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蔡偉法官

蔡偉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2-25 18:02:14

A.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我語文的成功說起來有點莫名其妙
我從小比較安靜,不太愛瘋鬧,爸媽忙,把我一人扔家裡,就愛看書
最基礎當然是從格林童話,還是圖文版.不過童話我覺得就是一興趣培養,沒多大實際作用(也許有我沒發現也有可能),後來就是淺顯的<故事大王>,接著<故事會>,那些故事都是比較成熟的了,這就是我文風老成的原因,我後來還看<上海故事>,雖然一開始也許看不懂,但是總有收獲.大一點就看小說,散文,其實小學時像小學生必看的作文選我看得比較少,就讀了一些歪書,歪打正著
還有就是看電視.電視劇里的營養可多了,台詞是重點.其實看瓊瑤劇就有這種好處,不過要小心感染上矯情的文風

學語文三論

摘要:生活是學語文的起點,情感是學語文的基點,愉悅是學語文的支點。這是學語文之圭臬。
關鍵詞:學語文、生活化、情感性、愉悅

一、生活化:學語文的起點
學語文離不開學言語,而言語則是人的一種本真的需要,它猶如人的穿衣吃飯一樣,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生活的、精神的原生態。言語來自生活,舍棄生活來談語文,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樣學語文也將成為海市蜃樓,水月鏡花。由此,我認為語文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語文正是學語文的真正起點。
曾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讓每位學生上課時都帶一份《人民日報》,並要求每位學生去找第一版的某一篇文章第五行的一個句子。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都找不到或找不對。於是,一些學生納悶了,並且發難:老師,你應該明確某日的《人民日報》,我們才好找阿。由此,老師很自然地引出了,定語需要一定的修飾才能符合語言表達的需要這一教學內容。可見,只有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才會使學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求;才會讓語文成為學生真正所需所求,才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真正提高。其實,馬斯洛需要原理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只有關乎於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靈的需要,人才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潛能或力量,乃至創造力。所以,想要讓學生親近語文、觸摸語文、擁抱語文、享受語文、使用語文,就必須讓語文走向生活。那麼以什麼方式讓語文融入學生的生活或讓學生的生活擁有語文呢?最重要、最根本的,莫過於就是要讓語文成為學生生活、生命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要以為在課堂上學習才是學語文,也不要以為看書寫字就是學語文,更不要以為學校之外、課堂之餘就不是學語文了。其實語文無處不在,它不光是讀書看報,寫作演講;和人交談是語文,看電視是語文,甚至遊山玩水也有語文……
如果以這樣的一種理念來審視語文、觀照語文的話,那麼學語文將不再是枯燥乏味折磨人的苦差事了。生活也不再與語文老死不相往來了。生活中的語文也將會重新煥發出光彩;語文中的生活也將會釀出更甜美的蜜來。於是,可以斷言,這樣的語文誰又不愛,誰又不學呢?
當然得注意,我這樣說,千萬不要誤解為可以隨意把語文泛化論了,從而模糊了生活和語文的應有的界線而混為一談。這種理解並不是我所說的語文。我所說的語文其實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是關乎於人的文化修養、思想情感、心靈成長的。可以這么說,凡能提高文化內涵的、內化人文素養的生活方式無不是學語文的方式。
二、情感性:學語文的基點
情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維系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紐帶。任何舍棄情感而去空談生活、空談語文,都將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愚蠢做法,其結果無異於高耗低效,甚或竹籃打水一場空。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構築生活化語文的一個基點,那就是要彰顯語文中豐富的情感世界。
我們說,語文本質上是情感的,豐富的人文精神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就狹義的學語文來說,起碼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即精神上、心靈上的對話、溝通。情感是學語文的靈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學作品中的情感,領悟文學作品的意蘊、意味,那麼學語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長此以往,學生學語文缺乏感情的滋潤、心靈的陶冶,勢必造成他們精神之源的乾涸和心靈之花的枯萎!
據報道某所省級重點中學,推出一條"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那就是:從高一開始,把所有的語文課文都變成閱讀題的形式,語文課成為了習題的講解課,而且有專人負責出題,負責列印,全年級統一教學模式。所謂"成功",就是高考語文成績有所提高。我看了報道之後,不禁啞然失色。這樣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但卻嚴重漠視了學語文的實質,即割斷了認知和情感本來水乳交融的紐帶。這無疑也就關閉了學生走進真正語文殿堂的大門。
