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最高人民法院郭鋒

最高人民法院郭鋒

發布時間: 2022-08-10 02:38:04

① 明確!物業不得強制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小區唯一驗證方式

商家未經消費者同意擅自採集人臉信息進行數據分析、物業強制將人臉識別作為業主出入的唯一驗證方式 …… 解決這些糾紛有了新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8 日公布,對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小區 " 刷臉 " 進門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1.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規范人臉識別應用

最高法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一些經營者濫用人臉識別技術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事件頻發,引發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擔憂。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比如,有些知名門店使用 " 無感式 " 人臉識別技術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採集消費者人臉信息,分析消費者的性別、年齡、心情等,進而採取不同營銷策略。上述行為嚴重損害自然人的人格權益,亟待進行規制。

最高法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制定司法解釋,對人臉信息提供司法保護。解釋明確規定,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辨識或者分析,應當認定屬於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

2. 物業不得強制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小區唯一驗證方式

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一些小區引入人臉識別系統,用 " 刷臉 " 代替 " 刷卡 ",社會各界對此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將人臉識別作為住戶身份驗證方式,是一種智能化管理,可以更精準識別出入小區人員,讓小區管理更安全、更高效。也有意見認為,在錄入人臉信息時,小區物業要求人臉信息和詳細住址、身份信息相綁定,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給公民個人隱私造成損害。

最高法有關負責人表示,小區物業強制 " 刷臉 " 的問題,社會普遍關注。人臉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小區物業對人臉信息的採集、使用必須依法徵得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的同意。只有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自願同意使用人臉識別,對人臉信息的採集、使用才有了合法性基礎。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實踐中,部分小區物業強制要求居民錄入人臉信息,並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小區的唯一驗證方式,這種行為違反 " 告知同意 " 原則,群眾質疑聲較大。

我們應該擁抱新科技,但同時也要尊重人格權益。小區物業不能以智能化管理為由,侵害居民人格權益。為此,《規定》明確:" 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根據這一規定,小區物業在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錄入人臉信息時,應當徵得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的同意,對於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小區物業應當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不得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的人格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

3. 處理未成年人人臉信息,須徵得監護人的單獨同意

伴隨著人臉識別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未成年人的人臉信息被採集的場景也越來越多。未成年人的人臉信息一旦泄露,侵權影響甚至可能伴隨其一生。因此,新的司法解釋對未成年人的人臉信息保護進行了專門規定。

最高法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網路安全法》等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網路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如信息處理者處理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應當徵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要求信息處理者更正、刪除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信息處理者應當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更正、刪除。新司法解釋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從司法審判層面加強對未成年人人臉信息的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按照告知同意原則,根據第 2 條第 3 項的規定,信息處理者處理未成年人人臉信息的,必須徵得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關於具體年齡,可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網路安全法》以及將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進行認定。最高法表示,從責任認定角度看,新規結合當前未成年人人臉信息保護現狀,明確將 " 受害人是否未成年人 " 作為責任認定特殊考量因素,對於違法處理未成年人人臉信息的,在責任承擔時依法予以從重從嚴,確保未成年人人臉信息依法得到特別保護,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4. 應用程序不得強制索取非必要個人信息

長期以來,部分移動應用程序通過一攬子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 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 " 等方式強制索取非必要個人信息的問題突出,這既是廣大用戶的痛點,也是維權的難點。對此,司法解釋明確了此類處理人臉信息的新規則。

最高法表示,由於人臉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處理活動對個人權益影響重大,因此,在告知同意上,有必要設定較高標准,以確保個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合理考慮對自己權益的後果而作出同意。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規定》第 2 條第 3 項引入單獨同意規則,即:信息處理者在徵得個人同意時,必須就人臉信息處理活動單獨取得個人的同意,而不能通過一攬子告知同意等方式徵得個人的同意。最高法介紹,基於個人同意處理人臉信息的,個人同意是信息處理活動的合法性基礎。只要處理者不超出自然人同意的范圍,原則上該行為就不構成侵權行為。自願原則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個人的同意必須是基於其自願而作出。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特別是對人臉信息的處理,不能帶有任何強迫因素。如果信息處理者採取 " 與其他授權捆綁 "、" 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 " 等模式,會導致自然人無法單獨對人臉信息作出自願同意,或者被迫同意處理其本不欲提供且非必要的人臉信息。

為強化人臉信息保護,防止信息處理者對人臉信息的不當採集,《規定》第 4 條對處理人臉信息的有效同意採取從嚴認定的思路。對於信息處理者採取 " 與其他授權捆綁 "、" 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 " 等方式強迫或者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信息處理者據此認為其已徵得相應同意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 明確五類情形可以使用人臉識別

