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法官
❶ 馬背上的法庭怎麼樣
這個算是電影,很不錯,有一點意思,開始到最後都有用埋伏筆。65分。寶田大叔的演技也不錯,就是裡面的搭檔阿姨應該換個專業演員就有點意思了,不會那麼思班。劇情其實還算一般,但就是有前有後,所以感覺上很整體。
❷ 為什麼中國有馬背上的法庭
我們所說的「馬背上的法庭」
是巡迴審判的一種具體形式。
在偏遠地區,法治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
維護地區和諧穩定發展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視
許多地區地廣人稀,交通通訊不便,
辦案法官調查取證難、送達難,
農牧民群眾參與訴訟難。
「馬背上的法庭」在特殊的環境下,
為審判、送達、化解矛盾糾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❸ 誰能幫我寫一篇1000字以上的《馬背上的法庭》影評
一直對安靜說事的片子比較偏愛,平淡純粹的電影總能實實在在感動我們,讓我們能平靜的感悟一次生活.馬背上的法庭就是這樣一部難得的電影,撇開媒體熱鬧的評論和馬克穆勒的贊不絕口,你會發現電影出奇的平淡,甚至沒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就是這種安靜讓人有時間去思考,然後不知不覺的被感動. dvd的封面很吸引人,黑色背景中鬍子拉茬的李保田奮力的喊,一種很原始的表達方式.他扮演的老馮是個翻山越嶺為摩梭山民開庭斷案的基層法官,他愛自嘲"當年我從雞脖子寨進山,經過雞肚子寨,再從雞屁股寨出來,象泡屎一樣拉了出來".在大學生阿洛看來,他沒文化是個牽著豬滿寨子跑,被村民指鼻子,還花錢為自個搞名聲的丟人法官.不過山民卻會追幾十里山路只為送他點吃的.最終在出山的傍晚老馮永遠的留在他閉著眼也能走的山道上,去的很安靜.呵呵,原來安靜也會叫人有不知所措的感覺. 片中還有段無聲無息卻異常凄美的感情戲,楊阿姨是個淳樸善良的山裡人,和老馮是多年來一起風里來雨里去的的同事,是個好幫手.用老馮的話說"你楊阿姨可是個正兒八經的女人".由於學歷問題這是她最後一次以法院工作的名義進山,那個晚上他們似乎有好多話要說,可是衣服還沒洗完,這一輩子的話就全講完了.告別時老馮掉了個牙,留下句話"明年殺豬節我來吃肉".楊阿姨送他到山路看著老馮的背影喊"路上別打瞌睡". 這片子說是"主旋律"電影,卻在威尼斯讓老外傾倒,還給了個獎.導演劉傑攝影出身,畫面自然有保證.雲南山區的旖旎風光盡情收錄片中.走在大山彎道上的馬,背上馱著國徽,還有開庭時候的農家院子,這些都特別生活化,這種鮮為人知的生活原生態會讓我們這些城裡人著迷.攝像機也是老老實實,沒什麼技巧,整個故事也是平鋪直敘,平平淡淡講了老馮一星期的事,既是故事片也是紀錄片. 老馮處理的幾個案子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不到什麼豐功偉績,民族風俗和法律的沖突是老馮工作的關鍵,丟失的馬,阿洛的婚禮風波等等都的拍的很有意思.全片沒有贊揚,沒有諷刺,沒有批評,也沒有什麼深刻思想.平靜中讓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看片子時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該是導演的初衷.真實的生活是純粹的,平淡的,也是無奈的. 當時間一點一點流失時,很多事物變的模糊而被遺忘,只有電影會記錄下了這個時代,記錄下我們當時的情感.
❹ 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感受.本人也是麗江人.....
(1)
讓我流淚的鏡頭__李保田老師在阿洛的婚禮上,和阿洛老婆說:嫁給他們穿制服的人要受苦了!"
