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官與陪審團
1. 香港法院法官的宣判都是聽陪審員的,陪審員難道都是法律專業人士么。
陪審團的成員其實都是合資格的香港居民組成。
主要情況如下:
香港《陪審團專條例》屬第4條規定,每一個年齡在21—65歲之間,心智健全,沒有聾盲或其他殘疾並居住在香港有一定時間的善良公民,都有資格和責任擔任陪審員。同時,《陪審團條例》第5條又列出了53類人可免除擔任陪審員義務。
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條規定,在所有民事及刑事審訊中,陪審團一般由7人組成,如有需要,在特定情況下法庭可以要求陪審團由9人組成。根據某一案件的需要組成的陪審團只針對該特定案件進行審理,審理完畢或陪審團無法就該案的事實形成合法的裁判,法官也必須解散這一陪審團。即陪審團成員為一案一選,一案一任。
另外,關於你說的結果憑陪審團成員的個人看法和感受。。。這個當然不是。法院和法官會給陪審團適當的法律意見。。。
2. 香港法庭:陪審團和法官是的權力有什麼不同
香港因為以前來是英國殖民地源,所以採取的是英美發系的法律。
英美發系的審判特點是,陪審團定性實體方面的問題,例如是否有罪,以及犯罪的類型等;法官定性程序方面的問題,例如量刑,證據效力,訴訟時效等。
和英美發系相對的是大陸發系。
大陸發系的特點是,實體和程序的問題都由法院審判組織裁定。
審判組織有三種類型:
1 獨任制,指由一名審判員審判案件的組織形式。只適用基層法院審理簡易程序的案件。
2 合議制,由三至七人組成合議庭。(1)基層,中級法院審理一審案件,由審判員三名或審判員合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2)高級,最高法院審理一審案件,由審判員三至七人或審判員合人民陪審員共三至七人人組成。(3)中級以上法院審理上訴和抗訴案件,由審判員三至五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3. 在香港,高等法院中判決都是由陪審團決定的,那麼法官干什麼
陪審團審理的多為比較嚴重的刑事案件,普通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一般不適用陪審團。 法官主要維持法庭秩序,向陪審團解釋法律,量刑。
4. 香港陪審團和法官誰說了算
法律分析:在一國兩制政策下,香港法律體系屬於英美法系,陪審團成員多是沒有受過法律訓練的普通香港公民,只是是就事實問題進行認定(是否成立),法官則是根據陪審團認定的犯罪事實定罪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第八條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和習慣法,除同本法相抵觸或經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
5. 香港法庭都是陪審團做最後定罪的可是
香港陪審團不是普通老百姓,是所謂的「知名紳士」,一般邀請和案件有關的專業領域的並且和原被告沒有交集的知名人士,因此每個案件陪審團是不同的,賄賂風險和成本肯定比單單賄賂法官要大。
6. 香港和內地的陪審員制度有無區別如有,有何區別
有。陪審制度是國家審判機關吸收普通公民參加審理刑事、民事案件的一種制度。它旨在擴大司法民主、監督司法活動,保障司法公正。因此,陪審制度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發展。從世界范圍來看,陪審制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英美法國家的陪審團制,二是大陸法國家的參審制。由於兩大法系的法律文化、訴訟模式不同,這兩種形式的陪審制度所起的作用也就相差甚遠,耐人尋味。 陪審制度最早產生於古希臘城邦國家雅典的陪審法庭。其陪審官是從享有公民權的奴隸主和市民中抽簽產生,陪審法庭的判決由陪審官投票決定。現代意義上的陪審制度起源於英國。在中世紀時期,法蘭克王國出現了一種詢問宣誓證人的裁決方式。這種裁決方式隨著諾曼底人對英國的政府而傳入英國,公園1364年,亨利二世發布敕令,規定王室法院的巡迴法官在審理土地糾紛案件時,應該從當地的騎士和自由民中挑選12名知情人作證人,經宣誓後向法院提供證詞,作為法庭裁決的依據,這12名證人實際上就是陪審員。在12世紀後期,英國出現了大陪審團,在庭審前確定被告是否有犯罪嫌疑以及是否要向法院起訴。在13實際出現了小陪審團,在庭審中從事實方面去裁判被告是否有罪。