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官判有罪陪審團判無罪
『壹』 美國 為什麼陪審團極力證明犯人無罪
美國為什麼陪審團極力證明犯人無罪,這主要是體現人權的象徵,因為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不可能有更多的辯駁空間、也不可能有高超的辯駁能力、同時知道的法律知識也不一定那麼豐富,陪審團極力證明犯人無罪是給法院判決書時一個公正的量刑,防止判決左右擺動,說句老百姓的話就是犯什麼罪打什麼罪,法律不冤枉一個好人、更不放過一個壞人的一個過程。
經過公訴人與陪審團的辯駁,進一步澄清犯罪人犯罪的量度,因此美國陪審團極力證明犯人無罪就是出於這個目的,他與包庇袒護是毅然決然不同的概念。
『貳』 在美國,法官可以否決陪審團的裁決結果嗎
在美國,法官是有這種權力的——英語上可見the
judge set aside the verdict of the jury(JNOV).
但是法官這么做需要冒很大風險,同時具有相當多的限制(包括什麼類型的案件可以用,哪些州的程序法規定可以等)。
因此這個問題,無論簡單的回答是還是否,都是很危險的。常見的情況是,在陪審團作出裁決後,敗訴一方可以提出請求法官推翻陪審團裁決的動議(motion
to set aside the jury's
verdict);粗糙而言,法官推翻陪審團裁決的情況有:陪審團成員對案件存在明顯的偏見;陪審團的裁決明顯與證據相悖;陪審團的裁決基於純粹的激情而作出等。
『叄』 美國的法庭審理。我朋友和我爭辯。他說美國的法庭 判一個有罪無罪,是根據陪審團的心情來定的。
在適用陪審團的情況下,有罪無罪確實是由陪審團來判定的,不過定罪是要全體陪審團成員達成一致才可以,你覺得那麼多人同時心情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機會有多大?何況,還有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充分辯論,以及法官對證據效力的把控等等。當然,陪審團成員作為普通公民,在認定是否有罪的時候確實會受到個人情緒影響,但籠統地說心情決定有罪與否並不公正。
『肆』 美國陪審團認定非法移民無罪了嗎
舊金山12月2日消息,美國聯邦法院當地時間12月1日發布逮捕令,以非法持槍罪名逮捕11月30日被舊金山一個陪審團宣布無罪的墨西哥裔非法移民荷西·因內斯·加西亞·薩拉特。薩拉特涉嫌2015年7月在舊金山槍殺32歲女子凱特·施泰因勒。
逮捕令由聯邦法院得州西區法庭發出,稱還在監管期的薩拉特違法持槍,須押送回得州的聯邦監獄。
美國司法部長塞辛斯發布聲明說,地方執法機構不是將犯罪的移民提交給聯邦移民機構,而是讓他們重回街頭,將公眾安全置於危險之中。
他還指出,正是舊金山保護犯罪移民的做法,導致本可避免的施泰因勒的不幸死亡。
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代理局長托馬斯·霍曼當天強調,毫無疑問,薩拉特在監獄完成刑期後最終將被遞解出境。
『伍』 在美國(或者普通法國家),法官可以否決陪審團的裁決結果嗎
可以把有罪變無罪,不能反過來
『陸』 美國法庭中對指控罪名與法院認定罪名不一致的時候如何判罰是無罪嗎,還是直接變更罪名作出判罰。
美國的法律屬於普通法系,就是判例法。根據你說提的問題,我只能按照刑法這一方面來說,畢竟民事糾紛沒有罪名一說。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出現檢方指控的罪名,法院認定的不正確,那麼被告無罪釋放。這個很好理解,檢方以某個罪名起訴,但是法院認定證據不足,或者其他條件不符合此條罪名,就會認定無罪,不能判罰有罪。法院本身不會認定罪名,而是根據檢方起訴的罪名來判斷該罪名是否成立。法院只是判決是否有罪,而不是判定犯了什麼罪。這事是檢方做的事情。
所以我感覺LZ說的題目有點小問題。
『柒』 懂法律的請教一下!(尤其國外的法律)根據法官指引,在什麼情況下陪審團必須判被告無罪
你這種說法是很不科學的,大概是西方法律電影看多了。
很多西方電影中會有這樣的情節,比如公訴方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比如甲殺害了乙,但是現場被破壞了,凶器找不著,西方電影的情節就會判定甲無罪當庭釋放。就像回憶辛普森殺妻案的參審人員回憶道:所有人知道他有罪,但是程序不公正,這就是法律。
在我們中國你是覺對不會發現這種情況的,辛普森要是在中國,老早被強刑逼供了。強刑逼供怎麼了,在中國就是沒人管了)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國家的民主差,我的意思是西方的法律環境主張的是程序正義,而我們東方,制度是正義的就夠了(但是誰都知道我們國家是人治大於法治的,言下之意就是我說你是正義就行了,潛台詞就是————說你是死,你就得死!!)
