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直向香港派遣法官
『壹』 「馬爾維納斯群島」現屬哪個國家
馬爾維納斯群島
【名 稱】 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英國稱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
【面 積】 12173平方公里。
【人 口】 2913人(不包括軍隊,2001年)。97%是英國人後裔。講英語。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稱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總 督】 亞歷山大·唐納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馬島第31任新總督。
【簡 況】 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全境由索萊達(東福克蘭)、大馬爾維納(西福克蘭)兩大主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曲折,地形復雜,群島以北部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為主,最高峰達705米。島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緩。氣候寒濕,年平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氣多達250天左右。
阿歷史學家認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1690年,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島登陸。十八世紀中葉,法、英先後在兩個主島上建立居民點並有少量駐軍。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但英國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1820年,即阿根廷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四年後,阿宣布馬島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以最早發現為由聲稱馬島屬英國,並於1833年1月武裝佔領馬島,阿駐島總督被迫撤出。此後兩國一直對馬島主權存有爭議。1966年,阿、英就馬島歸屬問題開始談判。1981年兩國談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佔領馬島,英國宣布與阿斷交並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爭爆發。6月14日,英軍攻佔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布投降。 戰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英國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保護區,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1990年,經多次談判,阿英達成復交協議。1994年,阿將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寫入新修改的憲法中。
【政 治】 根據馬島1985年自定的憲法,馬島屬英海外領地,除外交與軍事事務外,由島民實行"自治"。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權。馬島地方政府由司法、財政、農業、漁業、礦業、教育、衛生等22個部門組成。設立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立法委員會有委員8人,由選舉產生,任期4年,在總督主持下不定期開會。立法委員會負責制定維護本島法律、秩序、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法案,但須提交英國女王,經英外交大臣批准方能生效。本屆立法委員會2001年11月經選舉產生。行政委員會由2名行政官員和3名立法委員組成,每月定期舉行會議,負責向總督提出有關行政方面的建議。總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馬島駐軍司令有權出席上述兩個委員會的會議,並有發言權。英在馬島派有駐軍1700人。
1992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一致通過由智利和委內瑞拉提出的決議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緊對話,和平解決馬島爭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保護區", 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近年來,阿英就馬島主權和地區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95年9月,阿英達成在馬島水域勘探、開採石油的協議。1999年,雙方在關於阿恢復與馬島直航、阿公民持本國護照赴馬島、石油開采、打擊非法捕魚、通訊、巡邏等領域達成協議。同年,阿英兩國海軍在南大西洋舉行了馬島交戰以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
2001年,阿政府重申對馬島享有主權,呼籲國際社會敦促英與阿重開馬島主權談判,表示願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並將依據國際法尊重島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則重申馬島主權不容談判,島上居民享有自決權的原則立場。2月,阿政府拒絕馬島當局提出的組建聯合巡邏隊,防範非法捕魚的建議,稱馬島當局不構成馬島爭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兩國達成允許兩國民用船隻在阿大陸和馬島之間直航的協議。3月,英國宣布將南喬治島的駐軍撤至馬島,阿方表示歡迎。
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國不參加的情況下,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會議每年均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關於馬島主權的決議,敦促英國政府同阿政府進行談判。1997年,第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發表最後聲明,呼籲阿英依照尊重領土完整原則盡早就馬島主權重開談判。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談判,以盡快結束馬島"殖民地狀態"。2001年6月,美洲國家組織再次敦促英阿兩國就馬島主權問題盡早重開談判。
【經 濟】 馬島蘊藏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氣。島上95%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和漁業,有綿羊71.2萬只,年產羊毛230萬公斤。工業有羊毛和漁產品加工業。馬島另一重要產業是發行郵票和紀念幣。自1987年起,馬島當局向在群島專屬區捕魚的外國漁船徵收捕魚特許稅,特許稅年均收入約2200萬英鎊。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500萬英鎊。除國防支出仍由英國負擔外,馬島當局已實現財政自理,1998~1999年度,馬島財政收入為4370萬英鎊,財政支出4480萬英鎊,赤字110萬英鎊。馬島主要出口產品為羊毛、皮革;進口日用必需品和各類生產資料。主要貿易對象是英國、智利、西班牙等。
馬島現行貨幣為"福克蘭鎊",與英鎊等值。島上電力自給自足,年發電1200萬千瓦時。共建有5座中小型機場,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飛往馬島。公路總長近440公里,主要港口為斯坦利港。
【文教衛生】 實行11年制免費義務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學,另設巡迴教師和遠程教育系統。每年選送學生去英國學習。1998年教育經費為310萬英鎊。島上有2家電台,一份周報。
島民在大部分醫療項目上享有免費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醫院,共28張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國、烏拉圭等國救治。
『貳』 陪審團的性質在法庭上的作用謝謝了
陪審團的基本作用是認定案件事實。在有陪審團的訴訟中,法官不認定事實,法官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訴訟程序,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
『叄』 對於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英國政府的態度是怎樣的
對於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英國政府表示拒絕接受,詭辯戰區不能覆蓋主權,明確表示拒絕中國軍隊在香港受降。
其實,恢復在香港的殖民統治並繼續占據是英國的既定政策。早在1943年中、英、美開羅會議上,丘吉爾曾就香港問題向蔣介石宣稱:「不經過戰爭,休想從英國拿走任何東西!」殖民主義者的嘴臉昭然若揭。