我們說過,語文就是情感的。只有抓住情感這根主線才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目前學生學語文普遍表現出厭倦和無奈,源於教師抽空了情感,關注了知識點純技術的操作,造成了學生情感的蒼白、干癟。著名教育家呂叔湘說:"有些作品不分析還能感動的,一分析倒不行了。"因此,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去尋求酵發情感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作品豐富的意蘊和意味。我覺得浙江省著名特級教師蔡偉老師提出的虛擬體驗教學無疑是開啟情感大門的金鑰匙。如果能真正有效的進行體驗教學,相信不久的將來,學生面對作文再也不會在唱:作文難,難作文,下筆成文就是空,頭也空,肚也空,空來空去就是空。而今學生面對作文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狀,其中的"無米"很大程度上是發現不了生活中承載著豐富情感的素材。如果想要求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就能發現情感、把握情感、豐富感情,那麼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受、理解、體驗、感悟,從而滋養了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實際上,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背後都蘊含著人類的情感,何況蘊含著無限豐富人文精神的語文呢。然而學生往往見事不見情,無法從事上看出感情來。因此,學語文就是挖掘情感,豐富情感的一種生命的本真活動。
但如果學語文是為了情感而情感的話,也就無疑違背了生活的真誠,背棄了語文最根本性質。這種學語文學出來的人都是些"塗脂抹粉"、"花枝招展"、"裝腔作勢"缺少真誠的"虛偽的奴才",而沒了強烈責任心、使命感,做事認真、有主見、創新意識都很強的人才。因為學語文應該是學生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是學生一種生活、生命的存在及表現方式。然而當前學語文卻注重了對知識、智力等物質的、科學的外在建構,而沒有認識到它是一個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等不斷地生成和整合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有必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是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是人本真的一種存在方式。同時語文教學是洋溢著人性最美、最豐富的情感光輝的一個平台,具有解放人性的應然功能。語文教學還應是提升整個人的生活、生命質量的重要手段。
三、愉悅:學語文的支點
人類的情感是豐富的,語文世界的情感尤為多彩,學生在快樂成長中的生命活力更是朝氣蓬勃。由此,學生愉悅的情感自然成了學好語文最重要的前提保證。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追求幸福,而非苦海。學語文應是愉快的、有趣的。多爾說:"教育不只是奔向未來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現時中找到歡樂的情感。"因此,愉悅理所當然是成為了學好語文的一個有效支點。
然而,現在的學生卻愈來愈無法從學語文中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或被人肯定。究其原因有二:一客觀原因。語文本身是潛移默化的、隱性的。學生學語文在短時間內感覺不到自己潛伏的變化;感受不到成功,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於是學生就找不到為之付出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沒有了愉悅的語文學習情感支撐,學語文興趣之蓓蕾也就慢慢地枯萎了。二主觀原因。當前不少語文教師仍然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審視學生,或以法官自詡,或甘當保姆,老愛唱"同一首歌"--總以標准答案扼殺一個又一個靈性的、天才的、創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讓學生飽嘗失敗的苦果,不懂得欣賞或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由此,造成"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敗者。" 這很大程度上跟長期以來實施的應試教育體制不無關系,可以這么說只要應試教育存在,不正當地競爭就永遠存在。這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脫離了生命意義上的野蠻競爭;從生命意義上說,這種競爭不但不能被人們肯定、不能走向成功,反而更歪曲了美好的舒展的人性,乃至走上歧路。
一直以來,人們的觀念都視"教"為教師的義務,"學"是學生的天職。把教師僅僅當作裝有知識的傳授機器,把學生當作接收知識的容器,以為學生一字不漏、照單全收就是滿腹經綸,就會成為知識的富翁。殊不知,這恰恰是以泯滅個性、泯滅自我、泯滅創新意識為代價,充其量只不過是知識的"守財奴"或"看門人",而不能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要知道知識的獲得與增加並不是知識的簡單疊加或堆積,而是知識的重組、知識的建構、知識的整合與生成。因為要把課文中的知識、教師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就一定要進行自我建構、自我整合,並生成一個人整個生命和情感中的一部分。這很像一日三餐,食物進入口腔之後,一定要經過咀嚼以及唾液、胃汁等摻和攪拌,然後優取廢棄,吸收營養成分,最後才成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文的豐富和多元決定了學語文更應是如此,因此我們說只有愉悅的心情才能有強烈的"食慾",有了強烈的"食慾",才會激發學語文的熱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心理學研究證實,只有愉悅地情感才易於衍生輕鬆快樂的學習心境,開掘智能,獲得學習高效。怎樣營造愉悅的寬松的學語文環境呢?一方面語文教師首先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其次要諳熟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教學以及精通本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在對待學生上,首先要做到有"四心":像母親對子女一樣愛心,像老太婆穿針一樣耐心,像大姑娘綉花一樣細心,像小夥子談戀愛一樣熱心。以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熱心來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其次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修養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沐浴學生。並且對學生(包括言語、行為、思想等)要時時帶著放大鏡找優點,閉著眼睛看缺點誨人不倦的心態,時時刻刻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自己的進步,從而培育學習的愉悅,感受語文的樂趣,享受生命的精采!

