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英國法官柯克

英國法官柯克

發布時間: 2022-02-11 20:55:54

『壹』 這是首席大法官該說的話嗎

這是首席大法官該說的話嗎?

1883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遭到槍擊,但沒有被擊中。法庭經過調查後認為持槍者精神失常,他被無罪釋放。女王委屈地認為「他肯定是有罪的,我親眼看見他在開槍」,但法官依然只是判決將持槍者關進精神病院,而不是監獄。

這是發生在131年前大西洋東海岸的故事,法官不肯因為女王陛下的權勢和尊崇而破壞法律,因為沒有個體和具體的正義,就不會有群體的正義,並且從來不存在抽象的正義。131年後的太平洋西海岸中國,發生著與上述故事相反的大量故事──以所謂抽象正義否定具體正義和個體正義的故事,這里的首席大法官甚至為此發出高亢的聲音,對正在處死以及將來會繼續處死的夏俊峰們發出屠夫般的威脅:

「這種人不殺就非常危險!」

這就是現任最高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周強,日前在談及曾引發廣泛爭議的夏俊峰案時所說的話。他說:「夏俊峰是一名攤販,殺了兩個城管,造成一人重傷。但是就因為夏俊峰是攤販,對方是城管,大家對城管有偏見,所以有些人、甚至有些社會上的大V就鼓動說這人不能殺,但是這種人不殺就非常危險,就好像兩個人關起門來吵了一架,你把人殺掉了,如果這樣也是正當防衛,這個社會就會天下大亂。」周強藉此強調公正司法的重要性。

問題是,什麼才是公正司法?是像周強大法官說的那樣將他認為會引起「天下大亂」、「非常危險」的人都殺掉就是公正司法嗎?

當我們在談及一個具體案件的司法公正時,會涉及大量具體的司法程序細節,只有所有細節都經得起保障人權的標准檢驗時,我們才能給案件的司法是否公正予以肯定評價。因此,當我們談論司法公正時,一定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一定是語境論的,不是架空論的。

具體到夏案,本來嚴格的司法過程應該是這樣的:檢方通過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以及質證程序排除了夏俊峰除故意殺人外的所有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包括過失殺人、故意傷害致死、正當防衛、防衛過當(包括無需懲罰的防衛過當和應當懲罰的防衛過當),法院才能給夏俊峰確定故意殺人罪。這就是刑事公訴中的排除合理懷疑原則。

然而,夏案中,公訴方與法院方,從一開始就對夏俊峰進行了有罪推定的司法迫害。一個顯而易見的程序不公是,一審辯護律師曾在法定有效期間向沈陽中院遞交允許現場目擊證人史春梅、丁玉林、尚海濤、張忠文、賈子強、張傑等六位證人到庭作證的申請書,但沈陽中院以不理睬的不作為形式拒絕了這一請求,使得該案的司法程序一直以偏袒被害人、掩蓋其可能的重大過錯狀態進行,這一程序違法行為被延續到二審和死刑復核階段,直到將夏俊峰執行死刑,也沒有任何彌補性的司法行為發生。

且不論中國刑訴法連沉默權都尚未賦予每一位被告──而這早已是國際通例的刑案當事人基本訴訟權利,就是按照中國人權保障及格線都沒過的刑訴法本身,這也是一個有著重大程序瑕疵的不公正案例。

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重大程序瑕疵、毫無公正性可言的案件,被周強院長說成是「司法公正」的典型案例,將城管涉嫌非法關押夏俊峰並涉嫌暴力侵害夏俊峰在先歪曲為「兩個人關起門來吵了一架」,從而說出所謂「這種人不殺很危險」這種與首席大法官的身份和應有素養極不相稱的話來。

雖然在司法不獨立的中國,首席大法官無非一個有名無實的空頭標簽,但是在各憲政國家的憲政史上,作為憲政最重要的制度裝備之一的司法獨立向來不僅僅是制度的設計,而同時必然是法律共同體共同不懈追求與努力的產物。其間,尤其在轉型時代,法官們通過具體個案對干涉司法的各種勢力的抗爭也從來處於司法獨立史的第一線。

