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凡爾賽

法院凡爾賽

發布時間: 2022-02-18 16:07:50

① 法國大革命中處死的皇帝是誰

法國大革命處死了國王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1799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革命。在這次革命中,代表資產階級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起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 背景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0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思想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先進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級教士 封建貴族 資產階級和農民 革命爆發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三級會議已經有160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布增稅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鍾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斗,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斯第監獄,釋放政治犯,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② 路易十四為法國做了哪些成就呢

今天我要講的歷史的事情,是法國歷史上一位很有名的君主。他在歷史上有太陽王之稱。通過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對法國歷史的影響有多麼的深遠。

他能有這樣的成就?其實與他執政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他的執政的方法。他堅信,構成君主的偉大和尊嚴。雖然說是手中的權杖,但其實是使用權證的方法。

他就是法國的路易十四。

那我們先從他顛沛的少年時說起吧。

另外呢?路易十四又向荷蘭,瑞典,丹麥等國家開戰。這樣太陽王的威名就傳遍了歐洲的大小國家。

路易十四是最後的一次戰爭,也是針對西班牙的。通過這次戰爭以後,法國國力得到了巨大的消耗,雖然最終路易十四的孫子當上了西班牙的國王。但是法國已經頻於崩潰的邊緣。

雖然說路易十四一生取得了偉大輝煌的業績,但是戰爭是一把雙刃劍。隨著一次次的精疲力盡的戰爭。讓路易十四成就了個人的榮耀,也讓他逐漸的走向了滅亡。

③ 大型凡爾賽節目,失敗者的快樂你想像不到,這年頭我連失敗者都不配做了嗎

到目前為止, 《同一屋檐下》已更新了十多個問題,來到這里過「共享」生活的業余愛好者都被定義為「失敗者」。共同租房後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很難做,但是離別時,他們甚至不用說 再見。 大型業余表演,比名人八卦更有耐性。 節目中的所有業余愛好者都有劇本,一個人在觀看尷尬的聊天後幾乎是一張手牌,而陌生人聚在一起的牽強的理由則更有劇本, 充滿套路,。 由於它不是一顆恆星,幾乎沒有影響力,所以即使很難折騰,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因此,拋棄了青年社區存在的各種問題,明星們正在討論它,這很有趣。

如果這是該節目要表達的不同年輕人的真實生活樣本,請使用「凡爾賽」方式顯示年輕人的學習,就業,本地家庭問題,甚至是試圖融入社會的年輕人的所謂生活條件 進入大都市。 如果是這樣,那麼,更多的普通年輕人應該去哪裡呢? 如果這些年輕人在公寓里都是失敗者。 那我只能說,這個「失敗者」的幸福不是我能想像的。

④ 紐倫堡國際法庭與東京國際法庭有哪些共同點和區別

就是第二領導集團
戰犯
參與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或犯有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違反人道原則等嚴重罪行,被認為是戰爭犯罪。

戰爭犯罪的組織者、教唆者、領導者和共犯者稱為戰爭罪犯或戰爭犯罪分子,簡稱戰犯。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A.希特勒、B.A.A.墨索里尼、東條英機等,都是首要戰犯。

過去,西方傳統國際法和國際實踐,把戰爭犯罪局限於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的罪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提出審判和懲處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問題。1919年 1月26日,在巴黎和會上成立了戰爭責任問題委員會。《凡爾賽和約》(1919)第227條規定,把德皇威廉二世作為主要戰犯之一,交付國際法庭審判。但是,由於荷蘭政府拒絕引渡,審判未能進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日、意法西斯帝國主義者的暴行,激起了全人類的義憤,從而促進了在國際法中建立懲治戰爭犯罪的國際責任制度。1943年10月30日,蘇、美、英三國莫斯科外長會議作了關於追究和懲治法西斯戰犯的決議。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在倫敦簽訂了《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家主要戰犯的協定》及附件《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1946年 1月19日,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部公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在管轄權與總則部分規定,下列各種行為,或其中之任何一種行為,皆屬於戰爭犯罪:①危害和平罪:即計劃、准備、發動或從事一種侵略戰爭或一種違反國際條約、協定或保證的戰爭,或參加為完成上述任何一種戰爭的共同計劃或陰謀。②戰爭罪:即違反戰爭法規或慣例,包括謀殺及為奴役或其他目的而虐待或放逐佔領地平民,謀殺或虐待戰俘或海上人員,殺害人質,掠奪公私財產,毀滅城鎮或鄉村或非基於軍事上必要的破壞,但不以此為限。③違反人道罪:即在戰前或戰時,對平民施行謀殺、殲滅、奴役、放逐及其他任何非人道行為;或基於政治的、種族的或宗教的理由,而為執行有關於本法庭裁判權內的任何犯罪而作出的迫害行為,不問此種行為是否違反行為地所在國的國內法。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還規定,被告的官方地位,即不論是國家元首還是政府部門之負責官吏,均不應成為免除或減輕懲罰的理由;政府或上級命令,也不應成為免除被告責任的依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也有類似的規定。

