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倫堡法官
㈠ 為什麼鄧尼茨在紐倫堡審判中只判了十年
卡爾·鄧尼茨元帥。曾任德國總統、國防軍最高統帥、海軍元帥。二戰中他發明了「狼群戰術」,讓盟軍損失了2491艘艦船。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在死前留下了一份政治遺囑任命鄧尼茨為德意志帝國總統和國防軍最高統帥。紐倫堡審判,鄧尼茨被判處10年監禁。1956年鄧尼茨被釋放。出獄後,繼續宣傳納粹及復仇主義。1980年12月,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是德國二戰時期的27名元帥中最後一個去世的。
由於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鄧尼茨曾經命令潛艇消滅倖存者(主要是禁止救援倖存者),因此法庭無法採信英國檢查機關的指控,遂忽視對鄧尼茨違反人道罪發動潛艇戰的指控,最後是以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判了鄧尼茨10年徒刑。
㈡ 紐倫堡審判的罪行條款
美國軍事法庭在紐倫堡城對在納粹德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機構與組織中身居要職的177名被告進行了12項後續審判,即:
1醫生審判(針對在戰俘和集中營囚犯身上做醫學試驗)。
2米爾希審判(針對E·米爾希元帥)。
3法官審判(針對利用法律迫害猶太人和納粹黨反對派的高級司法官員)。
4波爾審判(針對黨衛軍集中營管理機構的領導人H·von·波爾)。
5弗里克審判(針對大量使用外國強制性勞工的F·弗里克總裁和他的康采恩)。
6法本公司審判(針對法本公司在佔領區的活動)。
7殺害人質審判(針對在東南歐反游擊戰中殺害人質的將軍)。
8種族和移民局審判(針對黨衛軍的種族計劃)。
9黨衛軍特別行動部隊審判(針對奧倫多爾夫及其他特別行動部隊的指揮官)。
10克虜伯審判(針對克虜伯康采恩及其領導人)。
11威廉大街審判(針對外交部高級官員及幾個政府部長的破壞和平罪)。
12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針對最高統帥部的高級軍官)。後續審判判處24人死刑(其中12人被執行),釋放35人,其餘被判有期徒刑。但到1956年即全部被釋放。 紐倫堡審判根據下述4條罪行起訴和定罪:
①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戰爭罪。
②參與實施戰爭的共同計劃罪。以上兩條罪行合起來被稱為破壞和平罪。
③戰爭罪(指違反戰爭法規或戰爭慣例)。
④違反人道罪(指對平民的屠殺、滅絕和奴役等)。紐倫堡審判為以後對破壞和平罪的審判奠定了基礎,標志著國際法的重大發展。
㈢ 紐倫堡審判中律師和檢察官的名單
紐倫堡本是德國東部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但1945 年在那裡進行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審判,使紐倫堡變得名聞暇邇。為履行1945 年8 月8 日倫敦協定和該協定所附的法庭條例,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國大法官走進德國紐倫堡法院第600號審判廳,舉世矚目的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法庭———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在這里開庭了。
21名同盟國認定的主要戰爭罪犯被推上了歷史的審判台,其中包括前納粹元帥赫爾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魯道夫•赫斯、納粹外長里賓特洛甫等。美國首席大法官傑克遜首先宣讀總起訴書,羅列了法西斯滅絕人性的罪行,而狡猾的納粹分子則想方設法為自己開脫罪責,並使盡各種花招,企圖通過非常規手段逃出這次正義的終極判決。同時主審判長美國人赫魯特、檢查官羅森上校和德國司法部長亞林克三人因觀點不同展開激烈的爭論
㈣ 紐倫堡審判共審判了多少人
1945年10月18日,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次審判在柏林舉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國紐倫堡城。經過216次開庭,於1946年10月1日結束。法庭對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處以下12人絞刑:
赫爾曼•威廉·戈林,納粹政權第2號人物,航空總監,普魯士總理,陸軍將軍,德國4年計劃全權執行人,「帝國元帥」,希特勒「全權繼承人」。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德國外交部長。
威廉•凱特爾,德國陸軍將領,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長官。