當今中國,來自黨權的控制和干涉向來是司法無法獨立的第一原因,與這一因素相比,其他勢力干涉司法獨立的嚴重程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所謂的「民憤極大」等大眾輿論,即便如此,觀各國法治史,依然可以看到真正熱愛正義的法官們不可能對來自各方的干涉勢力完全俯首稱臣。除了早在13世紀英國王座法院大法官布雷克頓的著名法諺「國王不受制於人,但受制於上帝和法律」,406年前的1608年,英國還曾發生過關於此的著名爭端,違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柯克大法官為此留下了英國法律史上一段著名嘉言雋語,「……陛下對於英格蘭王國的法律並不精通。法官要處理的案件動輒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動產或不動產,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處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

這成為法律職業化運動中的重要歷史篇章之一。1617年,在著名的薪俸代領權案中,國王──還是詹姆斯一世──送信給12名法官要求他們跟自己商量以前中止案件的審理,其他11名大法官都表示候旨行事,唯有柯克大法官回復說:「如果發生這種事,我就按照法官應該做的去做。」後來柯克大法官因此被解職,但他說:「我不願意做國王要求我做的事。一名法官不應該應國王的要求而拖延案件的審理。」

法律史上的這些著名故事都說明,司法獨立從來不是由誰賜予的,而是一步步一個個腳印一滴滴汗水甚至鮮血爭取來的。

日本近代以來的司法獨立同樣經歷了艱辛的奮斗。1891年,也就是《帝國憲法》剛剛頒布兩年之後,到日本出訪的俄國皇太子尼古拉在大津市遭到日本民族主義者津田三藏用劍行刺而受重傷。大津事件造成的嚴重外交壓力使得日本政府對最高法院(大審院)多次施壓,要求他們判處津田死刑,雖然憲法才剛剛開始實施,各方面制度建設還剛剛起步,但大審院院長兒島惟謙並未半點遺忘自己的職責,每次都以「司法是獨立的,不受政府的支使」為由拒絕,津田最後被判無期徒刑。此案如日本作家山本口司在《最高裁物語──日本司法50年》中所贊揚的「兒島院長以『勇氣』和『睿知』捍衛了『司法獨立』的這個判決,在日本的百年法院史中猶如一盞明燈一直閃閃發光、耀眼奪目」。

其實,即使是在憲政制度成熟國家,各種勢力干涉司法獨立的事也屢屢發生,尤其是來自行政分支的權力干涉,以至於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們違逆提名自己的總統們時,總統們往往後悔不迭,甚至大罵他們。比如,杜魯門就大罵自己提名進入最高法院的克拉克大法官說,「毫無疑問,湯姆•克拉克是我的最大失誤」,甚至破口大罵「他簡直就是個傻王八蛋」;老羅斯福痛罵由他提名進入最高法院的霍姆斯大法官「我用香蕉刻一個法官都能比他更有骨氣!」──而霍姆斯大法官被公認為美國歷史上少數幾位最偉大的大法官之一。幾乎所有的美國總統都經歷過自己提名的大法官對自己的「背叛」,而這正是大法官們不徇私情保持司法獨立的絕好例證。

司法常被視為公正的最後防線,一個國家的最高司法機關也常被視為這個國家所珍視和倡導的某種倫理觀念最嚴肅的表達者,是保衛法治精神、申述人權觀念的萬神殿。最高法院及其大法官們所享有的權力,雖然是「既沒有錢也沒有劍」的被動性權力,但其最終的判斷權能卻使得它擁有某種特別神聖的意蘊。正因為如此,首席大法官的言行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司法的內在品質。

