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會偏向
首先,法官審理案件是公正的不會因你請不請律師而改變,但是法官在公正的內前提下,需要律容師提供有利於你方的依據。
其次,正因法官站在公立角度,對方請律師把你方的案件風險提出,而你有沒請律師,自己又沒法應對,同時對方案件的痛點你又抓不住,因此會給你造成一種不公平的假象。
『貳』 作為一名律師,如果法庭上法官明顯偏向對方,怎麼辦
看本地外地的,本地的法官,就默默忍受,把證據、文書、觀點清清楚楚的展現。重點檢查庭審筆錄,看有沒有漏記或者錯誤的。然後看法官的膽量,不行就准備二審或者申訴。外地法院的,就直接懟。
作為律師,很有可能遇到這種情況,但是先別著急,冷靜冷靜冷靜。可能因為以下原因:
1、刑事案件的審判。
作為律師,對方是公訴人或者是受害人。這個不用我多講,開庭時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穩定的語調。律師只是代理人,平和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就好,不過有些律師為了照顧委託人的情感需要。
說一些對案件審判沒什麼實質作用但是委託人卻很受用的話,特別是啰嗦重復翻來覆去地說,可能會引起法官反感,對對方的偏袒可能更多的是用語氣的表達,發泄情緒,這個不用在意,律師內心都是敏感脆弱卻異常頑強的。
2、普通民事案件,有可能對方沒有委託律師。
可能嗎?非常可能!如果開庭,雙方都委託代理人,法官自然不必多說,程序按部就班走完。大多數律師都還是很職業和規范的,即使一同出庭的當事人表示不解,律師也可以做一定的解釋工作,減少法官的工作量。
但如果遇到一方沒有委託代理人,可能連最基本的庭審程序都不清楚,亦不知證據「三性」,完全不知質證為何物時,此刻法官都會異常耐心,聽不懂就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再解釋,而且可能會因為對方第一次打官司,難免緊張,法官還時不時安撫情緒,充分保證對方表達觀點的權利。
這樣以來庭審時間肯定就拉得很長。因此為了避免浪費時間,作為律師我可能會採取適當壓縮發言時間,提出觀點但不作詳細展開,避免原文照讀法條等,並在開庭後盡快遞交書面代理意見,相信我,法官哪怕在態度上偏向對方。
但依然會對你的專業態度暗中贊賞——畢竟大家時間非常很寶貴,我要以身作則不準浪費。
3、也有可能是對方提出的訴訟請求並沒有可靠的證據支撐。
法官審理案件是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准繩。但是這個「事實」是指法律事實,即需要用相應的證據確定的事實,而不是人們認為的「客觀事實」。
很簡單,在庭審中只需要用證據說服法官就OK了。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明明借錢了/受損失了,打官司到法院居然判我輸?太黑了!可是有沒有想過是你的證據無法支撐起你的訴訟請求呀很簡單,民間借貸糾紛需要用證據證明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
並且出借人必須證明自己已經完成出借義務。很多人其實沒有保留證據的意識,拿著微信轉賬的截圖就恨不得跑到法院打官司了。因此在證據的細節上,法官很有可能偏向對方,盡可能多地盤問細節,以便最大程度還原案件事實。
相信我,這個時候作為律師,對案件細節把握越精準,對法官提出的問題回答得越詳細,證據資料梳理得清晰有條理才是把握整個訴訟案件的關鍵。
4、不排除有一些法官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我在庭審中,對方沒有委託律師,法官便頻頻暗示暗示對方可以用訴訟時效進行抗辯,還好是我反應快,及時打斷了法官,而且對方沒有會意,否則對我方結果很不利。若真這樣,就真得考慮其他的救濟辦法了。
『叄』 法院法官明顯偏袒另一方,我該怎麼辦
沒有證據抄,任你再有理也沒襲辦法。你空口無憑,讓人怎麼相信?
民事訴訟堅持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如果原告方沒有合理全面的證據,你可以反駁他,或者上訴。但如果在原告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你口頭承認了原告方主張的對你不利的事實,法院是可以視為你自認,是不需要證據的。
我家裡有個親戚和其他兩個人合夥做生意,三個人散夥的時候有個人為合夥企業提供了10萬塊錢的活動資金,後來散夥的時候財物和債務全算清楚了。現在那個人起訴說合夥企業未做分割,而且借他的錢沒有還。
我那親戚和另一個人都說借的錢已經在散夥的時候算清了,但是沒有留下任何證據。法官認為他們承認了借款事實,同時由於他們倆沒有還款的證據,法官就認定他們沒還,最後判決他們倆人連帶賠償對方借款和利息。
如果他們矢口否認借款事實,這個案子絕對不可能這么判。他們承認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同時又提不出證據,就只能自己承擔後果。
『肆』 在開庭中法官有明顯偏一方怎麼辦'
如果發現在庭審中法官確實有違規操作行為,可以向其領導或上級主管單位反映,如果發現其與對方有利害關系,可以向法庭申請迴避。
申請迴避,是指應當迴避的人員具有法定的迴避情形卻沒有自行迴避時,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他們迴避。
申請迴避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重要訴訟權利之一,人民法院有義務在開庭時按照法定程序告知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該案的審判組織情況和他們享有申請迴避的權利,並詢問他們是否申請迴避。
(4)法官會偏向擴展閱讀:
相關規定
司法人員因與案件或案件當事人有某種特殊關系而不得辦理該案件。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發生偏見,以有利於案件的公正審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檢察、審判人員,以及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自行迴避:
①是本案的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
②本人或本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③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代理人。
④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未自行迴避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申請他們迴避。
司法人員未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未申請迴避時,司法機關有權決定其迴避。偵查人員在迴避的決定作出前,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當事人在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均可申請迴避,如迴避的申請被駁回,可申請復議一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迴避也有專門規定。關於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自行迴避和當事人申請迴避的理由,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本相同。
當事人申請迴避應當說明理由。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的緊急措施除外。
法院應在迴避申請提出的3日內,以口頭或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法院應在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如果檢察人員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應當自行迴避」.
