京法院來看,年受理案件的數量已經從1978年的1萬余件增加到了目前每年40萬件以上。

在司法需求總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人民群眾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期待。不僅要求保護人身財產安全,還期待保護更加廣泛的其他社會權利;不僅要求對案件依法作出裁判,還期待從根源上化解糾紛;不僅要求司法結果公正,還期待司法過程公開透明;不僅要求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還期待對司法活動的參與權和監督權。

此外,由於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日益多元,司法工作平衡各方利益的難度越來越大,社會公眾從不同角度對司法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於刑事審判,既有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要求,又有充分保障人權的要求;對於執行工作,既有加大執行力度的要求,又有避免矛盾激化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❻ 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什麼意思

1、公平正義的理念。區別於專制社會下司法的專橫與偏私,現代司法首先推崇的公平與正義的理念。正如培根名言所雲「犯罪只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則把水源給污染了,因此不公正的裁判比十次的犯罪為禍尤烈。」可見,公正對於司法何等重要,它是人們建立法治信仰的基礎。
2、法律權威的理念。法律權威的理念又稱「法律至上」的理念,它實際上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信仰。法律在一個國家有沒有權威,是該國治國策略是人治還是法治的根本區別。就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轉型期(其中之一就是人治向法治轉變),法治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現實狀況而言,強調樹立法律權威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3、公開透明的理念。與封建時代「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落後的司法理念相反悖,現代司法強調「陽光下司法」,以最大限度防止暗箱操作所帶來的偏私與腐敗。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所大力倡導「審務公開」系列活動,以公開促公正收到了明顯成效,不僅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也為人民法院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司法的公信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4、平等對待的理念。司法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平等理念,實際上是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反映和必然要求。平等地重視當事人的權利、平等地制裁各方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是司法公正的內在要求。
5、嚴守中立的理念。所謂中立性,強調能夠客觀的,沒有任何偏袒的居中裁判,其內在機理是裁判的本質就是利益的衡量,作為利益衡量者,本身不能有利益,裁判者應當是無利益沖突的第三方,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6、司法文明的理念。司法作為上層建築的范疇之一,從一個側面反映著社會文明的水準,特別是在推動政治文明的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樹立司法文明的理念,也是建樹現代司法理念問題中應有之義。
7、人權本位理念。人權保障是法律的最高價值,司法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人權。為人權救濟提供司法途徑,實行人權的司法保護,是現代司法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因此,在司法的各個領域中,都要體現和反映現代司法對人權的關懷。
8、司法效率的理念。司法效率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投入產出觀的問題。
9、司法方法科學理念。所謂的司法方法科學理念,強調的是法律思維的方法論問題。任何一種司法裁判活動,實際上都是一個從已知的事實出發(即利用現有證據),運用適當的思維方法,推導出未知事實,並加以法律評價的過程(肯定或否定的評價)。
10、權力制約的理念。對司法權力進行必要的監督與制約,也是構建現代文明司法的理念之一。當前,要在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司法機關的內部監督,規范司法機關的外部監督,使監督制約工作真正做到有序和有效,從而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地適用法律和不折不扣地實現法律。

❼ 一般法院栽植什麼樹種

答案:法院環境用樹木多以松(雪松)柏(火炬柏)為主。取其莊重肅穆。

❽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刑事訴訟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刑事訴訟是行使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走私犯罪偵查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律考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除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外,還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訴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被告和證人、鑒定人、書記員、翻譯人員等訴訟參與人。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律考關心的重點。

❾ 什麼是訴訟理念,及其在訴訟中的體現

和諧與訴訟本來是兩個詞義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諧的本質含義是協調一致,追求的是一種最大限度的整合。和諧並不等於同一,而是在包容差異的基礎上,力求整體上一致。訴訟是雙方當事人通過法官審判由法院解決雙方權益爭議的程序。在訴訟程序中,當事人雙方是沖突和對抗的。在全國第七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院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諧的理念,而實現和諧訴訟是人民法院堅持司法和諧理念的具體表現。和諧訴訟要求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在訴訟過程中,在確保公正的基礎上,用和諧的理念來協調、處理訴訟中爭執的各種矛盾,力求使案件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本文試就民事和諧訴訟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探析。

一、實現和諧訴訟的意義與可能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利益格局重新分化、調整,社會矛盾增多,人們利益沖突加更加多樣化、復雜化。作為解決的途徑之一,在訴訟過程中雙方當事人要求法院通過審判對爭執利益進行確認、分配。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沖突是對抗、競爭的。由於訴訟中對抗的激烈性,由對抗產生的影響常常不僅限於案件本身,而且對當事人今後的關系、當事人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所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影響社會的和諧。

