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執法官陵墓

執法官陵墓

發布時間: 2022-03-18 13:56:06

① 乾陵是哪個皇帝的陵墓

乾陵是唐高宗與皇後武則天的陵墓。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陵園規模宏大,陵域佔地「周八十里」(《唐會要》)。
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是唐代「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傑作,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秦漢以後,皇帝、皇後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聖」合葬墓獨樹一幟。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② 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有一座太監的陵墓呢

明十三陵,是在明朝永樂皇帝朱棣開始的,然後明朝的各個皇帝(除了明代宗朱祁鈺)皆葬在這里,這里因為一共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的帝王,所以被人們命名為明朝十三陵。一般十三陵中埋葬的大多是帝王,妃子以及繼承了大統的直系皇室成員,所以說一些旁門偏支的皇族壓根是進不去的。然而,在這樣一個帝王級陵墓群中有一座太監的陵墓,這名太監,就是陪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的王承恩。而這個太監墓屬於朱由檢身邊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一般,能進入皇陵陪葬的都是皇親國戚和王公大臣,那麼,他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才被葬在了崇禎身邊呢?

十九日早上,朱由檢鳴鍾召集百官,試圖做最後的努力,然而沒有一個大臣前來,心灰意冷的朱由檢登上了煤山,此時身邊只有王承恩,朱由檢在衣服上留下最後一段話: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然後在一棵歪脖子樹上弔死了,見朱由檢已去,王承恩也不想獨活,弔死在旁邊的海棠樹上。三天後,兩人的屍體才被找到,被李自成停放在東華門,四月四日,朱由檢同周皇後葬入田貴妃墓中。

攻破紫禁城的大順軍將朱由檢及周皇後的屍體被葬在田貴妃的墓中(後來思陵),而王承恩也被草草地葬在朱由檢的附近。

然而大順軍還沒坐穩皇位,就被入關的清軍打得四散而逃。清軍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順治掌權後,為了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為了安撫漢人,在聽說了王承恩的事跡後,不光為他建了一座祠堂,還專門在崇禎陵寢的附近為他修建了一座陵寢,讓他與朱由檢生死相隨,並親自在碑上撰寫「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八個大字,以頌揚他忠心不事二主的精神。

這就是為何在明十三陵中會出現一座太監的陵墓的整個過程。

③ 暗黑血統2執法官的墓穴怎麼走我是在打完公正官之後,就不知道怎麼走了,求大神指點迷津!

原路返回,把電梯開到4樓,走進來的門出去,之後有還有一個電梯,打下水晶直接升到頂,然後從大門出去就到沙漠里了,出去後跟著任務黃點走就到了

④ 我想知道一個最標準的古代陵墓的內部結構圖

地下結構
(1)墓道:一條墓道,則墓室平面為「甲」字形,兩條對稱墓道,則墓室平面為「中」字形
(2)過洞:一般有多個。帝王墓過洞前兩壁繪有城牆、闕樓、宮城、門樓及車騎儀仗,象徵帝王都城、宮殿景象。過洞頂部繪有天花彩畫。
(3)天井:一般有1-4個。帝王墓葬天井兩壁繪有廊屋楹柱及列戟,與宮門、殿門制度相同。
(4)小龕:根據墓葬規模數量不一
(5)甬道:可分前後甬道,帝王墓葬甬道的壁上繪有侍女圖。
(6)墓室:方形,可分前後墓室,其中後墓室置石槨,帝王墓葬其石槨造型為廡殿式。墓室四壁為弧形結構。唐代上流社會墓室多有壁畫。

⑤ 盜墓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為何包拯墓誰都不能碰,甚至要保護他

因為包拯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好官,那些盜墓賊他們雖說也是個賊,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他們還是懂得大是大非的,對於包拯這樣難得一見的好官,他們是十分尊敬他的,所以他們的盜墓界就出現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保護包拯的墓,以此來報答他的懲惡揚善。再加上包拯一生廉潔他的陵墓里其實也沒什麼值錢的東西。

所以在他死後有很多人想將他們的怨氣撒在包拯的屍體上,因此他們對包拯的陵墓虎視眈眈。包拯他在出殯的那天用的是21口棺材,這起到了一種掩人耳目的作用,那些人並不清楚二十一個棺材中哪個裡面有包拯,後來又加上盜墓賊對包拯陵墓的保護,所以直到現在包拯的陵墓還是完整無缺的,所以終究好人還是有好報的。