B. 怎麼樣才能學好語文的知識

學語文離不開學言語,而言語則是人的一種本真的需要,它猶如人的穿衣吃飯一樣,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生活的、精神的原生態。言語來自生活,舍棄生活來談語文,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樣學語文也將成為海市蜃樓,水月鏡花。由此,我認為語文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語文正是學語文的真正起點。
曾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讓每位學生上課時都帶一份《人民日報》,並要求每位學生去找第一版的某一篇文章第五行的一個句子。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都找不到或找不對。於是,一些學生納悶了,並且發難:老師,你應該明確某日的《人民日報》,我們才好找阿。由此,老師很自然地引出了,定語需要一定的修飾才能符合語言表達的需要這一教學內容。可見,只有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才會使學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求;才會讓語文成為學生真正所需所求,才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真正提高。其實,馬斯洛需要原理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只有關乎於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靈的需要,人才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潛能或力量,乃至創造力。所以,想要讓學生親近語文、觸摸語文、擁抱語文、享受語文、使用語文,就必須讓語文走向生活。那麼以什麼方式讓語文融入學生的生活或讓學生的生活擁有語文呢?最重要、最根本的,莫過於就是要讓語文成為學生生活、生命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要以為在課堂上學習才是學語文,也不要以為看書寫字就是學語文,更不要以為學校之外、課堂之餘就不是學語文了。其實語文無處不在,它不光是讀書看報,寫作演講;和人交談是語文,看電視是語文,甚至遊山玩水也有語文……
當然得注意,我這樣說,千萬不要誤解為可以隨意把語文泛化論了,從而模糊了生活和語文的應有的界線而混為一談。這種理解並不是我所說的語文。我所說的語文其實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是關乎於人的文化修養、思想情感、心靈成長的。可以這么說,凡能提高文化內涵的、內化人文素養的生活方式無不是學語文的方式。
二、情感性:學語文的基點
情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維系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紐帶。任何舍棄情感而去空談生活、空談語文,都將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愚蠢做法,其結果無異於高耗低效,甚或竹籃打水一場空。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構築生活化語文的一個基點,那就是要彰顯語文中豐富的情感世界。
我們說,語文本質上是情感的,豐富的人文精神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就狹義的學語文來說,起碼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即精神上、心靈上的對話、溝通。情感是學語文的靈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學作品中的情感,領悟文學作品的意蘊、意味,那麼學語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長此以往,學生學語文缺乏感情的滋潤、心靈的陶冶,勢必造成他們精神之源的乾涸和心靈之花的枯萎!
據報道某所省級重點中學,推出一條"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那就是:從高一開始,把所有的語文課文都變成閱讀題的形式,語文課成為了習題的講解課,而且有專人負責出題,負責列印,全年級統一教學模式。所謂"成功",就是高考語文成績有所提高。我看了報道之後,不禁啞然失色。這樣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但卻嚴重漠視了學語文的實質,即割斷了認知和情感本來水乳交融的紐帶。這無疑也就關閉了學生走進真正語文殿堂的大門。
我們說過,語文就是情感的。只有抓住情感這根主線才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目前學生學語文普遍表現出厭倦和無奈,源於教師抽空了情感,關注了知識點純技術的操作,造成了學生情感的蒼白、干癟。著名教育家呂叔湘說:"有些作品不分析還能感動的,一分析倒不行了。"因此,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去尋求酵發情感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作品豐富的意蘊和意味。我覺得浙江省著名特級教師蔡偉老師提出的虛擬體驗教學無疑是開啟情感大門的金鑰匙。如果能真正有效的進行體驗教學,相信不久的將來,學生面對作文再也不會在唱:作文難,難作文,下筆成文就是空,頭也空,肚也空,空來空去就是空。而今學生面對作文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狀,其中的"無米"很大程度上是發現不了生活中承載著豐富情感的素材。如果想要求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就能發現情感、把握情感、豐富感情,那麼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受、理解、體驗、感悟,從而滋養了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實際上,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背後都蘊含著人類的情感,何況蘊含著無限豐富人文精神的語文呢。然而學生往往見事不見情,無法從事上看出感情來。因此,學語文就是挖掘情感,豐富情感的一種生命的本真活動。
但如果學語文是為了情感而情感的話,也就無疑違背了生活的真誠,背棄了語文最根本性質。這種學語文學出來的人都是些"塗脂抹粉"、"花枝招展"、"裝腔作勢"缺少真誠的"虛偽的奴才",而沒了強烈責任心、使命感,做事認真、有主見、創新意識都很強的人才。因為學語文應該是學生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是學生一種生活、生命的存在及表現方式。然而當前學語文卻注重了對知識、智力等物質的、科學的外在建構,而沒有認識到它是一個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等不斷地生成和整合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有必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是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是人本真的一種存在方式。同時語文教學是洋溢著人性最美、最豐富的情感光輝的一個平台,具有解放人性的應然功能。語文教學還應是提升整個人的生活、生命質量的重要手段。
三、愉悅:學語文的支點
人類的情感是豐富的,語文世界的情感尤為多彩,學生在快樂成長中的生命活力更是朝氣蓬勃。由此,學生愉悅的情感自然成了學好語文最重要的前提保證。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追求幸福,而非苦海。學語文應是愉快的、有趣的。多爾說:"教育不只是奔向未來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現時中找到歡樂的情感。"因此,愉悅理所當然是成為了學好語文的一個有效支點。
然而,現在的學生卻愈來愈無法從學語文中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或被人肯定。究其原因有二:一客觀原因。語文本身是潛移默化的、隱性的。學生學語文在短時間內感覺不到自己潛伏的變化;感受不到成功,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於是學生就找不到為之付出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沒有了愉悅的語文學習情感支撐,學語文興趣之蓓蕾也就慢慢地枯萎了。二主觀原因。當前不少語文教師仍然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審視學生,或以法官自詡,或甘當保姆,老愛唱"同一首歌"--總以標准答案扼殺一個又一個靈性的、天才的、創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讓學生飽嘗失敗的苦果,不懂得欣賞或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由此,造成"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敗者。" 這很大程度上跟長期以來實施的應試教育體制不無關系,可以這么說只要應試教育存在,不正當地競爭就永遠存在。這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脫離了生命意義上的野蠻競爭;從生命意義上說,這種競爭不但不能被人們肯定、不能走向成功,反而更歪曲了美好的舒展的人性,乃至走上歧路。
一直以來,人們的觀念都視"教"為教師的義務,"學"是學生的天職。把教師僅僅當作裝有知識的傳授機器,把學生當作接收知識的容器,以為學生一字不漏、照單全收就是滿腹經綸,就會成為知識的富翁。殊不知,這恰恰是以泯滅個性、泯滅自我、泯滅創新意識為代價,充其量只不過是知識的"守財奴"或"看門人",而不能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要知道知識的獲得與增加並不是知識的簡單疊加或堆積,而是知識的重組、知識的建構、知識的整合與生成。因為要把課文中的知識、教師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就一定要進行自我建構、自我整合,並生成一個人整個生命和情感中的一部分。這很像一日三餐,食物進入口腔之後,一定要經過咀嚼以及唾液、胃汁等摻和攪拌,然後優取廢棄,吸收營養成分,最後才成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文的豐富和多元決定了學語文更應是如此,因此我們說只有愉悅的心情才能有強烈的"食慾",有了強烈的"食慾",才會激發學語文的熱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心理學研究證實,只有愉悅地情感才易於衍生輕鬆快樂的學習心境,開掘智能,獲得學習高效。怎樣營造愉悅的寬松的學語文環境呢?一方面語文教師首先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其次要諳熟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教學以及精通本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在對待學生上,首先要做到有"四心":像母親對子女一樣愛心,像老太婆穿針一樣耐心,像大姑娘綉花一樣細心,像小夥子談戀愛一樣熱心。以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熱心來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其次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修養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沐浴學生。
請採納。