根據倫敦協定和歐洲、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在紐倫堡、東京分別對德、日法西斯戰犯進行了審判。

1946年聯合國大會第95(Ⅰ)號決議一致確認「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及該法庭判決書中所承認的國際法原則。」1950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根據聯合國大會第 117(Ⅱ)號決議編纂的這些原則稱為「紐倫堡原則」。196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領域庇護宣言》宣布,犯有危害和平罪、戰爭罪或違反人道罪者,不得援用請求及享受庇護的權利。196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戰爭罪及違反人道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規定對戰犯的追訴,不受時效的限制,大會要求引渡那些犯了罪而沒有受到審判的戰犯。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對戰犯的包庇、縱容,上述規定未能認真執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日本的許多重要戰犯,由於美國的包庇而未受到應有的懲處。在中國,國民黨政府對日本戰犯未進行認真的揭發、審判和懲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聯合政府曾提出譴責和抗議,並於1945年8月在延安公布了日本侵華戰犯名單。1956年4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關於處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國戰爭中戰爭犯罪分子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於同年 6月 9日至20日,分別在沈陽、太原對日本戰犯進行了審判和處理。
參考資料:http://lawii.com/index.php?title=%E6%88%98%E7%8A%AF

⑤ 路易十五的人生階段

1710年2月15日路易十五齣生在凡爾賽宮,當時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是勃艮第公爵路易和瑪 麗-阿德萊德·德·薩瓦之子。
瑪麗-阿德萊德是一位非常活潑的女子,她深受老國王路易十四的喜愛。並且這對年輕夫婦相互深愛(這在凡爾賽宮廷里是個相當異常的情況),這使老國王的宮廷恢復活力並成為了凡爾賽吸引力的中心。
路易十五有一個比他大三歲的哥哥布列塔尼公爵路易。勃艮第公爵是路易十四唯一的兒子王太子路易的長子。勃艮地公爵有二個弟弟:Berry公爵查理和很快成為腓力五世(西班牙)的安茹公爵腓力。
因而,在1710年,路易十四有大量男性後裔:一個兒子, 三個孫子和二個長重孫。但是,戲劇化的事件改變了皇家的結構。
在1700年,安茹公爵繼承祖母(路易十四的妻子,西班牙公主)的王冠,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在隨後的西班牙連續戰爭中,腓力不得不須放棄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英國不願意看到將來西班牙及其殖民地與法國被團結在一位唯一國王之下。
腓力權力的放棄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路易十四有許多其它男性後裔。但是,在1711年4月偉大的王太子突然死了,勃艮第公爵成為了王位繼承人。