在我國當事人選擇訴訟,往往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相鄰權利等利益沖突極其嚴重,無法自行協調。由於訴訟之前沖突的慣性,訴訟之中對實現勝訴目標的渴望,訴訟當事人心裡往往變得片面而狹隘,訴訟中不顧一切,用盡一切手段,不惜互相對抗、攻擊。而一方敗訴後,如對法院判決不服,往往將訴訟中對抗延續,極可能產生新的矛盾和糾紛。

因此,在當前提倡和諧訴訟,能使當事人在訴訟中消除過分的緊張和對抗,使當事人更加理智、文明地訴訟,維護當事人之間基本的人際關系不受傷害;可以讓當事人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創設良好的溝通氛圍,即使不能協調一致,也能做到互相理解包容,避免訴訟過程心理的偏激;可以使證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中消除顧慮,能夠更客觀、真實地參加作證、鑒定等訴訟活動,有力於案件公正審理;可以使案件當事人聯結的其他社會關系避免因當事人之間的激烈對抗陷入非敵即友的尷尬,可以從中多作緩沖、協調工作。提倡和諧訴訟也有利於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進一步樹立公正、中立、平等的司法理念,更注重司法行為的規范、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良好訴訟環境的創設。使人民法院將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兩種訴訟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法官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化解矛盾,降低司法成本,實現公正審理。

黨中央提倡建立和諧社會的號召,為和諧訴訟訴訟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契機,使和諧訴訟有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在現實生活中,當事人的利益是復雜的,出於對長遠利益、雙方關系、訴訟成本、訴訟風險等考慮,雙方當事人在對抗之外,如經過適當引導,也是存在溝通協調的願望。當事人對訴訟爭執利益的考慮也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因此,經過調解,當事人對爭執的利益適度讓步也是可能的。在現實生活中,當事人聯結的各種社會關系對當事人訴訟也會產生重要影響,隨著建設和諧社會理念的深入人心,當事人親屬、朋友、社區、單位等必然在訴訟中從正面積極影響當事人,更多地鼓勵當事人通過司法程序文明地化解糾紛,力爭案結事了。此外,隨著法治的進步,人們參加訴訟不僅追求實體上的公正,有時甚至更加註重訴訟程序的公正,訴訟程序中的正義有利於人們矛盾的消解,有利於激發當事人對雙方共同長遠利益的追求,通過實現訴訟程序的公正來引導和諧訴訟也是訴訟程序越來越重要的功能。因此,倡導並建立和諧訴訟機制,經過人民法院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協調,消除訴訟中不和諧因素,實現和諧訴訟,在保持公正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協調使當事人獲得雙贏,在審判工作中不僅成為可能,也是審判工作發展的方向。

二、和諧訴訟的內涵特徵

和諧訴訟對當事人來說,是指在追求各自訴訟利益的過程中,合法、誠信、文明訴訟,並在法院的引導、協調下,盡可能協商解決糾紛。對於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對抗,人民法院要引導他們依法訴訟,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組織當事人進行溝通協調,使當事人認可訴訟程序的正義性。因此,和諧訴訟是當事人在訴訟對抗中追求一致,在利益沖突中進行調和。人民法院在確保公正司法的基礎上,加強調解,力爭使訴訟程序合法、規范、及時地完成,使當事人的利益沖突找到最佳平衡點,從而達成一致意見或服判息訴。因此,和諧訴訟的特徵應當包含公正性、協調性、規范性、平衡性幾個特徵。

公正性是和諧訴訟的核心特徵。和諧訴訟如果離開了公正性就會成為無本之木,成為和稀泥。和諧訴訟的公正性首先體現在訴訟程序的公正性,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到保護並充分行使,當事人在訴訟中有均等的舉證、質證、陳述、查閱卷宗等機會,當事人訴訟義務均衡並依法得到履行。法官在審判中完全居於中立地位,使當事人在訴訟中得到平等的對待。其次體現在訴訟結果的公正。當事人通過訴訟得到了及時的司法救濟,保護了自身的合法權益,當事人對訴訟結果心服口服,也就是通常所講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協調性是和諧訴訟的本質特徵。對抗而沒有協調的訴訟不是和諧訴訟。協調性首先是指訴訟的有序性,當事人在訴訟中為自身訴訟利益對抗的同時,要依法參加訴訟,及時完全相關訴訟行為,共同推動訴訟程序順利進行。其次指訴訟中主體之間的溝通,當事人在法官的組織引導下,應當加強溝通,了解對方的訴訟意圖,對訴訟風險、成本、後果等綜合考量,盡可能通過調解化解矛盾糾紛。法官也應當加強與當事人的溝通,了解當事人的真實訴訟意見,便於引導雙方協商解決。對於人民法院來說,協調還包括立案、審理、執行各個環節有機銜接,互相配合制約,為當事人提供訴訟便利。