剛剛我們了解了很多對禁止使用人臉識別和限制使用人臉識別的規定,那麼是不是人臉識別一律不能用呢?什麼情形下,信息處理者可以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個人信息,新規也進行了列舉。新規明確, 有下列情形之一,信息處理者主張其不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一)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而處理人臉信息的;

(二)為維護公共安全,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

(三)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在合理的范圍內處理人臉信息的;

(四)在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處理人臉信息的;

(五)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規定》充分考量人臉識別技術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規范信息處理活動,保護敏感個人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保護人臉識別技術的合法應用。為了避免對信息處理者課以過重責任,妥善處理好懲戒侵權和鼓勵數字科技發展之間的關系,《規定》第 16 條明確了本司法解釋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規則,即:對於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的行為發生在本規定施行前的,不適用本規定。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

② 郭鋒的現任職務

2013年1月,掛職擔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③ 票據無因性原則

1、案情簡介1990年11月12日,某回收站作為付款人填寫了一張面額為100萬元、收款人為某鑄造廠的商業承兌匯票,並在承兌人處蓋了公章,匯票到期日為1991年5月13日。次日,回收站、製造廠持該匯票至某信託投資公司貼現。

投資公司扣除貼現利息56472元,943528元匯入將鑄造廠駐某市辦事處賬號。該匯票到期後,回收站無款返還。投資公司在收不回貼現款的情況下,向公安局報案。

公安局立案後,追回89700元,但認為該案雖有詐騙行為,但構不成犯罪。1992年6月4日,投資公司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回收站、鑄造廠歸還債款並賠償損失。

2、法院判決要旨法院審理後認為,回收站與鑄造廠惡意串通,開出空頭商業承兌匯票,利用貼現套取資金,應予以返還。投資公司違反《銀行結算辦法》中關於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只能在收款人的開戶行貼現的規定,造成款項不能收回,也有一定過錯,應承擔部分利息損失。

(3)最高人民法院郭鋒擴展閱讀:

相對性

雖然票據法的制定和發展,更多的是出於促進票據流通、方便商品交易、繁榮市場經濟的技術上的考慮。票據法本身亦是一種技術性較強的法律。

固然基於這種考慮,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的票據法將"方便"、"快捷"、"效率"置於比"穩定"、"安全"、"秩序"更高的地位。

所以才規定了票據的無因性原則。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方便"、"快捷"、"效率",忽視對公平和誠實信用的追求,忽視對票據使用所需"穩定"、"安全"、"秩序"的保障,也是不可取的。

正如台灣學者鍾兆民所言:"依票據法的規定,票據固為不要因證券,

若絕對堅持這一原則,亦足以妨害票據的流通性。按票據法之所以規定票據為不要因證券者,原在保護票據的流通性。若今為保障執票人之權利而輕易舍棄發票人或執票人前手權利之保護於不顧,自非本部分法條之本意。"故為追求法律的妥當性和衡平性,

在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的基礎上,兼顧該原則的效力不及之處;在對該原則進行普遍適用的同時,對該原則的例外情形予以嚴格適用,即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具有相對性的原則,才能實現票據法促進票據流通、保護交易安全的雙重立法目的。

④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 小區不得強制使用人臉識別

最高人民法院28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人臉信息提供司法保護。《規定》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規定》第1條對適用范圍做了明確規定。《規定》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因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所引起的相關民事糾紛。另外,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或者雖然沒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但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均屬於《規定》的適用范圍。

《規定》第2條至第9條主要從人格權和侵權責任角度明確了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行為的性質和責任。其中,第2條規定了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行為的認定,針對今年「3·15晚會」所曝光的線下門店在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辨識、人臉分析等行為,以及社會反映強烈的幾類典型行為,該條均予以列舉,明確將之界定為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針對部分商家採用一次概括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不合理手段處理自然人人臉信息的,第2條和第4條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對於違反單獨同意,或者強迫、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構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第5條對民法典第1036條進行細化,明確了處理人臉信息的免責事由;第6條至第9條分別規定了舉證責任、多個信息處理者侵權責任的承擔、財產損失的范圍界定以及人格權侵害禁令的適用等。

《規定》第10條至第12條,主要從物業服務、格式條款效力、違約責任承擔等角度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予以回應。針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的,第10條明確,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針對信息處理者通過採用格式條款與自然人訂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無期限限制、不可撤銷、可任意轉授權等處理人臉信息的權利的,第11條規定,自然人依據民法典第497條請求確認格式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熱點聚焦】

1.舉證責任上有無側重?