1944年初,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名叫香港計劃小組的機構,負責策劃重佔香港及恢復殖民機構的事宜,並確定了戰後武力佔領香港的方針,准備在戰爭後期用陸海空軍及預備部隊協同作戰,不惜一切代價攻佔香港。為配合軍事行動,英國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間諜。
日本投降前夕,英國外交大臣貝文通過秘密渠道,通知被日軍囚禁在港島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輔正金遜,讓他設法在日軍投降後恢復英國在香港的機構,並行使政府管理職權,直到英軍抵達香港成立軍政府為止。金遜獲釋後便向日軍提出建立以他為首的臨時政府,要求日軍維持好社會秩序,等待英軍前來受降。
8月13日,英國二軍參謀長向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下令:由英國太平洋艦隊執行重佔香港的任務。據此,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少將夏殼率領一支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為配合海軍的行動,英國還從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派出了大約一個師的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軍隊登上香港島的同時,英國在外交上為重佔香港作了准備。英國人很清楚,在中英關於香港歸屬的斗爭中,美國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天平傾向於哪一方,香港就將歸哪一方所有。因此,如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英國想重返香港是很困難的。8月18日,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英國不能接受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強烈要求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重新發布命令,讓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在中國這邊,蔣介石雖然已經集結了部隊,作好了進入香港的准備,但他卻遲遲沒有下達進軍香港的命令。鑒於英國人的態度,蔣介石真是為難。他知道,對於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只能用武力消滅之。因此,他深知一旦發動內戰,不能少了英、美兩國的援助,如若此時出兵香港,必然會與英國發生沖突,從而失去英國的支持。於是,蔣介石連續兩次聲明中國無意於以武力收復香港,希望(收回香港)這件事能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他還向美國派出了使節,去尋求美國的支持,幻想通過美國的干涉來實現香港的回歸。
『肆』 求古代各個國家曾有的風雲人物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1533~1603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燦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同時伊麗莎白由於各方面原因,如政治關系,議會否決等原因而一生未婚嫁,所以又被稱為童貞女王。
1558年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舉國一片歡騰。伊麗莎白執政不久就通過了「至高權力與同一性法案」(1559年),確立英國聖公教為正式的英國宗教。
伊麗莎白開展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1560年她締結了愛丁堡條約,該條約提出了一個與蘇格蘭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英國與法國的戰爭結束了,而且兩國的關系也得到了改善。
伊麗莎白長年不斷地發展英國海軍。1588年英國海軍與西班牙無敵艦隊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麗莎白在位的45年(從1558到1603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但是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麗莎白的主要功績可歸納如下。第一,她領導英國在沒有嚴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階段。這與德意志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那裡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喪生。由於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國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統一。第二,她執政的45年是世界上偉大民族之一的黃金時代。第三,在她執政期間,英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列強國,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一直保持著這種列強國的地位。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1837年,18的維多利亞登基,成為女王。維多利亞女王與她的表兄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成婚,維多利亞一生育有九個孩子,但由於是近親通婚,四個王子中的三個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五個公主個個健康美麗,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她們與歐洲王室聯姻的結果是使這一可怕的疾病在歐洲王室中蔓延。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人很多都和歐洲各國的王室成員結婚,正因如此,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之前,就已被稱為「歐洲的祖母」。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時,英國已經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為了滿足國家尋找原料地和銷售市場的要求,英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領。1840年英國佔領了紐西蘭,這標志著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體系形成。維多利亞時期,是大英帝國對外領土擴張最輝煌的時期,為了擴張領土,女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的經濟迅速成長,不斷繁榮強大。女王登基的時候,英國只有幾條鐵路,但她去世的時候,英國已經擁有一個連接各大城市的發達鐵路網。為了展示英國的昌盛和強大,第一次萬國博覽會於1851年在倫敦開幕,成為當時的舉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世界聞名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和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風雲人物。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國已經實行對所有小孩進行免費教育。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雖是君主立憲制度,維多利亞女王對大臣們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間,大英帝國極度擴張,達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鴉片戰爭也是在她剛即位不久發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築物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塞席爾群島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還有很多很多。
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象徵著一個時代。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國民空前團結,英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不斷壯大發展。這是女王給英國人留下的最好遺產,也是對她一生政績最有力的評價。極少有坐上帝位的女人,能像維多利亞一樣,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職責,同時又擁有如此平凡的作為女人的幸福。她統治的時期,特別是1851年以後,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六十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英國極度強盛,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科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成熟,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至今「維多利亞時代」仍被許多英國人所懷念。