規范性是和諧訴訟的重要特徵。倡導和諧訴訟應當確保訴訟程序規范合法。一是訴訟程序規范有序、依法進行,訴訟過程公開、透明,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遵守訴訟秩序,確保訴訟活動順利而緊湊。二是法官在訴訟中規范言行,程序正當,當事人調解要自願進行,不搞強迫調解,調解內容要符合法律規定,不得侵害其他人的合法利益。規范合法的訴訟程序即使不能完全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可以減弱或消除當事人對訴訟結果公正性的懷疑和不滿。為和諧訴訟打牢基礎。

平衡性是和諧訴訟的關鍵性特徵。由於當事人的經濟條件、教育程度、社會關系、法律水平等個體差異,當事人參加訴訟的能力存在著差距。一些弱勢群體可能因無力支付訴訟費用,無法通過訴訟程序保護自身合法利益。一些農村當事人可能因文化水平較低,在有理有據的情況下,可能因對訴訟程序的不熟悉,喪失權利甚至敗訴。諸如此類情況,如果在訴訟過程中,不加強對訴訟弱勢當事人的司法援助,強化訴訟引導、提示、釋明,訴訟公正仍然難以得到真正的實現,和諧訴訟也無從談起。

因此,和諧訴訟包括了公正性、協調性、規范性、平衡性特徵,訴訟程序公正有序,法官言行規范、中立審判,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到充分平等的行使,當事人依法履行訴訟義務,遵守訴訟秩序,在法官引導下加強溝通協調,力爭達成一致。在訴訟中,弱勢群體的訴訟權利得到救助和平衡,最終使案件審理取得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達到訴訟過程和結果的和諧。三、實現和諧訴訟的原則

民事訴訟過程中的對抗是不可避免的,加強和諧訴訟建設是對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對抗加以規范引導,鼓勵雙方溝通協調,文明、公正、理智地解決糾紛。要通過引導教育使當事人意識到,民事訴訟程序設計的價值並不在於其懲罰功能,而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訴訟行為,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公平和正義,如過分地期望通過民事訴訟程序去懲罰對方,為自己出氣,並以此解決糾紛,將會適得其反。因此要實現和諧訴訟,必須由參加訴訟的各主體共同努力,自覺履行訴訟義務,筆者認為應當堅持以下三個方面原則,使和諧訴訟理念與民事訴訟制度有機融合,推動和諧訴訟的建設。

一是發揮法官能動性的原則。在實現和諧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居於主導地位,法官應當在訴訟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法官首先要確保中立審理,公正司法,公開、透明地行使審判權力,法官在訴訟過程中應當謹慎言行,規范司法,樹立自身司法權威,使當事人從內心確信法官是公正的。其次,在訴訟中法官應當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功能,積極引導當事人依法訴訟,依法對當事人進行訴訟風險提示,及時行使釋明權。使當事人訴訟權利得到保障。法官應當在熟悉掌握案情的基礎上,組織當事人進行溝通對話,激發當事人的調解願望,力爭通過協商化解矛盾。法官還應當訴訟環境、訴訟氛圍上、當事人便利訴訟條件上進行努力,創設有利於和諧訴訟的條件。第三,法官應當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銜接。法官應當根據案情需要,協調動員民調組織、社團群體人員的參加當事人訴訟中的調解工作,勸導當事人減少訴訟對抗,弱化矛盾,增強訴訟和諧。提高調解工作效果。

❿ 中國法院門口的標志和象徵的意義

中國法院門口抄的標志是法徽,基本圖案是麥穗、齒輪、華表、天平。

麥穗和齒輪象徵著我們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天平象徵著公平與正義;紅旗象徵著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

法徽既是人民法院的標志,也是法官的身份標志,體現著法官應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深刻喻義。法徽的基本圖案由麥穗、齒輪、華表、天平構成。

(10)法院樹理念擴展閱讀

法徽使用注意事項:

1、佩戴法徽僅限於審判制服,不得在其他服裝上佩戴。

2、穿著審判制服不得佩戴法徽以外的徽章,例如檢徽、警徽。

3、法袍在製作時法徽已綉好,不再單獨佩戴。

4、開庭審判必須佩戴法徽(5公分大法徽)。

5、其他因工作需要的場合亦應佩戴法徽,如宣誓。

6、除法袍外,在其他場合執行公務、參加集體活動、會議及大型集會時均應佩戴小法徽。

熱點內容
司法規定 發布:2025-07-05 06:22:05 瀏覽:212
河南律師咨詢 發布:2025-07-05 06:22:05 瀏覽:357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形式 發布:2025-07-05 06:17:04 瀏覽:726
加油沒付錢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06:16:33 瀏覽:205
雲南凌雲律師 發布:2025-07-05 06:15:09 瀏覽:198
涉外婚姻法全文 發布:2025-07-05 06:13:41 瀏覽:313
移交法院上屬 發布:2025-07-05 06:13:41 瀏覽:627
香港公司蓋章公證法規 發布:2025-07-05 06:08:01 瀏覽:626
新疆法制網民法典 發布:2025-07-05 06:07:59 瀏覽:490
專利代理人與司法考試 發布:2025-07-05 05:57:20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