C. 王利榮的發表論文

1.《罪犯改造價值與沖突》,載《法學研究》,(被高校文科文摘轉載),2001年第01期
2.《對常見犯罪量刑基準的經驗分析》,載《法學研究》,2009年02期
3.《簡論未成年人教養體制改革與立法》,載《現代法學》,1993年02期
4 .《論刑罰配置中的法官裁量權》,載《中外法學》,2005年04期
5.《多維視角下的犯罪評價 》,載《犯罪研究》,2003年第02期
6.《秩序整合與法律示範》,載《中外法學》,2000年04月
7.《論行刑教育化》,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02期
8.《刑法理性與規則意義》,載《人文雜志》,2002年第02期
9.《制度性教養的命運與立法選擇》,載《中外法學》,(《理性與秩序》轉載,儲槐植,陳興良主編),2001年06月
10.《依法治國與法文化傳統.》,載《 探索》,1998年第02期
11.《對推進中國法治的幾點思考》,載《探索》, 1998年06期
12.《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的犯罪對策》,載《犯罪與改造研究》, 2001年01期
13.《百年獄制改良的兩大歷史關聯》,載《犯罪與改造研究》, 1999年05期
14.《以權力制約權力》,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04期
15.《完善並處罰金執行規則與制度的基本思考》,載《財產刑執行的調查與研究》,趙秉志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
16.《論行刑權的兩種走勢》,載《政治與法律》, 2001年第03期
17.《勞教制度執行管理研究》,載《法學》, 2001年第06期
18.《完善犯罪預防的重要嘗試》,載《人民檢察》, 2003年1月
19.《尋找行刑法的原動力》,載《法學評論》, 2000年1月
20.《關於「重返社會」的再探討》,載《中國監獄學刊》,(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 2001年02期
21.《只有創新,才有特色》,載《中國監獄學刊》 , 2000年01期
22.《再談假釋適用》,載《中國監獄學刊》 , 2002年04期
23.《宋代勞役監初探》,載《中國監獄學刊》,(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 1997年02期
24.《我國行刑法制的現狀與趨勢》,載《刑事法評論》,陳興良主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06卷
25.《暫緩不起訴,並無不當》,載《社會科學報》,2003年4月17
26.《從個案嘗試看法律的生長點》,載《社會科學報》, 2003年7月13
27.《也談管制刑的法律調整》,載《中國刑事法雜志》,(被中國監獄學刊轉載),2000年第04期
28.《檢察權與執行權的互動研究》,載《金陵法律評論》 ,2002年4月
29.《減刑運作與刑罰的合理彈性》,載《雲南法學》, 2002年2月
30.《對非法經營罪的認定與處罰》,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02年3月
31.《自由刑執行中的若干法律問題》,載《山東法學》,(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1999年第01期
32《減刑運作與刑罰合理彈性》,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1年01期
33.《論刑事執行制度與法律的完善》,載《北京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2000年04期
34.《完善未成年人教養制度的思路》,載《青少年犯罪研究》 ,(刊於《青少年犯罪問題》),1997年05期
35.《抗日根據地的獄制特色》,載《現代法學》,1991年06期
36.《勞動改造是中國行刑理論的核心》,載《探索》,1993年05期
37.《關於非法經營罪的認定與處罰》,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38.《從傳統勞役刑看中國行刑制度的發展》,載《中外監獄史研究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07期
39.《人性與刑罰 刑法適用問題研究》,長安出版社,2002年10月
40.《關於金融犯罪認定的若干思考》,載《犯罪認定與刑罰研究》,重慶出版社,2000年07月
41.《也談完善刑事執行法制的基本思路》,載《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42.《刑事執行中關鍵技術的運用和創新》(與聶寧、宗雄信合著),載《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3.《我國行刑權的合理構建》,載於《刑事法評論》,陳興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09卷
44.《關於假釋適用的若干認識》,載《廣西政法幹部管理學報》,2003年01期
45.《論刑事執行監督的法律根據》,載《司法改革與理性選擇》,重慶出版社2002年7月
46.《完善犯罪預防的重要嘗試——談我國第一個「社會服務令」》,載《人民檢察》,2003年03期
47.《從司法預防視角談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思路》,載《法治論叢》,2004年02期
48.《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評判?——對一樁刑事案例的調查分析》,載《金陵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49.《刑罰、行刑法新解》,載《現代法學》 , 2001年第04期
50.《社區矯正制度化的若干建議》(與萬菁合著),載《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51.《普通累犯制度的法律解析》,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06期
