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鳳陽法院馬

鳳陽法院馬

發布時間: 2022-03-29 06:01:43

1. 鳳陽發生過哪些戰爭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5年
―――抗日戰爭時期安徽鳳陽相關大事記要
續前文
鳳陽縣樓店村慘案
1938年2月3日下午,桂系部隊的四五十名士兵,路過樓店村時,被先侵佔村莊的日軍發現後全部殺死。屍體有的被丟入街中間一座橋下,有的則被塞進王成九醬園店的醬缸里,所有醬缸都塞滿了屍體。次日晨,從外面回村的王學淵堂兄弟3人和趙夕昌被日軍哨兵發覺捉去,當即被砍下頭顱。日軍離開時,又縱火焚燒村內外房舍及堆放的柴草。
鳳陽縣山馬家慘案
1938年2月4日下午4時左右,從滁縣北上的日軍一部300多個日本兵殺氣騰騰地侵入山馬家(村落)。一進西圩門,便將7個年長的村民殺死。一個10多歲的男孩趴在牆頭上張望也被一槍打死。圩內人一看不好,拚命往東圩門奔逃,日軍隨即把東門堵住。群眾眼看逃不出去,只得轉身往家中躲藏。日軍挨門逐戶地進行搜索,隨後將搜出的青壯年全部用鐵絲穿通手心,連成一串,拉到村東澗溝里排成行,用機槍掃射和用刺刀剖開胸膛殺死,並在屍體上堆放柴草,澆上煤油,放火焚燒。小孩、老人躲在屋內不肯被拖走的,即被當場打死。一位叫馬洪章的村民,被兩個日軍架著,另一日軍用刀一塊一塊地割他身上的肉,直至割凈致死。幾個在村內沒走的婦女都遭到了日軍的輪奸。康老奶奶和她的兒媳婦抱著一個不大的孩子被從屋內拉出,孩子嚇得哇哇直叫,當即被日軍奪去摔死在地,康老奶奶也被一槍打死,媳婦遭到輪奸後,竟被用刀從小腹部剖開到胸膛,折磨致死。山馬家一時屍橫遍地,血流成渠。全村的牛、馬、驢、豬、狗、羊等禽畜一律殺盡。逃走的群眾回來後,都到澗溝里去辨認自己的親屬。人被殺死,又遭大火焚燒,所有屍體都焦頭爛額,奇狀怪形,肢體不全,大都已無法辨認。在山馬家慘案中,被害者達300多人,其中青壯年270人,小孩21人,婦女6人,老人7人,有16戶全家被殺絕。日軍在山馬村停留3天,臨走時放火把全村房屋燒光。
鳳陽縣考城慘案
1938年2月13日,日軍侵佔鳳陽縣考城小姚郢(村)時,遭到國民黨軍廖磊部的迎頭痛擊。14日,日軍到考城南一帶村莊進行報復。當晚在小姚郢將未走脫的姚繼雙等5個老人打死。從2月14日到3月間,日軍數次進入這一帶進行瘋狂的燒殺,直到把十幾個村莊的房子燒得一間不剩。3月的一天上午,日軍騎兵前往姚郢南小張庄,群眾發現後,迅疾向庄外奔逃。日軍縱馬從四面八方攔截,把30多名群眾全部圍到一個小山前,用鐵絲一個個穿透手心,排列一隊,然後兩邊用木棒綁夾起來,搬來秫秸乾柴,把他們活活燒死。4月初的一天,日軍又竄到考城西的黃白郢,用機槍掃射,屠殺200多名手無寸鐵的群眾。
鳳陽縣沙溝沿慘案
1938年2月26日上午,約一營日軍從西泉分兩路南進。呈鉗形把西泉以南的許村、唐村以及耿、沈,陸個村夾在中間。幾個村的群眾見東西都有日軍,倉皇中齊向沈村和搬井村中間的一條大澗溝跑去。該澗溝被群眾稱為「沙溝沿」,約30米寬,10米深,平常不降大雨,是一條旱溝。一群群逃來的人們都伏在沙溝底處躲避。日軍先頭騎兵從高處用望遠鏡向四周瞭望,發現沙溝沿隱藏著許多人,隨即勒轉馬頭,引導步兵,把沙溝沿包圍起來。150多名群眾無處可逃,被逼迫排成隊,跪在地上,日軍用機槍掃射,將他們全部殺害。一時間,血水橫流,把一個乾涸了的沙澗溝變成了血澗溝。
鳳陽縣香爐和嘉山縣天門、高郢慘案
1938年5月18日,日軍為報復前一天晚在明光與石門山車站之間遭地方抗日游擊隊襲擊,集中70餘人從明光城出發,一天之內血洗鳳陽縣香爐和嘉山縣天門、高郢等3個村莊,共屠殺老百姓170多人,縱火焚燒村莊,製造3起血案。
新四軍第五支隊在鳳陽縣安子集宣布成立
1939年7月1日,新四軍第五支隊在鳳陽縣安子集(當時屬中共定遠縣委領導的紅區)宣布成立,羅炳輝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不久,第五支隊開赴津浦路東開展抗日斗爭。
9月5日,新四軍第五支隊在羅炳輝指揮下與日軍激戰3晝夜,攻克來安縣城,斃敵40餘人。11月21日,日軍重占來安縣城,第五支隊於23日再克來安縣城,斃傷敵人200餘人。
12月初,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定遠縣藕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不久,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移駐滁縣瓦屋薛村,主持召開了第一次中原局會議,傳達貫徹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