當周強大法官說出「這種人不殺就非常危險」這樣的話時,他已經遺忘了自己對司法、對公正、對正義的權力責任,而回到將司法視為階級斗爭工具、黨權刀把子的混亂身份,甚至違背了一個法律人應有的基本信仰:正義與仁慈。這是任何一個正常法治國家的法官都不可能說出口的話。這樣的話語中所包含的維穩思維,飽含罔顧個體正義踐踏個體人權的集體主義思維劇毒,嚴重地背棄了司法的具體正義品質。

在尚無司法獨立的中國,做一個首席大法官確有諸多掣肘,難以完全遵從法治的精神,這也意味著更需要具體法律人的努力,尤其包括各級法官為司法獨立努力,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更有特別義務堅守立場。即使在嚴酷惡劣的制度環境下,無法公然伸張法治精神,無法對破壞法治的各種勢力直接說不,至少也可以盡可能保持沉默,而不是對尚未建立起分毫的法治精神落井下石、再行掊擊。這已經是底線,如果你不想從首席大法官直接淪為法治精神的首席謀殺者和人權的首席踐踏者。

『貳』 海瑞與柯克:為民請命,得罪君主,為何命運迥異

提起海瑞與柯克,兩人雖然都是清官,但命運卻大為不同。這其實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結果。

兩人都是大膽進言的臣子,為何一人差點被處死?另外一人卻被升職了呢?這其實還要從中西兩國的文化背景方面去探討,中國的文化中講究的是禮,臣子要絕對的愛戴,推崇和服從君主。而在西方的文化中,講究的則是法。正是因為大環境背景不同,才造就了海瑞和柯克兩個人完全不同的命運。

『叄』 希區柯克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導演,為什麼他的作品一次大獎都沒有獲得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1920年以字幕設計員的身份進入電影界。

他獲得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也是對他導演身份的最高肯定了,無所謂還要獲得多大的獎的。

『肆』 關於美國科克大法官

17世紀的英國大法官科克曾宣稱,「國王高於任何人,但低於上帝和法律」,從而把法律放在幾乎和上帝同等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法官則可被視為上帝的代言人。

『伍』 愛德華·柯克的介紹

愛德華·柯克爵士(Sir Edward Coke1552.2.1-1634.9.30)英國法學家和政治人物。1613年被任命為王座法院首席法官後,又常被稱作柯克大法官。柯克身上有許多光環:普通法的福音, 活著的普通法, 法學之源, 而最出名的恐怕就是他與詹姆士一世的那場爭執,以及作為1628年權利請願書的一名起草者。

『陸』 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身上發生過什麼故事

魯濱孫漂流記人物原型
魯濱孫漂流記這是個真實的故事,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生活在離智利400魯濱遜漂流記英里之遙的安·菲南德島上達4年4月之久,四年後他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回到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

亞歷山大·塞爾柯克(Alexander Selkirk)是一名蘇格蘭水手,有著豐富的導航經驗,鑒於這一點,他被任命為「五港同盟」號的領航員。這艘船的船長對待手下的態度十分粗暴,在與西班牙艦隊進行幾次海戰之後,塞爾柯克擔心「五港同盟」號可能會被擊沉。於是,為了活命,他要求船長將自己放到附近島嶼的海岸。1704年9月,塞爾柯克被留在了荒無人煙的小島馬斯蒂拉(Más a Tierra Island),這個小島距離智利西海岸超過400英里。他身上帶了幾件衣服、一些工具、一本《聖經》和煙。最初,塞爾柯克一邊看聖經,一邊等待獲救。
不久後,塞爾柯克發現一時難以獲救。於是,他開始做好在此長期停留的准備,把小島變成一個世外桃源,欲同老鼠、山羊和貓相伴終身。終於,1709年2月,英國著名航海家威廉·丹彼爾率領的兩艘英國武裝民船在岸邊拋錨,塞爾柯克獲救了。1713年,塞爾柯克發表了一篇講述自己冒險經歷的短文。許多人認為,六年後,丹尼爾·笛福在創作著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過程中,借鑒了塞爾柯克這段經歷。笛福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已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已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在他快年屆六十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已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柒』 國王便是法律向法律便是國王的是哪個國家

