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民國時的大法官

民國時的大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4-02 07:15:22

『壹』 民國時期法律所認定的成年人是多少歲

1931年5月5日施行的《中華民國民法·親屬編》,是我國第一部實際施行的婚姻法,專對結屬婚年齡,1930年婚姻法規定,男子十八歲,女子十六歲方可結婚。

所以成年人應該是男18歲,女16歲。

《中華民國憲法》是1947年才開始實施,主要是規定了國家的組織形式,不涉及婚姻、民政等內容。

『貳』 民國時期比較有名的法學家有哪些

宋教仁(1882~1913),桃源縣人,字遯初,號漁父。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1899年與胡瑛、覃振、瞿方書、孫迪卿、田荊華等人由楊吉陔、陳猶龍主盟,加入會黨組織 「富有山堂」。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06年,前往東北運動馬匪,策劃東三省革命。在東北期間對間島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寫成《間島問題》一書,以確鑿證據證明延吉為中國領土。當時中國政府正為延吉的歸屬問題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苦於缺乏證據,該書為談判獲勝提供了極大幫助。1910年至1911年,與譚人鳳等組織中部同盟會,策動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武裝起義。辛亥革命後,參與籌建臨時政府,系《臨時約法》的主稿人。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農林總長等職,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代理理事長。堅持「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的主張。1913年2月4日,參、眾兩院復選結果,國民黨獲392席,占絕對多數。宋教仁希望以多數黨的地位,成立責任內閣,約束袁世凱專權。在正式國會開會之前,他親到長江流域各省宣傳演說,為建立責任內閣,實現民主政治大造輿論。1913年3月20日,國會召開前夕,被人刺殺於上海火車站,時年31歲。其著作有《間島問題》、《宋教仁集》。

覃振(1885~1947),桃源縣人,字理鳴,原名道讓。1904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次年加入同盟會,後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律系。1908年歸國,准備發動起義,事泄,被捕入獄四年。辛亥革命時獲釋,任湘、桂聯軍督戰官,繼任湖北軍政府秘書。 「二次革命」時,到湖南策動討袁(世凱),失敗後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湘支部長。後參加護法運動。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命覃振兼任總統府法制委員。1924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參加北京西山會議,與鄒魯、謝持、居正等人組成「西山會議派」,堅持反共。歷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立法院代理院長、司法院副院長等職。作為民國政府法律方面的主管官員,1934年發表了《司法改革意見書》,提倡組織法律改造委員會,提前修改民、刑訴訟法,試辦陪審制度,提高法官待遇,試辦巡迴審判,法官制服之改正,限制律師資格,酌采流刑,監獄整理等司法改革措施。並為廢除領事裁判權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2月19日,以覃振牽頭共四人在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對於撤廢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應由政府向有關各國交涉早日實施以維我法權之完整案》。1947年年4月18日,覃振病逝於上海,終年63歲。棄世時家無餘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頒國帑為之治喪,國葬於長沙嶽麓山。

黃右昌(1885~1970),石門縣人,字黼馨,筆名凄江子。1899年就讀於湖南時務學堂。1902年入日本岩倉鐵道學校,後轉入法政大學。歸國後,歷任湖南省私立及公立法政學校民法教授。民國成立後,任湖南省湖南省立第二法政學校校長。1918年4月,當選國立北京大學法科學長,兼任法律門主任。五四運動後,撤科改系,出任北京大學法律系第一任系主任,至1922年4月。同時兼本系教授,主講民法、羅馬法等課程,與王世傑等主編《北大社會科學季刊》。又兼任國立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講師等職。1930年至1947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48年9月至11月,任國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後回湖南大學法律系任教授。著作豐富,有《羅馬法與現代》、《民法詮解》、《民法詮解繼承論》、《民法釋義親屬論》等。1949年8月,他參加了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宣言的簽名。新中國建立後,他繼任湖大教授,後應國務院周恩來總理之聘,任中國文史研究館館員,1970年病逝於北京,終年86歲。