然而一年後,精力充沛的瑪麗-阿德萊德患了天花(或麻疹) 並在1712年2月12日去世,這使老國王路易十四非常沮喪。勃艮第公爵極度悲痛於愛妻的死亡,一個星期之內死於同樣的疾病。在勃艮第公爵死亡的一個星期之內,這對夫婦的二個孩子也被病毒感染。長子布列塔尼公爵,雖然醫生一再的對其進行放血治療,但他還是在1712年3月8日過世。他的弟弟路易十五被他的家庭女教師Madame de Ventadour保護,她堅決地禁止醫生對這個年幼孩子的放血治療並在他的病症期間親自照看。最後1714年Berry公爵,王太子的第二個兒子也過世了。
因為在三年內路易十四失去了四個男性後裔,王朝的命運取決於一個四歲的男孩的生命。如果男孩死了,王位會傳遞到路易十四的侄子,王太子的首位表兄腓力二世。但是極有可能腓力五世會譴責條約憑什麼逼迫他放棄了法國王位,並且將必然導致一場主要歐洲戰爭和法國內戰。
年輕的四歲男孩肩上的重任非常明確,並且他的生命在每一分鍾都仔細監護。而且,這個年輕男孩是一個孤兒,沒有活著的兄弟姐妹,沒有伯父或伯母(除了從未見面的在馬德里的腓力五世),並且沒有第一代表兄(除了那些在馬德里的)。這個家族背景塑造了以後許多國王的性格。 1715年8月,路易十四死於壞疽。在8月26日他叫他的五歲的重孫子路易對他的床邊對他說了以下著名的話:「我的孩子,你將成為是一位了不起的國王。不要像我一樣喜歡建築和戰爭。相反,設法與你的鄰居和平相處。給上帝你所應該給的。總是遵循好的建議。設法免除人民的痛苦,而這正是我所沒能做到的。」六天以後,統治了法國超過70年的人去世了,並且路易十五立刻成為了法國的新國王。
攝政者在巴黎的宮殿大皇宮(Palais Royal)里處理國事。年輕的路易十五被轉移到位於巴黎東邊7公里的萬森訥森林裡的中世紀萬森訥城堡的寄居地,那裡的空氣被認為比在巴黎的衛生和健康。在以後攝政期間他被轉移到巴黎中心靠近巴黎皇室的圖勒利宮。
在1717年,七歲的國王與他的家庭女教師Madame de Ventadour分開,由負責他的教育的緬因公爵照看,在André-Hercule de Fleury (以後成為弗勒里紅衣主教)的協助下,輔導年輕國王。Duke Villeroi 管理年輕的國王。Villeroi公爵是一個年老和自負的朝臣,他愛顯示他的學生有禮和天分。年輕的國王在沒有窮盡的公開儀式期間必須學會掩藏他的感覺和他的天生的膽怯。他在公眾面前的一生顯露了冷淡的態度和權威的氣質,同時也喜歡為私有的空間和親密的圈子——簡而言之是一種接近私有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他的家庭教師弗勒里與有名的教授譬如地理學家Guillaume Delisle一起給了他優秀教育。路易十五有一種極端好奇和虛心的個性。他是一個有折衷口味的熱心讀者。人的啟蒙時期,喜歡科學和新技術。他推動了在法國大學創建物理部門(1769年) 和機械部(1773年)。弗勒里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並且象國王一樣神秘而又和藹可親,路易深深地敬佩他,並且他對國王以後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在攝政期間攝政者腓力,向路易十四執政時期被剝奪了權利的第二階層 (貴族) 尋求支持。他建立了所謂polysynody (1715年 9月15日),允許貴族參加政府。他在1717年結束了與大英帝國的三方聯盟。該聯盟阻止腓力五世在路易十五死後繼承王位。面對在政府事務中貴族統治的經驗的安全不足,攝政者恢復在路易十四統治下政府的國王統治,並且在1718年恢復了國家秘書。Cardinal Dubois得到攝政者的密切信任,1722年任命為首相。為重新補充法國國庫,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原始的財政實驗,約翰法律是其中著名財政系統。財政泡沫最終破產並導致了許多貴族的破產。
在1721年,路易十五和他的表妹,腓力五世的女兒Marie-Anne-Victoire訂婚,十一歲的國王對於他的未婚妻來巴黎沒有什麼興趣,只有三歲的西班牙郡主使他感到乏味,並在四年後推掉了婚約。
在1722年6月年輕國王和法院回到了凡爾賽,他們將在那裡停留到王朝的終結。同年的10月,路易十五正式在蘭斯大教堂加冕。
在1723年2月15日,他已經十三歲了,巴黎最高法院宣告國王成年,由此結束攝政。國王留下奧爾良公爵負責國事。奧爾良公爵在1723年8月紅衣主教迪布瓦死後成為首相,在同年的12月他也離開人世。