是辛酸是無奈,在這里我感到了高潮.我是個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接觸過電影的人,但是喜好給片子設計情節,設計導演下一步想給我們展示什麼,然後對比,共鳴.看到這里我的眼睛裡:老馮拉著老馬,拖著國徽走在山間小路,來個長鏡頭人馬漸漸消失...
"轟隆隆"人跌下山的聲音把我嚇了,心臟都緊縮了下.---老馮死了?
結尾以走山路愛打瞌睡的老馮不幸失足滾落山崖收場。馱著國徽的老馬在漸漸轉暗的天色中在崖邊無助地等主人回來,楊阿姨在淡淡的歌聲中兩滴眼淚滾落下來。全劇至此戛然而止,干凈利落。但是心裡確很不是滋味,好人不是平安嗎?打瞌睡可以跟馬走,馬打瞌睡了可以跟著他的海子(鞋子)走,為什麼沒有一直走下去那?
帶著疑問和被嚇後尚未恢復的緊張,立馬就問了劉導.劉導說,這個影片當時設計了兩個結尾,我說的是其中之一,最後選擇了人落馬留的結局是導演不想要通過片子告訴觀眾什麼,不想通過更多的鏡頭來限制觀眾的思維,希望觀眾看完後會有不同的共鳴.
再回味最後的那個"轟隆隆",很感謝導演選擇了這個結尾.如果是如我所想,那片子最後顯的平了.
(2)
真誠感謝劉傑導演——不迎合當前那種視覺感官的盛宴,不人雲亦雲,第一次用膠片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基層法庭普通法官們的真實故事。在商業化大潮下,法官們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隊伍里確出現了敗類,甚至,前後有幾個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落馬……
但是,有更多的法官,愛崗敬業。特別是基層法庭的法官們,法庭就是他們的家,轄區內鎮、鄉的百姓就是自己的親人。他們沒有雙休日,不分節假日,夫妻長年分居,不能父母膝下盡孝,也無法照料孩子。審判工作就如同劉傑所說的「一些雞毛蒜皮瑣碎的小事」。
村民們打架——法官拉架;妯妮吵嘴——法官勸阻;婆媳間矛盾——法官調解……
許多忠實於法律,為了審判事業長期的超負荷工作,透支了身體健康,依然堅持在審判第一線,最後,倒在審判崗位上。
❺ 《馬背上的法官》評論
影片的鏡頭始終對准質朴的人們及其平凡而真實的生活,近在咫尺的美麗的瀘沽湖未曾在影片中出現過一個鏡頭。那未加絲毫修飾的真切的生存狀態一一呈現,令觀者透過影片倡導的主旋律,看到其人文精神的內核。
❻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法庭,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詞,儼然是神聖的。這部《馬背上的法庭》 ,也是從一個 側面講述了這個司法權力運作的空間維度。 影片講述了一個「司法下鄉」的故事,五十多歲的法官老馮、因為法官職業化而行將退休 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還有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彝族大學生阿洛三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 法庭——馬背法庭,在這個移動的法庭上,他們在情與法碰撞中定紛止爭。 在一般的法律人或中高層階級的眼中, 糾紛應該通過傳喚當事人到法庭的方式解決, 但 對於基層甚至是底層司法來說,卻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馬背上的法庭》中, 「法庭」是處 於一種主動上門服務性質的,這也油然成為了中國法制的一大特色。因為地區差異的關系, 另外再加上種種自然的、 人文的和歷史的不定項及無可避免因素, 我國的國家權力對某些農 村鄉土社會的控制相對來說還是較為松動和薄弱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以及 各方面不等的基礎層面,因此, 「司法下鄉」一詞也成為了國家權力在其權力的邊緣地帶試 圖以法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權威的有效屏障和保證,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使得國家意求的秩序 得以了貫徹落實。 