『捌』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判的案子也由陪審團來定罪嗎
英美法系,陪審團的任務是確定案件事實,確定罪與非罪是法院的職責。
『玖』 美國法官如何判案
可以說,美國法官多數情況下審案而不判案。怎麼講?美國一審時多數案件由陪審團判定「事實問題」(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僅負責解釋法律問題(question of law),當事人可以放棄陪審團審判,要求改由法官審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審團定被告有罪(convict)後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賠償金額也由陪審團決定。美國時而出現上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賠償金,都是陪審團所為。法官要審慎的多。但美國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國人只信自己。當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僱傭「槍手」---律師,在法庭上唇槍舌劍,斗個你死我活。而法官則相對超脫,相對逍遙,有時是袖手旁觀。有位美國一審法官私下談起,如果是殺人越貨、作姦犯科的案子,審理起來還能抖擻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簡直是昏昏欲睡強打精神。陪審團審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雙方律師「格鬥」是否「規范」,而並不是認定事實的裁判。陪審團則是觀眾,所以,美國一審中永遠是法官一人獨審。當然不容忽視。足球場上,世界頂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緒全無,敗下陣來。同樣,法官也可以「刁難」律師,逼其就範,從而影響審判結果。美國聯邦法院是三審制,地區法院(一審)、巡迴法院(上訴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終審);州法院是四審制,一審、上訴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美國上訴法院以上的法院審案時原則上只審法律問題,不問事實。如果事實嚴重有誤或是有新情況,上訴法院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美國法官的理念是,上訴法院只問一審法官運用法律是否得當。一審法官與陪審團身臨其境,直接觀察證人,在事實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上訴法院應盡量不介入。美國上訴法院的判決書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訴法院的法官有時也通過法律問題迂迴事實問題。但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則上訴法院不過問事實問題。上訴法院審案時是三位法官組成合議庭。三位法官的資力有深淺區別,但在職務上並沒有高低之分,審案時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訴法院也可以是「全體法官同審」(en banc)。美國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會審。美國法官的獨到之處是,持不同意見的法官可以將其觀點寫在判決之中。有時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法律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對錯真偽之分。而法律則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條條框框,其釋義與運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然結果是兩可的,公正需要體現在程序方面。這就是美國之所以特別強調「正當程序」(e process)。簡單說,正當程序就是當事人(或是被告)應有辯解的機會,法官有傾聽辯解的義務。此外,法官判決時必須自圓其說,前後一致。寫判決的重要意義也就在於此。律師大多個性較強,而美國法官也是律師出身,不願聽命於他人。制度上美國是司法獨立,也就是法官獨立。但美國法官很少獨斷獨行,膽大妄為。美國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當過資深律師與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謂歷盡千心萬苦,不會為了區區小利而壞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國聯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祿,且享受終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法官馬歇爾干到80歲時已是病入膏肓,美國的「右派」也盼著這位「左派」盡早讓「賢」(美國最高法院只有9個席位)。馬歇爾死活不走,而且揚言:「我就是要站著進來,躺著出去。」美國法官大多幹得笑眯眯的,決無貪臟枉法的非份之想。美國法官待遇優厚,不求加官晉級,可以專心致致地工作。聯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終身制,又沒有領導督促,可工作起來還是兢兢業業。美國法官,尤其是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審判當作一門藝術,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鑒賞者。美國法學院的教授們的工作與嗜好之一就是對判決品頭論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誅筆伐。美國律師協會每年要給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審案時,對自己討厭的律師也不敢亂吹「黑哨」。美國是個多元化的國家,遍地都是行行色色的勢力集團、群眾組織,互相牽制,互相制約。美國法官審案時也是如此,雖然是獨立審判,但也有有形與無形的監督或「領導」。
『拾』 傲骨賢妻 第一季第二集為什麼不用陪審團而是法官直接判無罪了
一般刑事案件都要由陪審團參與裁決,但民事案件大多不用,而且刑事案件中當事人有要不要陪審團的權利,記得劇中有一集就是雙方在法庭上辯論到底需不需要陪審團,被告如果覺得有陪審團不利於自己,就可以申請不要,但也要雙方律師辯論最後由法官決定。完全業余的認識。。。呼叫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