2. 鳳陽縣山馬村馬傳儉強奸罪判刑嗎

強奸罪可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具體刑罰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詳情依法判決。

法律內依據:容《刑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強奸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二)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四)二人以上輪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3. 安徽省鳳陽縣常姓來歷

常平,字伯正,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生卒年不詳。其父常林,為曹操部將。少時舉孝廉,任安陽縣令,為官清正,深得百姓愛戴。司馬昭當政,擢興平太守。晉朝建立後,歷任太常,太子冼馬,官至大司農,晉封虞城亭侯。八王之亂,其子遷入鍾離郡(今安徽鳳陽一帶),後人有明朝名將常遇春。

4. 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石馬村小殷隊26號戶主是誰

肯定是你

5. 鳳陽有騎馬的嗎

鳳陽沒有,蚌埠張工山公園有

6. 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村民為什麼要立下生產契約【求解~】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18位村民冒著坐牢的危險,在一份承包責任制的文書上按了鮮紅的手印,從此,中國農村開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性變革。但在「敢為天下先」的輝煌之後,小崗村卻漸漸放慢了前進的腳步,始終未能迎來發展的春天。
小崗村名片

人口:108戶人家,
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產業:糧食、葡萄、養殖
第三產業:外出打工、旅遊公司、養殖小區。
工業:一個電纜廠、一個麵粉廠將陸續建成投產業,張家港長江村的
汽車配件廠將搬遷到小崗。