⑥ 周瑜的墓在哪裡

最終確認安徽省廬江縣的周瑜墓為周瑜首丘之地。

詳細墓址:
周瑜墓中國有多處。據唐朝梁肅所作的《周公瑾墓下詩周瑜墓地序》和陸廣微所撰《吳地記》記載,周瑜墓位於蘇州,「周瑜墳,在縣東二里。 」
據陸游所撰的《南唐書》記載,周瑜墓位於宿州,「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十家。」
而據明朝《一統志》記載:「周瑜墓在廬江縣安豐鄉」。公元1422年(明正統七年),提學御史彭勖,令知縣黃金蘭立碑題曰:「吳名將周公瑾之墓」。清《廬江縣志》又載:「周瑜之妻小喬墓,在西門外真武觀西百步,墓墩俗稱瑜婆墩」。清咸豐年間,墓地被毀。1926年和1942年,周瑜墓先後進行了兩次修繕。
1989年春,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召開有關專家論證會,對湖南嶽陽,江西新淦,安徽廬江、巢縣、舒城、宿松等地的周瑜墓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論證,取得一致意見,確認安徽省廬江縣的周瑜墓為周瑜首丘之地。1989年5月,周瑜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⑦ 十三陵墓每個陵墓的名字叫什麼

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1、長陵

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

明長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獻陵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聖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並不想厚葬。

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聖見高遠,發於孝誠,這是對千秋後世都有益處的事。於是,宣宗親定陵園規制,並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

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

3、景陵

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後。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寢營建正式動工。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

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衛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寢工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歷28年的時間。

陵園制度,一遵獻陵儉制。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佔地約2.5萬平方米。

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4、裕陵

裕陵始建於英宗去世後的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監黃福、吳昱,撫寧伯朱永,工部尚書白圭,侍郎蒯祥、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

蒯祥和陸祥是明代初年兩位技藝高超的匠師。

蒯祥,江蘇吳縣人,原為香山木工,後授職營繕所丞,官至工部左侍郎。他技藝超群,能主大營繕,「凡殿閣樓榭,以至迴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中上意者。

能以雙手握筆畫雙龍,合之如一。每修繕持尺準度若不經意,既造成,不失厘毫。憲宗時,年八十餘,猶執技供奉,上每以『蒯魯班』呼之」,正統年間曾主持重建皇宮三大殿的工程。

5、茂陵

明茂陵,位於明十三陵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歲。謚「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茂陵始建於1487年9月,同年12月玄宮建成,葬入憲宗皇帝和紀氏。1488年4月,陵寢建成,歷時八個月。茂陵陵園的形制大體與裕陵相同,但規模略大。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這一點與其他各陵不同。

⑧ 劉徹的陵寢墓地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茂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下轄的興平市東北原上,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嵕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佔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庄嚴穩重。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公元25元,赤眉軍入長安,劉盆子稱帝,茂陵被掘空 ,珍貴史料《茂陵書》很可能便是在此時從茂陵中被取出。終於重見天日的《茂陵書》,為後世對西漢政區地理和秩祿職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⑨ 中國十大陵墓有哪些

  1. 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御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

  2.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

  4.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5.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

  6. 漢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

  7. 清東陵

    清東陵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後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

  8.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

  9. 漢茂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10. 橋陵

    橋陵位於陝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

⑩ 狄仁傑的墓在哪裡

轉載英王府博客:大唐名相狄仁傑墓考證
不久前全國各地熱播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神探狄仁傑前傳》、《狄仁傑斷案傳奇》等,我們有不少網友都看過。可有多少人知道這位歷史傳奇人物卻與我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慶,息息相關!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後入為內史。公元700年,積勞成疾的狄仁傑因病謝世,「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謚日文惠」。之後,唐中宗追封他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為梁國公。在武則天當政時,狄仁傑以不畏權貴著稱。狄閣老一生光明正大、秉公執法,尤善於斷案,被譽為「東方的福爾摩斯」,留下了許多神奇的故事和傳說,被人寫成多種著作。其中,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撰寫的巨著《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狄公案》)先後被譯成十多種文字。

