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脅迫

法院脅迫

發布時間: 2022-02-21 03:10:12

1. 如何認定脅迫行為

認定構成脅迫行為的方法:
(1)脅迫人一方主觀上具有脅迫的故意;
(2)脅迫人一方客觀上實施了脅迫行為;
(3)被脅迫人因脅迫,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而訂立了合同;
(4)脅迫手段違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2. 如何認定脅迫行為

【分類】 合同類法律常識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貿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由此可見,脅迫是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施加危害,使其發生恐懼,另一方基於此恐懼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行為。 脅迫一般包括以下兩種情形:(l)以將要發生的、會造成被脅迫人生命、財產、名譽、自由、信譽的損害進行脅迫;(2)以直接對被脅迫人或其親友實施不法行為,造成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生命、財產、名譽、自由、信譽的損害進行脅迫。此種情形下,不僅合同無效,而且脅迫人直接侵犯了被脅迫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應承擔侵權行為責任。 和構成欺詐行為類似,構成脅迫也必須具備4個要件: (l)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脅迫的故意,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明知會造成被脅迫人發生恐懼而故意進行威脅;第二層是希望通過脅迫行為使被脅迫人作出某種意思表示。 (2)脅迫人實施了脅迫行為。脅迫行為既可以以將來發生的損害,也可以以直接發生的損害相威脅。受脅迫危害的人既可以是被脅迫人的被代理人,也可以是被脅迫人的父母、配偶、兒女等親屬。受危害的客體是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或者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 (3)被脅迫人因脅迫而訂立了合同。該要件要求脅迫行為與被脅迫人的意思表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脅迫行為是非法的。如果一方有合法根據對另一方施加壓力則不構成脅迫。 脅迫和欺詐是兩個比較相近的概念,因為二者主觀上都有故意,並且其實施的行為都具有不法性。

3. 民事訴訟中,如何證明「被脅迫」

實踐來說,這種情況下,有幾下幾種方式可以證明有「被脅迫」的可能(僅供參考,當然欠條上的欠款應當足夠大,或者對雙方來說屬於較大的數額,不然就幾十元、幾百元錢,誰有那功夫去法院起訴,還不夠折騰呢):
1、既然對方「借給」你錢,那麼對方有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如果對方沒有這個財力,那麼借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
2、我既然「借」了對方的錢,那麼「借錢」後我並沒有用到這筆錢(比如說生活條件無變化、未購置什麼貴重物品、存款未增加、無新的投資等等),那麼也可以證明借錢這事是子虛烏有的。
3、借條上借錢的事由是不是合理的,明顯不合理的,也可以證明借錢這事有問題。
4、借條上的字跡。因為受到脅迫時,人是會緊張的,字跡肯定有些發抖,相比正常寫字還是有區別的,可以側面證明當時受到了脅迫。
5、寫借條時,是否受到對方的傷害,可能會在寫借條後到醫院看病就診,這些也可以側面證明。
6、還有就是家人或者朋友。如果寫借條時是被長時間的扣留,家人和朋友可定會擔心你的去向,可以側面證明寫借條時有不正常的現象。
7、最後就是公安機關,寫借條後有沒有及時報案,雖然證明度不高,但是足可以說明寫借條並不是出自你的本意,或者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書寫的。

【這些是我能想到的,其實只要你細心回想事情的經過,把其中不合理的情況都說出來,再加上必要的證據,我相信可以證明的。希望對你有用。】

4. 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中的脅迫是啥呢

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種類
1、重大誤解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2、顯失公平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可以力等情況,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3、脅迫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形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4、欺詐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形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形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關注環球網校快問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中的脅迫是啥呢

5. 是不是構成了民法上的脅迫行為

《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脅迫是民事行為無效的事由【下列民事行為無效:…版…(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權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合同法》第52條規定脅迫+損害國家利益是合同無效的事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合同法》第54條規定脅迫是撤銷或變更合同的事由【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新法優於舊法,《合同法》相對於《民法通則》是新法,因此應當依據《合同法》的規定來認定脅迫所導致的法律後果:1、僅有脅迫,沒有損害國家利益,則受害方有權撤銷或變更合同;2、脅迫,並且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3、因脅迫而實施的處分行為等單方法律行為無效。