如果沒有28年前的那場震驚全國的包產到戶的風險,小崗村也會像分布在我國其他地方的許多村落一樣默默無聞。即使現在看去,它也並無二致———一條筆直寬闊的「友誼大道」,路兩邊各有一排疏間有距的松柏、廣玉蘭和黃楊。村外是土坡「崗」和大片的葡萄園,村北不遠處有一座現代化的特種豬養殖場,那裡不時有豬叫聲傳來。
18位農民立下
包產到戶「生死狀」
1978年以前的小崗村,只有20戶人家100多人,是全縣有名的窮困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後,家家戶戶都要外出討飯。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許多農戶的茅草屋破爛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窮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鳳陽遭遇特大旱災,糧食欠收,不少農戶又開始准備出門討飯。11月底的一個夜晚,隊幹部召集全村人開會討論生產問題。最後,他們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包產到戶!昏黃的燈光下,18位農民神情嚴峻地立下「生死狀」,在一張秘密契約上一一按上了鮮紅的手印。會議一結束,他們連夜將牲畜、農具和耕地按人頭包到了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波瀾壯闊的改革序幕,由此載入史冊。
小崗實行「大包干」,一年就大變樣:1979年秋收,小崗村的糧食總產由1978年的1.8萬公斤猛增到6.6萬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躍升為400元,震驚四鄰。這一變化不僅結束了小崗村20多年吃「救濟糧」的歷史,而且上繳國家糧食3200多公斤。小崗的成功使周邊群眾紛紛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國農村大地。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視察小崗,並對小崗村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
一年跨過溫飽線
20多年沒過富裕坎
聽說記者要前往小崗村采訪,鳳陽縣政府的兩位幹部馬上說:「那個地方有什麼好采訪的,多年來一直沒什麼變化。」用他們的話說,小崗村是「一年跨過溫飽線,20多年沒過富裕坎」。
「大包干」後的20多年裡,當全國大部分地方的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小崗人卻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榮譽里,抱著「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在吃「老本」。
小崗村位於淮河平原的腹地,舉目望去地勢平坦,沒有丘陵。但土地貧瘠,鹼化嚴重,適宜種植水稻、小麥。
寬闊的水泥路,兩頭各有一個氣派的牌坊,路兩邊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學校里時髦漂亮的教學樓;高聳的自來水塔……
「與20多年前相比,這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遠沒達到小康。因為農民除了種地賣糧,沒有其他經濟來源。」
「小崗發展成這個樣子,我都不甘心。」50多歲的段永霞憤憤不平地說,她是當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嚴宏昌的妻子。在她看來,小崗失去了太多的發展機會。
作為村裡的能人,在擔任村委會主任期間,嚴宏昌說自己先後搞了8個項目。其中鍍錫銅線廠在鳳陽縣創了三個第一:投資額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稅第一。這個項目後來成為縣里的企業。
前幾年小崗與全國別的農村一樣,同樣經歷著農民負擔重、收入增長緩慢的歷史陣痛。
一再的挫敗使小崗村人在與市場的搏鬥中敗下陣來,只能任由「小崗」這個無形資產被人利用。在「網路」網頁上可以搜索到「小崗村」香煙的廣告,但是「小崗」這個企業卻跟村毫無關聯。
多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給了小崗不少的支持,小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來的「阿斗」了。
記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縣級幹部,提到小崗村就很遺憾地說:「小崗村啊,沒辦法扶持,問題太多。」
小崗這塊牌子不能閑置
在沉寂多年,幾乎淡出公眾視線之時,隨著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策的提出,錯過改革開放發展機遇的小崗村在村黨委書記沈浩的帶領下,終於又開始發威了。
如今,小崗村的村民們口裡說出最多的兩個詞就是「發展」和「新農村」。扛了2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崗人發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隊伍的後面!小崗,滿懷求發展、建設新農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崗村投資300多萬元的大包干紀念館建成開館。紀念館真實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驚心動魄的歷史過程。紀念館已經被列為省、市、縣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將其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2006年2月18時下午2時,70多戶小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會開會,會後宣布,「小崗村發展合作社」要以每畝500元的價格租用農民的土地。
嚴俊昌告訴記者:「來參加會議的70多戶村民100%都同意將土地返租給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給租金的情況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暫定5年,5年後,農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紅,或者重訂租金。」
小崗全村1800畝土地,除了400餘畝已經種植葡萄外,沈浩打算將其他的土地全部納入合作社,將集中起來的土地種植高效飼料和蔬菜。
按照這種集體經營模式,在村民自願的前提下小崗村與上海三農公司達成協議,今年在小崗村興辦國家標准化的10個養豬小區,年出欄5萬頭,吸收60名村民就業。
「根據村民代表的討論,小崗在未來幾年內還會出現種豬生產協會、物業社等集體組織,還計劃成立8個不同類型的「社」,按照現代工廠的管理模式來經營小崗村,在3~5年內確保小崗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沈浩向記者透露。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小崗人計劃在小崗建設大約佔地15畝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有100個攤位,每個攤位年租金200元。
沈浩躊躇滿志地告訴記者:「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小崗村應該重塑輝煌,在農村發展方面把紅旗再樹起來,我們爭取成為『富裕起來的典型』。」