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其法律制度基本上承襲了英國的法律制度,陪審制度也不例外。香港回歸後,根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香港維持其普通法制度不變,陪審制度也予以保留。因此陪審制度仍繼續在香港法院中沿用。經過一百多年的司法實踐,香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陪審團制度。(一) 陪審員的資格條件及陪審員名單的確定香港《陪審團條例》規定,凡年齡在21歲至65歲之間,精神健全而無失聰,失明或其他此類衰弱的情況,在香港居住而行為良好並有充分能力,且對在有關的法律程序進行時將予採用的語言所具有的知識,足以令他明白該等法律程序的香港居民均有義務擔任陪審員。除法例明文規定,不得豁免,否則將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法例明文規定免除陪審義務的人員一般是擔任公職的人或某些特殊職業的人員,如行政會的成員、立法會的議員、高級公務員、執業律師、注冊醫生、報社編輯及職員等。由於這些人員的職業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免除他們陪審義務的目的在於避免陪審影響其工作,從而影響公共利益。組成陪審團的前提之一是要先確立陪審員名單。陪審員名單的確立須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首先是確立陪審員的臨時名單。根據香港《陪審團條例》的規定,通常是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透過設立在入境事務處的陪審團辦公室,從向入境事務處提出申領身份證或旅遊證件的人員中選出符合陪審員資格的人,或者是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和人事登記處處長向有關方面索取信息資料,確定符合法定資格且又不屬於法定豁免人員的陪審人員的臨時名單。臨時名單確定之後,司法常務官向被確定人員發出通知,告知其人錄為陪審員人選。收到通知的人如果認為自己不符合陪審員的要求或條件或被免除陪審義務,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異議,由司法常務官作出裁定。司法常務官每隔一年的10月1日之前必須將陪審員臨時名單在報刊上公布,並給於相關人員對名單提出異議名單,並於次年的2月1日之前在政府憲報上公布,名單公布15天之後開始生效。(二) 陪審團的組成及使用范圍香港法例規定,在陪審團組成之前,應先成立陪審團小組。陪審團小組是在一定時期內候任具體個案陪審的組織。它由司法常務官以抽簽方式或其他隨機抽選方式,從公布的陪審員名單中選出陪審團小組成員,人數根據法官的指示確定。陪審團小組成員確定以後,司法常務官再根據法官指示將陪審團小組成員分成人數相等的若干小組,各組成員分別在法官指示的各段期間出任陪審員。對於具體個案的陪審團成員,則由司法常務官或法庭書記員在法庭上以公開方式從上述陪審小組成員中抽簽確定。陪審團成員確定之後隨即入座陪審席。但在這一過程中,原告和被告都有權對即將入座的陪審員提出反對,將其剔除陪審團。尤其是被告,法例賦予他至少可以反對5名陪審員入座而無需提供任何理由。可見,被告對陪審團的組成有較多的挑選機會。 根據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條的規定,參加個案審判的陪審團通常由7人組成,但如果需要,法庭也可以要由9人組成陪審團。如果在案件審訊過程中,陪審團去世或被依法解職,只要人數不減至5人以下,該陪審團仍然有效。如遇陪審員人數不足的情況,法庭可以應訴訟任何一方請求,從旁聽或其他可迅速就任的人士中選出足夠的適當人選加入陪審團,以補足陪審團的名額。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香港陪審團的組成有很大的隨機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司法民主,尤其是賦予原告和被告對陪審員的反對權,體現了陪審團組成的公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祈禱了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但使用陪審團會增加訴訟成本、降低訴訟效率,因此,香港陪審團的使用范圍非常有限。