52.《犯罪學理論研究的現實困境》,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3.《加強自由刑執行監督之我見》,載《人民檢察》,2005年23期
54.《推進社區矯正制度化的若乾重要問題》,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5.《罪犯改造新模式的法理基礎》,載《法學論壇》,2006年第04期
56.《是歷史清算,還是範式轉換》,載《理性與秩序》,儲槐植,陳興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08月
57《論量刑的合理性 》,載《西南大學學報》,2007年03月
58.《解釋犯罪與價值中立》,載《現代法學》,2004年02期
59《 犯罪與法律責任的均衡之義》,載《法治論叢》,2008年05期
60.《強制戒毒的現制調整與合理定位——實施<禁毒法>的兩大要點》,載《犯罪學論叢》(第七卷),王牧主編,2009年09期
61.《<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法>法案理應擱置》,[司法部重點課題《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刑法熱點問題研究——懲治毒品犯罪的理論與實踐》(07SFB1005)的部分成果],載《法學論壇》,2009年04期
62.《也是犯罪與責任相均衡——對附條件「犯罪賠償」的價值分析》,載《法律科學》,2009年04期
63.《場所強戒由誰監督?》,載《中國刑事法雜志》 ,2009年05期
64.《案外情節與人身危險性》,載《現代法學》,2006年04期
65.《「組織涉黑」性質的界定及其引申》,載《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66.《利用職務便利承攬設計業務獲利的行為如何定性》,載《人民檢察》,2010年14期
70.《國際社會處罰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基本經驗》(與范玉合著),載《中國審判》,2011年02期
71.《社區矯正應向何處去——以重慶市試點情況為切入點》,載《刑事法評論》,陳興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01期
72 .《再談社區矯正制度方案的調整——以〈刑法修正案〉(八)的公布實施為視角》(合著),載《社會科學戰線》(與郝川合著),2011年第04期。
73.《涉黑犯罪財產之沒收與追繳》,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年第05期
74.《限制死刑適用的司法途徑――對內地某中等城市死刑裁量的考察分析 》,載《刑法評論》(第8卷),趙秉志主編 ,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
75.《我國刑罰體系結構再協調問題之思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為分析樣本》,載《中國檢察官》,2011年13期
76.《刑事執行中的檢察監督》,載《中國檢察》(書名),檢察出版社,2003創刊卷
77.《應確立常見犯罪的量刑規則——以許霆案為視角》,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年第4期
78.《我國刑罰體系結構再協調問題之思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為分析樣本》,載《法商研究》,2011年03期
79.《未成年人收容處遇的現實阻卻——從向度關系視角》(與蔡偉文合著),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年02期
80.《劃分盜竊犯罪圈的基本規律》,載《現代法學》,2011年第04期
81.《簡談勞教強戒模式》,載《犯罪與改造研究》, 2003年02期
82.《合理調整長期自由刑執行的杠桿》(合著),[2010年教育部重點項目「文本何以承載其重——破解量刑合理性的路徑」](項目編號:10XJA820004)的階段性成果),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年05期,轉載《刑罰體系結構的改革與完善》,趙秉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07月
83.《建立量刑規則體系與判罰說理機制》,載《檢察日報》,2013年01月25日
84.《記載量刑經驗的制度方式——以〈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為分析樣》(與張孟東合著),載《人民司法》,2012年23期
85.《再談監禁刑執行變更範式的轉換.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version of Change Type of Imprisonment Enforcement》,載《政法論叢》,2012年06期
86.《開啟理性判罰之門——由公訴人建議量刑談起》(與婁永濤合著),載《理論月刊》,2013年02期
87.《社區戒毒康復機制研究——以貴州「陽光工程」為分析樣本》(與張凱倫合著),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88.《專家學者談瘦肉精與食品安全監管》(與李潔等合著),載《中國審判》,2011年05期
89.《「慎罰」的當代詮釋——由《刑法修正案(八)》展開.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Cautious Punishment:Comment on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8)》,載《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03期
90.《為重構刑罰學說尋求新方法》,載《法學研究》,2013年01期