7. 歷史上著名的姓馬的人

馬超 馬謖 馬致遠 馬佔山 馬永貞 馬寅初 馬化騰

8. 安徽鳳陽「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產生根源

《鳳陽歌》的演化軌跡 (轉)(2008-10-08 10:11:02)轉載標簽:文化

安徽鳳陽縣,家喻戶曉;小曲《鳳陽歌》,婦孺能唱。「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這支小曲已經演唱六百多年了,從淮畔鄉村埂頭唱到大明皇宮殿堂.從古代戲曲舞台唱到現代校園課堂,從華夏五湖四海唱到寰球五洲四洋,它不只是安徽淮河地方的一種鄉調、一支民歌,而是中國民歌史上的一曲經典、一朵奇葩。

這支小曲在穿歷各個歷史時期及重大事件過程中,由不同人群以不同目的改編出四十餘種演唱本而各為其用。溯述其來歷、發展及版本演化徑跡,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它既是朱明皇帝的頌歌,又是明末義軍的謠歌:既是清政府的佣歌,又是江浙移民的怨歌;既是兩淮流民的乞歌.又是……

一 朱明皇帝的頌歌

說起《鳳陽歌》,人們第一感覺抑或以為它是朱明王朝的咒歌,其實不然。鳳陽這地方古稱「鍾離」,明洪武七年(1374)在此建中都皇城,擇地鳳凰山之陽才改稱的。明風陽知縣袁文新述其名源說:「國朝啟運,肇建中都。營皇城宮闕……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日『鳳陽』。」(《鳳陽新書》卷3)

朱元璋是鳳陽的兒子,他期望這個嶄新吉祥的名字能給家鄉帶來好運,富裕新生。並以劉邦恩澤沛縣為例一次次說服眾臣,詔諭惠政:「今鳳陽、臨淮二縣之民,雖不同我鄉社,同鍾離一邑之民……永不課征。」(《鳳陽新書.帝語》)「永免鳳陽、臨淮二縣稅糧徭,宜榜諭其民,使知朕意」(《明實錄·太祖實錄》)。「鳳陽、臨淮二縣民徭賦,世世無所與」(《明史.太祖本紀三》)。朱元璋非常尊敬老人,還決意要比劉邦做得更好,每年都親自給老人們做壽祝福,唱歌跳舞,打花鼓聯歡。明代學者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稱:「太祖時,鳳陽父老,親自上壽,以比豐沛。」據《鳳陽新書》等記載,朱元璋不只一次以皇帝的口氣、鄉親的情愫對鄉人說:你們在家鄉,有福的去做父母官,無福的就給我看守陵墓,種田的不要你們交租稅,年老的只管逍遙自在地吃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們就唱著過吧!

作為政治經濟特區的鳳陽人飽享皇恩,自然把感恩的鑼鼓敲得震天動地。洪武年間,凡逢年過節遇喜慶大事,鳳陽花鼓隊便駕彩馬香車,從鳳陽府唱到應天府(今南京市),從六部大院唱到乾清殿、坤寧宮,給朱皇帝、馬皇後道喜祝福: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升天金鳳翔,

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盪,

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傳唱於鳳陽、南京一帶的這支《鳳陽歌》,歌詞質朴,節奏輕捷,曲調歡快,反映了明初鳳陽人歡樂之情與感激之心。朱元璋生肖龍,由紅巾軍領袖坐上大明龍廷,民間說他是「赤龍天子」。皇後馬秀英小他四歲,屬雞,百姓喻以「金鳳」。完顏海瑞所著《天子嬌客》第十六章有這樣一段描寫:洪武十六年馬娘娘病癒之後,朱元璋在一次皇親聚會上以粗獷的聲嗓演唱:「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寶地上出了個朱皇帝,上天又送來馬娘娘。」