中國古代是沒有國王的,但是內部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國古代君王即法律,法律便是君王。國王是古代歐洲的統治者的代稱。

『捌』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人物軼事

一些人回憶,少年時期的希區柯克性格十分內向,孤獨又害羞,也不願意與更多的人交往,到了中學時代,他的性格才漸漸地變得開朗起來。他自己回憶說:小時候的他對黑暗特別的敏感,而且十分害怕上樓梯,對於他來說,家中樓梯的拐彎處的黑暗裡一定有著什麼可怕的東西。在中學時代盡管他已經比較喜歡和同學交往了,但是他似乎總是獨自一個人品嘗和排遣著自己內心的孤獨和寂寞。那個時候在倫敦潮濕的街頭行走的希區柯克,最喜歡閱讀的是各種各樣的地圖、列車時刻表、旅行手冊等。似乎有遙遠的生活在召喚著他。
希區柯克家都是天主教徒,在萊頓斯通,乃至整個英國,他們都是少數。他的母親有著愛爾蘭血統,父親這一支則來自歷史悠久的英國天主教教派。
希區柯克曾經告訴過夏洛特·錢德勒,他們家之所以都記得他出生那天是星期天,那是因為這是「我母親一生中唯一一個不曾去教堂禮拜的星期天」。
希區柯克的母親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衣著打扮,對家務、對自己都始終一絲不苟,受她的影響,希區柯克一直很仰慕戴手套的女士,猶其覺得英格麗·褒曼脫下手套的方式十分性感。
希區柯克的妻子阿爾瑪曾經說過:「在一起那麼多年,我丈夫從沒讓我覺得無聊過,我相信沒有很多當妻子的能這么說。」
希區柯克很想和克勞黛·考爾白、威廉·霍爾頓、奧黛麗·赫本合作,所以他很羨慕曾經和這些演員合作過的導演比利·懷德,不過,比利·懷德卻告訴過他最想合作的演員是加里·格蘭特(希區柯克的御用男主角之一)。 希區柯克拍戲時從來不看攝影機取景器。
希區柯克的很多深色西服其實並非黑色,只是看起來像黑色而已,實際上是一種十分暗的深藍色,叫『法國藍』。
《奪魂索》是希區柯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
《怪屍案》是希區柯克為派拉蒙拍的電影中唯一一部沒有盈利的影片,它賠了近五十萬美元。
希區柯克的妻子阿爾瑪早已在1950年入了美國國籍,而希區柯克則一直等到了1955年,在赫伯特·科爾曼在開車送希區柯克去聯邦法院時,希區柯克向他解釋說:「希區柯克這個姓氏幾乎和大英帝國一樣歷史悠久,要一下子都放棄,對我來說不那麼容易,那麼悠久的英國歷史和傳統。但如果我不這么做的話,阿爾瑪一定不會原諒我。」
希區柯克最喜歡的畫家是保羅·克利,最喜歡的雕刻家是羅丹,他也因能擁有一件羅丹作品而感到驕傲。
希區柯克的御用男主角之一詹姆斯·史都華曾經回憶說:「希區(希區柯克喜歡別人這么稱呼他)在馬拉喀什的時候,當時天氣很熱,即使在樹蔭處也有43攝氏度,但他卻幾乎從沒脫下下過他的深色外套,甚至連領帶都沒松開過。」
希區柯克曾告訴過他的好友夏洛特·錢德勒,如果他當初沒當導演的話,他會成為一名刑事律師。「我對法律的興趣一直和我對食物的興趣一樣大。或是當個下手重的法官。」希區柯克如是說道。
食物總是頻繁的出現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即使在它看似毫無用處時,也總能幫助確定人物的性格。「對食物的偏好能說明一個人的性格,」希區柯克說,「這一點我總是考慮得十分仔細,我影片中的人物絕不會吃與他性格不符的食物。」
希區柯克和女兒帕特里夏·阿爾瑪·希區柯克之間有過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在游樂場里,希區柯克向畏高的女兒承諾,只要她上摩天輪就給她100美元,幾個電工和他們開了個玩笑,故意把燈給關了,還假裝已經離開,讓帕特在上面黑燈瞎火地呆了兩三分鍾。後來被很多人流傳說是希區柯克把帕特留在上面好幾個小時,還添鹽加醋地把故事編的更加恐怖,認為這才符合希區柯克的性格——事實上這都不是真的,希區柯克從來不是個愛虐待人的人。
許多演員都抱怨過希區柯克在拍戲時不給他們做指導,但加里·格蘭特卻十分感激他能放手讓自己琢磨角色。希區柯克知道格蘭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該如何扮演加里·格蘭特:「我沒有必要指導他,我只要把他放到鏡頭前就可以了。」
有一次,一個大約7歲的小男孩遇到了希區柯克,問他說:「希區柯克先生,《驚魂記》里的鮮血你是用什麼做的?是雞血嗎?」希區柯克答道:「不。是巧克力醬。」小男孩說了聲「OK「就滿意地走了。
雖然希區柯克的電影總是充滿懸念,出其不意,但其實他本人非常不喜歡意外,哪怕是善意的驚喜,因為這會令他覺得自己對事情失去了控制力。
終生都在包裝懸疑
1979年8月13號,他80歲生日的時候,朋友們為輪椅上的希區柯克慶生,這個時候他突然從輪椅上站了起來說:「這個時候我最想要的是一個包裝精美的恐怖。」

