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scalia法官高中生演講

scalia法官高中生演講

發布時間: 2022-02-12 04:23:05

A. 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斯卡利亞怎麼死的

2016年2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被發現死於得克薩內斯州西部一家牧場容。美國聯邦調查局等相關機構對斯卡利亞離世事件展開調查。
79歲的斯卡利亞2016年2月12日應邀出席在得州西部城市馬爾法南部一家牧場舉辦的私人聚會,有大約40人參加,但他13日早上沒有去吃早餐,牧場工作人員到房間查看時,發現他已經死亡。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聯邦官員說,沒有證據表明這是一起謀殺案,看起來斯卡利亞屬於自然原因死亡。得州埃爾帕索市一位接近這位大法官的消息人士說,斯卡利亞是在這家牧場參加了一天的狩獵活動後,於2016年2月12日晚在睡眠中辭世的。
安東寧·格雷戈里·斯卡利亞(Antonin
Gregory
Scalia)生於1936年3月11日,是美國法學家。有名的保守派,曾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自1986年起擔任此職,直到2016年2月13日病亡,是美國最高法院服務時間最長和最資深的大法官。

B.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高院法官

法官均由美國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65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另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薪水不能被裁減。
1、終身制,法官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而且要啟動彈劾程序是相當困難。終身制可以保證法官不受來自行政機構的壓力(不會出現諸如法官的判決不服從政府意願時,會受到政府降職或免職的處分等),確保司法不偏不倚,當政府成為訴訟一方當事人時,法官也不用違背法律與良心作出有利與政府的裁決。
2、任命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並不是由人民選出的,而是由參議院提名及同意後,總統方可任命。
司法的權力不能簡單地以人頭數來賦予(民選),法官不是投票選出,而是通過特殊的優選程序來選出的,因為特殊資格在成員中是極其重要的,所以主要考慮的應該是選擇那種最能保證這些資格的挑選方式。因為在該部門任職是終身的,所以必然很快消除對任命他們的權力的一切依賴思想。因此,雖然聯邦最高法院法官是由參議院提名及同意,總統任命的,但一旦這些被提名人當上終身制的法官,他們就無需再服從其原先的政黨、總統、參議院的意志來審判。 首席大法官
1.John Marshall(在位時間1801-1835)
3.Earl Warren(在位時間1953-1969)
5.William Rehnquist(在位時間1986-2005)
6.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
沃倫(Earl Warren)法院:
1.斯圖爾特
2.哈蘭
3.布倫南
4.懷特
5.道格拉斯6.布萊克
7.沃倫
8.法蘭克福特
9.克拉克
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法院
1.金斯伯格
2.蘇特
3.托馬斯(非裔法官)
4.布雷耶
5.斯卡利亞
6.斯蒂文斯
7.倫奎斯特
8.奧康納(聯邦最高法院首位女法官)
9.肯尼迪
羅伯茨法院
1.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2005——)
2. 安東尼亞-斯卡利亞 (Antonia Scalia)(1986——2016)
3.安東尼-肯尼迪(Antony M. Kennedy)(1988——)
4.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1991——)
5.露絲-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1993——)
6.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1994——)
7.塞繆爾-阿利托(Samuel A. Alito, Jr)(2006——)
8.索妮婭-索托馬約爾(Sonia M. Sotomayor)(2009——)
9.艾琳娜-凱根(Elena Kagan)(2010——)

C. 美國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是哪九位

1、小約翰-羅伯茨 John G. Roberts, Jr

2005年9月由布希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通過,羅伯茨就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他也是美國兩個世紀以來最年輕的首席大法官。

2、安東尼亞-斯卡利亞 Antonia Scalia

自1986年起擔任此職,是目前服務時間最長和最資深的大法官。其父為西西里移民,其母也是義大利裔美國人。

1986年被羅納德·里根任命為大法官,接替升任首席大法官的威廉·倫奎斯特。斯卡利亞被普遍認為是最高法院最保守的大法官,反對實踐主義司法,支持約束主義司法。

他以比較嚴謹的態度解釋國會制定的法律,以比較寬的態度解釋州和地方的法律,除非後者與聯邦法律或保守的憲政原則相違背。

3、安東尼-肯尼迪 Antony M. Kennedy

羅納德·里根總統提名肯尼迪為最高法院法官,且他在1988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自桑德拉·戴·奧康納退休後,肯尼迪常被認為是最高法院中唯一的搖擺票,在很多投票5:4的案件中處於關鍵地位。他立場傾向中間偏右。