朱元璋死後,嫡孫朱允炊繼承皇位,燕王朱棣興兵南下從侄兒手裡奪取皇位,並於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燕州(今北京市),以應天府為南京。此後鳳陽、南京的地位和風采便日見其下。

鳳陽去,鳳陽來,問你鳳陽幾條街,

幾條長來幾條短,幾條平整幾條壞,

九條通往燕州府,一條連接鳳凰台。

明代學者李翊記載:「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鳴鑼,跳唱乞米,名『打春』。相傳太祖見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詞,使城中為之。至今及其時,江寧、上元兩縣給批,舉行不廢,謂之春田樂,然所唱非舊詞也。」(《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遷都之後,原先每年新春進宮獻禮的鳳陽、南京、江寧等府縣的花鼓藝人便流落街頭,合入敲鼓走唱的「打春」隊伍,身披黃褡褳沿街逐戶敲鑼唱吉語,然後索點賞錢食糧。「從事『打春』活動的大多是安徽人,二三人一班,敲打鑼鼓,背的是鳳陽花鼓。『打春』曲調很輕巧,頗為好聽,內容是朱洪武出世的情況,開頭第一句都是『說鳳陽。道鳳陽」』(《唱麒麟與打春》)。這種歌辭舞式,流行於以南京為中心的蘇、皖一帶,直到20世紀中期仍盛行不衰。
盈街填巷人如堵,萬盞明燈看駕來。」(崔旭《皇會》)鄉下集市唱,詩雲:「村落咚咚花鼓戲,千人萬人雜遠至。台高八尺燈四圍,胡琴一響心乍開。」(潘際雲《花鼓戲》)生於乾隆三十年的據清著名學者諸聯(上海青浦人)記載:「花鼓傳來三十年,而變者屢矣,始以男,繼以女;始以日,繼以夜;始以鄉野,繼以鎮市;始盛於村俗民氓,繼沿於紈絝子弟。」(《明齋小識》)京、津、冀一帶更是唱瘋了,競把《鳳陽歌》叫作「瘋秧歌」。

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

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

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清初,南明魯王(朱以海)在金門,閩中尤其是福州一帶,是南方軍民「反清復明」的中心之一。清兵進攻福州時,特意挾帶千餘人的花鼓隊,大唱《鳳陽歌》,咒罵朱皇帝(清初「海外散人」撰《榕城紀聞》、民國陳衍著《台灣通紀》)。

恨只恨朱皇帝,做什麼皇帝?

害得我鳳陽府,十個有九個出來打花鼓。

說鳳陽,話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從歌詞中能聽得出話音來,演唱人是明罵朱皇帝,暗怨清政府。

四 江浙移民的怨歌

《鳳陽歌》的演唱者並非都出於被迫,自願者也並非都是鳳陽土著人,他(她)們中有江蘇、浙江富豪移民的子孫,也有被押解來鳳陽屯田墾荒罪犯的後人。

史實告訴我們.農民出身的朱元璋面對百廢待興的社會強行施政,一是「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佑貧抑富」;二是厲行「安撫流民」、「移民墾荒」、「以富帶貧」的政策,並在鳳陽府試驗。首先從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地將無田業者四千餘戶調入鳳陽墾種,由政府撥給牛、種、車、糧,並惠以「三年不征其稅」。特令「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據《明太祖實錄》,洪武五年正月『詔,今後犯罪,當謫兩廣充軍者,俱發臨濠屯田』;十月,『上以時營中都,恐力役妨農,詔自今雜犯死罪可矜者,免死,發臨濠輸作』;六年正月,『宥沮壞鹽法死罪輸作臨濠』;八年二月『敕刑官:自今凡雜犯死罪免死,輸作終身;徙、流罪,限年輸作;官吏受贓及雜犯私罪當罷職者,謫鳳陽屯種;民犯流罪者,鳳陽輸作一年,然後屯種』。發往中都的罪犯,計五萬餘人,其中:『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謫屯鳳陽至萬數』,至於百姓犯罪被罰到鳳陽輸作的,必然超出此數」(《鳳陽縣志·明中都》)。同時,強令「遷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企以江南富鄉的人、財、物力和生產經驗、技術來給鳳陽增強致富意識和注入發展活力。效果很顯著,鳳陽很快就展現出勃勃生氣和興旺景象,於是便在全國多處貧困地區推行此策。