戴修瓚(1887-1957),常德縣人,字君亮。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中國公學法律系主任。1931年9月來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1933年7月繼何基鴻為法律系主任,直至抗戰爆發。長沙臨時大學時期,被選為法律教授會主席。1938年初,西南聯合大學成立,仍被推選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但迄是年7月,戴先生仍未到校。聯大常委會議決,改任燕樹棠先生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先生長期執掌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擘畫經營,多有興革。抗戰前曾在法律系主講債編總論、法院組織法、票據法、保險法等課程。長沙臨時大學及西南聯大期間,同時身兼數門課程,如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債權分論、刑事訴訟法等,愛育英才,不遺餘力。任國民黨南京最高法院法官時,曾為「七君子」辯護。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陳瑾昆(1887~1959),常德縣人。1908-1917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歸國後曾任北洋政府奉天省高等審判所推事和庭長、修訂法律館纂修、大理院推事、最高法院院長。1933年曾任國民黨政府司法官。1919-1938年間,任北京大學、朝陽大學等校教授。1946年去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就職於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和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華北人民法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第一、二、三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治法律學會理事,最高人民法院委員、顧問等職。曾參加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訂工作。他主張新中國應加強刑法的制定,司法工作應堅持審判獨立;並在犯罪因果關系問題上主張「意思自由論」,即犯罪是意思作用之結果,應有罪必罰。主要著作有:《刑法總則講義》(1934)、《刑事訴訟法通義》(1930)、《民法通義總則》(1930)、《民法通義債權總論》(1930)、《民法通義債權各論》(1931)等。主要譯著有:《民事審判實務學》(日文版)和《公證法及實務學》(日文版)等。是享譽中外的著名法學家。1959年去世。(高杉整理)

『叄』 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大師有哪些

作家有魯迅、沈從文、張愛玲、矛盾、老舍等等;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國學大師胡適、季羨林;科學家有李政道養振寧、錢學森、童第周、李思光、竺可楨 總之那個時期可謂大師雲集

『肆』 民國時期有哪些名人

民國時期時期歷史名人較多,如革命先烈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等,從事政治的於右任、孔祥熙、王士珍等,軍事方面有丁超、白崇禧、王占元等,外交人才刁作謙、王寵惠、伍朝樞等,教育方面的李石曾、李書華、章士釗等,學術學者丁謙、王國維、王式通等,以下列舉部分個人簡介:

1、【孫中山】

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伍』 民國時期最牛的人是誰呢

自古文人都恃才傲物,文人中的大牛更是桀驁不馴,性格絕對是與眾不同,歷來都不缺乏這樣不畏權貴、我行我素的牛人,民國時期的劉文典就是其中一個。

1958年7月15日,因屢遭批鬥,劉文典突發腦溢血,在昆明病逝,結束了他這傳奇的一生。

『陸』 民國時法官職務系列

民國司法官分為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大理院院長為「特任」。「簡任專」包括大理院庭長屬、推事,高等審判廳和地方審判廳廳長;總檢察廳檢察長、首席檢察官、檢察官,高等檢察廳和地方檢察廳檢察長。「薦任」包括高等審判廳、地方審判廳和初級審判廳的廳長、庭長、推事;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初級檢察廳的檢察長、首席檢察官、檢察官。此外,在法院和檢察院從事錄供、文牘、編案、會計等事務工作的書記官有「薦任」和「委任」兩種,書記員多為「委任」;但少數優秀書記員也可升至「薦任」。

『柒』 民國時期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黃興
黃興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於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湖南善化縣龍喜鄉涼塘村,原名黃軫,號杞園,字廣午,曾自署名竟武、琴五、近午、慶午等。黃興這個名字是他在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的,字克強,被後人沿用至今。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年輕時兩次鄉試未中,遂決計棄文就武,依靠淮軍統領吳長慶。1882年(光緒八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系,吳長慶受命前往鎮壓,袁世凱由李鴻章奏舉,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凱由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