只有在高等法院原訴法庭審理重大刑事案件,如謀殺、搶劫、毒品等犯罪,以及死因研訊案件才適用陪審團審判,民事案件以及其他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都不適用陪審團審理。 (三) 陪審團的評議和判決 香港法例規定,陪審團在履行陪審指責前應宣誓或聲明,保證作出真實裁決,在整個審判過程中,陪審團都要認真聽取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當雙方作最後陳述後,陪審團根據法官提示的法律原則對事實進行評議,並作出裁決。陪審團在評議案件期間與外界隔離,以確保陪審團不受外界干擾,在一種自然、公正的心態下作出真實裁決。 案件經過評議以後,陪審團則按多數裁決規則對案件事實進行裁決。具體分為兩種情況:1.如果是7人陪審團,則須由不少於5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該陪審團因故減少為6人,則須由不少於5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減少為5人,則該陪審團的裁決必須是陪審員全體一致作出的。2.如果是9人陪審團,則須由不少於7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因故減少為8人,則須由不少於6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減少為6人或者7人,則由不少於5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陪審團人數減少為5人,則陪審團的裁決必須是全體陪審員一致作出的。 (四) 陪審員的職務保障香港法例規定,任何出任陪審員的人都可獲得法定津貼,以彌補其出任陪審期間的經濟損失。這一規定也有利於調動市民出任陪審員的積極性,為陪審制度的實行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此外,香港法例還規定,僱主不得歧視出任陪審員的雇員,不得因雇員曾經出任過陪審員或正在出任陪審員而解僱或威脅解僱該雇員。否則,可構成犯罪,可處罰款2.5萬港元及監禁3個月。任何出任陪審員的人也應當履行其法定職責。已經獲得出庭通知的陪審員如果缺席,或者雖已到場,但在傳喚時沒有出庭,或出庭後未經法官准許而退席的,如無正當理由都可處以藐視法庭罪。 我國內地的人民陪審制是在我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人民政權根據革命斗爭的需要,沿襲原蘇俄陪審模式而建立起來的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陪審模式。與香港陪審團制相比,內地陪審制的特點是:(一)陪審員產生的方式不同內地人民陪審員是經選舉產生的。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8條的規定,凡年滿23周歲,在內地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沒有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公民都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這種普選式雖體現了廣泛的民主性,但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實踐中常常流於形式。尤其是選舉出來的陪審員是以個人身份與法院的法官(審判員)組成合議庭的形式審理案件,而合議庭的組成都是由法院指定,沒有法定的組成程序,人為因素很多,從而影響了審判組織的客觀公正性,也影響了司法的公正。而香港陪審員的資格條件以及陪審員名單的確定均由法例明文規定。個案陪審團的產生也是由司法常務官在法庭上公開抽簽產生,法官無權指定。這種產生方式盡量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具有自然隨遇性,尤其是香港法例賦予訴訟雙方都有對陪審團成員的反對權,這樣產生的陪審團對訴訟雙方來說都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二)陪審員參加陪審形式和裁決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人民陪審員是以個人身份參加到以法官(審判員)為核心的審判組織中去,以個人名義審理、裁決案件,因而在訴訟中不存在一個獨立、統一的陪審實體。在這種陪審形式下,陪審員的權力和地位表面上與職業法官(審判員)一樣,即有權與職業法官共同支持庭審活動,對案件事實和法律使用有表決權。