4、克拉倫斯-托馬斯 Clarence Thomas

美國法學家,自1991年以來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最高法院繼瑟古德·馬歇爾後第二位黑人法官,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之一。

5、露絲-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1993年,美國最高法院懷特大法官退休,最高法院出現了空缺。當時柯林頓政府的女司法部長珍妮特·雷諾向柯林頓舉薦金斯伯格。參議員以96票對3票通過了金斯伯格的確認。

1993年8月10日金絲伯格宣誓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猶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6、斯蒂芬-布雷耶 Stephen Breyer

斯蒂芬-布雷耶畢業於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並獲得法律學位。他曾任職於政府部門及學術界,並從1980年至1990年擔任聯邦上訴法院第一巡迴審判庭法官,且於90年至1994年晉升為上訴法院首席大法官。

比爾·柯林頓總統提名布雷耶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在1994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他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自由派。

7、塞繆爾-阿利托 Samuel A. Alito, Jr

2006年1月31日被喬治·沃克·布希任命為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法學院,1990年被老布希任命為第三巡迴上訴法院法官。

他是第110位最高法院大法官,接替退休的桑德拉·戴·奧康納,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

8、索妮婭-索托馬約爾 Sonia M. Sotomayor

2009年8月6日美國參議院以68票贊成、3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批准了聯邦上訴法院女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擔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提名通過後說,他相信索托馬約爾能勝任這一職務。

8月8日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宣誓就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接替6月退休的法官戴維·蘇特,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

9、埃琳娜-凱根 Elena Kagan

2010.8.6 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為埃琳娜.凱根進入最高法院在東廳舉行慶祝晚宴之前,於總統辦公室簽署委任狀。

D. 最高法院大法官scalia的突然去世,對大選年的美國政治有何影響

他因為反對政府讓他通過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比如讓自己認為是心理性別的自版由選擇廁權所如廁、強制將同性戀和同性婚姻的內容編入小學課本,如此喪失道德底線的法律,所以被暗殺了。他的去世將會讓本屆美國大選變得更撲朔迷離。

E. 美國最高法院的現任法官

首席大法官(來Chief Justice):小約翰-羅伯茨(自John G. Roberts, Jr)(2005——)
大法官(Associate Justices):
安東寧·斯卡利亞 (Antonia Scalia)(1986——2016),2016年2月13日,病亡。
安東尼-肯尼迪(Antony M. Kennedy)(1988——)
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1991——)
露絲-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1993——)
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1994——)
塞繆爾-阿利托(Samuel A. Alito, Jr)(2006——)
索妮婭-索托馬約爾(Sonia M. Sotomayor)(2009——)
艾琳娜-凱根(Elena Kagan)(2010——)

F.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亞怎麼死的

2016年2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被發現死於得克薩斯州西部一家專牧場。美國聯邦調查局等相關機屬構對斯卡利亞離世事件展開調查。
79歲的斯卡利亞2016年2月12日應邀出席在得州西部城市馬爾法南部一家牧場舉辦的私人聚會,有大約40人參加,但他13日早上沒有去吃早餐,牧場工作人員到房間查看時,發現他已經死亡。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聯邦官員說,沒有證據表明這是一起謀殺案,看起來斯卡利亞屬於自然原因死亡。得州埃爾帕索市一位接近這位大法官的消息人士說,斯卡利亞是在這家牧場參加了一天的狩獵活動後,於2016年2月12日晚在睡眠中辭世的。

安東寧·格雷戈里·斯卡利亞(Antonin Gregory Scalia)生於1936年3月11日,是美國法學家。有名的保守派,曾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自1986年起擔任此職,直到2016年2月13日病亡,是美國最高法院服務時間最長和最資深的大法官。

G.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羅伊訴韋德案引發的思考:

你看看這個吧
在美國200多年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判例象聯邦最高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院)1973年的Roe v. Wade〔1〕案(以下簡稱:羅伊案或者羅伊判例)那樣,在整個社會引起如此廣泛和持久對立。

羅伊判例之後,反對墮胎的參眾兩院議員在當年就提出「憲法保障各州墮胎立法權」、「憲法保護始於受精的生命」、「憲法保護未出生兒童」等憲法修正議案,試圖通過修正憲法而推翻羅伊判例盡管通過一個對墮胎問題「一刀切」的憲法修正案是毫無希望的。80年代之後,立法動議從修正法轉向制定民權法案,反對墮胎的一方提出了主張生命始於受孕的「未出生兒童民權法案」、禁止據胎兒性別而決定墮胎的「胎兒民權法案」;支持墮胎的一方提出了「婦女健康平等法案」、「自由擇法案」和「生育健康保護法案」。1996年,參眾兩院以多數票通過禁止「局部分娩」(partial birth)的反墮胎法,柯林頓總統行使否決權,阻止了該法生效。

在共和黨執政期間,歷屆美國總統都將推翻羅伊判例作為他們任期內的主要政治目標之一。反對墮胎是里根競選綱領「道德多數」的重要組成部分,里根聲稱:「一個社會抹殺人類生命一部分——胎兒的價值,這個社會也就貶低了全部人類生命的價值。」〔2〕聯邦政府多次作為「法庭之友」(Amicus Curiae),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中,與案件判決有利害關系,因而被允許在法庭發表支持一方意見的訴訟參加人),與州政府一起,要求最高法院推翻羅伊判例。

美國總統歷來通過提名聯邦法院法官而影響司法,但是,總統提名必須得到參議院多數認可。羅伊判例之後,通過提名大法官而改變最高法院力量對比,成為美國總統推翻或者維持羅伊判例的一個重要政治謀略。在參議員聽證會上,支持和反對總統提名的議員常常發生激烈爭辯,大法官候選人對墮胎問題的態度則往往成為爭議焦點。〔3〕從羅伊判例之後,到柯林頓在93、94年分別任命兩名大法官之前,最高法院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實質變化:支持羅伊判例的法官從多數變為少數,主張全部或者部分推翻羅伊判例的法官從少數變為多數。目前,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就羅伊判例分為遵循前例、限制前例和推翻前例三派,在某些爭議焦點上僵持對立,以至無法形成多數意見。

每當最高法院審理墮胎案件,支持和反對墮胎的民眾就針鋒相對地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一方口號是:「生育選擇是我自己的事」(Reproctive Choice I Made Mine),另一方口號是「不許有殺人的隱私」(No Privacy to kill)。與此同時,游說的抗議信件如潮水一般湧向最高法院。示威者封鎖墮胎診所,勸阻孕婦尋求墮胎咨詢,在全國各地是司空見慣的。在極端的情況下,反對墮胎的情緒導致槍擊墮胎診所等暴力行為。現任大法官Scalia在凱瑟案不同意見中說:「羅伊判例不是化解了人們在墮胎問題上的分歧,而是加深和擴大分歧的最主要的原因,正是羅伊判例將分歧推到全國范圍,從而給解決分歧製造了無窮的困難。」〔4〕

(二)羅伊判例展示了法官、當事人、學者如何圍繞一個案例,通過解釋法律而競爭合法性,這一競爭過程本身比任何理論都更能說明:法律解釋究竟是什麼。

如果對法律解釋問題進行一般性討論,總會纏繞於一些前提性問題,例如:為何解釋?引出解釋的問題是什麼?解釋目的是什麼?解釋方法是否得當?當我們從一個疑難案件入手而觀察解釋過程的時候,這些前提性問題是可以省略或者可以被觀察的。因為: 1.一個現實的爭議已經被推到法院。當事人之間發生爭議,並請求法院解決爭議,而不是法院脫離具體事實去製造一個法律問題,然後,進行一般性的法律解釋。當然,法院可以通過選擇案例而尋找一個正中下懷的爭議問題,但是,法院至少在形式上是被動的。