根據這一法定原則,《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十條進一步明確規定,檢察人員在受理舉報和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有前述情形的,「應當自行提出迴避;沒有自行提出迴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本規則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決定其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其迴避」.
對於應當迴避而沒有迴避的現象和人員,2000年7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屆檢察委員會第65次會議通過的《檢察人員任職迴避和公務迴避暫行辦法》第十六條規定:要「視情節予以批評教育、組織調整或者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
迴避的時間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當事人只要在限定時間內提出迴避申請並說明理由,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即應暫時停止審理或參與本案的工作,以待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案件正需要採取緊急措施,若因當事人申請迴避而停止執行職務,勢必給案件的審理和執行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仍應及時採取措施,但本案其他工作必須暫停。比如有的財產案件,當事人要轉移爭議的標的物,急需採取查封、扣押等保全措施,即使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審判人員仍應履行職責,迅速果斷地採取措施。
申請迴避是當事人享有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應切實保障當事人行使這一權利。
法律規定迴避制度,是法律的嚴肅性和法制的民主精神的體現,它可以避免案件承辦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偏袒親友,減少徇情枉法現象,保證案件得以公正處理,從而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以保護。
『伍』 一審二審法官都有明顯的偏向怎麼辦
一審和二審是依法公開審理的。一審判決之後你有權上訴。如果你對於法版院的工權作缺乏基本的信任,坦白說,就沒有必要繼續要求法院通過訴訟渠道予以解決了。如果對一審判決不服,看看庭審筆錄以及法院判決的理由,想想是否與自己的理解有出入,如果認為自己有道理,且一審法院沒有採納,或者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上有誤,就上訴吧。在上訴狀中把你的理由陳述清楚。
『陸』 被告是當地人,我是外地人,開庭法官會偏向他們當地人嗎
不會的,要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更要相信法官。
『柒』 開庭時法官態度明顯偏向對方當事人時該怎麼應對
首先要冷靜下來思考,法官是否真的是態度明顯偏向對方?很可能很多時候你的感覺並不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之前代理過的一個承攬合同糾紛的案子:
我代理的原告,標的額大概有30萬,我方的證據非常不好,雙方之間沒有簽訂合同,原告的主要證據就是有很多批次供貨中的某些批次的送貨單,單據上只有被告的材料專用章,且賬目往來非常混亂,也不是通過被告的對公賬戶,而是被告實際控制人的某些親戚的賬戶。
開庭時,我發現幾乎每次我說出一個觀點,法官就要反駁,大概就是你為什麼這么認為,你這么說有什麼什麼問題;而對方律師說什麼法官就不說話,只是書記員正常記錄。本來我代理原告,主要的舉證責任就在我,我感覺整個庭開下來我非常累,而對方律師就比我輕松很多。
開庭後,我根據我自己做的開庭記錄,把案件的爭議焦點和法官質疑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我當庭表述的還不夠滿意的地方,梳理和論述了一遍,形成了《庭後補充代理意見》。我也查閱和參考了大量的經典案例,力求做到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把代理意見提交給法官幾天後,法官打電話給我,說:「李律師,我把我郵箱告訴你,你把你代理意見的電子版發我一下!」這個案件判決書結果為,不但法官支持了我方的全部訴訟請求,而且判決書原文引用了我大量的觀點。
如果發現在庭審中法官確實有違規操作行為,可以向其領導或上級主管單位反映,如果發現其與對方有利害關系,可以向法庭申請迴避:
申請迴避,是指應當迴避的人員具有法定的迴避情形卻沒有自行迴避時,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他們迴避。
申請迴避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重要訴訟權利之一,人民法院有義務在開庭時按照法定程序告知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該案的審判組織情況和他們享有申請迴避的權利,並詢問他們是否申請迴避。
『捌』 遇到法官偏向對方,中途要求換法官,會不會更吃虧
『玖』 法庭上法官會不會偏向比較熟悉的律師
現在法官是終生責任制,不會犯原則性錯誤的,是看證據說話的,再熟悉的律師,提供不了證據,依然會敗訴的
『拾』 法官如果偏向哪一方,這官司還能在這打嗎
你可拒絕調解。等一審判決後,如不服,可到上一級法院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