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面法官
① 論文 中西方商務禮儀文化差異 參考書目
摘 要
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燦爛的五千年文化華夏文明,在世界上影響深遠。著名國學家錢穆先生就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禮」。當在近200多年,隨著西方國家的崛起,西方主導著世界。現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在今天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我們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關鍵詞:中西方,禮儀,差異
引 言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有於各國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不同,各國人民在進行禮尚交往時的習慣也有不少差異。特別是中西方之間,禮儀上的差別很大,因為不了解這些差異而引起的誤會和笑話並不少見。近代歷史上有兩則故事,相信大家會比較熟悉。故事一是:李鴻章曾應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於不懂西餐禮儀,把一碗吃水果後洗手的水喝了。當時俾斯麥不了解中國的虛實,為了不使李鴻章丟丑,他也將洗手水一飲而盡,見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個國民黨軍官攜夫人去機場迎接來自美國的顧問。雙方見面後,美國顧問出於禮貌說:「您的夫人真漂亮!」軍官甚感尷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裡,哪裡!」在中國,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話,可是蹩腳的翻譯卻把這句話譯成:where?where?美國顧問聽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禮貌地稱贊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問起我他的夫人哪裡漂亮?於是他只好說:「從頭到腳都漂亮!」這兩個故事都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鬧出的禮儀上的笑話。由此可見,了解中西方禮尚交往之間的習慣差異是很有必要的。往大處來說,一個國家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貿易中,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將有利於各國之間的交往。從小處來講,一個人了解對方的禮儀民間習慣,是對對方的尊重,容易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順利進行。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發展,東西方的禮儀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漸地接受了東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東方人也逐漸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進文明的禮儀和交往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對禮儀產生的影響還很多。
1、 研究中西禮儀差異及原因
1.1 中西方禮儀差異的背景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就西方來說,它的歷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從各個地方移民而來的,眾多不同民族和種族都融合在一起。他們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們能夠夢想的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它短短200年的歷史,創造了人類史上的燦爛文明,它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完全不同的道德標准體系和價值觀。
1.2 中西方觀念的差異
東方文化崇尚集體和團體精神,人們的倚賴性較強。而西方文化崇尚獨立和個性自由。比如,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品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人品是建立在關心國家,熱愛集體,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之上。如果只考慮個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則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們法制觀念較強。在此前提下,他們崇尚個人自由,不願受到來自政府,教會或其他組織的干涉,喜歡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自立自強的觀念。青年人總是希望自己能盡量早獨立,擺脫父母的管束,他們不希望過分的倚賴家庭,倚賴父母,否則,他們將失去自由,失去別人對他們的尊重。再這一點上,中國文化則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生活集體。父母對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為孩子想到,以致於當孩子長大成人,結婚時要給孩子大操大辦,當孩子有了孩子後,還要犧牲自己的晚年來照顧自己的孫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又過分的照顧孩子,結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甚至於在中國今天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國有企業職工極不情願丟掉鐵飯碗,這種倚賴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中西方觀念很大的差異,以至於中西方禮儀從根本上有很大的差異。
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裡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而中國禮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行為人的語言、行動本身具有話語意義,同時還需從行為人的語言、行動中去「悟」出一些東西,在言傳的同時,還需意會。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
2、 中西方見面的禮儀的差異
西方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並沒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
2.1 中西方稱呼的差異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系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但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
2.2 中西方對隱私的看法
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裡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一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別有用心,一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在西方,特別在歐美國家,擁抱禮卻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握手禮來源於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見面、道別時的禮貌演變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見」兩個短語,客氣的頂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種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顯得簡潔而衛生而又體面。然而西方國家,見面就要先送貼面禮、親吻禮和吻手禮,讓我們很不習慣也不能接受。
3、 中西餐餐桌上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3.1 中西方餐桌氛圍的差異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3.2 中西方用餐時的差異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從傳統習俗上說,中國人請客,不論按長、尊、主、次圍桌而坐,滿桌豐盛的酒菜,主人頻頻勸酒,客人謙讓禮到。中國人覺得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另外宴客時崇尚熱鬧歡快的氣氛,講究面子排場。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較隨便的形式則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幾個菜,小酌一番。這種隨便的宴客形式不講究禮儀,不講究坐次,不講究飯菜,只講氣氛的和諧、主人的熱誠、主客談話的投機。當然,近年來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會、招待會、自助餐或冷餐也會傳到中國,但這些多是官方或單位出面組織的宴請形式,平民百姓還少有實行。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國人的餐桌要熱鬧,西洋餐桌則安靜。中國人要用言行來勸酒勸食,西方人只是用語言勸酒而已。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 中西方服飾禮儀的差異
古今中外,著裝從來都體現著一種社會文化,體現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是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內在素質的無言的介紹信。從某種意義上說,服飾是一門藝術,服飾所能傳達的情感與意蘊甚至不是用語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場合,穿著得體、適度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著不當,則會降低人的身份,損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場合,得體的服飾是一種禮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和諧。影響著裝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養和高雅的審美能力,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二是要有運動健美的素質。健美的形體是著裝美的天然條件。三是要掌握著裝的常識、著裝原則和服飾禮儀的知識,這是達到內外和諧統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4.1 中西方服飾禮著重點及代表服飾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變成象徵,中國注重韻味。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而最能代表我們國家的是中山裝,西方代表裝是西裝。
穿中山服時,不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繫上領扣,並且不允許挽起衣袖。在穿雙排扣西服時,必須扣上全部衣扣。穿單排三粒扣西服時,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兩粒扣子;穿單排兩粒扣西服時,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許扣上單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時,宜穿白色襯衫,並打領帶,領帶打好後的標准長度,是其下端抵達皮帶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
俗話講,人是衣服,馬是鞍。盡管以貌取人並不可取,但是在現代生活中,服飾越來越成為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穿著打扮的得體與否,不僅僅是個人品位的體現,更能成為人們彼此考慮的一個尺度。偉大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曾經說:「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是他的教養、品位、地位的最真實的寫照」。那麼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規的場合,穿著打扮的問題越來越引起我們現代人的重視。
5、結束語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
在今天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的過程中,我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准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金正坤 商務禮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2] 張佔一 試儀焦急文化和知識文化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0
[3] 廖文麗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1
[4] 吳 冰 中西方文化差異拾零 閩西職業大學學報 2002
[5] 邢 東 中美文化差異管窺 全國優秀英語學術論文集 1997[6] 陳 平 商務禮儀 中國電影出版社
② 以前法院裡面法官用的桌子是什麼木頭的
你好!
中密度板,橡木實木封邊,胡桃木皮貼面,這些都是基本要求。具體的還是要按照客戶要求。希望對您有幫助。
如有疑問,請追問。
③ 以前法院裡面法官用的桌子是什麼木頭的
1、松木的;
2、現在都是紅木的或者仿紅木的。
④ 請說出你心目中我國古今出現的「好法官」,並分享他們的判案故事
我感覺還是包拯吧,貼面無私的,為了黎明百姓貢獻了自己
⑤ 過年習俗
中國各地過年習俗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鍾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鍾,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准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准備好的壓歲錢。
台灣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