恩斯特•卡爾滕布隆納,德國保安總局局長。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納粹思想家」,納粹刊物主編,德國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長。
漢斯•弗蘭克,納粹黨法律事務全國領導人,波蘭佔領區總督。
威廉•弗利克,內政部長,內閣國防委員會成員,駐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保護長官」。
朱利葉斯•斯特雷切,反猶刊物《前鋒報》主編。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國防處處長,作戰處處長。
弗里茨•紹克爾,沖鋒隊和黨衛軍將軍,勞工事務全權負責人。
賽伊斯•英誇特,駐奧地利總督,德國駐荷蘭佔領區長官。
馬丁•鮑曼,希特勒秘書。
判處以下3人無期徒刑:
魯道夫•沃爾特·理查德·赫斯,國防委員會成員,納粹黨書記處負責人,希特勒第二繼承人。
埃里希•雷德爾,海軍總司令,國防委員會成員,海軍名義總監。
瓦爾特•馮克,政府新聞總署和宣傳部負責人,德國經濟部長,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負責人,德國國家銀行總裁。
判處以下2人20年徒刑:
巴爾杜•馮·席臘赫,全德青年領導人,駐維也納總督。
阿爾伯特•施佩爾,軍備、軍需及軍火部部長。
判處以下1人15年徒刑: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不管部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駐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長官」。
判處以下1人10年徒刑:
卡爾•鄧尼茨,潛水艇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
以下3人被宣判無罪,予以釋放:
弗蘭茨•巴本,德國總理,內閣副總理,駐奧地利、土耳其使節。
耶馬爾•沙赫特,國家銀行總裁,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成員。
漢斯•弗里切,宣傳部國內新聞司司長。
以下各組織被宣判為犯罪組織:
德國政治領袖集團;
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務處;
黨衛隊。
以下各被告組織未被宣判為犯罪組織:
德國內閣;
納粹黨沖鋒隊;
參謀部;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宣判完畢,庭長說明,凡有上訴者,可在4天之內向管制委員會呈交「寬恕請求書」 。
之後,庭長又宣布了蘇聯法官的不同意見。蘇聯法官、司法少將特尼基欽科認為,不宣告德國內閣、參謀本部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為犯罪組織,判處被告赫斯無期徒刑,宣告被告巴本、沙赫特、弗里切無罪而予以釋放都是不正確的,沒有根據的。蘇聯法官在長達30頁的意見書中詳盡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㈤ 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的法庭審判
1945年10月18日,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次審判在柏林舉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國紐倫堡城。經過216次開庭,於1946年10月1日結束。法庭對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H.戈林、M.博爾曼、H.弗蘭克、W.弗里克、A.約德爾、E.卡爾滕布龍納、W.凱特爾、J.von里賓特洛甫、A.羅森貝格、F.紹克爾、A.賽斯-英誇特、J.施特賴歇爾等12人被處絞刑。其中10人被執行(戈林刑前自殺,博爾曼被缺席審判)。W.馮克、R.赫斯、E.雷德爾等3人被判無期徒刑,B.von希拉赫、A.施佩爾、K.鄧尼茨、K.F.von紐賴特等4人被判10~20年徒刑,H.弗里切、F.von巴本、H.G.H.沙赫特等3人被釋放。
在被起訴的組織和團體中,黨衛軍、特別勤務隊和蓋世太保以及納粹黨元首兵團被宣布為犯罪組織。 美國軍事法庭在紐倫堡城對在納粹德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機構與組織中身居要職的177名被告進行了12項後續審判,即:①醫生審判(針對在戰俘和集中營囚犯身上做醫學試驗)。②米爾希審判(針對E.米爾希元帥)。③法官審判(針對利用法律迫害猶太人和納粹黨反對派的高級司法官員)。④波爾審判(針對黨衛軍集中營管理機構的領導人H.von波爾)。⑤弗里克審判(針對大量使用外國強制性勞工的F.弗里克總裁和他的康采恩)。⑥法該公司審判(針對法該公司在佔領區的活動)。⑦殺害人質審判(針對在東南歐反游擊戰中殺害人質的將軍)。⑧種族和移民局審判(針對黨衛軍的種族計劃)。⑨黨衛軍特別行動部隊審判(針對奧倫多爾夫及其他特別行動部隊的指揮官)。⑩克虜伯審判(針對克虜伯康采恩及其領導人)。11威廉大街審判(針對外交部高級官員及幾個政府部長的破壞和平罪)。12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針對最高統帥部的高級軍官)。後續審判判處24人死刑(其中12人被執行),釋放35人,其餘被判有期徒刑。但到1956年即全部被釋放。