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凱旋而歸。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宣布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帶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11年末,法俄關系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拿破崙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之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國最傑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國變成一個列強國的主要因素。
彼得於1672年生於莫斯科,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攝政王位。從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穩固。
1689年的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歐落後幾百年。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彼得返回俄國,為了使俄國國家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革。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他在整個在位期間都鼓勵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他的統治下,城鎮的規模擴大了,資產階級在數量上有了增長,擴大了影響。
彼得在統治期間創建了第一支規模可觀的俄國海軍,並且按西方的形式對軍隊進行改編,配備軍服和現代火器,實行西方式的軍事訓練法。彼得也使俄國的民政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包括一項明智的改革,即提升公務員要根據其工作表現,而不是其世襲地位。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歷,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紙。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於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面來說給俄國開辟了通往黑海之路。
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兩個世紀認識到使國家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彼得的遠見卓識,俄國雖然在他登基前還十分落後,但是卻有能力遠遠地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
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沿著一條否則就無法遵循的道路發展。今天西方和共產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Але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Ⅱ,1729年—1796年)
生於奧得河畔什切青市。北德意志一公爵之女,原名索非亞.奧古斯特。1745年8月與彼得三世結婚,改名為葉卡特琳娜.阿歷克賽耶芙娜。1762年6月28日在近衛軍的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廢彼得三世自立。1763年改組中央政權,高度集中沙皇專制權利。對內頒布農民必須服從地主的赦令,確認貴族對土地和農奴的壟斷權,免除貴族體刑和人丁稅。1775年鎮壓普加喬夫起義,執政期間鼓勵工商業發展,擴充軍備,建立黑海艦隊。對外進行俄土戰爭(1768—1774,1787—1791)和對瑞典的戰爭(1788—1790);三次參與瓜分波蘭(1772,1793,1795)。奪取今拉托維亞南部經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直至克里米亞的廣大地區。
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恆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葯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羅馬共和國,凱撒大帝,全名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
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
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愷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凱撒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故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有凱撒大帝之稱。甚至有歷史學家將其視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終身獨裁官的日子為羅馬帝國的誕生日。影響所及,有羅馬君主以其名字「凱撒」作為皇帝稱號;其後之德意志帝國及俄羅斯帝國君主亦以「凱撒」作為皇帝稱號。
愷撒與同時代的西塞羅被後世並稱為拉丁文學的兩大文豪,愷撒生前曾留下大量的私人信件與文章,但由於奧古斯都將愷撒神化為神君,因此絕大多數的著作都遭到了銷毀;目前愷撒主要的傳世著作是他親身經歷的戰爭回憶錄,至今仍因高度的文字水平被西方學校教育作為拉丁語教材。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
古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是一位強大的國王,一位戰無不勝的將軍,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頭頂著這些光環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 Ramesses II, Ramesses the Great)在位67年(統治時間1279 BC ~1213 BC),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這些盛譽。敵人懼怕他,臣民愛戴他,神靈保佑他。生活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法老學校」學習:10歲時在軍中任職,15歲時父親帶他參戰,以保證他將來成為一味智勇雙全的國王。 拉美西斯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就學會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作為國王所必需的兩項技能:以軍事手段征服敵方和建造王宮。無論是在征戰還是在建築方面,他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在埃及沒有一處土地不帶有他的足跡。
日本天皇,明治天皇(1852-1912)
明治天皇於1860年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慶應二(1866)年12月,也正是他十五歲那年繼承皇位。明治天皇的一生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國家誕生的同義字。
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漸趨富強,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代文學與歐式風格建築)。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中國皇帝,唐太宗(599年—649年 )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一名軍事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隋煬帝楊廣大業末年,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遂於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義寧二年(618)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封李世民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李淵詔立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後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國力強盛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
其主要政績:
第一,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用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於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第四,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
衰敗與輝煌,大唐,這個王朝,還是很爭氣,光宗耀祖、震古爍今的!
