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和律師溝通
最好是和律師去溝通一下,和律師講明詳細情況,這樣律師能做到心裡有數。
B. 淺談如何構建法官與律師正當工作溝通機制
法官、律師與法律共生共存。法官與律師的職責、地位、權力不同,在形式還可能對立。但是,他們具有相同的社會功能,即實現法律,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工作中理應相互溝通、協調和配合。同時,律師與法官地位、立場及工作性質的不同,還決定了他們在從業活動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摩擦與矛盾。而消除誤解與分歧的最佳途徑就是進行工作交流與對話,在對話中增進了解、消除偏見、形成共識,並以經常性和正當的學術業務交流取代各種非正當關系。 一、當前法官與律師進行正當工作溝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有關方面積極推動建立律師與法官良性互動關系,然而,就目前司法界現狀而言,法官和律師難以實現規范有序的業務溝通,缺乏正當必要的學術交流。一些律師和法官之間的不正當關系及違法亂紀行為在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嚴重損害了司法形象和司法權威。目前,律師與法官在交流溝通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律師與法官進行正當工作交流缺少制度保障。為了預防法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及相互勾結,維護司法公正,最高法院、司法部於2004年聯合制定了《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意圖在律師與法官之間設置了一條「隔離帶」。無疑,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司法腐敗、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起到一定成效。但是,這條「隔離帶」同時也束縛了律師與法官進行正當的工作溝通,使得正當學術業務交流受到影響,尤其是雙方在訴訟環節中產生的誤解、分析難以進行及時溝通、消除,不利於律師與法官業務素質的提高。律師與法官如何進行經常性和正當的工作交流,以及如何規范律師與法官之間的工作交流行為。目前,國家還沒有出台相關規范性文件,缺少制度依據,不利於律師與法官關系的健康發展。 (二)科學交流平台的缺失致使律師與法官進行學術業務交流困難。在律師與法官開展學術、業務上的交流非常必要,這樣做能夠統一律師和法官在法律問題、案件處理等方面的認識,減少法律認識分析,提高各自的業務素質。律師利用什麼方式與法官進行交流。一些地方法院採用座談、走訪、聘請律師為人民陪審員、執法執紀監督員等方式。這些做法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交流活動在參與人員層次、交流深度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再加上方式陳舊落後,缺乏針對性、實效性,致使許多活動流於形式、實際效果並是太好。由於科學交流平台的缺乏,很多律師將與法官的交流場所轉入了「地下」,如飯桌、娛樂場所,並滋生了不正當關系和腐敗行為。 (三)律師與法官之間的非正當關系為正當工作交流帶來負面影響。當前,部分律師與法官存在不正當關系,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干擾了司法公正。這些不正當關系在損害司法形象、破壞司法權威同時,也讓律師與法官本來就脆弱的關系雪上加霜,給律師與法官進行工作交流帶來了陰影,一些正當的工作溝通難以施展手腳、有所作為。 (四)律師與法官之間存在的職業隔閡短時期難以消除。由於職業地位、立場的不同,律師和法官之間在很多情況下存在分歧與偏見。在律師屆普遍存在這種認識:法官職業優越感高,不尊重律師,在法庭上隨意打斷律師的陳述意見,對律師的意見不夠重視。而在法院系統,一部分法官對律師的職業性質、人格品行存在種種看法:律師「挑詞架訟」、「重利忘義」,是司法界的「掮客」,部分人還「品質敗壞」;一部分律師業務水平底,「胡攪蠻纏」、「挑弄是非」,等等。這些隔閡、偏見,導致律師與法官之間缺少諒解、包容和信任,更多是相互輕視、提防。這在律師與法官之間設置了交流障礙。 二、構建法官與律師正當溝通機制的建議 第一,完善律師與法官進行正當工作交流的各項規章制度。簡單地禁止律師與法官交往,不能夠有效地杜絕雙方不當接觸,也無法讓二者關系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因此,盡快出台辦法、建立制度,為律師與法官進行經常性和正當的工作交流提供依據和准則。要大力提倡和鼓勵律師與法官進行正當工作交流,倡導他們在交往中要遵守職業准則,杜絕和預防各種不正當的關系;要搭建法官與法律進行學術業務交流的官方平台,為律師與法官工作溝通提供各種便利;要強化懲處措施,對律師與法官之間的不正當關系及腐敗行為加大查處、處罰力度。 第二,法官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律師執業權利。法官居於強勢地位,律師居於相對弱勢。實踐中,律師往往得不到司法人員尊重,發表的建議不被重視;一些律師因執業行為受到打擊報復,甚至被錯誤追究責任,等等。因此,要引導法官正確認識律師在司法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法官對律師職業的認同感。同時法院應切實保障律師正當執業,在加強制度層面保護的同時,推行一系列配套的具體措施,讓律師執業權利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護。 第三,治理法官與律師之間的不正當關系。影響法官與律師關系的因素很多,推進律師與法官正當工作溝通機制建立,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增強律師與法官抵禦社會不良風氣的能力。目前,商品經濟的「金錢萬能」、「等價交換」等理念腐蝕了部分律師與法官,並將這些「理念」引入了職業活動中,引發了權錢交易、以權謀私行為。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樹立職業尊榮感,在法官與律師之間營造 「清風和氣」。二是加強對當事人引導,讓群眾對司法公正樹立信心。鑒於,很多律師與法官之間的權錢交易,是在當事人的積極要求和慫恿下發生的。應加大司法正面宣傳,對當事人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讓當事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案件本身上,不要放在托關系、請客送禮等「旁門左道」上。三是適用提高法官的經濟、政治待遇,利用他們的職業榮譽觀,減少權力尋租。 第四,推進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當律師和法官形成職業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法官和律師可以互相地交流;為維護這個共同體的共同榮譽,作為共同體的成員都會保持高度的自覺性,都會自覺地不使共同體的名聲受到損害。在共同的認知感和共同的努力中,律師和法官的正當關系得以維護,律師和法官的凝聚力得以彰顯。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庄市中級人民法院)
C. 如何正確處理法官和律師的關系