紐倫堡審判根據下述4條罪行起訴和定罪:①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戰爭罪。②參與實施戰爭的共同計劃罪。以上兩條罪行合起來被稱為破壞和平罪。③戰爭罪(指違反戰爭法規或戰爭慣例)。④違反人道罪(指對平民的屠殺、滅絕和奴役等)。紐倫堡審判為以後對破壞和平罪的審判奠定了基礎,標志著國際法的重大發展。
2005年,我立足於當年審判赫爾曼·戈林、魯道夫·赫斯的紐倫堡正義宮審判大廳,聆聽當年二位為自己的辯護錄音:「我們像奉公守法的郵差一樣,只是盡力做好各自的工作……」
㈥ 二戰紐倫堡國際法庭被處以絞刑的德系華人張俊
歷史上紐倫堡軍事法庭審判嘸這號人物,其中第一輪審判並執行死刑的有:
赫爾曼·戈林:第三帝國空軍總司令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第三帝國外交部長
威廉·凱特爾:德軍最高統帥部總長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奧地利黨衛隊領袖,奧地利公安國務秘書,第二任德國中央保安總局局長(前任為著名的黨衛隊頭子之一的萊因哈德·海德里希,被暗殺)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納粹黨黨內的思想領袖,納粹黨最早的成員之一
漢斯·法郎克:納粹黨御用訴訟律師,納粹黨領導人之一
威廉·弗利克:第三帝國的內政部長
弗里茨·紹克爾:圖林根地區長官、全德意志勞動力調配全權總代表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為威廉·凱特爾的副手,負責制定二戰德國許多軍事行動。在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判為戰犯,處以絞刑而死;卻在行刑六年後,被撤銷了於紐倫堡被指控的主要罪行,宣判無罪
尤利烏斯·施特萊歇爾:納粹頭目之一,反猶刊物《先鋒報》主編
阿圖爾·賽斯-英誇特:奧地利納粹黨代表人物,一戰期間加入奧匈帝國部隊作戰並負傷,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末代總理,在其僅五天任期內完成德奧合並,並成為德國東部邊疆區(即奧地利)總督。二戰期間歷任波蘭南部行政長官、波蘭副總督、荷蘭總督。在希特勒的政治遺囑中更被委任為德國外交部長(未到任)
馬丁·鮑曼:希特勒私人秘書,二戰末期納粹實權二號人物,法庭上缺席審判判決絞刑
判決後,諸多人上訴要求將絞刑改為槍決(如戈林),或者減刑(鄧尼茨、施佩爾等人),最有意思的是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要求將終身監禁改為死刑,以上等人的上訴均駁回並維持一審原判。
後續審判:
美國軍事法庭在紐倫堡城對在納粹德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機構與組織中身居要職的177名被告進行了12項後續審判,即:
1、醫生審判(針對在戰俘和集中營囚犯身上做醫學試驗)。
2、米爾希審判(針對E.米爾希元帥)。
3、法官審判(針對利用法律迫害猶太人和納粹黨反對派的高級司法官員)。
4、波爾審判(針對黨衛軍集中營管理機構的領導人H.von波爾)。
5、弗里克審判(針對大量使用外國強制性勞工的F.弗里克總裁和他的康采恩)。
6、法該公司審判(針對法該公司在佔領區的活動)。
7、殺害人質審判(針對在東南歐反游擊戰中殺害人質的將軍)。
8、種族和移民局審判(針對黨衛軍的種族計劃)。
9、黨衛軍特別行動部隊審判(針對奧倫多爾夫及其他特別行動部隊的指揮官)。
10、克虜伯審判(針對克虜伯康采恩及其領導人)。
11、威廉大街審判(針對外交部高級官員及幾個政府部長的破壞和平罪)。
12、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針對最高統帥部的高級軍官)。後續審判判處24人死刑(其中12人被執行),釋放35人,其餘被判有期徒刑。但到1956年即全部被釋放。
紐倫堡審判根據下述4條罪行起訴和定罪:
①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戰爭罪。
②參與實施戰爭的共同計劃罪。以上兩條罪行合起來被稱為破壞和平罪。
③戰爭罪(指違反戰爭法規或戰爭慣例)。
④違反人道罪(指對平民的屠殺、滅絕和奴役等)。紐倫堡審判為以後對破壞和平罪的審判奠定了基礎,標志著國際法的重大發展。
至於張俊,納粹德國還真嘸見過有什麽德籍華人在納粹黨有足夠實權、地位和惡性能被送到紐倫堡法庭審判的。
其他可能是樓主被網路上的穿越小說誤導(如起點網的《我的元首》,不過這小說最後以德國勝利結局)。