在弗勒里的建議下,路易十五任命他的表兄弟波旁公爵,孔代王子,取代已故的奧爾良公爵。 在波旁公爵控制之下國王對政府的決定沒有任何影響。政府暗地受到投機商和輪車經銷商比如É. Berthelot de Pléneuf和銀行家J. Pâris-Duverney一組人的影響。
波旁公爵為年輕國王的健康擔心,不是出於關心國王或朝代的未來,實際上出於防止奧爾良家族(最近的攝政者) 在國王死後登上王位。波旁公爵把奧爾良家族作為他的敵人。
國王是相當虛弱的,而且多種警示告誡他要注意他的生活。西班牙郡主太年輕以至於不能生育出繼承人。因而與西班牙敵對的波旁公爵把郡主送回西班牙並著手選擇一位年齡足夠產生繼承人的歐洲公主。
最終,機會指向了21歲Marie Leszczyńska,她是斯坦尼斯洛斯一世(倒台的波蘭國王)的女兒。這位帶著她的父親的不幸的可憐公主,仍然可以說是善良的,並且相當迷人。並且她的家族從未與法國皇家混血,她會帶著新的血液進入法國皇家。她的父親相對低的地位能確保這個婚姻不會使法國因必須選擇另一個皇家法院而陷入外交窘態。1725年9月舉行了婚禮。年輕國王立刻愛上了比他大七歲的新妻子。但是,最強有力的國王與這樣低等級公主的結合被歐洲大多數人認為是不合適和不莊重的。
1726年國王已經十六歲了,所有人都注意到自從結婚後,國王得到了健康和權力。他罷免了極端不得人心和正在准備與西班牙和奧地利作戰的波旁公爵。取而代之,他提拔以前的家庭教師紅衣主教弗勒里擔當首相。 紅衣主教弗勒里從1726年直到他在1743年死亡,他在國王的授意下統治了法國。盡管有一些國會議員和詹森教派信徒不安分,這還是路易十五統治期間最和平和最興旺的時期。路易十四統治的末期財政和人力遭受了損失,這使得弗勒里的統治趨向和平和秩序,這被史學家視為「恢復」時期。很難劃分國王在弗勒里內閣中起到什麼作用,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國王持續地支持弗勒里反對法院和部長的陰謀。
在財務官員Michel Robert Le Peletier des Forts (1726年——1730年)和Philibert Orry (1730年——1745年)的幫助下,弗勒里穩定了法國貨幣(1726年) 和最終設法平衡了財政預算。經濟發展是政府的一個主要目標:改進交通,完成聖昆廷運河(連接瓦茲河和索姆河) ,1738年以後又延伸到埃斯考河和荷蘭,並且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國家公路網系統。國立橋梁和道路學校由國家設立,修造的現代的平直的高速公路開始由巴黎到達法國遙遠疆界,典型的星型樣式至今仍然是法國國道網路主要部分。到18 世紀的中期,法國有世界上最現代和最廣泛的公路網存在,並且大部分高速公路至今仍然使用。商務委員會和商務局刺激了沿海貿易,在1716年到1748年年間,法國對外沿海貿易額從0.8億增加到3.08億「里弗」。但是,強硬的科爾貝法律(預示著「統制經濟」) 妨害了工業發展。
專制君主制的力量體現在鎮壓詹森教派信徒和高盧主義的反對上。麻煩由巴黎聖梅達墓地開始(一組詹森教派信徒假裝奇跡發生在這個墳園)到1732年結束。另一方面,在「流放」139 位各省的國會議員後,巴黎的「最高法院」必須記錄教皇公牛「唯一聖子」並且被禁止在將來審理宗教案件。
海外,弗勒里以所有的代價尋求和平,反對戰爭。他的和平政策以與英國聯盟和與西班牙和解為基礎。在1729年9月,王後的第三次懷孕終於生產了一個男嬰——路易,法國王太子,他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一位等候已久的繼承人的誕生,填補了自1712年以來王朝繼承人的空缺,帶來了法國社會各個層面和歐洲王室的極大歡迎。這對王室夫婦當時非常團結和相愛, 並且年輕國王非常受歡迎。一位男性繼承人的誕生同時緩解了和西班牙的持續危機和可能的戰爭風險。
