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提醒家長防止農村留守兒童暑期交通事故
㈠ 農民工進城務工,造成留守兒童無人看管,留守兒童監護問題如何解決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一個人能解決的,需要家庭、社會,以及相關部門共同來解決。
留守兒童作為同農村人口流動相伴生的弱勢群體,長久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需要監護、教育與親情的「復位」抑或「補位」,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提供最能滿足他們需要的支持,同時還要加強鄉村社會治理、重塑鄉村社會秩序與文化,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外部成長環境。
3、創新農村教育課程,加強留守兒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家庭教育缺位的窘境,因此學校教育在他們價值觀形成、個性養成、健康成長方面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我覺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得到盡快的解決!
㈡ 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
貧困戶的補貼少,只能出去打工,應該由政府出相對的政策,改善城鄉差距
㈢ 《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及應對策略》的論點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㈣ 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他們的性教育方面的問題如何更好地解決
由於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到城裡務工,由此產生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截止2021年3月,我國有902萬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基於農村留守兒童自身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更好地解決他們的性教育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性意識逐漸增強,對性知識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一定要正確的引導。
㈤ 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有語病嗎
病句。引起關注前應該有主語,而對於那一段話是介詞短語,要去掉對於和問題後的逗號。近幾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
㈥ 如何讓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前,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動,人們外出務工、經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並委託給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料。這些留守的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的表現
1.自卑心理比較普遍。據對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
2.性格孤僻,行為怪異。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內心的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著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他們膽小懦弱,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違法犯罪的現象。
3.逆反心理嚴重。不少留守兒童在校表現較差,人品較低,經常違紀,目中無人,不太合群,沒有集體主義觀念,有的還養成了抽煙、喝酒、沉迷網路游戲等不良習慣。往往許多留守兒童表面上來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獨立、更堅強,然而他們的心靈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擊。他們心態極不平衡,情緒波動很大,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很容易受傷,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導致沾染上不良的習氣,有的甚至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留守兒童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當前,留守兒童的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對留守兒童造成心理傷害,帶來不穩定因素,也會給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隱患,必須採取正確的措施加以防範。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措施
1.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監護人的責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交流和溝通,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身體和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不但有助於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心理,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來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負責撫養監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發揮學校的主導教育功能。學校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要完善健康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要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的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其次,學校要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管理。
3.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要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我認為留守兒童本身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學會正確應對挫折和逆境,培養堅強的意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堅定性和自製力,從而使自己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5.整合社會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兒童愛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針對部分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的現狀制定相關政策,通過政策激勵和引導,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㈦ 農村留守兒童發生溺水身亡事件,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辦法阻止
家庭照料疏忽和安全意識不夠。
可以加強宣傳和學校教育,讓守巢老人和兒童增強安全意識。
㈧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問題的研究意義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成因及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因父母雙方或是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未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一方面他們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從根本上講這是由於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所引起的,另外從客觀上講目前我國法律所規定的監護制度的不健全也是誘發留守兒童問題的原因。在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下,青壯年農民為了擺脫土地的束縛,創造經濟收入改變生存狀況開始進城打工,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夫妻一同外出,由於戶籍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原因,他們大都選擇把子女留在農村,而單獨進城。而留在農村的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與教育,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激增,這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問題,並為社會各界所廣泛關注。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現狀
根據我國法律之規定,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需要有監護人對其予以監護,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現狀基本上有如下幾種情況:(1)單親監護。所謂單親監護是指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而另一方留守農村。在此情況下,兒童的監護責任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未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方。眾所周知單親家庭對於兒童的成長十分不利,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往往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只有父母雙方的共同教育培養,才是子女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在單親監護的情況下,一方面父母一方要承擔雙方的角色任務難免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子女得不到父母雙方的愛,這都對其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2)隔代監護。所謂隔代監護是指兒童的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或者留在農村的一方無能力監護子女,而由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輩履行監護的責任。隔代監護的情形對於兒童的成長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一方面由於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很難完全的盡到監護的職責,他們對兒童的學習、生活各方面可能都會束手無策。另一方面長輩對於晚輩的寵愛,出於人之天性,他們對留守兒童一般過於溺愛,往往對兒童的成長很難起到正面的引導教育作用。(3)託人監護。這種監護的情形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囑托親戚、朋友監護兒童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受託的監護人一般而言都有自己的子女需要監護,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對監護人予以監護,他們履行監護職責往往更多地是給與物質上的滿足,對監護人精神上的需求則往往忽視。這種情形下兒童的成長環境也是不容樂觀的。(4)無人監護。父母外出打工,沒有長輩親戚朋友成為兒童的監護人,而由留守兒童自己照顧自己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兒童不單單要自己照顧自己,而且還要承擔家庭的勞務。同時,父母均不在身邊,兒童得不到應有的關心與照顧,長此以往,一些自律能力差的兒童往往會走上邪路,成為問題兒童。
綜上所述四種情形為我國目前留守兒童監護的主要形式,不論那種情形留守兒童都得不到良好的監護。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沒有兒童的健康成長,就沒有國家明天的繁榮富強,因此我們有必要反思我國現行的監護制度,加強制度創新,創造出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監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