在法律人之中,法官和律師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法官是代表著國家審判機關,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力,進行裁判定奪案件,維護法律的尊嚴,捍衛國家的政權,保持當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律師代表的是當事人的根本利益,他的職責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兩者的身份地位、權利義務是不相同的,在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事業的進程中發揮著各自的效用,正確處理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關繫到司法審判的權威性,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司法公信力和案件的公平公正,所以我們應慎之又慎,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使之發揮最大的司法效用。 一、兩者的權利、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可知,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的職責是依據法律和事實,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和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但法官的義務是在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基礎上,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法官的一切行為都應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否則就是違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可知,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律師的職責是在當事人授權范圍內,行使代理權、辯護權、以及調查取證的權力,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授權范圍內,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律師的義務是協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代理許可權和辯護許可權,維護自己代理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 由上可知,法官與律師在職責、義務方面是有區別的,法官是直接依據憲法、法律行使自己的審判權,處於居中裁判者的地位,維護的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律師是依據當事人的委託授權,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協助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維護自己所代表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與正義。 二、 二者的關系。 法官與律師是維系司法公正和保障當事人合法權利的重要角色,兩者的關系不是隔絕、緊張、對立、防範,而是互相協作,理解和包容、相互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為此,應在完善制度、倡導誠信、加強溝通、互相監督等方面作出細致努力。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過:法官與律師的關系不可太密,否則就難免有不公正的嫌疑。但兩者的關系不是隔閡,而是理解;不是緊張,而是交涉;不是對抗,而是包容;不是防範,而是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 完善制度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前提。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律師的執業保障制度、司法獨立制度,這是理順法官和律師之間的關系的前提。首先要從司法體制上確立律師應有之地位和權利,保障律師意見的充分表達與被聽取。其次要切實依法保障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改革法院目前的財政撥款體制,取消法院行政級別,防止司法行政化,等等。 倡導誠信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基礎。法官和律師不是天生的親家,也不是天生的冤家,而是同為法律人的本家。管子曰:誠信,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誠實和信用是聯結天下所有人的紐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出,要緊緊依靠學術界和律師界攜手建設司法,因為如果建設司法不靠學術界和律師界的貢獻,律師和法院對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 加強溝通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渠道。建議藉助法官協會與律師協會,積極搭建平台,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比如相互協助開展法官、律師評議活動,相互通報違法違紀查處情況,開發利用法學教育資源,互派專家開展培訓、研討活動,探討研究共同關心的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提高法官和律師的業務能力,舉辦有關聯誼活動,以此不斷增進法官和律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工作互聯、資源共享、載體互融。 互相監督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保證。隨著法治進程的逐步推進,在未來司法體系中,律師不僅是不可替代的參與者和游戲規則的議定者,還是司法主體的人才和智慧來源,更是司法公信力的職業監督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發的《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律師對於法官有違反本規定行為的,可以自行或者通過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向有關人民法院反映情況,或者署名舉報,提出追究違紀法官黨紀、政紀或者法律責任的意見。反之,法官同樣可以將發現律師的問題反映到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進一步完善這一規定,使之更具體、便捷、可操作,力求把拓寬監督渠道、加強制約的力度落到實處。 三、法官和律師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信息傳遞的重要平台,法官與律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被炒作的對象,特別是法官的言行舉止,代表了法院的形象,我們的使命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期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百姓對我們的期盼是很高的,正如最高院院長周強同志在全國法官紀律作風電視會議上所講的:我們要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當中都感受到公平公正。我們在辦案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在辦案當中給當事人合理懷疑的空間,我們與律師距離太近,或者過度接近的,就會給當事人懷疑的空間,即使我們之間是正常的工作需求,我們與律師之間的合作應是公開、透明的,要經得起群眾的眼睛的考驗,司法公信力需要我們法官與律師共同維護,要擺正各自在工作中的位置,共同維護法律的實施,共同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公平與正義。 總之,正確處理好法官與律師的關系,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需求,我們要依法治國,沒有法官與律師的良性互動是不行的,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法制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共同推動社會的繁榮穩定與和諧,為著我們偉大中國的復興之夢,各自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是社會之福,也是人類之福,我們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