狄仁傑墓目前國內有三處舊址,一處位於洛陽市郊區白馬寺鎮白馬寺山門外。另一處位於陝西乾州的乾陵,也就是武則天的陪陵,還有一處就是我們安慶太湖縣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

一、目前影響最廣的是白馬寺狄仁傑墓,證據是該墓為唐(武周)梁國公墓,墓前今存碑石兩方,其中一方是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重立,刻有「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而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有一男寵名薛懷義,生前他也被封過梁國公。
薛懷義原名馮小寶,是武則天的第一個面首。京兆鄠縣(今陝西省雩縣)人,受太平公主推薦成為武則天的男寵。為掩人耳目,在武則天的安排下出家為僧,並改姓薛與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紹合族。垂拱初年,說服武則天於洛陽城西修復故白馬寺。寺院建成後,薛懷義自為寺主,並且因此被封為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梁國公,甚至多次擔任大總管,率軍遠征突厥,而且他每次出兵,突厥都已退兵,薛懷義以此居功。其後來薛懷義日益驕倨,令武則天惡之,公元694年,武則天下令太平公主設計將其殺死,輦車載屍送至白馬寺。
1、可見薛懷義卒於狄仁傑之前,多處史料明確記載薛懷義葬白馬寺(或其附近);
2、一座白馬寺怎麼可能有兩座梁國公墓?
3、嫌惡薛懷義人品的狄仁傑,他的墓怎麼可能與此人為鄰?
4、反對奢建白馬寺的狄仁傑,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他家人,甚至是朝廷,都不會讓他的墓葬於白馬寺。
5、狄仁傑一生雖簡朴,但此墓規格不符合封建非常重視等級的唐朝禮儀。
6、有力證據來自明代,距離狄仁傑病故近千年,證據明顯缺乏。
7、另一有力的證據是史料《資治通鑒》記載:「薛懷義入宮,競走宰相之道。宰相蘇良嗣令下人打了薛懷義十幾耳光,後又遭武皇訓斥。此後薛懷義頗厭入宮,多居白馬寺。廣收力士僧者千人,縱橫犯法。佛教中人稱其為「野狐禪」。侍御史周矩疑其聚眾謀反,稟請按察逮捕,薛得知立刻躍馬逃亡,流放遠州,後又被召回。695年,明堂修復後,薛懷義被抓,被建昌王武修甯帥壯士亂刀殺死。薛懷義屍首送回白馬寺,葬於寺院中。」

二、乾陵狄仁傑墓,影響范圍比白馬寺狄仁傑墓小得多,甚至還低於太湖狄仁傑墓。
1、證據不足,缺乏歷史遺跡;
2、乾陵只有八位陪臣墓,他們分別是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及高侃,並沒有狄仁傑。
3、狄仁傑卒於武則天之前、李治之後,狄閣老陪葬乾陵這么大的事,史料不可能不記載。