6. 關於脅迫的案件有哪些

受脅迫婚姻撤消案例
1999年5月,女青年王某在一飯店打工期間,與比她大4歲的印刷廠職工初某相識並相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了解後,王某認為兩人性格不合,遂提出終止戀愛關系。初某對此堅決反對,並多次揚言:王某如不與他結婚,就殺死她一家。懾於初某的淫威,2001年12月,王某違心與初某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在共同生活期間,初某常因生活瑣事對王某大打出手。隨著矛盾的加劇,王某決定通過法律手段解除這一痛苦的婚姻關系,並於今年6月訴至法院,請求依法撤銷與初某的婚姻關系。法院經調查認為,王某與初某結婚前,初某結婚前,初某確實存在威脅、恐嚇等言行。根據婚姻法的關規定,法院判決王某與初某的婚姻屬可撤銷婚姻,予以撤銷。評析: 可撤銷婚姻,是指婚姻雙方當事人一方採取暴力、威脅、恐嚇等手段,以給對方或對方的親友的人身自由、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違背自己的真實意願作出虛假的意思表示而與之結婚的行為。當事人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成立的婚姻,在結婚的要件上有欠缺。通過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行使撤銷權,使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婚姻關系失去法律效力。本案中,初某採用威脅的手段與王某結婚,王某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撤銷婚姻的申請,完全符合上述法律規定,法院依法撤銷這一婚姻的判決是正確的。應當指出的是,當事人自登記結婚之日起一年內,或者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未請求撤銷婚姻的,就不能以脅迫為由請求撤銷婚姻,而只能按離婚訴訟程序處理。法律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一條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名少女引誘脅迫一批女學生 多次賣淫
永嘉縣的陳某和金某兩個女伢兒,年紀輕輕不學好,竟組織一批女學生從事賣淫。等待她們的,將是在獄中虛度青春年華。4月24日,二人被檢察機關以組織賣淫罪向永嘉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2006年10月份,19歲的陳某、17歲的金某等人預謀組織女學生賣淫賺錢。隨後,陳某與黃某等人(另案處理)四處聯系嫖客,了解客源。當陳某發現從中有利可圖後,便物色呂某、吳某、鄭某、潘某等一批女學生,她們中小的只有14歲,大的也只有16歲。
陳某把她們帶到甌北鎮,對她們進行「人活在世上為了錢」的思想引誘,又用「你現在過去陪男的睡,如果你不去,我們幾個人都不好過」等語言來恐嚇她們從事賣淫。至當年12月份止,陳某、金某先後多次組織這批女學生在甌北一些酒店裡從事賣淫活動,然後從她們賣淫所得中抽利。
檢察機關認為,陳某、金某以引誘、強迫的手段組織多人多次賣淫,情節嚴重,應以組織賣淫罪追究刑事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舉、控告行為是否構成脅迫
————從申某訴郭某等撤銷權案談起
案情
某電子公司成立於1989年1月26日,其原名為某聯誼經營部,1989年11月,該聯誼經營部經工商登記變更名稱為華龍經營部,1994年該經營部又經工商登記變更名稱為某電子公司。原告申某曾任某電子公司董事長,也是該公司股東。被告郭某是該電子公司董事副經理。2002年11月18日,縣公安局以挪用資金罪將原告申某刑事拘留,同年11月21日,原告獲准取保候審。2002年12月16日原告與被告郭某簽訂備忘錄,備忘錄上有原、被告雙方及其律師簽字。同年12月18日,原告與被告郭某、申某簽定協議書,原告、二被告及其律師在協議書上簽字。同日,原告又出具承諾書。備忘錄、協議書、承諾書的主要內容為:(1)某電子公司(含下屬企業某冷氣工程安裝有限公司)的全部資產及債權債務由二被告享有和承擔。(2)二被告給予原告補償金80萬元。(3)因辦理電子公司成立登記的原章程中申某、古某、陳某均未出資,凡登記資料與本協議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協議為准。(4)電子公司在某鎮人民路某號的房產原辦證在原告及二被告三人名下有誤,原告配合二被告將房產變更為二被告或電子公司所有。
協議簽定後,二被告按其內容於2003年7月15日前將80萬元給付原告。2004年9月25日,某鎮人民路某號房屋所有權人登記為二被告,同年10月21日,該房屋土地使用權登記在二被告名下。2004年5月,某電子公司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同年6月17日,工商局批准對電子公司的注銷登記,同日,二被告設立了某電器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為二被告。
原告認為由於其與被告郭某經營意見分歧,郭某到公安局告他,他才被刑事拘留的。2002年12月18日的協議書是在其取保候審期間被告脅迫他簽訂的,該協議書使其喪失了在電子公司的股權和房屋產權。該協議是自己對法律無知的情況下,被脅迫的違心簽字,現電子公司已更名為某電器有限責任公司,故原告要求人民法院撤銷2002年12月18日雙方簽訂的協議書及相關協議,恢復其在某電器公司的股權及某鎮人民路某號的房屋產權。