㈦ 二戰後期紐倫堡審判的審判長是誰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羅伯特·傑克遜
㈧ 紐倫堡審判與東京審判有什麼差異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1946年1月19日,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部根據1945年12月16—26的莫斯科會議規定,發表了特別通告,設置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同時頒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其內容與英、美、蘇、法4國在倫敦簽署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基本相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菲律賓各1名法官組成,共11名;11國又各派檢察官1人。澳大利亞法官 W. F. 韋布任庭長,美國律師J.基南任檢察長。中國委派法學家梅汝璈為法官。由11國檢察官組成的委員會於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拆書。被告28人,除松岡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外,實際受審25人。起訴書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審訊自1946年5月3日開始。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處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絞刑,木戶幸一等16人判處無期徒刑,東鄉茂德判處20年徒刑 ,重光葵判處7年徒刑 。7人絞刑於1948年12月23日在東京巢鴨監獄執行。絞刑於1948年12月22日執行。自1950年起美國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將判刑的首要戰犯陸續釋放出獄。這次審判並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意志。但確認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的重大發展。
有以下論定:1日軍入侵並佔領南京是事先預謀的 2:在日軍佔領後六個星期內,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2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還沒有將被日軍燒棄了的屍體,投入到長江,或以其他方法處分的人們,計算在內 3日軍在佔領南京期間對南京進行了 強奸 搶劫 焚毀房屋等罪行
紐倫堡本是德國東部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但1945 年在那裡進行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審判,使紐倫堡變得名聞暇邇。為履行1945 年8 月8 日倫敦協定和該協定所附的法庭條例,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國大法官走進德國紐倫堡法院第600號審判廳,舉世矚目的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法庭———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在這里開庭了。
21名同盟國認定的主要戰爭罪犯被推上了歷史的審判台,其中包括前納粹元帥赫爾曼
㈨ 紐倫堡審判中有中國法官或代表嗎
沒有。紐倫堡審判的是德國戰犯。中國沒有參與歐洲戰場,也就沒參與紐倫堡審判。但是有一個中國記者全程親歷了紐倫堡審判。他就是蕭乾。
㈩ 參加審判德國紐倫堡審判、的國家有哪些、審判德國戰犯、是由蘇聯為主審判的嗎
紐倫堡大審判有4個法官,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
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四國政府在倫敦正式締結了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通過了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憲章共30條,對設置法庭的目的、任務及法庭的機構、管轄權等一系列問題作出明確規定。蘇、美、英、法四國簽署的《倫敦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進一步規定,由四國各指派一名法官和一名預備法官組成國際軍事法庭[1] ,對無法確定其具體犯罪地點的納粹德國首要戰犯進行統一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