D. 出判決前法官會和律師溝通嗎
很多當事人包括律師都認為只要在庭審的時候將證據提交完畢,在庭上將該說的話向法官陳述了,那麼就等著出判決就行,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北京市慧海天合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在代理案件的過程中非常注重隨時隨地和法官保持溝通,特別是在庭審完結之後,隨時關注判決書大概什麼時候出來這方面一直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習慣。
本所律師在承辦案件的過程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個特徵很明顯的案子(例如被告缺席),剛剛開庭十來天,到仲裁委去詢問仲裁員這個案件什麼時候裁決書能出來時,仲裁員對這個案子非常陌生,包括律師在講案情大概講述了一遍後,仲裁員還是沒有什麼印象。從這點反應出來法官或者仲裁員的工作相當的繁重,很可能忘記案件內容,在書寫判決書的時候都是臨時看筆錄。但是開庭筆錄,書記員一般會將基本的事實記錄在案,其他的不相關或者沒有證據的客觀事實(如繼承案件中,原告經濟十分困難,原被告不可能共同生活的情形)很多都沒有記載,導致仲裁員或者法官在判決時主要依據法律事實。
因此,這個時候和法官溝通,將當事人相關情況和法官溝通就能起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E. 法官要我多跟我的律師溝通跟什麼意思
摘要 親,直接聯系律師。問一問律師你的現實情況,然後根據律師提供的信息,做出決定。
F. 在法庭上法官和律師出去商量事情這樣做違法嗎
這種行為本身並不被法律所禁止,法官可以和一方律師單獨溝通案件調解事宜,庭審時在法院見面並不違法。
G. 打官司請律師還用本人和法官溝通嗎
你好
一般情況下,最好也要法官溝通,當然,如果你不想管事,相信你的律師,那就全部交給律師去辦就行了。
H. 開庭前律師可以和法官溝通嗎
法律分析:律師與法官即使溝通,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律師不能存在違反規定要求私自去會見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的,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方式,比如賄賂等,參與影響依法辦理的案件等這些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四十六條法官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二)隱瞞、偽造、變造、故意損毀證據、案件材料的;(三)泄露國家秘密、審判工作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四)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辦理案件的;(五)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六)拖延辦案,貽誤工作的;(七)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的;(八)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利益輸送,或者違反有關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九)違反有關規定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的;(十)有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的。法官的處分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四十九條 律師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停止執業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違反規定會見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方式影響依法辦理案件的;(二)向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行賄,介紹賄賂或者指使、誘導當事人行賄的;(三)向司法行政部門提供虛假材料或者有其他弄虛作假行為的;(四)故意提供虛假證據或者威脅、利誘他人提供虛假證據,妨礙對方當事人合法取得證據的;(五)接受對方當事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與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委託人權益的;(六)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的;(七)煽動、教唆當事人採取擾亂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決爭議的;(八)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的;(九)泄露國家秘密的。律師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
I. 開庭審理前審判長與律師溝通合法嗎
律師與法官即使溝通,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法官和律師不能存在如下行為。根據《法官法》第三十條 規定, 法官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
(二)貪污受賄;
(三)徇私枉法;
(四)刑訊逼供;
(五)隱瞞證據或者偽造證據;
(六)泄露國家秘密或者審判工作秘密;
(七)濫用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八)玩忽職守,造成錯案或者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失;
(九)故意拖延辦案,貽誤工作;
(十)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
(十一)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
(十二)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
(十三)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
根據《律師法》第四十九條規定, 律師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停止執業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規定會見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方式影響依法辦理案件的;
(二)向法官、檢察官、仲裁員以及其他有關工作人員行賄,介紹賄賂或者指使、誘導當事人行賄的;
(三)向司法行政部門提供虛假材料或者有其他弄虛作假行為的;
(四)故意提供虛假證據或者威脅、利誘他人提供虛假證據,妨礙對方當事人合法取得證據的;
(五)接受對方當事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與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委託人權益的;
(六)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的;
(七)煽動、教唆當事人採取擾亂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決爭議的;
(八)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的;
(九)泄露國家秘密的。
律師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
J. 律師如何處理與法官的關系