在1733年,盡管弗勒里的政策以和平為主,但國王爭取到法國外交部長Germain Louis Chauvelin (1727年——1737年)的支持,干預波蘭的連續戰爭以恢復他的岳父斯坦尼斯洛斯一世在波蘭人王位。法國也希望從洛林公爵[ (神聖羅馬帝國)弗朗索瓦三世 ]手中得到一直垂涎的洛林公國,當時弗朗索瓦三世被認為將和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的女兒瑪麗亞·特里薩結婚,這造成奧地利的勢力緊挨法國邊界的危機。半心半意的法國在東部的干預無法扭轉戰爭的路線,並且斯坦尼斯洛斯一世也不能恢復他的王位。但是在西部法國軍隊迅速地侵佔了洛林,並且在1735年初就控制了局面。在維也納條約( 1738年11月)中,斯坦尼斯洛斯一世得到了洛林公國以補償他波蘭王位的損失,而這個利益在他死後通過她女兒的繼承權轉移到法國。而弗朗索瓦三世成為托斯卡納大公國的繼承人。與路易十四時期相比,這次戰爭花費很少,並且是法國外交方面的成功。洛林的土地(1766年斯坦尼斯洛斯一世死後) 將是法國法國大革命前大陸最後的領土擴展。
在這個有利結果之後不久,法國的斡旋開始在奧地利帝國和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之間,導致貝爾格萊德條約(1739年9月) ,戰爭以對土耳其帝國有利的情況下結束,從16世紀早期,土耳其帝國就是法國的一個反對哈普斯堡皇室的傳統盟友。以此,在1740年土耳其帝國的更新標志了法國在中東的貿易霸權的投降條約。在所有這些成功以後,路易十五作為歐洲的裁決者的聲望達到最高點。
在1740年,皇帝查理六世死亡和他的女兒瑪麗亞・特里薩繼位,開始了歐洲的奧地利連續戰爭。年老的弗勒里沒有足夠的力量反對戰爭,並且國王在法院給了反奧地利派的強大的壓力——他與普魯士結盟,於1741年參與了戰爭。戰爭持續七年,法國轉變成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戰爭狀態。弗勒里沒有看到戰爭結束,死於1743年1月。國王仿效前輩路易十四,決定從此沒有首相的統治,由此開始他的個人王朝。 路易十四給法國遺留了財政的混亂和普遍的衰落。不幸地,路易十五沒能克服這些財政問題,這主要由於他的優柔寡斷和不守承諾。更糟糕的是,路易似乎意識到反君主政治力量在威脅他的家族的統治,但是仍然沒有做什麼來阻止它。有一個流傳廣泛的傳說,路易甚至預言道:「在我們之後,洪水將至(Après nous,le déluge)。」 一個嚴酷和准確的預言,是路易十五唯一的預警措施。
國王路易消費了很多精力在對婦女的追求中。他與瑪麗的婚姻帶來了許多孩子(參見下面),但國王持續地(和聲名狼藉地) 不忠於她。他的許多情婦,像蓬帕杜爾夫人和前妓女巴莉夫人,象國王一樣聞名於世,並且他和Mailly-Nesle五姐妹的風流韻事也被載入史冊。在他的晚年,路易更偏好年輕女孩,在著名的鹿苑同時保留數個女孩。 起初他普遍地為人稱作受人喜愛的路易十五(Le Bien-aimé),當1744年在梅斯他重病時,整個國家為他的康復祈禱。但是,他軟弱和無效的統治導致了王朝的衰弱和法國大革命的趨向高潮。普遍認為君主制是被路易私人生活的丑聞動搖的,並且在他的生命的最後,他成為了最可恨的路易十五。在1757年1月5日,刺客 Robert Damiens 混入凡爾賽用小刀刺中他的一側。
1743年,法國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在路易的統治期間得到了科西嘉島和洛林,但是在和英國的七年戰爭後失去了巨大的法國殖民地。巴黎條約(1763年) 結束了七年的戰爭,這個條約是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西岸。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新奧爾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志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對外策略黯然失敗,它的聲望也顯著下落了。 由於路易十五的兒子路易 (法國王太子)比他早死九年,路易的孫子登上王位,成為路易十六。
對財政的管理不善和他招人非議的私人生活的破壞了整個法國君主制,並且路易十五統治時期的問題會困擾和最終摧毀他的後繼者生命——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
路易的另外兩個孫子也成為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