『伍』 如果英國不再向香港派遣法官,那對香港有什麼影響
英籍法官是對香港習慣法地位的確認象徵,沒有他們國際資本會有懷疑,資金安全不那麼有利(模糊的空間更少),融資就沒那麼便利。就是跳板功能削弱。里德發表了所謂的「英國法官在香港終審法院中的作用」聲明。他稱英國法官為香港終審法院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參與民事、商業,及所謂的「抗議和言論自由」案件。
欠的,早晚會讓他們還得。從一八四零算起,瓜分走了多少,必須加倍償還。他不派人來是好事,我們正好要趕他走呢?香港是中國的,要他做什麼呢、留下的火跟總有一天會燃燒起來的,就這機會一個不留。大家理智看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另外,他說不派沒有用,有很多私人自由大法官。來去自由當然也要看錢數的。這個不影響。看看《寒戰》就知道大法官的威力啦。一個日薄西山的「日不落帝國」,還活在過去的幻想中了。
『陸』 阿根廷那兒島是福克蘭還是福蘭克
馬爾維納斯群島
1 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簡稱馬島
【名 稱】 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英國稱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
【面 積】 12173平方公里。
【人 口】 2913人(不包括軍隊,2001年)。97%是英國人後裔。講英語。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稱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總 督】 亞歷山大·唐納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馬島第31任新總督。
【簡 況】 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在南美洲南端的東北方約480公里(300哩),距麥哲倫海峽(Strait of Magellan)東亦約同等距離。全境由索萊達(東福克蘭)、大馬爾維納(西福克蘭)兩大主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曲折,地形復雜,群島以北部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為主,最高峰達705米。島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緩。氣候寒濕,年平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氣多達250天左右。阿歷史學家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1690年,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島登陸。十八世紀中葉,法、英先後在兩個主島上建立居民點並有少量駐軍。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但英國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1820年,即阿根廷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四年後,阿宣布馬島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以最早發現為由聲稱馬島屬英國,並於1833年1月武裝佔領馬島,阿駐島總督被迫撤出。此後兩國一直對馬島主權存有爭議。1966年,阿、英就馬島歸屬問題開始談判。1981年兩國談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佔領馬島,英國宣布與阿斷交並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爭爆發。6月14日,英軍攻佔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布投降。 戰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英國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保護區,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1990年,經多次談判,阿英達成復交協議。1994年,阿將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寫入新修改的憲法中。
【土地】 兩個主要島嶼東福克蘭和西福克蘭以及200個左右的小島構成總計12,200平方公里(4,700平方哩)的陸地面積。首府為其唯一城鎮史坦利(Stanley,亦稱史坦利港),位於東福克蘭島上。福克蘭群島政府管轄英國屬地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South Sandwich Islands)、沙格(Shag)和克拉克(Clerke)礁,它們位於福克蘭群島東和東南方1,100∼3,200公里(700∼2,000哩)處。
最早有記載的登陸福克蘭群島者是1690年的英國船長斯特朗(John Strong),他以英國海軍官員福克蘭子爵的名字命名兩個主島間的海峽,後即成為整個群島的名稱。早期法國航海家從聖馬洛港(St. Malo)出發對群島進行探險,因此在南美洲通用馬爾維納斯群島。
兩主要島嶼的北部有東西走向的山脈,東福克蘭島的尤斯伯恩山(Mount Usborne)海拔達705公尺(2,312呎)。沿岸許多溺河谷形成有屏障的海港。覆蓋著泥煤的寬闊峽谷流有許多小河。陰涼多風的氣候使溫度平穩,僅有季節性的小變動。強勁的西風平均每小時31公里(19哩),年平均溫度約5℃(42℉),平均最高溫度9℃(49℉),最低溫度3℃(37℉)。年降雨量平均635公釐(25吋)。
島上植物低矮、濃密,分布在無天然樹木生長的草原上,以白草(Cortaderia pilosa)和岩高蘭(Empetrum rubrum)為主。牲畜放牧受到控制之處,沿海岸線和離岸小島現仍布滿叢生草(Parodiochloa flabellata)。寒冷濕潤的氣候抑制草木質的完全腐爛,從而堆積了深厚的泥煤層,當地人就用這些泥煤作燃料。
土生的陸地哺乳動物已不復可見,土生野狐業已滅絕。大約有65種不同種類的鳥,包括黑眉信天翁、福克蘭鷚、游隼和條紋長腳鷹。福克蘭是數百萬企鵝的繁殖地,其中最多的品種有岩企鵝、麥哲倫企鵝和巴布亞企鵝,還有少數的王企鵝和馬卡羅尼企鵝。海豚和鼠海豚極為普遍,南海獅和象海豹也很多。在個別僻靜的場所發現有海獺。