三、安慶太湖狄仁傑墓,影響雖沒有白馬寺狄仁傑墓大,但各項證據證據確鑿、理由也非常充分。
1、《唐書?本傳》記載:「狄仁傑,太原人,曾貶彭澤邑令,邑人德之為置生祠,聖歷三年卒,並未言其葬地。」
2、明天順六年《直隸安慶郡志》卷之八《寺觀》記載:「太湖縣--狄藤寺。在治永福鄉。宋因禪師創。洪武甲辰年僧通昶重建。」
3、明嘉靖三十三年《安慶府志》卷之五《地理志》記載:「寺--二百二十有八--太湖三十有四--狄蕂。在永福鄉。」
4、《廣輿》記載:「狄仁傑墓壹在河南洛陽,壹在陝西乾州,並此凡三,狄仁傑巡撫江南後有墓亦未可知。」
5、清康熙四十年胤祉與陳夢雷等奉旨編纂《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七百八十卷《安慶府部匯考》記載:「狄勝寺,明洪武初重修。今廢。」
6、清乾隆《太湖志校補》記載:「狄勝寺,明洪武初重修。今廢。」
7、清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卷之四《地理志--陵墓》記載:「太湖縣--唐--狄仁傑墓。在永福鄉九村坂。其前有廟,有碑記,今亡。」
8、清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卷之四《地理志--寺觀》記載:「太湖--寺--十四--狄勝寺,明洪武初重修。」
9、清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卷之四《地理志--寺觀》記載:「太湖--廟--九--狄梁公廟,在縣北三十裏。廟後二裏,即其墓。」
10、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卷之四《地理志--寺觀》記載:「望江--廟--十有八--狄梁公廟,在羅林村。」
11、《太湖縣志》記載:「狄公廟,縣北三十裏,九村畈保(近屬寺前鎮)。乾隆二十四年大水侵襲,咸豐七年賊毀老廟。」
12、《太湖縣志》記載:「唐梁國公狄仁傑墓在永福鄉九村畈保。相傳元末有避亂匿其中者,獲金銀器物以出,後墓門傾塞,其前有廟有碑」。
13、翰林院編修朱書《狄梁公祠堂記》記載:「邑東三十五裏,有山屈如盤。盤中有菴。菴中神,冠服若宰輔,美豐姿,岳峙而淵凝者,狄梁公也。……公之祠在松者三:洿池,則墓存焉,曰中節。涇江口祠,曰白雲,與彭澤相望。祠於是者,又與忠節、白雲鼎峙而為三。自明季亂,淄流踞祠,改為高覺菴……大書『唐梁國公狄公之祠』於門。」中洿池誤,宿松洿池是洿池河,太湖洿池是洿池沖,九村畈附近。後面三條可見朱書誤解。
14、明嘉靖三十三年《安慶府志》卷之五《地理志》記載:「廟--二十有七--宿松七—忠節候 在縣南。晉永和間創,國朝弘治間重修。」
15、明嘉靖三十三年《安慶府志》卷之五《地理志》記載:「寺--二百二十有八--宿松二十六—忠節 在誇池山。」
16、清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卷之四《地理志--寺觀》記載:「宿松--寺--二十有九--忠節寺,在誇池,縣南五十裏。晉慧遠禪師建。」
17、清光緒沈葆楨、吳坤修等修《重修安徽通志》記載:「卷五十四--輿地誌--壇廟--安慶府--八--狄梁公廟,在太湖縣三十裏,祀唐狄仁傑,今毀。」
18、清光緒沈葆楨、吳坤修等修《重修安徽通志》記載:「卷五十九--輿地誌--陵墓--安慶府--二--梁國公狄仁傑墓,相傳在太湖縣九阪村。」
19、望江縣狄梁公廟舊址附近老人們說世代相傳,唐朝狄宰相墓在太湖,這里是他生前恩澤的地方,建廟供奉紀念他,以保風調雨順。
20、太湖縣寺前鎮畢嶺村沙咀組古稱「九村畈」,舊時此地建有狄梁廟,也稱狄公廟,坐東朝西,一進兩院。祭祀唐朝梁國公狄仁傑的廟宇。
21、畢嶺村有老人聽祖輩說,以前狄梁廟前後三殿,每殿都有大匾,四周石碑刻林立,有破碎的石馬(石象生),寺廟香火非常旺盛,後面兩華里小山岡大墓就是狄公墓。抗戰毀壞第一進,抗戰勝利後廟宇大殿簡單修理;解放後,村民將此廟拆毀,改建為狄梁小學。1959年建設花亭湖大壩,狄梁廟和狄公墓都被蓄水淹沒。

以上是三處狄仁傑墓的證據對比,本人認為狄仁傑墓最有可能在安慶太湖,希望安慶有關部門結合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的規劃建設,盡快打造「大唐名相狄梁公仁傑陵園」。

2012年12月21日 深圳

熱點內容
死後司法 發布:2025-05-11 12:33:20 瀏覽:755
合同法沒有簽訂日期 發布:2025-05-11 12:26:13 瀏覽:137
經濟法消費者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論文 發布:2025-05-11 12:25:57 瀏覽:296
遵義市法院在哪 發布:2025-05-11 12:20:59 瀏覽:58
民法意義上的人 發布:2025-05-11 12:20:58 瀏覽:838
民法典的小知識 發布:2025-05-11 12:10:02 瀏覽:36
靈活工作制勞動法 發布:2025-05-11 11:47:09 瀏覽:833
中國語法學 發布:2025-05-11 11:43:37 瀏覽:982
安全生產法及相關法律知識第三章 發布:2025-05-11 11:43:36 瀏覽:231
南通律師所 發布:2025-05-11 11:32:43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