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官怎麼是外國人
《基本法》容許不超抄過百分之二十立法會議員持外國護照,即目前六十名議員中,其中十二名可以是外國公民。
而十二名可以是外國公民的都是全屬工商及專業功能組別議員,不包括直選議員,外國人只要香港公民不持外國居留權就可以做議員,如果有外國護照只能歸入十二名可以外國公民的名額內。
至於香港法官沒有國籍限制,香港法官中亦有外國人,但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則需沒持有外國居留權的香港公民擔任
Ⅱ 香港的法官為什麼由歐洲白人人擔任,這讓我
有外籍人員擔任,但不是全部
最近香港也在討論這個問題
Ⅲ 當香港法官有沒有國籍要求
香港法官沒有國籍限制,香港法官中亦有外國人,但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則需沒持有外國居留權的中國公民擔任。
Ⅳ 香港法官為什麼都戴假發 香港法官大多數都是外國人
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抄地,香港回歸後,司法制度仍然沿襲了英國的傳統,法官和律師的假發套也就這樣保存了下來。
,為了強化法庭和審判者的威嚴和權勢,讓法官和律師不受主觀影響,保持公正的態度,於是法官和律師之間就用發套和法袍營造一種「非人化」的氛圍。
無論世俗的道德標准如何,法官和律師都要排除外界一切干擾,最大程度的保護當事人的利益。
關於這一說法,賀衛方教授說過「法官這種職業手握生殺予奪大權,權力重大,他必須有某種神聖特質。當事人也有一種期望,期望他能夠超越常人之上。」
Ⅳ 現在香港的法院法官還是外國人
香港法院允許有外籍法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仍舊實施普通法制度,在判決時可以引用其他地區國家的法律,也可以聘請其他地區的法官。
現任香港終審法院的常任法官包致金法官就是巴基斯坦裔法官,但是首席大法官的出生地在香港。
(5)香港法官怎麼是外國人擴展閱讀:
法官的委任
根據香港法例第484章《香港終審法院條例》第12條《法官的專業資格》,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首席法官:
1、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常任法官:高等法院首席法官、上訴法庭法官或原香港終審法院訟法庭法官;在香港以大律師或律師身份執業最少10年的大律師。
2、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非常任香港法官,不論他是否通常居住於香港:已退休的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已退休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已退休的終審法院常任法官;現職或已退休的上訴法庭法官;在香港以大律師或律師身份執業最少10年的大律師。
3、任何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士均有資格獲委任為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法官:屬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民事或刑事司法管轄權不設限的法院的現職或已退休法官者;通常居住於香港以外地方;從未在香港擔任過高等法院法官、區域法院法官或常任裁判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終審法院
Ⅵ 為什麼香港允許外國國籍人士在港擔任法官
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政策也是一國兩制,香港算是一個國際都市的,政策上有一定的開放性也是說得過去的,就比如國外也有外籍華人擔任重要政治位置的。
Ⅶ 香港各法院使用什麼語言啊
說對一半
香港有三間大學提供法律課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三間大學的法律課程使用全英文授課
所以收生標淮里頭對英語的要求非常高
另外香港沿用英國普通法 有很多法律概念用中文根本難以表達
加上教授大部份都是外國人 所以英文授課是必須的
不過根據基本法 香港的法定語言是中文和英文
所以無論中或英的文件都有法律效力
在法庭上 中英文兩語是通用的
如果法官是外國人 一般都會以英文審訊
同時為證人、控方、被告提供即時翻譯 確保公平公正
法律條文、判決書都是中英版本齊備
不過一般立法會制訂條例時都先寫英文 中文其實只是譯本
所以基本上法律文件都是以英文為准
Ⅷ 中國憲法規定不能擁有雙重國籍,但是為什麼香港有些法官有雙重國籍
所謂香港法官的「雙重國籍」應該理解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非中國籍人士。
因為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其遵循的不是中國憲法,而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簡稱香港居民,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
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為:
(一)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
(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的中國公民;
(三)第(一)、(二)兩項所列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國籍子女;
(四)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持有效旅行證件進入香港、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並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的非中國籍的人;
(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第(四)項所列居民在香港所生的未滿二十一周歲的子女;
(六)第(一)至(五)項所列居民以外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只在香港有居留權的人。 以上居民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居留權和有資格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取得載明其居留權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香港特別行政區非永久性居民為:有資格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證,但沒有居留權的人。
中國國籍的取得依據的是中國《國籍法》,香港居民並不必然擁有中國國籍。
Ⅸ 香港法官為什麼大多數是外國人
但任用英國遠道而來的法官,在當時的香港仍是不得不選擇的方法。
其實,培養一個合格的「海洋法系」法律人才是很困難的。
他們需要學習大量散碎的案例,理解前輩對法律和正義的定義,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但司法卻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公權力。要讓這兩者調和,就必須讓法官們的思維跨越時空地聯系起來,理論脈絡的傳承必不可少,當中可能還有些玄學成分。
所以法律專業群體才得以想要較高的社會地位,法官在其中更是地位崇高,畢竟培養一個太困難
當時香港還只是一個大清帝國南方的偏遠小島。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沒法直接移植英國的那一套。從本土調人才過來,還是有必要的。
好在此後港英政府終於意識到了兼職法官的惡性影響,開始試圖在香港建設一個司法獨立的社會。首席大法官曉吾,就離開了立法會,專職做大法官。其他英國法律人才的登陸,也改善了香港普通法人才不足的局面。
不可否認的是,香港能夠得到全世界商人的信任,成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金融中心,透明獨立的司法是相當出彩的加分項。
而且到了70年代,在經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的香港,還曾啟動過公務員本土化。法律界的本土化也一度轟轟烈烈。尤其是在首席大法官貝理士爵士(Sir Geoffrey Briggs)任期內,這位英國老法官很重視華人法官的培養,在全港75名法官/裁判官中啟用了16位華人。
但這還遠遠不夠。
艱難的本土化
由貝理士爵士主導的法官本地化運動在他退休之後就被冷落了。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當時的香港不缺法律精英,但做大律師的收入遠高於做法官(可以理解),那些資深的大律師很可能不願意成為法官。
其次,即使這些律師成為了法官,華人法官的社會公信度也不如白人法官。這是由香港社會的偏見造成的,民眾會對他們更苛刻,華人法官的升職也更困難。
第三,港英政府內有人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著不少來自其他英帝國前殖民地的人士,大量啟用華人法官對他們不公平。
Ⅹ 香港的法官為什麼由歐洲白人人擔任,這讓我想起了近代
白人也是香港公民啊。為什麼不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