91.《新增禁令於管制的理性詮釋》,載《當代法學》,2013年06期
92.《改寫歷史的兩種手法:再論勞動教養制度改革》(合著),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93.《修法視閾:證據犯罪罪名體系的重構》(合著),載《江蘇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94.《社區矯正語境中的觀護與觀察》(與程煬合著),載《海峽法學》,2014年01期
95.《完善審判權運行機制 著力化解涉訴信訪》,載《人民法院報》,2014-05-01
96.《檢視「打黑」對策》,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年03期
97.《判罰結論的理性證立——由量刑說理切入》(與張孟東合著),載《法律科學》,2015年06期
98.《論量刑情節的偵查取證》(與揭萍合著),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99.《後勞教時代預防犯罪資源的再利用》(與張凱倫合著),載《法律適用》,2016年03期
100.《毒品消費與供給關系實證分析——以江西省毒情為樣本》(與揭萍合著),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101.《對「運動式」治理毒品的反思——由N市「百城禁毒會戰」的開展切入》(與揭萍合著),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D. 怎樣可以學好語文

我語文的成功說起來有點莫名其妙
我從小比較安靜,不太愛瘋鬧,爸媽忙,把我一人扔家裡,就愛看書
最基礎當然是從格林童話,還是圖文版.不過童話我覺得就是一興趣培養,沒多大實際作用(也許有我沒發現也有可能),後來就是淺顯的<故事大王>,接著<故事會>,那些故事都是比較成熟的了,這就是我文風老成的原因,我後來還看<上海故事>,雖然一開始也許看不懂,但是總有收獲.大一點就看小說,散文,其實小學時像小學生必看的作文選我看得比較少,就讀了一些歪書,歪打正著
還有就是看電視.電視劇里的營養可多了,台詞是重點.其實看瓊瑤劇就有這種好處,不過要小心感染上矯情的文風

學語文三論

摘要:生活是學語文的起點,情感是學語文的基點,愉悅是學語文的支點。這是學語文之圭臬。
關鍵詞:學語文、生活化、情感性、愉悅

一、生活化:學語文的起點
學語文離不開學言語,而言語則是人的一種本真的需要,它猶如人的穿衣吃飯一樣,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生活的、精神的原生態。言語來自生活,舍棄生活來談語文,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樣學語文也將成為海市蜃樓,水月鏡花。由此,我認為語文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語文正是學語文的真正起點。
曾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讓每位學生上課時都帶一份《人民日報》,並要求每位學生去找第一版的某一篇文章第五行的一個句子。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都找不到或找不對。於是,一些學生納悶了,並且發難:老師,你應該明確某日的《人民日報》,我們才好找阿。由此,老師很自然地引出了,定語需要一定的修飾才能符合語言表達的需要這一教學內容。可見,只有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才會使學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求;才會讓語文成為學生真正所需所求,才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真正提高。其實,馬斯洛需要原理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只有關乎於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靈的需要,人才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潛能或力量,乃至創造力。所以,想要讓學生親近語文、觸摸語文、擁抱語文、享受語文、使用語文,就必須讓語文走向生活。那麼以什麼方式讓語文融入學生的生活或讓學生的生活擁有語文呢?最重要、最根本的,莫過於就是要讓語文成為學生生活、生命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要以為在課堂上學習才是學語文,也不要以為看書寫字就是學語文,更不要以為學校之外、課堂之餘就不是學語文了。其實語文無處不在,它不光是讀書看報,寫作演講;和人交談是語文,看電視是語文,甚至遊山玩水也有語文……
如果以這樣的一種理念來審視語文、觀照語文的話,那麼學語文將不再是枯燥乏味折磨人的苦差事了。生活也不再與語文老死不相往來了。生活中的語文也將會重新煥發出光彩;語文中的生活也將會釀出更甜美的蜜來。於是,可以斷言,這樣的語文誰又不愛,誰又不學呢?
當然得注意,我這樣說,千萬不要誤解為可以隨意把語文泛化論了,從而模糊了生活和語文的應有的界線而混為一談。這種理解並不是我所說的語文。我所說的語文其實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是關乎於人的文化修養、思想情感、心靈成長的。可以這么說,凡能提高文化內涵的、內化人文素養的生活方式無不是學語文的方式。
二、情感性:學語文的基點
情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維系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紐帶。任何舍棄情感而去空談生活、空談語文,都將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愚蠢做法,其結果無異於高耗低效,甚或竹籃打水一場空。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構築生活化語文的一個基點,那就是要彰顯語文中豐富的情感世界。
我們說,語文本質上是情感的,豐富的人文精神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就狹義的學語文來說,起碼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即精神上、心靈上的對話、溝通。情感是學語文的靈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學作品中的情感,領悟文學作品的意蘊、意味,那麼學語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長此以往,學生學語文缺乏感情的滋潤、心靈的陶冶,勢必造成他們精神之源的乾涸和心靈之花的枯萎!
據報道某所省級重點中學,推出一條"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那就是:從高一開始,把所有的語文課文都變成閱讀題的形式,語文課成為了習題的講解課,而且有專人負責出題,負責列印,全年級統一教學模式。所謂"成功",就是高考語文成績有所提高。我看了報道之後,不禁啞然失色。這樣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但卻嚴重漠視了學語文的實質,即割斷了認知和情感本來水乳交融的紐帶。這無疑也就關閉了學生走進真正語文殿堂的大門。