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舉證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規定》既注重權益保護,又注重價值平衡。

在權益保護方面,《規定》明確:一是合理分配舉證責任。《規定》第6條充分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濟實力不對等、專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的舉證責任。二是合理界定財產損失范圍。第8條明確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以及合理的律師費用可作為財產損失請求賠償。三是積極倡導民事公益訴訟。

在價值平衡方面,一是注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在依法保護自然人人臉信息的同時,第5條明確規定了使用人臉識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比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而處理人臉信息的;再如,為維護公共安全,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等。二是注重懲戒侵權行為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平衡。為了避免對信息處理者課以過重責任,《規定》第16條明確了本司法解釋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規則,即:對於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的行為發生在本規定施行前的,不適用本規定。

2.小區只能「刷臉」進?

物業應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

「調研中發現,群眾關心小區物業安裝人臉識別設備,集中在強制『刷臉』的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說,實踐中,部分小區物業強制要求居民錄入人臉信息,並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小區的唯一驗證方式,這種行為違反「告知同意」原則,群眾質疑聲較大。

為此,《規定》第10條第1款專門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根據這一規定,小區物業在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錄入人臉信息時,應當徵得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的同意,對於不同意的,小區物業應當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不得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的人格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

另外,為更好規范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防止其將人臉信息泄露或者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隱私,第10條第2款又進一步明確:「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存在本規定第二條規定的情形,當事人請求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3.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

強迫或變相強迫同意無效

當前,一些APP通過捆綁授權等不合理方式強制索取個人信息的現象較為突出。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說,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移動應用程序(APP)通過一攬子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方式強制索取非必要個人信息的問題比較突出,這既是廣大用戶的痛點,也是維權的難點。

《規定》根據民法典第1035條,在吸收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精神、借鑒域外做法的基礎上,明確了以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

一是單獨同意規則。《規定》引入單獨同意規則,即:信息處理者在徵得個人同意時,必須就人臉信息處理活動單獨取得個人的同意,不能通過一攬子告知同意等方式徵得個人同意。二是強迫同意無效規則。《規定》第4條對處理人臉信息的有效同意採取從嚴認定的思路。對於信息處理者採取「與其他授權捆綁」「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方式強迫或者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信息處理者據此認為其已徵得相應同意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4條的規定不僅適用於線上應用,對於需要告知同意的線下場景也同樣適用。

鏈接

八種情形處理人臉信息

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權

《規定》第2條明確:「信息處理者處理人臉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一)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辨識或者分析;(二)未公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或者未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范圍;(三)基於個人同意處理人臉信息的,未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或者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書面同意;(四)違反信息處理者明示或者雙方約定的處理人臉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等;(五)未採取應有的技術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人臉信息安全,致使人臉信息泄露、篡改、丟失;(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向他人提供人臉信息;(七)違背公序良俗處理人臉信息;(八)違反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處理人臉信息的其他情形。」