蔡鍔

蔡鍔(1882-1916),中國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 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兵,失敗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4年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1911年(宣統三年)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武昌起義爆發,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響應,建立軍政府,任雲南都督。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11月潛出北京,12月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與袁軍激戰於四川瀘州、納溪。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因病赴日本就醫,不治逝世。有《蔡鍔集》、《蔡松坡集》。楹聯主要收於《蔡松坡先生聯語》。

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早年投身綠林。1902年被官府收編。武昌起義後,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力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師長,鎮壓反袁的國民黨人。袁稱帝,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戰爭失敗後撤回關外,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三省「獨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戰爭,占據山東,一度擴展到蘇、皖,直至上海。他聯合吳佩孚、閻錫山、張宗昌等,合力對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國軍總司令,宣言「反共討赤」,封閉進步報館,殺害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自稱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企圖以黃河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蔣介石統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路軍北上,直逼京、津。張作霖眼看大勢已去,於5月30日下總退卻令。因懾於東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對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諾,而激怒日本軍方,6月4日清晨,張乘車由北京回奉天經過沈陽西郊皇姑屯車站附近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葯炸成重傷,當日逝世。

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偉大的愛國者,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1901年6月4日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1919年3月,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科,畢業後歷任奉軍營、團、旅、師、軍、軍團長、空軍司令等職。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由奉系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2月,不顧日本和親日派的阻撓,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0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職。

馮國璋

馮國璋(1859~1919),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華甫(符)。河北河間人。1890年在武備學堂畢業,留堂任教習。1893年入淮軍將領聶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隨軍參加抗擊日軍。後出使日本,他留心考察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1896年回國後,將所編兵書送呈袁世凱,頗受重視,袁任用其負責訓練新軍,興辦軍事學堂。經馮之手,培養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觀念的軍官。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統領禁衛軍兼充總統府軍事處處長,雖支持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但對袁帝制心存疑慮,並借口有病拒不進京就任參謀總長。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10月國會選舉馮為副總統,當時北洋軍閥集團分化為直系和皖系,馮為直系首領。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職,馮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就任後與皖系首領、國務總理段祺瑞間的權力之爭日漸加劇。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以馮代理總統期滿,於1918年10月選舉北洋元老徐世昌為總統 ,將馮攆下政治舞台。徐世昌為了平息馮的不滿,特准馮仍節制北洋第15、16兩師。次年12月,馮國璋卒於北京。

曹錕
曹錕(1862~1938),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仲珊。天津人。生於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卒於天津。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隨軍去朝鮮,戰後投袁世凱,次年升管帶。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2年2月,曹錕縱兵嘩變,焚掠北京內外城,為袁世凱製造拒絕南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借口。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護國討袁軍興,曹率軍入川鎮壓,1916年3月與護國軍戰於敘(州)瀘(州)間,受創敗退。9月任直隸督軍。1917年7月張勛復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復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1918年2月曹南下漢口,以吳佩孚代理第三師師長兼前敵指揮,率部入岳州、占長沙、取衡陽。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系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玉祥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

吳佩孚
吳佩孚(1871~1939)中國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939年12月4日卒於北平。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淮軍。日餓戰爭爆發,赴東北刺探俄軍情報,因「功」以幫統記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中國皖系軍閥首領。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896年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兼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3年清廷成立練兵處,段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段與馮國璋、王士珍被人們稱為北洋三傑。1909年調充第六鎮統制。次年調任江北提督,加侍郎銜,駐江蘇清江。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縣夏店(今屬大悟縣)人,寄籍江夏縣(今武昌縣),祖籍江西南昌。

