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奶嘴法官
⑴ 台灣法庭的審判長、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是什麼意
一、在獨任審判中,法官就是審判長。如果審判長要調查的事項是在其他法院管轄區域內,則可專能囑屬托該管轄法院代為調查,此時該調查法官就是『受託法官』,因為受審判長之託嘛。
二、在合議審判中,審判長為准備審判起見,通常會先指定法官進行准備程序,此時受指定進行准備程序的法官就是『受命法官』,在實務上受命法官也就是本案的調查法官。
三、在合議審判中,除審判長外及受命法官外,還有其他的法官在(高等法院三人組合議、最高法院五人組合議),這些非審判長及非受命法官的法官就是陪席法官,因為在實務上陪席案件並非他們自己的案件(他們有自己的受命案件),而且也不參與准備程序,對案件也不了解,所以陪席法官對陪席案件大都僅是因為行政事務上的分配而不得不來,所以在法庭上常可以看到陪席法官在法台上打瞌睡。
⑵ 台灣地檢署是什麼機構
台灣司法制度簡介 司法制度從概念上講是一個國家的司法權、民眾的訴訟權和結合二者的正當程序原則共同構成的結合體。可是,人們在談及司法制度的時候往往側重司法權,我在這里也是如此。 就審判權而言,世界上有一元制、二元制和多元制之別,台灣實行的是三元審判體系,法院分為普通法院(民刑事)、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從1949年開始,國民黨將過去在大陸實行的司法制度搬遷到台灣,這些制度在十年訓政時期有過一些調整,但大體上沿襲了北洋政府甚至是晚清的司法制度。公務員懲戒是在1947年憲法中才獨立出來。此外,台灣還有軍事審判,但這一制度的憲法根據並不是很清楚,僅僅是根據憲法中的「非現役軍人不受軍事審判」一規定而得出。軍事審判權並不劃歸司法權,而是歸入總統統帥權體系,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否參照了美國不得而知。如果這樣將軍事審判加進的話,審判體系就有了四種。 法官的保障也是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方面。對法官的保障,除了在憲法第80、81條對職務及身份獨立加以規定以外,法院組織法和一些條例也規定並強化了對法官的保障。憲法上的「終身保障」制度一開始被解釋為「至死方休」。後來人們提出了質疑,這一制度也作了調整,於是就有了七十歲不辦案可照拿全薪的「優遇制度」。 台灣的憲法解釋制度也很復雜。由於中國早期是將整套的西方法律移植過來的,故必須有少數專家對法律作出解釋,形成中國特有的解釋制度。台灣現行的解釋體制基本上沿襲了以前司法院的特色,不過是由司法院特設大法官組成的大法官會議而不是由最高法院行使。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任期九年。大法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傑出的普通法官,一是有聲望的教授學者。解釋分憲法解釋和對法令的統一解釋兩種。 台灣的大法官解釋權在法律文字沒有改動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功能上的變化。在法律頒行之初,由於上面談到的原因,大法官會議不但有對憲法的解釋權,還有對法令作出統一解釋的權力。但後來隨著審判實踐的發展,大法官會議很少再對法令做統一解釋了(在1994年以來,只做了兩次),只做憲法解釋了。而且,憲法解釋也發生了變化,由抽象咨詢,這很類似此地的批復,變成具體憲法爭議的仲裁者。最高部門之間的爭議會提交到司法院,後來人民也能向司法院聲請解釋。1980年代大法官對終局裁判適用的法令若認定違憲,即可給予特別救濟,於是台灣就有了違憲審查。 審級方面,民刑事法院是三級三審,行政法院是一級一審。行政法院基本上是和法國一 樣獨立的審判體系,但從隸屬關繫上看又類似奧地利,因其隸屬司法體系,而非象法國那樣隸屬行政體系。明年將正式調整為二級二審。公務員懲戒實行一級一審,一定職等以上公務員的懲戒,須由監察院移送到司法部門。但不是以法院的形式,而是以會議的形式作出裁定。大法官已宣告了此一組織方式違憲。這樣在台灣,故未來公務員懲戒也將更司法化。 在司法行政方面,司法院在國外罕見。憲法規定司法院掌理民刑事。於是在司法院是法院還是行憲前的司法行政院的問題上一直存有爭議。但在行憲後,司法行政的的建制更加奇怪了。行政院下設司法行政部,該部掌管高等法院極其以下的各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司法院只管理終審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且司法院實行首長負責制。 在1970年代末,由於政治改革的推動,司法體制也有了變化,所有法院都改歸司法院,司法行政部該稱法務部,掌管檢察體系同時是行政院的法律顧問,不再掌管高等法院以下的法院了。此外,司法院還為自己解釋出一個法案提案權,這樣司法院就有了一個政策主導權。
⑶ 台灣監察院和司法院的職責分別是什麼
監察院職權
* 收受人民書狀 * 調查 * 糾正 * 彈劾 * 糾舉 * 巡察 * 監試
* 審計 *受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 * 公職人員利益沖突迴避案件
依照憲法增修條文第七條第一項規定,監察院為國家最高 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依憲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監行政院及其有關部會,促其注意改善。又憲法第九十五條規定,監察院為行使監察權,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會,調閱其所發布之命令及各種有關文件。監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監察院為行使監察職權,得由監察委員持監察證或派員持調查證,赴各機關部隊公私團體,調查檔案冊籍及其他有關文件,各該機關部隊或團體主管人員及其他關系人員不得拒絕。依監察法第三條規定,監察委員得分區巡迴監察;第四條規定,監察院及監察委員得收受人民書狀。依監試法第一條規定,政府舉行考試時,除檢核外,均由考試院考選機關,分請監察院或監察委員行署 派員監試。又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規定,監察院並依法受理公職人員財產之申報。