2.在爭議的全部過程中,參與者角色是預先設定和不可改變的,每一方當事人都要建立自己聲稱的合法性,而擊破對方聲稱的合法性。解決爭議的全部過程是通過對抗式訴訟而進行合法性競賽,而法官必須裁判合法性競賽的勝負。在大多數情況下,法官只能就某一個確定的爭議焦點,判決一方全勝,另一方全敗,沒有其他選擇。因此當事人是圍繞一個註定要有答案的問題,進行一場註定要有勝負的較量——不是武術表演式的單練,而是互決勝負的對練。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是:人們不能因為解釋方法和理論分歧而放棄解釋,也不能等到解釋方法和理論「完善」之後再作出結論,因此,關於解釋方法和理論的爭辯只是作為合法性競爭的構成部分而顯示其現實意義。

3.法官和當事人都承認:在當事人和法院之外,存在一個決定合法性爭議的權威文本。解釋對象不僅是確定、可以被解釋的,而且對競賽參與者和裁判都有約束力,至少在形式上如此。即使當事人爭論一個法律本身的合理性,他們也是根據承認存在另外一個更加權威的法律文本,否則,法律解釋問題是無法進入法院的。

4.訴訟和體育比賽的一個差別是,法官裁判勝負需要陳述理由,體育裁判只作結論,不談理由。法官之所以有資格判決輸贏,是因為他們能夠提供判決理由;體育裁判也有自己的理由,只是體育規則本身比法律規則簡單、明確,裁判需要當場宣布勝負而沒有時間陳述理由。法官需要告訴當事人:決定勝負的規則從何而來,規則如何適用於爭議事實,規則的適用是否遵循先例等等。法官需要證明:裁判符合一個超然於游戲參加者的權威文本,至於法官是比照事實和法律之後得出一個「客觀」結論,還是先形成「前見」,然後,按照「前見」去裁剪事實和法律,這是無從考證的法官內心狀態——一個由法官職業良心決定的問題。但是,無論怎樣,法官有義務竭盡努力形成當事人的確信:裁判來自法官必須服從的法律文本,而不來自法官本人的道德哲學、意識形態或者偏見。

在對抗式訴訟中,結局通常是一方獲勝,一方失敗(雙方獲勝或者兩敗俱傷是例外情況)。如果所有法官就判決達成一致意見(結論和理由都一致),審判理由通常是加強一方的合法性,而否認另一方的合法性,法官實質上是加入當事人一方的陣營,判決理由實質上是有關當事人主張和判決本身合法性的解釋。因此,問題不在於教育背景相同的法官如何對同一事實和同一法律產生分歧,而在於他們如何運用基本相同的合法性淵源建立不同的審判理由。審判理由就是法律解釋,就此而言,一個沒有審判理由的裁定不能算是司法裁定。

(三)羅伊判例引起爭議的法律問題包括:墮胎合法性是一個應當由立法解決的政治問題,還是一個應當由最高法院解決的法律問題?司法判決應當是遵循前例,還是回應公眾意志?按照憲法第14修正案,未經正當程序而不可剝奪的個人自由是否包括婦女墮胎的自由,未經正當程序不可剝奪的個人生命是否包含「胎兒」?法院解釋憲法的依據是憲法條文和憲法制定者的本意,還是一種可以讓法官自由發揮的憲法「基本價值」?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爭議,決不是為了統一認識,而是就角色、價值判斷、法律解釋方法的合法性進行競爭———在特定製度和具體個案背景下的合法性競賽。

圍繞羅伊判例的問題之所以和法律解釋有關,因為,在那些和爭議有關的基本前提上,對立各方存在共識:其一,各方對問題的真實性不存在爭議,有了這樣的共識才有可能進入羅伊判例的第一個問題——這是不是一個應當由法院回答的問題?其二,法官和當事人都承認:憲法比自己更權威,當事人的主張和法院的判決是否具有合法性,取決於它們能否得到憲法支持;重要的不是法官作出了什麼決定,而是法官的決定是否能夠得到憲法支持,因此,進入羅伊判例的第二個問題——法官超越憲法文本含義和創制者的意圖解釋憲法是否背離了正當角色?其三,憲法判例生效之後構成對法院具有約束力的權威,但是,法院又不排除推翻前例的可能性,因此,進入羅伊判例的第三個問題——法院是否應當回應公眾反應而推翻前例?