【居民】 居民多為英人後裔,操英語。生活方式明顯區分成小而孤立的牧羊社區和首都史坦利兩類型。2/3的人口住在史坦利,包括一些英國科學和軍事人員。
除了史坦利外,兩主要島嶼的全部土地都用於牧羊。牧羊場大小不同,或屬於個人家族,或屬於基地在英國的公司。島上共有羊70萬頭左右,年產幾千公噸羊毛和羊肉。羊毛銷往英國,是殖民地的主要資源。1851年皇家特許注冊的福克蘭群島公司在發展群島的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至今仍是該群島唯一的最大的牧羊場主。群島以牧羊為主,附近海域捕魚為輔。
島內交通有機動車和一家政府經營的航空公司。一艘海岸貨船往返於兩主要島,運送補給品和收集羊毛以便轉運英國。從福克蘭芒特普萊森特(Mount Pleasant)機場到英格蘭有途經亞森欣島(Ascension Island)的定期客運班機。良好的對外電訊通過衛星聯系。
【政府和行政狀況】 群島政府以英國國王所委任的總督為首腦,由行政議會輔佐。行政議會由高級文官和一些選舉產生的立法議會議員組成,會議仍由總督主持。群島無失業,但由於住房缺乏,故入遷移民少。社會福利制度頗佳,15歲以下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史坦利設有一所中學。史坦利還有一所醫院提供免費治療。
【歷史】 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John Davis)可能是第一個看到福克蘭群島的人。但是荷蘭人威爾德(Sebald de Weerdt)卻無可爭議地於1600年左右看到它們。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於1764年首先在東福克蘭島建立居民點。英國人是第一批於1765年在西福克蘭島定居者,但1770年被西班牙人逐出,西班牙人並於1767年左右買下法國居民點的全部產權。英國在以戰爭為威脅之後,於1771年恢復其西福克蘭島的前哨基地,1774年時又以經濟原因撤出該島,但並未放棄對其主權的要求。西班牙在東福克蘭島(它叫該島為索萊達島〔Soledad Island〕)的居民點保持到1811年。
1816年宣布脫離西班牙而獨立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於1820年宣稱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1831年,美國軍艦「勒星頓號」(Lexington)摧毀阿根廷在東福克蘭島的居民點,以報復它們非法扣留3艘在該區域獵海豹的美國船隻。1833年初英國未開一槍就把剩餘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1841年英國指派一位文職副總督至該島,至1885年,島上一個約有1,800人的英國社區已能自給。1892年福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貫反對英國佔領該群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克蘭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合國。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群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阿根廷以1493年的教宗(教皇)敕令(後經1494年的《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修訂)為依據(西班牙與葡萄牙曾據此自行瓜分新大陸),又以繼承西班牙,以群島鄰近南美洲,以結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等為理由,宣稱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群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以及決心以聯合國憲章承認的自決原則運用於福克蘭島民,宣稱對它擁有主權。英國聲稱,違背福克蘭島民的意願,將身家性命交與阿根廷統治管理,絕不是結束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
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邀請英阿舉行會談以尋求一個和平解決紛爭的辦法。這種曠日持久的討論到1982年2月還在進行,此後不久阿根廷軍政府於1982年4月2日入侵福克蘭群島,從而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 Islands War)。10星期後,戰爭結束,阿根廷部隊在史坦利向英軍投降,英軍強行重新佔領群島。英國繼續將軍隊駐扎在島上,並且強行實施軍事專區和捕魚保護區,後者離岸邊延伸相當一段距離。人口約2,379(2001,駐扎該島的英國駐軍除外)。
【政 治】 根據馬島1985年自定的憲法,馬島屬英海外領地,除外交與軍事事務外,由島民實行"自治"。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權。馬島地方政府由司法、財政、農業、漁業、礦業、教育、衛生等22個部門組成。設立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立法委員會有委員8人,由選舉產生,任期4年,在總督主持下不定期開會。立法委員會負責制定維護本島法律、秩序、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法案,但須提交英國女王,經英外交大臣批准方能生效。本屆立法委員會2001年11月經選舉產生。行政委員會由2名行政官員和3名立法委員組成,每月定期舉行會議,負責向總督提出有關行政方面的建議。總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馬島駐軍司令有權出席上述兩個委員會的會議,並有發言權。英在馬島派有駐軍1700人。1992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一致通過由智利和委內瑞拉提出的決議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緊對話,和平解決馬島爭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保護區」, 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近年來,阿英就馬島主權和地區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95年9月,阿英達成在馬島水域勘探、開採石油的協議。