⑤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論文中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胡學軍;;解讀無人領會的語言——醫療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評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2 陳小嫦;李大平;;論醫療訴訟中的證明妨礙[J];證據科學;2010年04期
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解讀[J];法學雜志;2010年02期
4 翟志文;薛振環;;醫患訴訟因果關系證明負擔的緩和——以日本判例的分析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1年03期
5 喬世明;;試論醫療侵權鑒定製度的完善[J];法治研究;2010年11期
6 彭浩晟;;醫療損害證明責任分配規則研究[J];證據科學;2012年03期
7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醫療損害賠償調研課題組;賀榮;周繼軍;張柳青;陳特;;新形勢下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審理情況、問題與對策[J];證據科學;2011年03期
8 宋平;;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之反思與重構[J];河北法學;2010年06期
9 張新寶;明俊;;醫療過失舉證責任研究——比較法的經驗與我國的實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陳慧慧;;反思醫療侵權損害舉證責任的再分配——由《侵權責任法》第58條的法解釋延伸[J];中國衛生法制;201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4條
1 霍娜娜;論醫療糾紛證明責任的分配[D];河南大學;2011年
2 彭秋紅;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代全喜;醫療糾紛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陳今玉;論醫療糾紛損害賠償之訴的舉證責任分配[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周菁;王超;;我國法官在刑事證據法中的訴訟角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韋國猛;;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淺析——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為中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3 周阿紅;莫良元;;構建我國現代自由心證保障體系的路徑探討[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尤佳;;《侵權責任法》第24條的性質及適用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5 潘善斌;醫療事故訴訟若干問題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楊錦炎;;論訴訟證明對象——以法律方法論為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郭瑋;;論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以我國的立法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潘善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釋評[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9 張剛;王成軍;;關於構建和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法律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張文英;;網路名譽侵權行為及其責任[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劉輝;鄭在義;;民事檢察中的若干證據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趙海怡;;責任規則威懾與激勵效應的異化及矯正——兼評《侵權責任法》第七章[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楊立新;王軼;王竹;王天凡;趙可;;中國民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張保生;王進喜;吳洪淇;;中國證據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肖剛;;我國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運行失范之反思與重構[A];全國法院系統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孫世光;;生產者責任延伸法律制度的正義性分析[A];2007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卷)[C];2007年
7 陳勁梅;嚴瑛;張璦;;淺談醫患法律關系[A];第一屆航天醫院管理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8 陳宏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行政監督機制的完善——以行政訴訟視角的法律分析[A];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郭鋒;胡曉珂;;強制責任保險研究[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10 袁碧華;;特殊的普通合夥企業中的職業保險探析[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沈強;TRIPS協議與商業秘密民事救濟制度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高田甜;WTO爭端解決機制證明負擔規則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鄔先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張偉強;法律制度的信息費用問題[D];山東大學;2010年
6 劉冬京;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田園;侵權行為客觀歸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周瓊;論中國精神損害賠償的事實及相關基礎[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許俊強;目的港受領遲延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10 王錦;環境法律責任與制裁手段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滕雅婷;醫療損害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D];南京醫科大學;2010年
2 張源;專利間接侵權理論在我國適用空間的探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傅學慶;醫療過錯的判斷標准——醫療水準說[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玉英;商業廣告虛假薦證的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余暮;醫療糾紛中的侵權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葉傳祿;著作權侵權賠償責任及賠償數額的確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馬錦毅;論僱主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曹麟蔚;勞動爭議證明責任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夏路;論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趙莉穎;論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人身傷害之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霍海紅;;主觀證明責任邏輯的中國解釋[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2 肖建華;李志豐;;從辯論主義到協同主義[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侯利陽;舉證責任分配理論之重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包冰鋒;陳今玉;;醫療糾紛損害賠償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之比較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白鶴舉,李春榮;醫療訴訟中醫患雙方的舉證構成[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穆書芹;試論舉證責任倒置在醫療事故案件中的適用[J];當代法學;2002年07期
7 周團結,張建軍;論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責任歸責制度的銜接[J];當代法學;2003年02期
8 蕭曉暉,喬寧;從舉證責任倒置談防禦性醫療[J];當代醫學;2003年11期
9 肖建國;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價值蘊涵[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胡永慶;知情同意理論中醫生說明義務的構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條
1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利明;[N];人民法院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8條
1 江毅;中美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制度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丁春輝;醫患關系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寇娟;民事訴訟證明妨礙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4 孫麗華;關於民事訴訟中證明妨礙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建中;醫療糾紛中醫療機構舉證責任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6 高雲江;論醫療侵權舉證制度[D];山東大學;2010年
7 梁冬;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D];吉林大學;2010年
8 宋萍萍;論民事醫療損害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之分配[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李黎;於情;李雪梅;;淺談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J];北方經貿;2011年07期
2 王岳;;域外醫療損害之舉證責任分配比較與我國的策略[J];證據科學;2010年04期
3 王星星;;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7期
4 汪粼;;淺談民事訴訟舉證責任[J];台聲.新視角;2006年01期
5 尚江濤;;論民事訴訟舉證責任[J];法制與社會;2009年17期
6 陳建文;;論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年05期
7 彭鵬;陳三勇;伍永亮;;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探究[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年08期
8 程春華;;舉證責任分配、舉證責任倒置與舉證責任轉移——以民事訴訟為考察范圍[J];現代法學;2008年02期
9 姚丹;;淺談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J];今日科苑;2008年11期
10 應魏;;論侵犯商業秘密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8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李艷;;環境侵權案件中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分配[A];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律實踐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馬東曉;;略論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以知識產權訴訟為例[A];規劃·規范·規則——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集[C];2006年
3 梁梅;;論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倒置[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4 陳磊;周宏斌;;論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5 陳磊;周宏斌;;論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6 張桂香;郭唐軍;;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淺議[A];規劃·規范·規則——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集[C];2006年
7 許永傑;賀寶健;;舉證責任的分配與證明標準的衡量[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8 吳毅;;論法官對舉證責任自由裁量權的行使[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4年
9 傅蕾;;試論專利侵權糾紛案前調解[A];專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10 孔俊偉;鄧曉敏;;環境損害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問題——從兩份截然不同的判決談起[A];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四)[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葛梅;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03年
2 林操場 劉春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不完全免除受害人舉證責任[N];徐州日報;2006年
3 龔賽紅;國外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分配[N];健康報;2003年
4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法院 仇慎齊郭輝;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舉證責任之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7年
5 俞曉霞;特殊舉證責任分配方式運用三題[N];人民法院報;2004年
6 李燕;從一起牛官司看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06年
7 崔頌文沈金汝;舉證責任分配在庭審中的運用[N];人民法院報;2007年
8 戚新明;確認勞動關系的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10年
9 案例編寫人 雲南省巧家縣人民法院 周國祥;保險合同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及不利解釋原則的適用[N];人民法院報;2011年
10 劉雁兵 馬向征;簽名不被認可時的舉證責任分配[N];人民法院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曾冠棋;舉證責任法理探討與實證評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2 駱東平;論性騷擾糾紛的民事訴訟規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吳國喆;權利表象及其私法處置規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4 呂利秋;《行政訴訟舉證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5 宋平;醫患糾紛訴訟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6 倪靜;知識產權糾紛訴訟外解決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李新莊;我國土地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
8 胡雪梅;「過錯」的死亡[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9 顏璠;知識產權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運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劉敏;當代中國民事訴訟調解率變遷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張冬雪;醫療損害案件中的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姚旭斌;民事審判實踐視角下的舉證責任分配[D];蘇州大學;2003年
3 沈煜;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D];蘇州大學;2013年
4 王曉明;試論我國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D];西北大學;2011年
5 陳鐳;我國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6 孫衛國;論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D];鄭州大學;2007年
7 李瑞京;船舶油污損害賠償舉證責任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8 曹開旺;論我國新聞侵權法律制度之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王永軍;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製度[D];河南大學;2005年
10 劉佳;我國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⑥ 郭鋒的人物生平