我們說過,語文就是情感的。只有抓住情感這根主線才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目前學生學語文普遍表現出厭倦和無奈,源於教師抽空了情感,關注了知識點純技術的操作,造成了學生情感的蒼白、干癟。著名教育家呂叔湘說:"有些作品不分析還能感動的,一分析倒不行了。"因此,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去尋求酵發情感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作品豐富的意蘊和意味。我覺得浙江省著名特級教師蔡偉老師提出的虛擬體驗教學無疑是開啟情感大門的金鑰匙。如果能真正有效的進行體驗教學,相信不久的將來,學生面對作文再也不會在唱:作文難,難作文,下筆成文就是空,頭也空,肚也空,空來空去就是空。而今學生面對作文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狀,其中的"無米"很大程度上是發現不了生活中承載著豐富情感的素材。如果想要求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就能發現情感、把握情感、豐富感情,那麼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受、理解、體驗、感悟,從而滋養了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實際上,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背後都蘊含著人類的情感,何況蘊含著無限豐富人文精神的語文呢。然而學生往往見事不見情,無法從事上看出感情來。因此,學語文就是挖掘情感,豐富情感的一種生命的本真活動。
但如果學語文是為了情感而情感的話,也就無疑違背了生活的真誠,背棄了語文最根本性質。這種學語文學出來的人都是些"塗脂抹粉"、"花枝招展"、"裝腔作勢"缺少真誠的"虛偽的奴才",而沒了強烈責任心、使命感,做事認真、有主見、創新意識都很強的人才。因為學語文應該是學生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是學生一種生活、生命的存在及表現方式。然而當前學語文卻注重了對知識、智力等物質的、科學的外在建構,而沒有認識到它是一個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等不斷地生成和整合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有必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是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是人本真的一種存在方式。同時語文教學是洋溢著人性最美、最豐富的情感光輝的一個平台,具有解放人性的應然功能。語文教學還應是提升整個人的生活、生命質量的重要手段。
三、愉悅:學語文的支點
人類的情感是豐富的,語文世界的情感尤為多彩,學生在快樂成長中的生命活力更是朝氣蓬勃。由此,學生愉悅的情感自然成了學好語文最重要的前提保證。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追求幸福,而非苦海。學語文應是愉快的、有趣的。多爾說:"教育不只是奔向未來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現時中找到歡樂的情感。"因此,愉悅理所當然是成為了學好語文的一個有效支點。
然而,現在的學生卻愈來愈無法從學語文中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或被人肯定。究其原因有二:一客觀原因。語文本身是潛移默化的、隱性的。學生學語文在短時間內感覺不到自己潛伏的變化;感受不到成功,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於是學生就找不到為之付出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沒有了愉悅的語文學習情感支撐,學語文興趣之蓓蕾也就慢慢地枯萎了。二主觀原因。當前不少語文教師仍然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審視學生,或以法官自詡,或甘當保姆,老愛唱"同一首歌"--總以標准答案扼殺一個又一個靈性的、天才的、創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讓學生飽嘗失敗的苦果,不懂得欣賞或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由此,造成"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敗者。" 這很大程度上跟長期以來實施的應試教育體制不無關系,可以這么說只要應試教育存在,不正當地競爭就永遠存在。這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脫離了生命意義上的野蠻競爭;從生命意義上說,這種競爭不但不能被人們肯定、不能走向成功,反而更歪曲了美好的舒展的人性,乃至走上歧路。
一直以來,人們的觀念都視"教"為教師的義務,"學"是學生的天職。把教師僅僅當作裝有知識的傳授機器,把學生當作接收知識的容器,以為學生一字不漏、照單全收就是滿腹經綸,就會成為知識的富翁。殊不知,這恰恰是以泯滅個性、泯滅自我、泯滅創新意識為代價,充其量只不過是知識的"守財奴"或"看門人",而不能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要知道知識的獲得與增加並不是知識的簡單疊加或堆積,而是知識的重組、知識的建構、知識的整合與生成。因為要把課文中的知識、教師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就一定要進行自我建構、自我整合,並生成一個人整個生命和情感中的一部分。這很像一日三餐,食物進入口腔之後,一定要經過咀嚼以及唾液、胃汁等摻和攪拌,然後優取廢棄,吸收營養成分,最後才成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文的豐富和多元決定了學語文更應是如此,因此我們說只有愉悅的心情才能有強烈的"食慾",有了強烈的"食慾",才會激發學語文的熱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心理學研究證實,只有愉悅地情感才易於衍生輕鬆快樂的學習心境,開掘智能,獲得學習高效。怎樣營造愉悅的寬松的學語文環境呢?一方面語文教師首先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其次要諳熟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教學以及精通本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在對待學生上,首先要做到有"四心":像母親對子女一樣愛心,像老太婆穿針一樣耐心,像大姑娘綉花一樣細心,像小夥子談戀愛一樣熱心。以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熱心來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其次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修養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沐浴學生。並且對學生(包括言語、行為、思想等)要時時帶著放大鏡找優點,閉著眼睛看缺點誨人不倦的心態,時時刻刻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自己的進步,從而培育學習的愉悅,感受語文的樂趣,享受生命的精采!