1999年,雙方在關於阿恢復與馬島直航、阿公民持本國護照赴馬島、石油開采、打擊非法捕魚、通訊、巡邏等領域達成協議。同年,阿英兩國海軍在南大西洋舉行了馬島交戰以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2001年,阿政府重申對馬島享有主權,呼籲國際社會敦促英與阿重開馬島主權談判,表示願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並將依據國際法尊重島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則重申馬島主權不容談判,島上居民享有自決權的原則立場。2月,阿政府拒絕馬島當局提出的組建聯合巡邏隊,防範非法捕魚的建議,稱馬島當局不構成馬島爭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兩國達成允許兩國民用船隻在阿大陸和馬島之間直航的協議。3月,英國宣布將南喬治島的駐軍撤至馬島,阿方表示歡迎。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國不參加的情況下,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會議每年均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關於馬島主權的決議,敦促英國政府同阿政府進行談判。1997年,第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發表最後聲明,呼籲阿英依照尊重領土完整原則盡早就馬島主權重開談判。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談判,以盡快結束馬島"殖民地狀態"。2001年6月,美洲國家組織再次敦促英阿兩國就馬島主權問題盡早重開談判。【經 濟】 馬島蘊藏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氣。島上95%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和漁業,有綿羊71.2萬只,年產羊毛230萬公斤。工業有羊毛和漁產品加工業。馬島另一重要產業是發行郵票和紀念幣。自1987年起,馬島當局向在群島專屬區捕魚的外國漁船徵收捕魚特許稅,特許稅年均收入約2200萬英鎊。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500萬英鎊。除國防支出仍由英國負擔外,馬島當局已實現財政自理,1998~1999年度,馬島財政收入為4370萬英鎊,財政支出4480萬英鎊,赤字110萬英鎊。馬島主要出口產品為羊毛、皮革;進口日用必需品和各類生產資料。主要貿易對象是英國、智利、西班牙等。馬島現行貨幣為"福克蘭鎊",與英鎊等值。島上電力自給自足,年發電1200萬千瓦時。共建有5座中小型機場,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飛往馬島。公路總長近440公里,主要港口為斯坦利港。
【文教衛生】 實行11年制免費義務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學,另設巡迴教師和遠程教育系統。每年選送學生去英國學習。1998年教育經費為310萬英鎊。島上有2家電台,一份周報。島民在大部分醫療項目上享有免費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醫院,共28張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國、烏拉圭等國救治。
島上的農場一景2煙台馬島:馬島為芝罘區東北海域,距離大陸最近處為6.3公里,東距崆峒島6.5公里,因為島形狀似馬而得名。該島嶼的走向為近東西,長為500米,寬190米,面積為99000平方米,岸線長1480米,最高海拔為37.7米,是斷裂分離基岩島。島上四周基岩裸露,岩性屬於石英岩,有部分地方是片麻岩。北側多峭壁,南部比較平緩,島上灌木,矮草叢生,南部有一海積沙灘。島嶼周圍水深5米左右,產牡蠣,貝類等,是近海魚蝦捕撈區。
『柒』 1944年,英國是如何佔領香港的
1944年初,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名叫香港計劃小組的機構,負責策劃重佔香港及恢復殖民機構的事宜,並確定了戰後武力佔領香港的方針,准備在戰爭後期用陸海空軍及預備部隊協同作戰,不惜一切代價攻佔香港。為配合軍事行動,英國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間諜。
日本投降前夕,英國外交大臣貝文通過秘密渠道,通知被日軍囚禁在港島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輔正金遜,讓他設法在日軍投降後恢復英國在香港的機構,並行使政府管理職權,直到英軍抵達香港成立軍政府為止。金遜獲釋後便向日軍提出建立以他為首的臨時政府,要求日軍維持好社會秩序,等待英軍前來受降。
8月13日,英國二軍參謀長向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下令:由英國太平洋艦隊執行重佔香港的任務。據此,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少將夏殼率領一支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為配合海軍的行動,英國還從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派出了大約一個師的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軍隊登上香港島的同時,英國在外交上為重佔香港作了准備。英國人很清楚,在中英關於香港歸屬的斗爭中,美國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天平傾向於哪一方,香港就將歸哪一方所有。因此,如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英國想重返香港是很困難的。8月18日,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英國不能接受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強烈要求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重新發布命令,讓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捌』 急!!關於英國對於馬島的主權問題