在浩瀚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國家權力對廣袤的農村都是顯得望成莫及,渺小而卑微,曾 經的「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如今,卻也只是沒多大性質度的存留,而 在影片中,也只有國徽和法官服昭示著國家權力的存在,彷彿成為了一種信仰,有些許宗教 意味了吧,但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 「豬拱罐罐山案件」或許是對這部影片的一個 小概括,在這個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話語系統,一種是以老馮為代表的鄉土性 話語系統,一種是以阿洛為代表的精英化話語系統。精英化話語系統是現代化的,在現階段 中國話語系統中處於強勢地位, 它總是表現為一種對傳統的革命態度, 對西方文明的推崇備 至,以法治為其主要精髓。而鄉土性話語系統是中國傳統的表述,一種依靠傳統生活的生存 態勢,它注重倫理親情、傳統習慣,法律成為解決糾紛的補充性手段,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性手段。 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 但是, 中國不應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迷失自我。 一個社群之所以稱其為民族, 就在於它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模式, 法治究其實質就是規則之 治,是一種能夠有效運作的生活模式,在建構規則的過程中,不能總是照搬西方模式,更應 該的是「量體裁衣」。
❼ 馬背上的女法官走紅網路,這名女法官身上背負著什麼樣的責任
在我國遼闊的內蒙古大地上,有著這樣一幅畫面,身穿藍色制服的女子,身後背著耀眼的國徽,駕著駿馬馳騁在草原上,那麼這名女子她是做什麼工作的呢?
現在牧區的法官條件可能要差一些,我想以後有條件的話,可能會給他們推出一些移動法庭,給他們配一些更好的設備,方便他們更好的開展工作。英姿颯爽,背著國徽騎著馬的法官們,永遠是我們中國法律最美的執行者。
❽ 馬背上的法庭中的法律文化現象評述的結語
四、結語:司法職業化與鄉土送法人的命運。
現在我們回到這部片的第一句對白,法院領導對書記員楊阿姨說:「你這次提前離崗退養,是法官職業化的要求。」可以說法官職業化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司法人員多數來自於復轉軍人,以至「復轉軍人進法院」成為了學者們時常調侃的話題。影片中楊阿姨當年就是從少數民族(摩梭族)選拔出來的民族幹部到法院從事司法工作的,一干就是二十餘年並最終未能婚嫁。當下法律職業化之下的法官職業化也漸進拉開了大幕,法院的任職學歷提高了大專以上的門檻,作為書記員的楊阿姨根本就沒有任何學歷,因此才被這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阿洛給擠下來了。司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實踐,而這種政治實踐的每一次變革必然牽動著無數像影片中楊阿姨那樣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命運。然而影片最後,阿洛最終還是選擇了背叛自己曾經的信仰,背叛了老馮一生都在蹣跚前行的道路,背叛了那個在他看來根本沒有前途的職業。楊阿姨的一生則是一個基層司法者悲劇性的寫照,一場改革葬送了自己所鍾愛的司法事業,錯過了嫁人生子的大好青春時光,剩下的只是一個人孤老自滅的下半生。唯獨老馮依然是一個忠實的司法信仰者,陪伴他的只有那個當年「送法下鄉」從山間跌落身亡的法官同事的亡靈,那匹運送正義的老馬,還有那顆「在一個毫無畏懼的世界裡,堅強不屈的良心」。
❾ 馬背上的法庭的介紹
《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由劉傑執導,李保田、楊亞寧、呂聿來主演的劇情片,於2006年9月6日上映。影片講述了雲南山區基層法官老馮騎著馬馱著國徽翻山越嶺給山民們斷案。7天走了3個寨子,斷了5樁雞毛蒜皮的家務事,最後他疲勞過度,摔下山崖身亡的故事1。
❿ 馬背上的法庭的演職員表
劉傑完全放棄了自己在《十七歲單車》中彰顯的純熟的技法。他帶著攝制組來到人均年收入僅650元的深山老區,在那裡架起攝像機,不用任何技巧,無論攝影還是敘事,都是最原始的。講故事就是單線條平鋪直敘,什麼插敘倒敘循環敘事這些全都不玩,老老實實講老馮的一個星期。攝影上,不用任何廣角鏡頭,人的視角該多少,攝像的視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單一的平視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