喜沐皇恩的鳳陽及其周邊府縣的土著人在敲鑼打鼓給朱皇帝歌功頌德的同時,而江浙移民及黜官、罪犯的家屬、後人則怨恨入骨。《鳳陽新書》稱:「太祖時徙民最多,其間有以罪徙者……怨嗟之聲,充斥園邑。」《明史·食貨志一》亦有同類記載:

說鳳陽啊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就起出了個朱洪武哇,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田莊,小戶人家賣兒郎。

我家沒有兒郎賣,肩背花鼓走四方。

朱皇帝倒了,他們便放開嗓門大罵「朱皇帝」。清代史學家趙翼(常州人)耳聞目睹並親筆記下了移民回歸演唱《鳳陽歌》這一事實:「江蘇諸郡,每歲冬,必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間始回。其唱歌則日:『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來行乞如故。《蚓庵瑣語》雲:『明太祖時,徙蘇、松、杭、嘉、湖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逃歸者有禁,是以托丐者潛回省墓探親,遂習以成俗,至今不改。』理或然也。」(《陔餘叢考》卷41「鳳陽丐者」)

五 兩淮流民的乞歌

有明一代,尤其是洪武、永樂年間,在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下.鳳陽府的戶籍只進不出,江浙移民想回老家也只是私下的個別行動。朱明政權倒了之後,原鳳陽府及淮河兩岸出現了移民大回遷,伴隨出現淮民大流亡,人們在回遷、流亡途中,演唱《鳳陽歌》成了他們索錢財、討飯吃的手段.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個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家小戶沒有辦法呀,思想各人過生活。

大家戶口賣騾馬,二等戶口賣田莊,

三等戶口沒有的賣喲,身背花鼓走四方。

「鳳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北風吹雪沙撲面。咚咚腰鼓自婆娑。……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卻官租還種田」(魏裔介《秧歌行》)。借唱行乞,冬出春歸。荒年這樣,熟年也這樣,淮河兩岸許多縣鄉漸漸形成風俗。乾隆十二年,安徽巡撫潘思榘《請調濟災地事宜疏》稱:「鳳、潁民風樂於轉徙,在豐稔之年,秋收事畢,二麥已種,即挈眷外出,至春熟方歸。」(《皇清奏議》)「民性不戀土,無業者輒流散四齣,謂之『趁荒』.或彌年累月不歸,十室而三四」(光緒《鳳台縣志》卷4)。這種風俗直延到近代、現代,1876年的《申報》還這樣報道:淮民「散之四方以求食,春間方歸,以事田疇,謂之『逃荒』。此其相沿之積習也」!

唱花鼓,渡黃河,淚花卻比浪花多。

手提花鼓上長街,彎腰拾得鳳頭釵。

雙鳳蹁躚落釵股,妾隨阿娘唱花鼓。

唱花鼓,過沙場,白骨如山不見郎。

阿姑嬌小顏如玉,低眉好唱懊儂曲。

短衣健兒駐馬聽,胯下寶刀猶血腥。

起初是以唱乞食,以乞養生。後來是以唱賺錢,以藝謀生,《鳳陽歌》成了乞討藝人的保留曲目。「鳳陽婆」成了乞討藝人的代名詞。「如果說鳳陽花鼓是一種文化符號。『鳳陽婆』同樣是一種文化符號。在江南地方。人們看到女丐,無論其是否來自鳳陽,一律稱為『鳳陽婆』。在他們的一tk,目中,『鳳陽婆』已不再是鳳陽女丐的專稱,而僅僅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這是把淮北流民現象視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旁證」(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流民現象發生的文化學考察》)。