但在實踐中,由於內地曾一度奉行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在這種訴訟模式下,法官庭前活動的空間較大,如法官有權收集證據、詢問被告等,而法官的庭前活動往往決定著案件的裁決,庭審實際上成為一種形式,不過是將法官在收集證據過程中已形成的判斷重新演示而已。陪審員不參與庭前活動,又欠缺專業方面的訓練,在裁決時難免不遵從職業法官的意志,其表決權形同虛設。此外,合議庭在評議案件時,並不與外界隔離,在長期的訴訟過程中,陪審員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界干擾,從而影響裁決的公正性。 而香港陪審團是由一定數量的陪審員組成的,在訴訟中,陪審團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享有對案件事實的裁決權。法官只是開展訴訟程序的主持人,為陪審團提供法律服務,無權過問陪審團的裁決。當陪審團對案件事實作出有罪裁決之後,法官才可以依照此裁決而量刑。香港將定期和量刑分屬不同的人,二者之間形成一種制約,防止了法官的司法專權,也體現了司法民主。尤其是陪審團在評議案件時與外界隔離,使得陪審團成員不受外界干擾,盡可能在一種自然心態下,基於個人信念作出裁決,從而保障陪審團裁決的獨立、客觀和公正。 (三)適用陪審的范圍不同。 根據內地有關法律的規定,內地陪審使用的范圍較大,一審中應當合議審理的案件都必須實行陪審。大部分一審案件都實行陪審,實際上人力、物力和財力都不許可,加之存在上述弊端,內地陪審制日愈不被司法機關所重視而成為司法民主的裝飾品。 香港陪審團只適用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審理的刑事案件,適用范圍較狹小,但由於其機制比較健全、完善,故司法機關長期堅持,得到切實貫徹實施,因而成為香港司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制度,它在體現司法民主、維護司法公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 解釋下香港法律 為什麼TVB《真相》陪審團的權利比法官大
並不是說比法官權利大 電視畢竟是電視 好多導演 拍片子根本不懂法律!在香港,只有高等專法院原訟法庭和死屬因裁判法庭使用陪審團審理案件。這也只是為了實現一種 形式的正義而已。陪審團已經廣受詬病。
如果你感興趣 可以了解下 陪審制度的起源 及現行趨勢 ,好像老美還在用 英國已經不用了。。。
8. 像香港這樣的地方,法院判決案件的決定權是不是在陪審團,而不是法官呢
先區分兩個來概念,一個源叫定罪,一個叫量刑。
定罪,就是說XX到底算不算犯罪,犯罪了的話到底犯的什麼罪。量刑,是已經在定罪的基礎上,那麼到底要判多少年,罰不罰錢,罰多少。要不要剝奪政治權利,這個部分叫量刑。
簡言之,定罪是到底成不成立犯罪,量刑是到底該怎麼處罰
中國其實沒有法官,中國的法官其實叫做「審判員」
審判員可以定罪+量刑,這也就是我國的法律。也就是所謂的職權主義國家(國家依職權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責任)
香港屬於英美法系,英國,美國都是這樣,這種法系,定罪和量刑分在兩方手中,定罪,是陪審團的事兒,量刑,是法官的事兒。但是很簡單的案子,法官可以說了算,只有重要的案子,才需要上庭審。也就是說,如果陪審團不給定罪,那法官就不能量刑了,但是陪審團給定罪,法官就必須量刑,決定量多少,換言之,法官沒有決定「是否量刑」的權力,只有決定「量刑量多少」的權力
另外,中國雖然有個「人民陪審員」,這個和陪審團差別很大,人民陪審員,只是陪著的,提提意見,真的是正經的「陪審」。英美法系的陪審團權力很大,可以決定是否定罪
9. 請問香港法院陪審團是什麼人
香港《陪審團條例》第4條規定,每一個年齡在21—65歲之間,心智健全,沒有聾盲或內其他殘疾並居住在香港容有一定時間的善良公民,都有資格和責任擔任陪審員。同時,《陪審團條例》第5條又列出了53類人可免除擔任陪審員義務。
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條規定,在所有民事及刑事審訊中,陪審團一般由7人組成,如有需要,在特定情況下法庭可以要求陪審團由9人組成。根據某一案件的需要組成的陪審團只針對該特定案件進行審理,審理完畢或陪審團無法就該案的事實形成合法的裁判,法官也必須解散這一陪審團。即陪審團成員為一案一選,一案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