『玖』 愛德華·柯克的生平

柯克生於諾富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早年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接受教育,1578年成為律師。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他開始擁有權力和財富,並當選為下議院發言人,1592年40歲剛過就被任命為倫敦市的副檢察長和記錄法官,1594年又被任命為總檢察長。1606年被任命為民事法院的首席法官。這時他還是王權的護衛者,但自1606年被任命為民事法庭首席法官以後,一連串的矛盾引起了他的司法生涯的中斷,他曾不怕觸怒詹姆斯一世,主張普通法是最高法律,國王以本人的身分不能裁斷任何案件。1610年他再度在王室會議宣布國王不能變更普通法的任何部分,也不能宣告以前的無罪為有罪。柯克立場堅定,不腐化,受人尊重。詹姆斯為了收買他,曾任命他為王座法院的首席法官,並任命他為樞密院顧問。但他在王座法院任內,仍繼續維護普通法對一切人的最高權力,只有議會可以除外。盡管1615年他受到一些挫折和懷疑,但他仍勇敢的不屈服於國王所發出的指令。1616年英國樞密院在弗朗西斯·培根的策畫下對柯克提出控訴,他終於於1616年11月被解職。後來通過女兒的關系又逐漸回到政界。1617年重現回樞密院和星法院。1620年重新成為國會議員。理論上他是國王的支持者,但實際上是大眾黨的領導人,由於他反對查理親王的婚事,參加對培根的控訴,又為國會的自由權利進行辯護,結果被監禁達九個月。但他所提倡的自由權利法案卻於1628年最終成為「權利請願書」。這是他的最高榮譽。之後他退休了。柯克的性格有點咄咄逼人,也有點狹隘,但他的法律意識超群,在捍衛普通法,反對教會和反對王室特權方面功勛顯著。著作有《英國法總論》(共四卷,1628~1644) 。

熱點內容
莒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26 10:05:34 瀏覽:722
應當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6 10:01:29 瀏覽:204
陳維崧律師 發布:2025-05-26 09:53:51 瀏覽:878
司法考試考新的民法典嗎 發布:2025-05-26 09:46:15 瀏覽:634
湖南勞動法病假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26 09:45:40 瀏覽:577
經濟法的考試試卷A卷 發布:2025-05-26 09:30:25 瀏覽:65
雙流法院東升法庭 發布:2025-05-26 09:21:32 瀏覽:90
物流公司網點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6 09:21:26 瀏覽:141
道德犯罪案 發布:2025-05-26 09:06:19 瀏覽:182
動漫公司辦公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6 09:03:13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