祝你成功

E. 你這輩子就那樣當過吧是病句嗎

摘要 你這輩子就那樣當過吧

F. 郭廣平主演的諜匪槍戰的電視劇有哪些

參演電視劇

首播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2016 三軍大會師 周恩來 張玉中 王暉
2015 小鎮大法官 高大寬 夢繼 林永健, 陳瑾, 韓童生
2015 雙刺 胡浦 牟曉傑 祖峰, 王子文
2015 平湖暗流 李榮武 普法欄目劇 秦丹, 申澤華
2014 赤焰 常龍 沈悅 申軍誼, 張逗逗, 遲志強
2014 綻放之無敵女生 花健 姜峰 王強, 白威
2013 領袖 周恩來 石偉 王霙, 溫崢嶸, 洪濤
2013 回家 李國強 普法欄目劇 秦丹
2013 四十九日·祭 朱光煜 張黎 張嘉譯 , 宋佳, 黃志忠
2013 那一年遇見你 鍾明 冷暖人生欄目劇 申澤華
2012 反擊 葉宇飛 歐陽奮強 甄錫, 何政軍, 王奎榮
2012 父母愛情 安泰 孔笙 郭濤, 梅婷
2011 青春燃燒的歲月 柯偉豪 陳力 許亞軍, 顏丹晨, 顏世魁
2011 邊城破曉 周渝 舒崇福 申軍誼, 席與立
2011 幻影 黎征農 孫文學 保劍鋒, 梁同裕
2011 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 郭平安 劉猛 吳京, 徐佳, 趙荀
2010 彈孔 宋英傑 鄭方南 郭濤, 薛佳凝, 王勁松
2010 冰是睡著的水 林濤 劉猛 應采兒, 鮑國安, 於和偉
2010 粟裕大將 粟裕 賈剛 王霙, 王伍福
2010 我是特種兵 刀疤/武警少校 劉猛 侯勇, 谷智鑫, 徐佳
2010 黎明前的暗戰 周里 嘉娜·沙哈提 黃軒, 杜雨露, 孫興
2010 決戰南京 梁一桐 沈悅, 沈嚴 陳寶國, 潘虹, 韓雪
2010 潮人 杜水泉 鄭方南 傅淼, 秦麗
2009 勇者無敵 王曉農 孫文學 陳寶國, 黃曼, 韓童生
2009 戰地浪漫曲 王英 鄭方南 林永健, 陶慧敏
2009 紅色搖籃 毛澤覃 金韜 王霙, 王伍福
2009 特戰先鋒 書生 劉猛 庹宗華, 唐文龍, 肖軼
2008 人間正道是滄桑 穆震方 張黎 孫紅雷, 黃志忠, 楊雪
2007 男人脊樑女人背 李水旺 沈星浩 洪衛
2007 下一站陽光 張剛 蔡偉 ----
2007 鐵血 吳川雙 鄭方南 洪濤, 常景茹
2006 霓虹燈下的哨兵 路華 李輝 孫海英, 沈傲君
2006 大明王朝1566 裕王 張黎 陳寶國, 黃志忠
2006 國家行動 林虎 陳育新 閆妮, 楊樹泉
2005 終極玄機 楊德民 李平 周傑, 金巧巧
2005 花開有聲 劉通州 小島 嚴曉頻, 趙琳, 舒暢
2004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楊過 馮新民 佟大為, 孫鋰華
2004 執政為民 邵宜民 李輝 徐洪浩, 傅程鵬
2004 桂北剿匪記 王群 旺財 李婷, 孫嵐
2003 西藏警察 梁寒 李小平 孫海英, 周韻
2003 命運配方 費含 陳應歧 何政軍, 李強
2003 追日 肖建 鄭方南 侯勇
2002 DA師 桂平原 鄭方南、石偉 王志文, 許晴
2002 立案偵查 秦大月 陳應歧 吳秀波, 郭濤
2002 城市英雄 楊宏 潘 峰 李莉莉
2002 我心永遠 郝光 陳應歧 胡亞捷
2001 平民大總統 袁克定 馮新民 馬少驊, 譚非翎
2001 女子刑事檔案 韓影 汪濤 ----
2001 月色撩人 葉宗平 陳應歧 ----
2001 紅棉襖·紅蓋頭 焦仲月 森島 ----
2001 與羊共舞 余國強 何偉 何賽飛
2001 99玫瑰 包明琪 唐洪根 ----
2000 別再讓女人流淚 高文儒 王珈 ----
2000 情感陰謀 秦韜光 陳應歧 高曙光, 王姬
2000 太陽和他的媽媽 南亦兵 鄭方南 ----
1997 夏天的故事 梁成 鄭方南 ----
1996 生命的跑道 肖楊 趙煥章 ----
1995 南京的血證 羅謹 王子軍 ----
1994 一招饒天下 周國能 王南 ----
1994 心的迷戀 丹林升主 李輝 ----
1994 相會出師表 沈襄 熊裕國 ----
1993 黑水洋 李向 鄭方南 侯勇, 韓為民

G. 11月27日是哪些人的生日

11月27日下列人的生日:
1127年——宋孝宗趙昚,南宋皇帝,宋太祖七世孫。(1194年去世)
1634年——曼特農夫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第二任妻子。(1719年逝世)
1701年——安德斯·攝爾修斯,瑞典天文學家。(1744年去世)
1746年——羅伯特·李維斯,美國第一位外交部長及法官。(1813年逝世)
1893年——續范亭,抗日愛國將領。
1899年——董其武,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921年——杜布切克,捷克政治家。(1992年去世)
1939年——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民主剛果第三任總統。
1940年——李小龍,偉大的武術技擊家,世界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1973年去世)

H. 劉邦與項羽的資料

我愛項羽!!!!!
FUCK 劉邦 韓信 張良!!!

I. 盜竊欠條構成盜竊罪嗎

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治安形勢的不同,構成盜竊罪立內案起點也存在差異,不容完全相同。依據法律法規,盜竊公私財物,犯罪數額達到「數額較大」起點為1000元至3000。構成盜竊罪不止和盜竊數額有關,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數額未達到規定數額,也可能涉嫌盜竊罪。

J. 「恰同學少年」這5個字是什麼意思

恰同學少年:那時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

熱點內容
婚後女人的道德底線 發布:2025-05-20 06:09:15 瀏覽:397
溫州德勝法律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5-05-20 06:09:12 瀏覽:1000
合作意向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0 06:07:48 瀏覽:152
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關於時效 發布:2025-05-20 05:59:12 瀏覽:475
2018年臨時工勞動法工資待遇 發布:2025-05-20 05:49:55 瀏覽:333
部隊關於勞動法 發布:2025-05-20 05:49:47 瀏覽:358
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創建 發布:2025-05-20 05:36:24 瀏覽:411
民法總則涉外 發布:2025-05-20 05:35:44 瀏覽:425
民法捐助和贈與 發布:2025-05-20 05:34:19 瀏覽:425
收到檢察院審查起訴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20 05:33:20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