1 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簡稱馬島
【名 稱】 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英國稱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
【面 積】 12173平方公里。
【人 口】 2913人(不包括軍隊,2001年)。97%是英國人後裔。講英語。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稱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總 督】 亞歷山大·唐納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馬島第31任新總督。
【簡 況】 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全境由索萊達(東福克蘭)、大馬爾維納(西福克蘭)兩大主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曲折,地形復雜,群島以北部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為主,最高峰達705米。島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緩。氣候寒濕,年平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氣多達250天左右。阿歷史學家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1690年,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島登陸。十八世紀中葉,法、英先後在兩個主島上建立居民點並有少量駐軍。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但英國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1820年,即阿根廷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四年後,阿宣布馬島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以最早發現為由聲稱馬島屬英國,並於1833年1月武裝佔領馬島,阿駐島總督被迫撤出。此後兩國一直對馬島主權存有爭議。1966年,阿、英就馬島歸屬問題開始談判。1981年兩國談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佔領馬島,英國宣布與阿斷交並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爭爆發。6月14日,英軍攻佔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布投降。 戰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英國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保護區,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1990年,經多次談判,阿英達成復交協議。1994年,阿將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寫入新修改的憲法中。
【政 治】 根據馬島1985年自定的憲法,馬島屬英海外領地,除外交與軍事事務外,由島民實行"自治"。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權。馬島地方政府由司法、財政、農業、漁業、礦業、教育、衛生等22個部門組成。設立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立法委員會有委員8人,由選舉產生,任期4年,在總督主持下不定期開會。立法委員會負責制定維護本島法律、秩序、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法案,但須提交英國女王,經英外交大臣批准方能生效。本屆立法委員會2001年11月經選舉產生。行政委員會由2名行政官員和3名立法委員組成,每月定期舉行會議,負責向總督提出有關行政方面的建議。總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馬島駐軍司令有權出席上述兩個委員會的會議,並有發言權。英在馬島派有駐軍1700人。1992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一致通過由智利和委內瑞拉提出的決議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緊對話,和平解決馬島爭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絕。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保護區」, 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近年來,阿英就馬島主權和地區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95年9月,阿英達成在馬島水域勘探、開採石油的協議。1999年,雙方在關於阿恢復與馬島直航、阿公民持本國護照赴馬島、石油開采、打擊非法捕魚、通訊、巡邏等領域達成協議。同年,阿英兩國海軍在南大西洋舉行了馬島交戰以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2001年,阿政府重申對馬島享有主權,呼籲國際社會敦促英與阿重開馬島主權談判,表示願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並將依據國際法尊重島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則重申馬島主權不容談判,島上居民享有自決權的原則立場。2月,阿政府拒絕馬島當局提出的組建聯合巡邏隊,防範非法捕魚的建議,稱馬島當局不構成馬島爭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兩國達成允許兩國民用船隻在阿大陸和馬島之間直航的協議。3月,英國宣布將南喬治島的駐軍撤至馬島,阿方表示歡迎。