從1983年開始從事票據法、公司法、證券法的理論研究,是國內中青年學者中該領域理論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主要學術觀點對國內立法、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為國內外學術界不同程度地採納或引用。2000年以來,致力於建立中國證券市場民事賠償機制,引發了眾多投資者狀告作假上市公司的浪潮,並促成和協助最高人民法院制訂頒布了關於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民事糾紛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擔任了億安科技、大慶聯誼股東民事賠償案首席律師。《遠東經濟評論》、《華爾街日報》、《光明日報》等認為其在中國證券市場發起了一場投資者保護運動。
從1986年9月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執教,並在國內高校率先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票據法、公司法、證券法三門課程,此外,還講授民法總論、民法分論、商法。共為本科生講授5門課程,研究生講授5門課程。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和最高人民法院聯合開辦的「高級法官培訓班」主講教師,還應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以及有關省市的邀請多次作專題學術報告。迄今已為數千本科生、雙學士、研究生、高級法官擔任過主講教師。指導證券法、公司法方向的研究生或碩士學位論文上百人/篇。2004年底調入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從事民商法的教學和研究。
從1987年開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起草,並是起草小組正式成員;從1986年開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起草工作;從1993年開始,參加全國人大財經委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起草工作。參加了證券法修改工作。協助最高人民法院、中國證監會起草、修訂了多部司法解釋、部門規章

⑦ 郭峰的學術成果

出版《中國資本市場若乾重大法律問題研究》、《證券投資基金法導論》、《虛假陳述證券侵權賠償》等獨著、主編、合著的專著、教材、辭典等20餘部。主編《證券法律評論》。在《中國法學》、《法學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數十家報刊發表論文、文章100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法學會、中國證監會等1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
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起草、修改工作。協助最高人民法院、中國證監會等機構起草、修訂了多部司法解釋、部門規章。