清道光年間曾任博陵、海通等縣知縣的吳世涵《流丐》詩紀實了他的親眼所見和躬自調查:「居民已嗷嗷,流丐復四集。百十成其群,布滿鄉與邑。借問從何來,滁鳳與宣歙。……其中有良家,逢人掩面泣。自雲不願來。無奈眾迫脅。……」由此可見,這種流民風俗裹挾著許多並不情願的婦女兒童跟著背井離鄉,外地受苦。兩淮流民之風蔓延,漸漸影響到鄰近的蘇北、河南、山東。《乾隆沂州府志》記載:「幾與鳳陽遊民同,到處流亡,以四海為家。」有識之士為之慨嘆憂慮,「有田胡不耕,有宅胡弗居。甘心棄顏面,踉蹌走塵途。如何齊魯風,彷彿鳳與廬」(陳登泰《逃荒民》)。「鳳與廬」即指明清時期鳳陽府與廬州府一帶的縣鄉。

敲起鼓。打起鑼,敲鑼打鼓我來唱歌。

別樣歌兒勿會唱,會唱鳳陽是花鼓。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田莊,小戶人家賣兒郎。

我家沒有兒郎賣,肩背花鼓走四方。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得好丈夫。

人家的丈夫做官又坐府,我的丈夫是個打花鼓。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討不了好老婆。

人家的老婆綉花又綉朵,我的老婆貪吃又懶做。

花鼓藝人耳朵靈,哪裡富裕哪裡奔。中國古來東南富,流民奔走的方向主要是江浙,不見東海不回頭。《鳳陽歌》隨著流民傳唱到浙江東南沿海的溫嶺縣,被改編成當地的《天皇花鼓》唱詞,演員化妝和歌舞形式也有所改變,由少年男女兩人穿戲裝,邊唱邊舞,哀訴災情以求資助。或唱吉利討取彩頭。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田莊,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背著花鼓走四方。

白雲千里過長江,花鼓三通出鳳陽。

鳳陽自出朱皇帝,山川l枯槁無靈氣。

妾生愛好只自憐,別抱琵琶不值錢。

唱花鼓,渡黃河,淚花卻比浪花多。

此唱詞見載 1922年10月13日《申報》。後段內容完全是新增,從言辭、語氣與結構樣式上看,與前段大不一樣,差不多是二句一換韻。歌詞中明顯地渲染了江湖藝人的色彩,其中具體點出「過長江」、「渡黃河」.這已是典型的「流民式乞丐歌」了。

淮河兩岸花鼓藝人外出的另兩條路線,一是隨晉商進入山西。與當地歌舞藝術結合孽生成新品種,祁州、太原一帶叫「祁太秧歌」,沁縣、萬榮、聞喜等地則叫「晉南花鼓」,進而「走西口」,演變成「內蒙二人台,,與「陝北秧歌」。另一條線是溯長江而上,入湖、湘、川、蜀,與各地歌舞融合。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著花鼓走四方。

看前方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守凄涼。

嘗盡人間辛酸事.飢寒交迫淚汪汪。

大地瓜落地咚咚響,破陋的裙子替我藏。

千山萬水有時盡.何年何月回故鄉,

何年何月回故鄉,回故鄉!