經過審理調查,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沒有提供任何證據證明二被告對其實施了脅迫行為。原、被告在簽訂協議書、備忘錄時,原、被告雙方均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且意思表示真實,協議內容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故原告所述受脅迫事實理由不能成立。原告親自簽訂協議,且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原告在2002年12月18日就應當知道撤銷事實,而原告於2004年12月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已經超過一年的訴訟時效,原告的撤銷權已經消滅。據此,一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判決駁回了原告申某的訴訟請求。該案一審判決後,原、被告均服判息訴。

評析
撤銷權源於古羅馬法中的「廢罷訴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詐害債權的行為,得以通過訴訟程序予以撤銷的一種民事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撤銷權的構成須有兩個要件:(1)一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2)所簽訂的合同對意思表示不真實一方明顯不利,合同的履行會給其造成損失。
本案中,申某陳述郭某向公安局進行檢舉、控告,公安局將其刑事拘留後取保候審,取保候審期間,政治地位極不平等,對法律無知,加之郭某等人揚言若不簽協議,還要將他弄去坐牢,所以他才違心的簽字,其行為是受到了郭某、申某的脅迫才做出的,應當予以撤銷。
必須明確,公民的檢舉、控告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對於公民的檢舉、控告由國家相關機關負責處理,公民行使檢舉、控告權不能形成構成脅迫的事實,且取保候審沒有對犯罪嫌疑人的民事權利進行限制。申某在簽訂協議時,委託了律師到場並在協議書上簽字,所以申某陳述其受脅迫的事實不能成立。
申某在2002年12月18日就應當知道撤銷事實,其於2004年12月才向人民法院起訴,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申某提起訴訟時距其應當知道撤銷事由時已經超過一年,故其撤銷權已經消滅。
因此,一審法院作出的駁回原告申某的判決是正確合法的。
綜上所述,脅迫行為是屬於非正當的行為,其採取的是非法的手段對他人進行要挾,顯然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而檢舉、控告行為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合法行為。從二者的合法性相比較就可以看出,檢舉、控告行為不屬於脅迫行為。如果對方當事人因為怕受到檢舉、控告,擔心失去自己的非法利益,因而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這樣的意思表示也是其真實意思表示,不屬於法律規定的撤銷范圍。

7. 民法總則欺詐和脅迫的規定是什麼

一、民法總則欺詐和脅迫的規定是什麼?
民法總則欺詐和脅迫的規定是:《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二、民法總則規定的民事權利有哪些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第一百一十四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一百一十五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一百一十七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第一百一十八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
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第一百一十九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第一百二十三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民法總則中規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的欺詐、隱瞞或者脅迫的手段要求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這種情況一旦被查清或者被他人舉報當事人都有權利要求法院撤銷當次宣判結果,或者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要求人民法院撤銷判決結果,如果對於結果不滿意可以申請二次申訴。
延伸閱讀: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個體工商戶可否有字型大小?
榮譽權在民法總則中是指什麼?