⑧ 人臉識別司法解釋

人臉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中的生物識別信息,是生物識別信息中社交屬性最強、最易採集的個人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將對個人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甚至可能威脅公共安全。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著力維護自然人人格權益,保護人民群眾「人臉」安全。
《規定》如何兼顧權益保護和價值平衡?部分小區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引發社會熱議,《規定》如何回應?一些App通過捆綁授權等不合理方式強制索取個人信息,《規定》將採取哪些司法對策?針對上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最高法研究室副主任郭鋒、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分別回答了記者提問。
注重平衡懲戒侵權和產業發展
最高法出台《規定》是如何兼顧權益保護和價值平衡的?
出台這個《規定》主要是對濫用人臉識別問題作出司法統一規定。「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是本《規定》的制定宗旨。《規定》在起草過程中緊緊圍繞這一宗旨,既注重權益保護,又注重價值平衡。
在權益保護方面,除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等內容外,《規定》還在如下方面強化對人臉信息的司法保護。
首先是合理分配舉證責任。《規定》第6條依據現有舉證責任的法律適用規則,以及民法典規定內容,充分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濟實力不對等、專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的舉證責任。
其次是合理界定財產損失范圍。除適用民法典第1182條外,考慮到侵害人臉信息可能並無具體財產損失,但被侵權人為維權支付的相關費用卻較大,如不賠償,將會造成被侵權人維權成本過高、侵權人違法成本較小的不平衡狀態。第8條明確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以及合理的律師費用可作為財產損失請求賠償。
最後是積極倡導民事公益訴訟。由於實踐中受害者分散、個人維權成本高、舉證能力有限等因素,個人提起訴訟維權的情況相對較少,而公益訴訟制度能夠有效彌補這一不足。結合人民法院審理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相關實踐,《規定》第14條對涉人臉信息民事公益訴訟予以明確規定。
在價值平衡方面,一是注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在依法保護自然人人臉信息的同時,第5條在吸收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精神的基礎上,對民法典第1036條規定進行了細化,明確規定了使用人臉識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而處理人臉信息的;再如,為維護公共安全,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等。同時,第5條通過「兜底條款」的規定,將其他免責事由適用引向民法典等法律。
二是注重懲戒侵權行為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平衡。《規定》充分考量人臉識別技術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規范信息處理活動,保護敏感個人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保障人臉識別技術的合法應用。
為避免對信息處理者課以過重責任,妥善處理好懲戒侵權和鼓勵數字科技發展之間的關系,《規定》第16條明確本司法解釋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規則,即:對於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的行為發生在本規定施行前的,不適用本規定。

⑨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的師資力量怎麼樣啊

(我是把這學校的概況寫了出來,你照著看啊)

中央財經大學為教育部直屬的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為主,文學、工學、理學等學科並重的 國家「 211 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系全國 49 所具有法律碩士( J.M )培養資格的高校之一。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成立於 2004 年,其前身為設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法教研室和成立於九十年代的法律系。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設法學本科專業, 面向全國招生, 每年招收本科學生 100 人左右 ;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法學院相繼取得經濟法學、民商法學 、國際法學、法律碩士( J.M )專業學位等四個 碩士學位授予權,每年面向全國招收 全日製法學碩士學位研究生 50 人左右,全日製法律碩士( J.M )研究生 80 人左右,並招收在職法律碩士( J.M )學員及在職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 100 餘人。 法學院設有法理學與憲法學教研室、民商法學教研室、經濟法學教研室、刑法學教研室、訴訟法學教研室、國際法學教研室、財經法律研究所、法律與經濟國際研究中心、政府采購與公共工程研究中心、《財經法學系列教材》編輯部、《財經法律評論》編輯部、《證券法律評論》編輯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診所)等機構。法學院現有教職員工 40 餘人,其中教授 8 人(含專職外 籍 教授 1 人)、副教授 17 人,教師中已獲博士學位者 21 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 3 人。

為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 優化師資結構 , 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協助辦學 , 法學院聘請了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原會長高宗澤、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任衛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胡雲騰、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副廳長文先保、司法部辦公廳副主任查慶九、中國銀監會法規部主任黃毅、中國證監會法規部主任王超、中國保監會法規部主任楊華柏、國家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局副局長陳麗潔、 中國證監會稽查一局副局長李佩霞、 法制日報副總編伍彪、民主與法制出版社總編輯郭林茂、中國律師雜志總編輯劉桂明、北京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鄭剛、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賀榮、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甄貞等一批資深法律專家為法學院兼職教授,聘請了中國銀行總行法律合規部總經理王琪、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張煒、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王醒春、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程美芬、中信實業銀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佟英、中國銀河證券有限公司副總裁湯世生等法律實務專家擔任兼職法律碩士( J.M )導師,採取不定期開設學術講座、定期開設實務類課程以及擔任 兼職法學碩士、 法律碩士( J.M )導師等方式協助開展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效果。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教育依託財經類院校的學科優勢,藉助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特點,致力於探討法學和經濟學、管理學相結合的教育與研究模式,側重培養懂法律、懂經濟、懂管理、懂外語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著力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法律顧問(公司律師)培養基地 , 近年來在培養具有復合知識結構的本科生和民商法、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財經實務特色。法學院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注重案例教學和 「 法律診所 」 教育,高度重視法律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使學生擁有發展自己的廣闊空間,以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於民主法治建設。

法學院本科課程設置既包括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的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等法學核心課程,又包括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的法律實務類課程,如公司法原理與實務、合同法原理與實務、證券法、信託法、仲裁法、企業法律實務、律師制度與律師實務、法律診所教育等;還包括突出本校特色的經濟學、管理學主要課程,如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貨幣銀行學、會計學、企業管理、資產評估、信託與租賃等。法學院本科生培養目標為:向企事業單位(尤其是金融保險業)、法律服務機構、國家行政機關(尤其是財稅審計機關)和國家司法機關輸送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歷屆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就業率始終保持在 90 %以上。