唱詞更加細膩、真切地傾吐了流民浪跡四方的哀音,他們想念故鄉,盼望回家。誠如韓昭慶教授所慨嘆:「從明初政府向鳳陽地區實施的優惠政策來看,朱元璋巴望著建設好中都,讓家鄉人過上好日子,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名字竟成了乞丐歌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明清時期黃河水災對淮北社會的影響探微》)

《鳳陽歌》歷經六百年風雨洗禮、烈火涅煉、幻形演義、冶成瑰寶——它是一支歌,唱出百姓的悲與怨;是一面鏡子,照出封建皇朝的興與衰;是一部書,寫出了明清以來的社會史、移民史、流民史;是一卷畫.描繪出了中華古代近代政治、軍事、民俗文化的長卷畫圖——雖不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那般清晰、細膩、繁華、歡樂——它不只以小小汴梁城街為視野,卻會比鄭俠《流民圖》更為廣闊、博涵、粗獷、渾成——它是以偌大九州地域為背景。

《鳳陽歌》是支非同尋常的民歌,「民」中見政,「歌」中載史。倘有「史歌」之說,此當屬之。

9. 我老公姓朱,他爺爺以前世輩都是安徽鳳陽人,我想知道他姓的來歷

想聽點好聽的,是嗎?就算你老公是明室後裔吧。

但有幾件事你也必須知道:如果是朱老皇帝祖輩以前或是更遠的親屬,朱老皇帝也未必認呀。另外,凡是朱老皇帝有點號召力的後代在清初幾乎都已經被幹掉了(李自成那幾伙人明末也不是沒去過鳳陽做過亂),剩下絕大多數是「宗室散人」或「來歷不明的人」。其中,算宗室的人們也沒什麼繼承權了(而繼承能力那是肯定沒有了,呵呵),甚至連爵位都沒有。

成者王侯敗者賊——敗了,就沒什麼可光榮的。一個近300年被人追殺得四處逃竄,不敢公開身份,被歧視鄙視的家族,又有什麼可榮耀的呢?我相信論血統很多人是堯舜之後,你的出身也可能很高貴!

10.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為什麼十年倒有九年荒

這個歌謠的由來是以下這個樣子的``這個歌謠不是鳳陽真的十年有九年災的` 毛佩琦教授講,朱元璋身世時這樣說的`

在剛才的那首歌謠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為什麼一位開國皇帝,反倒使他的老家,十年到有九年荒呢?歷史真相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這和朱元璋當皇帝以後,實行的一項政策有關系。大家知道,這首歌,這首歌謠什麼人唱,一般都是打著鳳陽花鼓,流浪的乞丐唱,他們是從哪裡來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他學習漢高祖當年,把齊、楚、十萬戶富民,遷移到關中,充實關中的地區,這個做法,(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呢,就把江南富戶,15萬戶遷到鳳陽,鳳陽這個地方,是他老家啊,老家不能貧窮,不能沒有有錢有勢的人,他就把江南富戶,十幾萬戶都遷到鳳陽周圍,鳳陽是中都,一定要讓它有強大的,經濟基礎,顯得非常繁榮,加強他老家的勢力,但是這些人來到鳳陽以後,並不安心啊,離開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貧窮之地,經常想家,又不敢明著回去,怎麼回去呢?一路裝扮成乞丐要飯,討要回到老家探望,這樣就有一句話,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是荒年,他們都要回家探望,經常回家探望,這種情況就發生在,朱元璋做皇帝以後,所以民謠就留下來這一句,「十年倒有九年荒」。

熱點內容
港國安立法對香港的意義 發布:2025-05-07 02:58:29 瀏覽:768
人民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招生簡章 發布:2025-05-07 02:56:54 瀏覽:227
物流業法規 發布:2025-05-07 02:53:19 瀏覽:440
人力資源勞動法資料 發布:2025-05-07 02:33:54 瀏覽:839
民事訴訟法中的保全制度 發布:2025-05-07 02:17:40 瀏覽:638
社會調查方法實驗法 發布:2025-05-07 02:16:58 瀏覽:282
勞動法帶薪年假怎麼規定 發布:2025-05-07 02:10:41 瀏覽:399
勞動法退休補償規定 發布:2025-05-07 02:02:24 瀏覽:537
2013年全省單位法律知識考試試卷e卷答案 發布:2025-05-07 01:54:11 瀏覽:110
有法律援助律師可以再請律師嗎 發布:2025-05-07 01:49:21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