依上所述,監察院具有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並得提出糾正案,以及收受人民書狀、巡迴監察、調查、監試、受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等職權。以上各項職權之行使,始於調查,終於提出糾正案或彈劾、糾舉。監察委員行使調查權,除自動調查外,其主要來源即是人民書狀。監察院收受人民書狀後,由監察院業務處第二組簽注意見,送呈值日委員核批。其經核批調查者,由監察院依簽定席次,輪派監察委員調查並提出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屬於糾正案性質者,由各有關委員會處理;屬於彈劾案或糾舉案性質者,應交付審查,由全體監察委員按序輪流擔任審查委員;經審查成立者,移付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或送交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 或上級長官處理。
司法院掌理 解釋權、 審判權、 懲戒權 及 司法行政權。
[解 釋 權]
司法院解釋憲法及 統一解釋法律命令,由大法官掌理,以會議方式行之,會議主席由司法院院長擔任。
[審 判 權]
政黨違憲解散案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
民事、刑事訴訟:
設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地方法院及其分院掌理,原則采三級三審,例外采三級二審制,以第一、二審為事實審,第三審為法律審。
行政訴訟:
設最高行政法院及高等行政法院掌理,采二級二審,以第一審為事實審,第二審為法律審。
法官為終身職,超出黨派,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懲 戒 權]
公務員懲戒,設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掌理,懲戒案件一經議決,即行確定,但有法定再審議之事由時得聲請或移請再審議,以資救濟。
[司法行政權]
由司法院院長、副院長,督同秘書長、副秘書長及各廳、處長,行使司法行政權,監督所屬各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並謀求司法制度之健全、司法業務績效提升、司法工作條件充實與裁判品質之提高。
⑷ 台灣言情小說,女主是法官,男主是檢察官
名稱:青鸞txt下載
小說分類:現代言情
小說作者:水痕花信作品集
小說進度:TXT
版權來源:
小說大小:212KB
小說格式:TXT小說
⑸ 陪審法官與執行法官有什麼區別
完全是兩個性質,陪審法官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的審判員,當然審判員也有可能擔任主審法官,審判員全程參與案件的審理過程!
執行法官是指案件審理終結後,對生效的判決進行執行的法官!
⑹ 台灣所謂的政府機構構成
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這是1947年憲法,當時在中國大陸比較能夠體現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原理。當然台灣的憲法也沒有這么簡單,其中一部分一部分非常復雜,這只是把大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
⑺ 什麼是恐龍法官
恐龍法官---------目前無人解釋。
⑻ 根據法官法2019版關於法院院長任職資格規定之評析有介紹
摘要 你好呀!《法官法(2019)》對法院院長任職條件的規定則屬於一個階段性推進,但是研究發現:"法律專業知識"的內涵不明,難以避免"法盲"法院院長的出現;法院院長職位的任職最低年齡規定缺失,無法杜絕"奶嘴院長"的出現;所需"法律職業經歷"的最低年限不明,難以確保法院院長人選真正具備履職所需的法治思維;尚存在一些有待繼續完善之處。期待著有關法院院長任職條件的規定能夠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推進和司法改革的深入進一步完善。
⑼ 使徒行者裡面的法官
法系的國家中法官的角色不盡相同,但要求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或制肘、剛正無私地根據法律判案。日本國的法官稱為判事,台灣的法官以前稱為推事,後來改為法官。
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二條明文規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
在民事訴訟審判中法官應當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的,依法行使國家民事訴訟審判權的審判人員,而且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應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干擾。法官應當是獨立的、中立的享有法定的裁判權,具有當然的裁判權威的第三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也規定了法官的權利和義務,法官依法履行職責,並受法律保護。法官必須忠實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