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在法院
⑴ 仲裁協議排除法院管轄的法律依據
仲裁法》 第九條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未對人民法院受理該案提出異議的,視為放棄仲裁協議,人民法院應當繼續審理。
⑵ 《行政訴訟法》將抽象行政行為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之外,這有什麼立法依據或是法理上的考慮嗎
因為要保護國務院不作被告,如果抽象行政行為可訴,最有訴訟價值的就內是告國務院的容行政法規和命令,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抽象行政行為,一般都是依據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命令作出的。比如各地的「勞動教養辦法」依據都是國務院的勞教條例,地方政府的商品房限購令依據是國務院調控命令。國務院是一個從來不作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立法把抽象行政行為排除,它就不會上被告席。
⑶ 如何才能排除法院的強制執行
申請強制執行是指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⑷ 法院先受理案件,排除其他法院管轄權
如果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先受理的,才排出其他法院,如果沒有管轄權,受理也沒有管轄權。
⑸ 法院排除障礙包涵啥意思
這是法院在斷案討論會上常用的詞!意思是把與某件案件關系不大的疑點和證據排除,集中主要證據來分析案情,以利於快速破案!
⑹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非法證據」排除具體如何操作
您好,最高法院領導曾在修改後刑訴法培訓講話中指出:人民法院原則上應當當庭對證據合法性作出裁判,確定是否為應予排除的「非法證據」,進而決定是否對該證據依法進行舉證、質證。如果當庭難以確認的,可以休庭進行評議、研究,休庭後必須對是否存在非法取證情形給出決定意見。檢察機關和律師方面通常也希望法院這樣做。但這個意見並未完全反映在配套司法解釋中。
最高法院《刑訴法適用解釋》第10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應當將調查結論告知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司法解釋僅規定「告知調查結論」,並未明確何時及如何告知結論,更沒有要求必須在調查程序結束後當庭告知結論。這意味著,司法解釋採取了一種比較靈活的處理方式。
《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規定》有所調整,第33 條規定:「法庭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應當當庭作出是否排除有關證據的決定。必要時,可以宣布休庭,由合議庭評議或者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再次開庭時宣布決定。在法庭作出是否排除有關證據的決定前,不得對有關證據宣讀、質證。」
正確理解本條規定,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法庭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原則上應當當庭作出決定。這是因為,只有首先解決證據合法性爭議,才能確定有關證據能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實踐中,一些法院不願或者不敢當庭對證據收集合法性爭議作出決定,是導致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未能真正落實的重要原因。
第二,「當庭裁判」不等於「當即裁判」。特殊情形下可以休庭後作出決定。有的案件,由於案情疑難、重大、復雜,加之爭議證據又是案件的關鍵證據,合議庭短時間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或者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可以宣布休庭,由合議庭進行評議或者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再次開庭時宣布決定。通過這種原則與例外相結合的處理方式,既能確保按照法律規定和訴訟原理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爭議當庭作出處理,又能確保特殊案件的處理符合司法實際的需要。實際上,證據合法性認定是一個重要、復雜的問題,按照現行的審判權運行機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依照審判流程及程序作出處理,符合我國的刑事司法實際。
第三,如果一味強調對證據合法性問題立即當庭裁判,可能誘發司法風險。一旦法庭囿於各種客觀原因不能當庭作出結論,容易引起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不滿,進而影響到法庭審理工作的正常進行。「貴陽小河案」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對證據合法性問題採取靈活的裁判方式,既不違背法律規定,且較為穩妥可行。
第四,無論是當庭還是休庭後作出決定,在法庭作出相關決定之前不得對有關證據宣讀、質證。這就避免了一些學者擔心的「如果法庭對證據合法性問題不及時告知結論,會影響到法庭調查程序以及控辯雙方發表意見」的問題。
第五,關於法庭作出決定的方式。鑒於刑事訴訟法未對排除非法證據申請的處理結果單獨規定救濟途徑,因此,法庭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後,可以採用口頭決定方式當庭作出處理,並將相關情況記錄在案。當事人對法庭有關該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服,可以在上訴程序中一並提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⑺ 在法律上,排除障礙是什麼意思
是指權利人行使其權利受到不法阻礙或妨害時,有權請求加害人或排除或請求人民法院強制排除;以保障權利正常行使的措施。
⑻ 法院排除障礙有規定時間判決嗎
排除妨礙權利人行使其權利受到他人不法阻礙或妨害時,要求侵害人排除或請求人民法院強制排除,以保障權利正常行使的措施。排除妨礙既適用於侵害財產權的情況,也適用於侵害人身權的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4條將其列為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之一。權利人提出該項請求後,不論侵害人的妨礙有無故意或過失,應立即排除對受害人權利行使的妨礙。如果侵害人自己不排除,受害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排除妨礙的訴訟,該項訴訟不受時效限制。[1]
中文名
排除妨礙
外文名
removal of obstacles
拼音
pái chú fáng ài
構成要件
存在妨礙他人民事權益的狀態等
快速
導航
構成要件行為與狀態妨礙人法律規定
概念
是指權利人行使其權利受到不法阻礙或妨害時,有權請求加害人或排除或請求人民法院強制排除;以保障權利正常行使的措施。[2]
構成要件
排除妨礙責任的構成要件
1、存在妨礙他人民事權益的狀態
排除妨礙的主要構成要件是存在妨礙他人行使民事權利或者享有民事權益的狀態。與停止侵害的主要構成要件不同之處在於:一為動態,一為靜態。
妨礙狀態多為行為造成的,例如,堆放[3]影響通行;違章建築物妨礙相鄰一方通風、採光;在他人建築物上設置廣告;將有害液體泄漏在他人使用的土地上等。妨礙狀態也有自然原因形成的,例如樹根蔓延至相鄰一方的土地。
2、妨礙狀態具有不正當性
妨礙狀態具有不正當性是指沒有法律根據,沒有合同約定,缺乏合理性。有些妨礙同時造成他人財產的損失,例如,在施工過程中,塔吊因超負載掉下,破壞了他人的房屋,並阻塞了通道(排除妨礙是獨立的責任方式,不直接涉及因妨礙同時造成的賠償損失責任);有些妨礙是給他人造成不便。認定妨礙狀態主要是看妨礙是否超過了合理的限度,輕微的妨礙是社會生活中難免的,不承擔排除妨礙責任。妨礙狀態是否超過了合理的限度,應當結合當時當地人們一般的觀念判斷。[
⑼ 勝訴後,排除執行,在法院都需要辦什麼手續
你要是不放心的話,可以打電話詢問一下承辦法官,是否還需要補充其他的證據。
⑽ 能不能起訴法院排除妨礙
老百姓有事無事都不要去找法院和律師!因為你惹不起耗不起也付不起高額費用!當你受害了被侵犯了錢花了到頭來法院也不會為受害人討回實際上的公道!我算是早看明白了這個社會的法律對惡人壞人是有所保護的!要不然這個社會也不會這樣稀爛!好人好事沒人做!見義勇為還要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