法學院經濟法學碩士點設金融法、稅法、公司企業法和 WTO 法律規則四個研究方向,民商法學碩士點設民法、商法、公司法、商事訴訟與商事仲裁等四個研究方向;國際法學碩士點設國際貿易法( WTO 法律規則)、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等三個研究方向; 法律碩士( J.M )專業學位碩士點 設公司法、金融法、國際經濟法( WTO 法律規則)等三個研究方向 。 研究生培養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培養目標為: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具有嚴謹求實的思想作風和較高的精神文明素養,能夠獨立從事法律實務工作和法學教育、研究工作,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層次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研究生課程主要有:法理學、民商法總論、物權法研究、侵權法研究、公司法專題、合同法專題、知識產權法專題、經濟法原理、金融法研究、稅法研究、市場管理法專題、證券法專題、國際經濟法專題、 WTO 規則與案例研究、國際金融法研究、企業法律實務、律師制度與律師實務等專業課程。歷屆碩士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高達 100 %。

最近五年來,法學院教師累計發表論文 500 余篇,出版專著 30 余部,出版教材(副主編以上) 30 余種。尤其是自 1997 年開始法學院與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湖南財經學院法律系(現湖南大學法學院)等單位合作,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發起編輯出版了 " 財經法學系列教材 " (全套 28 種),受到社會廣泛好評。法學院部分學術帶頭人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和學術骨幹在全國相關研究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其中有 1 人出任教育部高等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 3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 2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商法研究會理事,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民法研究會理事, 2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會理事, 1 人出任中國財稅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1 人出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秘書長, 4 人出任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還有數人在中央和北京市其他相關科研機構兼任學術職務或出任國家級資格考試命題專家組成員。多年來,法學院重點發展經濟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等學科,全力建設法律碩士( J.M )專業學位點,在證券法、政府采購法、保險法及律師實務等教學科研領域處於全國前列。

為加強我國財稅、金融法律理論與實務研究,推動我國財經管理體制的健康發展,我院決定從 2002 年起主辦 " 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 大型研討會,並於 2002 年 12 月 7 日 成功地舉辦了以「財經監管與財經法治」為主題的第一屆論壇(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2002 )和以「宏觀調控與市場規制」為主題的第二屆論壇(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2004 )。 " 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 融理論研究和實務探討為一體,以學術交流為主,是財經法律專家、財經管理人員和財經領域實務工作者發表觀點、交流思想、切磋熱點問題的場所。尤其是依託於中央財經大學雄厚的財政、經濟學科優勢,本論壇同時邀請法律界與經濟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和觀察視角診治當前我國財經領域急待解決的問題。 " 以跨學科、跨專業的方式組織財經法律方面的大型研討會,強調經濟、法律之間的融通與結合,是本論壇的突出特點。

在法律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法學院還從 2003 年開始編輯出版大型連續出版物《財經法律評論》(甘功仁、李軒主編),《財經法律評論》第 1 至 3 卷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發行;法學院還從 2004 年開始編輯出版大型連續出版物《證券法律評論》(郭鋒主編),《證券法律評論》第 4 卷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法學院還在 2004 年與瑞方合作設立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采購與公共工程研究中心,聘請美國政府采購法律專家 Daniel J. Mitterhoff( 丹尼爾 . 米德夫 ) 為專職主任,開展多方位的合作研究與對外學術交流項目。