8. 法院如何認定被脅迫

法律分析:認定脅迫行為應具備以下要件:1、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2、脅迫人實施了脅迫行為3、被脅迫人因脅迫而訂立了合同4、脅迫行為是非法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9. 法院如何斷定脅迫協議

受脅迫訂立的合同性質如何認定

因欺詐、脅迫訂立的合同應分為兩類,一類是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應作為無效合同,另一類是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並沒有損害國家利益,只是損害了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對這類合同應按可撤銷合同處理。將其按可撤銷合同處理。

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

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實施某種欺詐他人的行為,並使他人陷入錯誤而訂立合同。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這是對欺詐所作出的准確定義。

欺詐的構成要件如下:

第一,欺詐方具有欺詐的故意。所謂欺詐的故意,是指欺詐的一方明知自己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且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可見,欺詐方實際上是有惡意的。欺詐方告知虛假情況,不論是否使自己或第三人牟利,不妨礙惡意的構成。如果欺詐者意識到自己的欺詐行為會使自己或第三人牟利、使對方當事人遭受損害而惡意為之,則可認為欺詐者具有主觀惡意性。

如果一方向他方陳述某種事實時,對於其陳述的事實的真偽性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仍向他人作出陳述,以至於因陳述事實的虛偽性而導致他方陷入錯誤(例如某人不能確定其出售的商品具有某種功能而向他人吹噓該產品具有該種功能),這種情況也可認為陳述的一方具有欺詐的故意,因為陳述人不能判定其陳述的事實是否真實也就不能告訴他人該事實是真實的。在陳述時,他應當知道該事實若屬虛假,會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而陳述人卻以真實的事實向他人陳述,顯然可認定陳述人具有欺詐他人的故意。

第二,欺詐方實施欺詐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方將其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在實踐中大都表現為故意陳述虛偽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行為。所謂故意告知虛假情況,也就是指虛偽陳述,如將贗品說成真跡,將質量低劣的產品說成優質產品。所謂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向他方如實告知某種真實的情況而故意不告知。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應當如實地向對方告知產品的使用方法、性能、隱蔽瑕疵等重要情況,這是當事人應承擔的附隨義務,違反此種義務,有可能構成欺詐行為。

一方在訂約時明知自己沒有履行能力而仍然與對方訂立合同,是否都構成欺詐,值得探討。一般對此應該區分兩種情況:(1)當事人在訂約後根本不準備履行合同,或者沒有為履行合同做任何准備工作,甚至將訂立合同作為騙取定金、預付款和貨款的手段,此種情況應作為典型的欺詐來處理。(2)在訂約時雖無履約能力,但當事人在訂約時並沒有隱瞞其無實際履約能力的事實或在訂約後積極為合同的履行做各種准備,且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認定其在履行期限到來時能夠履行合同,則不能按欺詐處理。因為訂約時無實際履約能力並不等於履約時無實際履約能力,從訂約至履行期限到來的這一段時間,當事人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獲得履行能力。關鍵在於確定當事人主觀上是准備履約,還是從訂約時起就准備欺詐他人。即使在訂約後不能履約,對方也可以根據默示違約的規定要求不能履約的一方提供履約擔保,並暫時終止合同的履行。如果將凡是無履約能力的情況都作為欺詐處理,既不符合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和意志,也不利於鼓勵交易。第三,被欺詐的一方因欺詐而陷入錯誤。在欺詐的情況下,被欺詐人因欺詐陷入了錯誤的認識。這里應注意兩點:(1)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系;如果與合同內容並無聯系,不能認為欺詐行為與認識錯誤之間有因果聯系。(2)受害人基於虛假的情況而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例如因誤信對方的假葯宣傳而將假葯當成了真葯。這種錯誤並不是因為被欺詐人自己的過失造成的,而是因受欺詐的結果。如果欺詐人實施欺詐行為以後,受欺詐人未陷入錯誤或者發生的錯誤內容並不是欺詐造成的,則不構成欺詐。

第四,被欺詐人因錯誤而作出了意思表示。被欺詐人在因欺詐發生了錯誤認識以後,基於錯誤的認識作出了意思表示並訂立了合同,這就表明欺詐行為與受害人的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如果被欺詐人雖因欺詐行為陷入錯誤,但並未作出意思表示,則不能認為構成欺詐。

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

所謂脅迫是以將來要發生的損害或以直接施加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產生恐懼並因此而訂立合同。可見脅迫行為包括兩種情況:

(1)以將要發生的損害相威脅。所謂將要發生的損害是指涉及生命、身體、財產、名譽、自由、健康、信用等方面的損害,例如以將要謀害對方相威脅,或以將要告發對方私生活中不軌行為相威脅,迫使對方訂約。損害既可以是危及受脅迫者本人,也可以危及受脅迫者的家庭成員、親屬朋友等。當然,將來發生的損害必須是受脅迫者可以相信將要發生的情況,並足以使受脅迫者感到恐怖、害怕。如果一方所進行的將要造成損害的威脅是毫無根據、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受脅迫者根本不相信,也就不會使受脅迫者感到恐怖,從而不構成脅迫。但只要有受脅迫者在當時情況下相信損害將要發生,就可以構成脅迫。

(2)脅迫者以直接面臨的損害相威脅。也就是說脅迫者通過實施某種不法行為,形成對對方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損害或財產的損害,而迫使對方訂立合同,如對對方施加暴力(毆打、肉體折磨、拘禁等),或散布謠言、毀人名譽、毀損房屋等。

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應符合以下幾個要件:

第一,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所謂脅迫的故意,首先是指脅迫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造成受脅迫者心理上的恐怖而故意進行威脅;其次,脅迫者希望通過脅迫行為使受脅迫者作出某種意思表示。一般來說,脅迫的故意並不包括脅迫者希望通過脅迫行為使自己獲得某種利益,牟利只是其動機問題。正是因為脅迫者具有脅迫的故意,因此其過錯程度是較大的。

第二,脅迫者實施了脅迫行為。如前所述,脅迫行為包括以將要發生的損害相威脅或直接施加損害威脅他人。脅迫者既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造成損害相威脅,也可以給法人造成損害進行要挾。脅迫並不一定以危害是否重大為要件,只要一方所表示施加的危害或者正在施加的危害足以使對方感到恐懼,就可以構成脅迫行為。需要指出的是,因脅迫行為是針對特定的當事人實施的,所以確定脅迫行為是否構成,應當以特定的受害人而不是一般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否感到恐懼為標准來加以判斷。即使一般人不感到恐懼,而受害人感到恐懼,亦可構成脅迫。

脅迫行為通常是在合同訂立時為強制對方訂立合同而實施的。在合同訂立以後,一方以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變更或解除合同也可構成脅迫。如果脅迫的目的並不在於迫使對方訂立合同,則此種行為將構成侵權或其他非法行為,而不產生脅迫訂立合同的問題。

第三,受脅迫者因脅迫而訂立了合同。也就是說由於一方實施脅迫行為使另一方心理上產生恐懼,即因為面臨損害或將要面臨損害,而產生一種恐怖和懼怕心理,在此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受脅迫人被迫訂立了合同。由於受脅迫人是在受到恐嚇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因此其意思表示是不真實的。不過,如果脅迫一方的脅迫行為並未使被脅迫人產生恐懼或者即使產生了恐懼,但沒有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則不能認為脅迫行為與被脅迫人的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存在。

第四,脅迫行為是非法的。脅迫行為給對方施加了一種強制和威脅,這種威脅必須是非法的、沒有法律依據的。如果一方有合法的根據對另一方施加某種壓力,則不構成脅迫。另外,合同訂立以後,一方拒不履行合同,另一方以將要提起訴訟等合法手段向對方施加壓力,要求其履行合同,也不構成脅迫。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經濟法博士參考書目 發布:2025-05-22 03:17:58 瀏覽:165
一級法官級別 發布:2025-05-22 03:09:01 瀏覽:32
233注會經濟法答案2020 發布:2025-05-22 03:03:22 瀏覽:728
司法警察前景 發布:2025-05-22 02:57:46 瀏覽:380
福建省公交處罰條例 發布:2025-05-22 02:50:33 瀏覽:549
論述合同法主要內容 發布:2025-05-22 02:21:56 瀏覽:848
初級會計中經濟法知識點 發布:2025-05-22 02:21:48 瀏覽:811
道德與道理的作文 發布:2025-05-22 02:21:47 瀏覽:761
快遞條例正式實施 發布:2025-05-22 02:18:15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