法官和律師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法官是代表著國家審判機關,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力,進行裁判定奪案件,維護法律的尊嚴,捍衛國家的政權,保持當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律師代表的是當事人的根本利益,他的職責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兩者的身份地位、權利義務是不相同的,在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事業的進程中發揮著各自的效用,正確處理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關繫到司法審判的權威性,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司法公信力和案件的公平公正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使之發揮最大的司法效用。
一、兩者的權利、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可知,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的職責是依據法律和事實,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和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但法官的義務是在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基礎上,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法官的一切行為都應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否則就是違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可知,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律師的職責是在當事人授權范圍內,行使代理權、辯護權、以及調查取證的權力,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授權范圍內,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律師的義務是協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代理許可權和辯護許可權,維護自己代理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 由上可知,法官與律師在職責、義務方面是有區別的,法官是直接依據憲法、法律行使自己的審判權,處於居中裁判者的地位,維護的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律師是依據當事人的委託授權,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協助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維護自己所代表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與正義。
二、 二者的關系
法官與律師是維系司法公正和保障當事人合法權利的重要角色,兩者的關系不是隔絕、緊張、對立、防範,而是互相協作,理解和包容、相互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為此,應在完善制度、倡導誠信、加強溝通、互相監督等方面作出細致努力。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過:法官與律師的關系不可太密,否則就難免有不公正的嫌疑。但兩者的關系不是隔閡,而是理解;不是緊張,而是交涉;不是對抗,而是包容;不是防範,而是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
完善制度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前提。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律師的執業保障制度、司法獨立制度,這是理順法官和律師之間的關系的前提。首先要從司法體制上確立律師應有之地位和權利,保障律師意見的充分表達與被聽取。其次要切實依法保障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改革法院目前的財政撥款體制,取消法院行政級別,防止司法行政化,等等。
倡導誠信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基礎。法官和律師不是天生的親家,也不是天生的冤家,而是同為法律人的本家。管子曰:誠信,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誠實和信用是聯結天下所有人的紐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出,要緊緊依靠學術界和律師界攜手建設司法,因為如果建設司法不靠學術界和律師界的貢獻,律師和法院對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 加強溝通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渠道。建議藉助法官協會與律師協會,積極搭建平台,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比如相互協助開展法官、律師評議活動,相互通報違法違紀查處情況,開發利用法學教育資源,互派專家開展培訓、研討活動,探討研究共同關心的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提高法官和律師的業務能力,舉辦有關聯誼活動,以此不斷增進法官和律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工作互聯、資源共享、載體互融。
互相監督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保證。隨著法治進程的逐步推進,在未來司法體系中,律師不僅是不可替代的參與者和游戲規則的議定者,還是司法主體的人才和智慧來源,更是司法公信力的職業監督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發的《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律師對於法官有違反本規定行為的,可以自行或者通過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向有關人民法院反映情況,或者署名舉報,提出追究違紀法官黨紀、政紀或者法律責任的意見。反之,法官同樣可以將發現律師的問題反映到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進一步完善這一規定,使之更具體、便捷、可操作,力求把拓寬監督渠道、加強制約的力度落到實處。
三、法官和律師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互聯網成為當今信息傳遞的重要平台,法官與律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被炒作的對象,特別是法官的言行舉止,代表了法院的形象,不能在辦案當中給當事人合理懷疑的空間,我們與律師距離太近,或者過度接近的,就會給當事人懷疑的空間,即使我們之間是正常的工作需求,我們與律師之間的合作應是公開、透明的,要經得起群眾的眼睛的考驗,司法公信力需要我們法官與律師共同維護,要擺正各自在工作中的位置,共同維護法律的實施,共同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公平與正義。
正確處理好法官與律師的關系,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需求,我們要依法治國,沒有法官與律師的良性互動是不行的,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法制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共同推動社會的繁榮穩定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