盡管,圍繞羅伊判例的爭議始終是以憲法解釋為脈絡,以法院的合法角色為焦點,但是,爭議的原動力是利益的合法性競爭。一方面,羅伊判例宣告婦女墮胎合法化,另一方面,羅伊判例冒犯了美國社會的其他價值判斷,打破了傳統形成的合法性邊界。羅伊判例對篤信生命從受孕開始的宗教是一種褻瀆:當法院宣布胎兒不是生命的時候,一個世俗權威侵入了宗教權威的傳統領地;反對羅伊判例的呼聲之所以如此激烈、廣泛和持久,司法和宗教結怨是一個重要原因。羅伊判例對各州立法權構成了嚴重挑戰:羅伊判例的妊娠三階段劃分實際上是給各州政府提供了一個立法綱領,聯邦司法如此激進地侵入各州立法領地,自然引起強烈抵抗。

羅伊判例對合法利益的傳統邊界的沖擊遠遠不止是生育自主問題。當法院宣布墮胎是憲法保護的隱私權時,就拉開了一場更為廣泛的利益合法化之爭的序幕:

1.既然生育和墮胎都是受到平等保護的權利,那麼,政府資助生育,而不資助墮胎,是否違反平等保護規則?政府分配社會資源的合法性面臨挑戰。

2.既然墮胎是一種隱私權,那麼,同性戀為什麼不能也是隱私權,同性戀伴侶為什麼不能得到和異性配偶一樣的福利待遇?同性戀為什麼不能收養子女,為什麼不能相互成為法定繼承人?

3.既然墮胎是個人支配其身體的自由,那麼,安樂死是不是一種自由?人是不是有自殺的權利,醫生是不是能夠幫助病人實現這種權利?當一種傳統的「非法」主張得到「正名」之後,接踵而至的是,類似的非法主張與之附會、認同,紛紛要求「正名」,從而導致重新劃分合法利益邊界的系列爭奪戰。

羅伊判例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解釋問題,而是對立各方通過法律解釋擴展自己的合法領地,重新劃分合法性邊界。但是,羅伊判例提出的法律問題又不是什麼新問題,而是從最高法院自稱擁有違憲審查權之後一直爭論不休的老話題,人們就這些老話題進行爭論,決不是為了「統一思想」或者求大同而存小異,而是因為每當一種勢力試圖改變傳統邊界的時候,主張保持原狀和改變邊界雙方的論調總是圍繞老話題而展開新的一輪較量。

H.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Scalia 的去世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世界法學界的重大損失

I. 羅伊案誰知道》

20世紀70年代的「羅伊復訴韋德案」(制ROE V. WADE)(簡稱「羅伊案」)
「羅伊案」在美國政治生活中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羅伊案」引發的墮胎權之爭,在美國的政界、司法界和社會各個層面掀起了軒然大波。「羅伊案」和此前的「布朗案」推動了美國司法復審制度的建設進程;圍繞墮胎權的問題,衍生了選擇權利派和生命權利派的對抗:由對選擇權和生命權的認可,加劇了美國上個世紀末的政治分野;通過「羅伊案」的推動,美國婦女運動超越了對「性自由」、男女平等等權利的訴求,在更深、更廣的層面延展。

熱點內容
莒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26 10:05:34 瀏覽:722
應當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6 10:01:29 瀏覽:204
陳維崧律師 發布:2025-05-26 09:53:51 瀏覽:878
司法考試考新的民法典嗎 發布:2025-05-26 09:46:15 瀏覽:634
湖南勞動法病假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26 09:45:40 瀏覽:577
經濟法的考試試卷A卷 發布:2025-05-26 09:30:25 瀏覽:65
雙流法院東升法庭 發布:2025-05-26 09:21:32 瀏覽:90
物流公司網點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6 09:21:26 瀏覽:141
道德犯罪案 發布:2025-05-26 09:06:19 瀏覽:182
動漫公司辦公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6 09:03:13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