張勛
張勛(1854-1923)北洋軍閥。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後任副將、總兵等職,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武昌起義後,在南京屠殺民眾數千人,頑抗革命軍,敗後退至徐州一帶。為表示忠於清王朝,所部禁剪辮子,被指為「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進攻討袁軍,重佔南京。因縱兵搶掠,誤傷外僑,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世凱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為安徽督軍,繼而擴充至十三省同盟,陰謀為清室復辟。1917年6月率兵入京,解散國會,逼走總統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宣布復辟。至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所擊敗,逃入荷蘭公使館,被通緝。後病死天津。
徐世昌(1855~1939)
中國清末官僚,北洋政府總統。字卜五,號菊人,又號?齋。直隸(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成為袁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多所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徐任協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組織責任內閣,徐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力辭太保,觀望時局變化。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卜求去,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為國務卿。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盡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任職僅一月即力薦段祺瑞繼任。11月,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先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後又調解直系首領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他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斗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錕、吳佩孚逼徐去職。徐被迫回天津。晚年,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20餘種。
蔣介石
蔣介石(1887~1975)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於台北。
汪精衛
汪精衛(1883-1944)原中國國民黨副總裁,親日派首領,後為漢奸。名兆銘,字季新。生於廣東三水。 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參與組建同盟會。一度主編《民報》。 1905-1906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期間,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革命主張,抨擊清政府和改良派,產生了積極影響。 1907年隨孫中山赴南洋。 1910年3月,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

『捌』 中華民國時期法官帶假發嗎

民國時期中國的法官也沒有帶過假發,法官戴假發,是英美法系中法官的服飾,中國除香港地區以外,沒有引進使用過英美法系,始終是中國本土的司法制度,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玖』 民國時期的法律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辛亥革命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政府頒布的法規,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法規,北洋政府法規和國民黨政府法規3個部分。
臨時政府法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以後,以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史稱南京臨時政府。在它存在的短短3個月內,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許多鞏固民主共和制度、保障人權、發展資本主義和改革封建惡習的法律、法令。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關於政府組織法
1911年12月 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於1912年1月2日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次日加以修正,共 4章21條。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體制的誕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滅亡。它確定南京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政府機關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臨時大總統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臨時大總統下分設各部,部長對臨時大總統負責。參議院為行使立法權的機關。參議院成立以前,暫由各省都督府代表會代行其職權。臨時中央審判所為行使司法權的機關。南京臨時政府還於 1月30月頒布了《中央行政各部及其許可權》,起草了《各部官制通則》和各部局的官制,編定了各類官吏考試制度。在這些法令中,規定了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各部的職權范圍及官員任免辦法。臨時政府在3月10日又公布了《南京府官制》,作為改革地方政權機關的模式。

關於改革司法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3月2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3月 11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部通飭所屬禁止體罰文》,規定行政、司法官署審理案件一概不準刑訊逼供,不法刑具悉令焚毀,其罪當處笞、杖、枷號者,一律改為罰金、拘留。違反命令者褫奪公權並治罪。臨時政府還擬定了《臨時中央裁判所官制令草案》、《律師法草案》,主張建立律師制度,實行陪審和公開審判制度。

關於保障人權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 3月17日頒布《大總統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宣布廢除清朝法律中對所謂"賤民"的歧視和限制,規定水上居民(蛋戶)、"惰民"、丐戶、義民(奴)、優娼、隸卒等均享有選舉、參政、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等公民權利和自由。3月 2日和3月19日又相繼頒布《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明令禁止販賣華工,買賣人口,保護華僑,廢除奴婢賣身契約、主奴名分以及人身奴役等。臨時政府還明令取消清王朝官府中"大人"、"老爺"的稱呼,廢除跪拜禮,勸禁纏足,曉示剪辮以及禁煙、禁毒。此外還頒布了《維持地方治安臨時軍紀十二條》,強調"擁護人權為第一要義",嚴懲侵犯人民生命財產權利的行為。

振興實業
臨時政府制定了商業注冊章程、《商業銀行暫行則例》等保護工商業的法令,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農墾,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為此,還以大總統和內務部名義發布了保護人民財產的命令。凡在民國勢力范圍內,人民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無確實反對民國證據的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產,應歸該私人享有。工商企業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有權向中央平政院陳述或向都督府控告,一經調查確實,"立予盡法懲治"。