此外,法學院還相繼與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義大利、日本以及我國台灣、香港地區眾多的高等院校和法律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不斷擴大對外交流。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期待著以 " 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 和《財經法律評論》、《證券法律評論》為媒介與社會各界建立更為廣泛的聯系,開展更為深入地合作與交流。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的前身為成立於1994年的法律系,現設有法理學與憲法學教研室、經濟法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訴訟法教研室、國際法教研室和財經法律研究所、法律與經濟國際研究中心、《財經法律評論》編輯部等教學、科研機構。該院的主要任務是結合社會對法律人才的現實需要,藉助本校經濟、管理學科優勢,致力於培養懂法律、懂經濟、懂管理、懂外語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該院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一規定設有法學本科專業,並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相繼取得經濟法學、民商法學碩士學位授予權,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該院法學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既包括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的法學核心課程,又包括突出本校特色的經濟學、管理學主要課程,以便使學生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結構更為合理,更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該院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採取多種方式廣招人才,致力於探討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相結合的教學科研模式。近年來,該院教師先後承擔了教育部、財政部、北京市等多項國家部委級科研課題,取得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在有關出版機構的大力支持下,該院自1997年開始組織編輯出版"財經法學系列教材",受到社會廣泛好評。該院自2002年開始主辦兩年一屆的大型學術研討會"中國財經法律論壇",並從2003年開始,該院與有關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大型連續出版物《財經法律評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目前,該院正致力於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相關法律機構建立更為廣泛的聯系,開展更為深入地合作與交流。
為適應現代社會對於高素質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法學院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方面,強調法律服務於經濟、服務於社會,注重法學與經濟學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突出應用型法律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擁有發展自身特長的廣闊空間。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該院開辟了第二課堂教育,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法律文化周、模擬法庭以及法律援助活動,使學生們對所學專業有了更深了解,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該院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並取得了良好成績,每年都有獲得先進班集體、優秀團支部、市、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等先進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在北京市高校計算機統考中,該院學生曾經代表學校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該院歷年均有一批本科畢業生考取北大、清華、人大、中國政法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不少同學通過了TOFEL、GRE或者雅思考試,畢業後出國留學深造。跨學科的培養背景使得該院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比一般政法院校畢業生更具就業競爭優勢,近年來"一次就業率"均在90%以上。該院畢業生主要在各級黨政機關和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以及其他事業單位的法律部門或管理部門就職,工作表現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⑩ 關於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定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先生、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先生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先生出席新聞發布會。
據發布會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41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此次發布會上也正式對外發布。這部司法解釋,是保護人民群眾「人臉」安全的重要規范性文件;是人民法院切實實施民法典,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個人信息司法保護,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司法舉措。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臉識別逐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智慧城市建設,小到手機客戶端的登錄解鎖,都能見到人臉識別的應用。在國境邊防、公共交通、城市治安、疫情防控等諸多領域,人臉識別技術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在為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臉識別技術所帶來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經營者濫用人臉識別技術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事件頻發,引發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擔憂。社會上種種行為嚴重損害自然人的人格權益,侵害其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秩序,亟待進行規制。

《規定》以 法治思想為指導,嚴格遵循民法典人格權編及相關法律的規定精神,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針對實踐中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從侵權責任、合同規則以及訴訟程序等方面規定了16個條文。

《規定》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因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所引起的相關民事糾紛。其次,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或者雖然沒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但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均屬於《規定》的適用范圍。再次,涉及的責任承擔既包括侵權責任,也包括違約責任,受侵害的權益既包括個人信息權益,也包括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等人格權以及財產權。

《規定》第2條至第9條主要從人格權和侵權責任角度明確了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行為的性質和責任。其中,第2條規定了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行為的認定,針對今年「3.15晚會」所曝光的線下門店在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辨識、人臉分析等行為,以及社會反映強烈的幾類典型行為,該條均予以列舉,明確將之界定為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針對部分商家採用一次概括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不合理手段處理自然人人臉信息的,第2條和第4條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對於違反單獨同意,或者強迫、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構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第5條對民法典第1036條進行細化,明確了處理人臉信息的免責事由;第6條至第9條分別規定了舉證責任、多個信息處理者侵權責任的承擔、財產損失的范圍界定以及人格權侵害禁令的適用等。

《規定》第10條至第12條,主要從物業服務、格式條款效力、違約責任承擔等角度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予以回應。針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的,第10條明確,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針對信息處理者通過採用格式條款與自然人訂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無期限限制、不可撤銷、可任意轉授權等處理人臉信息的權利的,第11條規定,自然人依據民法典第497條請求確認格式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第12條對自然人請求信息處理者承擔違約責任並刪除其人臉信息的情形作了規定。

此外,《規定》第13條、第14條,對相關訴訟程序進行細化規定。第15條至第16條,對涉及個人信息的死者人格利益保護、本司法解釋的施行日期以及溯及力作出明確規定。

熱點內容
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法庭 發布:2024-05-07 06:01:48 瀏覽:260
借名購房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07 05:37:32 瀏覽:839
法治視頻下載 發布:2024-05-07 05:32:18 瀏覽:827
法學考研群 發布:2024-05-07 01:40:45 瀏覽:918
勞動法暫扣工資 發布:2024-05-07 00:51:44 瀏覽:979
廣告公司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4-05-07 00:03:14 瀏覽:477
長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4-05-06 23:00:23 瀏覽:536
香港安全立法出台 發布:2024-05-06 21:38:40 瀏覽:328
銀行法律顧問律師簡介 發布:2024-05-06 21:33:09 瀏覽:862
2013經濟法游文麗 發布:2024-05-06 21:32:57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