⑥ 世界政治體系有哪些比如維也納體系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三大體系之相同點
①背景:均由兩大軍事集團間進行大規模戰爭而引起召開重大國際會議,並簽訂一系列條約文件為基礎,導致各種基本力量的配置,布局暫時平衡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維也納體系是在歐洲反法同盟國家戰敗了拿破崙軍事帝國之後,戰勝國於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在維也納會議上確立起來的,會議簽訂了《最後議定書》,根據英,俄,普,奧力量的對比,在恢復法國大革命前舊封建秩序的政治基礎上建立起了相對穩定的均勢協調關系.凡—華體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通過1919年的巴黎和會簽訂的《巴黎和約》(對德,奧,匈,保,土和約的總稱)及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簽訂的《四國條約》,《五國海軍軍備條約》和《九國公約》暫時緩和了列強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矛盾,協調了它們在東西方的關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進行了三次重要會晤:1943年德黑蘭會晤,就加速擊潰德國及戰後世界和平問題進行了磋商,簽署了《德黑蘭宣言》等文件;1945年初雅爾塔會晤的中心議題是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安排,會後發表了《克里米亞會議公報》,秘密簽訂了《雅爾塔協定》,一致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宣言》,勾劃了戰後國際格局的主要輪廓;1945年7,8月間的波茨坦會晤主要討論了戰後對德處置及歐洲重建的問題,簽訂了《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發表了《波茨坦公告》,這樣,在三次三國首腦會晤和其他一系列會議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雅爾塔會議為中心的世界新格局——雅爾塔體系.
②性質:均具有一定的反動性.
維也納體系中,歐洲反動君主採用高壓手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反對社會進步,任意踐踏弱小民族利益;凡—華體系中具有濃厚的反蘇反社會主義的氣氛,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也未能得到充分保護;雅爾塔體系中,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進行了長期的"冷戰",遏制,打擊社會主義力量,並採用"和平演變"戰略進行顛覆.
③作用:均在一定時期內維持了世界的相對穩定局面.維也納體系(1815—1848年),凡—華體系(1922—1936年)和雅爾塔體系(1945 1991年)三大體系存在之時,從世界范圍來講維持了幾種力量的暫時平衡,均未發生大規模的正面的激烈沖突,處於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其間,各種力量暗自消長,甚至重新組合,最終導致各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打破原有平衡,使體系瓦解,世界出現緊張動盪局面.
④依靠力量:均有一區域性或國際性的組織來維持這種體系所確定的秩序.
維也納體系所依靠的是1815—1830年的"神聖同盟",先由俄,普,奧組成,後來,英,法等大多數歐洲國家相繼加入,成了維也納體系的軍事補充;1920年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下成立卻被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確保了它們的既得利益,是維護凡—華體系的工具,到二戰後的1946年解散;雅爾塔體系中的聯合國是在打敗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後的1945年10月成立的,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組織,至今仍對維護世界和平,平衡各種力量起著重要作用.
⑤意志傾向:三大體系中均存在大國意志.
維也納體系中,俄,英,普,奧起主要作用,俄國通過控制"神聖同盟"成了"歐洲憲兵",英國則利用俄國牽製法國,維持歐洲均勢;凡—華體系中,美,英,法,意,日限制德國東山再起,反對蘇俄,維持列強的殖民統治,對東西方政治經濟有重大影響;雅爾塔體系中,美,蘇分別在資本主義陣營和人民民主陣營各執牛耳,施加影響,1947年的"杜魯門主義"和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便是例證.三大體系中,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都不同程度地遭到蹂躪與踐踏,維也納體系中的波蘭,另兩大體系中的中國均是受害者.
⑥內不穩定性:三大體系內部均存在復雜矛盾並最終導致其崩潰.
列強根據自己的意志構築的維也納秩序大廈中,由於既未考慮變更了的生產關系和20多年來沖擊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風暴,又未考慮各民族要求自由和獨立的強烈願望,這些都孕育了沖突的種子,終於在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中徹底瓦解.凡—華體系所確定的歐洲和亞太地區新秩序中,既有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又有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既有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又有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蘇聯之間的矛盾,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首先打破了華盛頓會議所確定的亞太地區格局;1934年希特勒擴充陸軍,次年進軍萊茵不設防區,完全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凡—華體系崩潰.雅爾塔體系中美蘇兩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大國與小國間的利益沖突,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嚴重對立導致8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急劇變化,1989年東歐巨變,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華約"解散和前蘇聯解體,雅爾塔兩極格局最後終結.
二,三大體系之不同點
①時代背景:維也納體系產生並存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正在確立,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正在進行激烈斗爭的19世紀上半期;凡—華體系產生並存在於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激烈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社會主義運動已在俄國取得勝利並有一定發展;雅爾塔體系產生並存在於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激烈較量,社會主義於資本主義嚴重對立的20世紀中後期.
②世界影響:維也納體系維護的是封建統治秩序,反對向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過渡,阻礙社會進步;凡—華體系和雅爾塔體系中雖有反蘇反社會主義的傾向,但它們在保護和促進生產力的進步及民主制度的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維也納體系可比的.
③利益中心:前兩個體系均以歐洲為中心:維也納體系基本上是以俄,英為首確立的歐洲區域性的格局,凡—華體系以美,英,法為首,它雖調整了列強在世界東西方的利益關系,但仍是以歐洲為其政治,經濟活動的主要舞台.二戰後,德國戰敗,英,法被戰爭搞的精疲力盡,中西歐實力雄厚,影響巨大的大國不復存在,舊的傳統上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宣告終結,以美,蘇兩大國為首,以"北約"和"華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建立為標志的兩極化格局形成,這就是雅爾塔格局.