北洋政府法規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於1912年4月在北京建立了北洋政府,直至1928年6月才為北伐軍的節節勝利所迫宣告結束北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主要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約法》《中華民國憲法》、《暫行新刑律》、《刑事訴訟條例》、《民事訴訟條例》、《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等。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1913年10月31日由國會組織的憲法起草委員會三讀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天壇憲草",共11章,113條。這部憲法草案採取資產階級憲法形式,實行責任內閣制,規定了對總統任期的限制和國會對總統的牽制權。這部憲草大大妨礙了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因此,袁世凱於1914年1月14日悍然下令解散了國會,"天壇憲草"隨之成為一張廢紙。

《中華民國約法》
由袁世凱一手操縱的"約法會議"所制定,並於1914年5月1日公布,又稱"新約法",以示區別於前臨時約法。該約法分10章,68條。它以確認袁世凱專制獨裁製度為基本特徵,取消了國會制,設參政院作為總統的咨詢機構。這個約法是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反動,為袁世凱推行專制獨裁提供了法律根據。

《中華民國憲法》
1923年10月10日直系軍閥曹錕賄賂國會議員當選總統後制定公布的憲法。它以"天壇憲草"為基礎,是北洋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個憲法,共13章,141條,內容十分龐雜。這部憲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民主偽裝下實行軍閥獨裁。它羅列了一系列有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的規定。但又賦予大總統凌駕於國會之上的權力,有權停止眾議院或參議院的會議等等。此外還賦予地方軍閥極大的許可權,藉以換取對曹錕政府的支持。這部憲法隨著1924年10月直系軍閥的倒台而作廢。

《暫行新刑律》
北洋政府對《大清新刑律》(見清代法規)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刑事訴訟條例》
1921年11月14日公布,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在清末《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是中國正式公布施行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分總則、第一審、上訴、抗告、非常上訴、再審、訴訟費用、執行,共8編,514條。

《民事訴訟條例》
《民事訴訟條例》也是在清末《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於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中國正式頒布施行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計6編:總則、第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抗告程序、再審程序,以及特別訴訟程序,共755條。

《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北洋政府曾於1915年起草了民律親屬編草案,至1926年完成民律各編的起草,但一直未作為正式的民法典公布。所謂《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即《大清現行刑律》(見清代法規)中關於民事的規定。1912年 3月10日袁世凱宣告"暫行援用"前清施行之法律,也包括《大清現行刑律》民事部分。同年4月3日,參議院在《議決暫時適用前清之法律咨請政府查照辦理文》中也指出:"嗣後,凡有關民事案件,仍應照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所謂民事部分,即指《大清現行刑律》中的"服制"、"戶役"、"田宅"、"婚姻"、"錢債"等大部分或一部分,以及戶部則例的"戶口"、"民人繼嗣","田賦"中的"開墾""坍漲撥補""牧場征租"、"寺院莊田"、"撤佃條款"、"灘地征租"等有關條款,直到1929年國民黨政府公布新民法才予以廢止。

『拾』 要寫關於中華民國時期的法官制度的東西,哪裡有比較好的資料

台灣去找吧,大陸沒有的^_^

熱點內容
天林律師 發布:2025-05-02 04:52:28 瀏覽:531
銀行保險櫃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2 04:51:49 瀏覽:311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 發布:2025-05-02 04:51:40 瀏覽:335
擴大被盜價值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02 04:31:51 瀏覽:109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是什麼 發布:2025-05-02 04:18:06 瀏覽:652
公司與公司借款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2 04:13:55 瀏覽:885
經濟法多少分及格 發布:2025-05-02 04:13:20 瀏覽:325
最新勞動法第五十條 發布:2025-05-02 04:04:54 瀏覽:372
民事訴訟法第七版江偉 發布:2025-05-02 04:04:52 瀏覽:61
論述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發布:2025-05-02 04:03:13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