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國不參加的情況下,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會議每年均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關於馬島主權的決議,敦促英國政府同阿政府進行談判。1997年,第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發表最後聲明,呼籲阿英依照尊重領土完整原則盡早就馬島主權重開談判。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談判,以盡快結束馬島"殖民地狀態"。2001年6月,美洲國家組織再次敦促英阿兩國就馬島主權問題盡早重開談判。【經 濟】 馬島蘊藏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氣。島上95%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和漁業,有綿羊71.2萬只,年產羊毛230萬公斤。工業有羊毛和漁產品加工業。馬島另一重要產業是發行郵票和紀念幣。自1987年起,馬島當局向在群島專屬區捕魚的外國漁船徵收捕魚特許稅,特許稅年均收入約2200萬英鎊。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500萬英鎊。除國防支出仍由英國負擔外,馬島當局已實現財政自理,1998~1999年度,馬島財政收入為4370萬英鎊,財政支出4480萬英鎊,赤字110萬英鎊。馬島主要出口產品為羊毛、皮革;進口日用必需品和各類生產資料。主要貿易對象是英國、智利、西班牙等。馬島現行貨幣為"福克蘭鎊",與英鎊等值。島上電力自給自足,年發電1200萬千瓦時。共建有5座中小型機場,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飛往馬島。公路總長近440公里,主要港口為斯坦利港。
【文教衛生】 實行11年制免費義務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學,另設巡迴教師和遠程教育系統。每年選送學生去英國學習。1998年教育經費為310萬英鎊。島上有2家電台,一份周報。島民在大部分醫療項目上享有免費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醫院,共28張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國、烏拉圭等國救治。
『玖』 二戰期間,香港被日本佔領,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不知道這段歷史
因為中國人不知道是報道這類的事很少,很少有人知道!接下來幫大家科普下歷史,勿忘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期間,香港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至25日進行了戰斗。作為太平洋沖突的開端戰役之一,日軍在對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襲擊的同一天,開始對英國殖民地發動進攻。盡管英軍駐守人數嚴重不足,但防禦力很強,但很快就被迫從大陸撤出。在日本人的追擊下,捍衛者最終不知所措。總的來說,駐軍成功地堅持了兩個多星期,最後才投降。直到戰爭結束,香港一直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
背景
1930年代後期,中日之間爆發了第二次中日戰爭,英國被迫研究其保衛香港的計劃。在研究情況時,很快發現,面對日本的堅定進攻,該殖民地將很難成立。
盡管得出了這一結論,但新的防禦線仍在繼續進行,該防禦線從杜松子酒者海灣延伸至謝爾特港。該防禦工事始於1936年,以法國馬其諾防線為模型,歷時兩年完成。這條線以新門要塞為中心,是由小路相連的要點體系。
1940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吞噬了歐洲,倫敦政府開始縮小香港駐軍的規模,以解放軍隊供其他地方使用。在被任命為英國遠東司令部總司令後,空軍元帥羅伯特·布魯克·波普爵士爵士要求對香港進行增援,因為他認為即使駐軍略有增加,在戰爭情況下,日本人的步伐也會大大放緩。盡管不相信可以無限期地佔領該殖民地,但持久的防禦將為太平洋其他地方的英國人贏得時間。
最終准備
1941年,總理溫斯頓·丘吉爾同意向遠東派遣援軍。為此,他接受了加拿大提出的向香港派遣兩個營和一個旅總部的提議。盡管缺乏一些重型裝備,但被稱為「 C-Force」的加拿大人於1941年9月抵達。與克里斯托弗·馬爾特比少將的駐軍一起,隨著與日本的關系開始動搖,加拿大人為戰斗作了准備。1938年,日軍佔領了廣州周圍的地區,為入侵做好了准備。進攻准備開始於秋天,當時部隊開始進駐。
香港之戰
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期:1941年12月8日至25日
陸軍與指揮官:
英式
州長馬克·艾奇森·楊爵士
克里斯托弗·馬特比少將
14,564名
日本
井隆中將
52,000名男士
傷亡:
英國人:2,113人喪生或失蹤,2,300人受傷,10,000人被俘
日本人:1,996人喪生,約6,000人受傷
戰斗開始
在12月8日上午8:00左右,Japanese酒高中將率領的日軍開始進攻香港。在襲擊珍珠港之後不到八個小時的時間里,日本人摧毀了駐軍的幾架飛機,很快就獲得了香港的空中優勢。人數嚴重不足,馬爾特比選擇不保衛殖民地邊界的深淳河防線,而是向杜松子酒飲酒者線部署了三個營。由於缺乏足夠的人員來全面執行防線的防禦工作,這些防禦者在12月10日日本人推翻城門要塞時被趕回。
撤退擊敗
迅速的突破使酒井感到驚訝,因為他的計劃人員預計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滲透到英國的防禦體系中。後退時,馬爾特比於12月11日開始將其軍隊從九龍撤離到香港島。在摧毀港口和軍事設施之後,最後的英聯邦部隊於12月13日離開了大陸。
少將莫德庇與日本符合投降香港,12月25日,1941年 公共領域
後果
後來被稱為「黑色聖誕節」的香港投降使英國人被俘約10,000人,戰斗中人喪生/失蹤,2,300人受傷。日本在戰斗中的傷亡人數為1,996人死亡,約6,000人受傷。在戰後的剩餘時間里,日本人佔領了殖民地,將佔領香港。在此期間,日軍佔領了當地居民。在香港取得勝利之後,日軍在東南亞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並最終於1942年2月15日佔領了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