⑦ 新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是誰

倪征澳

⑧ 800字作文對公開審判的法院

作文網專稿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法,你一如巍峨青山的庄嚴;你亦如古老長城的宏偉;你更如凡爾賽宮殿的輝煌與肅穆;你……
從青天衙門到人民法院,從古至今,不變的是法,不變的是刑。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人人都知道觸犯法律是要接受懲罰的。雖然如此,但是還有許多人去觸犯法律。
幾年前,一個僅有七八歲的小男孩被他爸爸的兩個好朋友騙到山坡上,原來那兩個人早已染上了毒品,在無可救葯的情況下,他們想利用這個小男孩得到一筆金錢來吸毒,於是他們就向小男孩的家裡打電話,叫家裡拿錢來贖回兒子,但是,小男孩的父母還沒趕到,他們就用繩子活生生地勒死了一個無辜的生命。當小男孩的父母和警察趕到現場時,小孩已經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只見小男孩的兩手深深地抓在泥土裡,並且帶有鮮血的指甲都向上翻了起來,繩子還緊緊地勒在他的脖子上,看到這種殘忍的情景,他的母親暈了過去。由此,許多家長都心驚膽戰,生怕自己的孩子也受到如此遭遇。雖然這兩個人受到了法律應有的制裁,但是他們這種惡劣的行為,卻對社會治安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他們犯下的錯誤,警示了我們這些正處於青春年華的少年朋友,並且告訴了我們從小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做一位社會的好公民。

⑨ 請分析國際法經典案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案」。

本案審判主要涉及懲治戰爭罪行問題。國際上懲治戰爭罪行問題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同盟國在凡爾賽和約中規定組織軍事法庭追究戰爭的主要責任者的責任,試圖要將德國元首和政府高級負責人交付國際審判。但由於種種緣故致使懲治戰爭罪行的設計終成泡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類遭到了慘不堪言的災難。所以聯合國家(向德、意、日作戰的國家)通過它們達成的協定和聲明表明了懲治戰爭罪行的決心,並以建立國際軍事法庭實現了這一決心。
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實踐不僅開創了審判戰爭罪犯,懲治戰爭罪行的國際範例,而且發展了戰爭法。一是它確定了戰爭罪行的概念和性質。不僅把破壞和平行為、違反戰爭法規的行為和反人道主義行為定為犯罪行為,而且確定這些行為屬國際犯罪行為。二是確立了追究戰犯個人刑事責任的原則。本案所確立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被其後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憲章及按該憲章組成的遠東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再次付諸實踐,並獲得1946年12月1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95(1)號決議的肯定,被概括為七項原則。聯合國大會還在1968年的決議中進一步宣布戰爭罪犯無權要求庇護和不適用法庭時效原則。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的關系是什麼 發布:2025-09-18 21:57:29 瀏覽:584
黨紀處分條例暫行規定 發布:2025-09-18 21:55:04 瀏覽:923
南通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9-18 21:44:23 瀏覽:495
找長春律師 發布:2025-09-18 20:53:59 瀏覽:808
個稅修訂和房產稅立法 發布:2025-09-18 20:21:20 瀏覽:727
經濟法所有日期 發布:2025-09-18 20:11:52 瀏覽:696
司法解釋和條例 發布:2025-09-18 20:11:51 瀏覽:169
新都桂湖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9-18 19:51:05 瀏覽:229
智能司法庫 發布:2025-09-18 19:37:16 瀏覽:461
鐵嶺微法院 發布:2025-09-18 19:30:36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