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法治思維
A. 提升基層公務員法制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哪些
要推動基層法治政府建設,必須抓住公務員這個「關鍵」.公務員是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的骨幹力量、中堅力量.他們是否具備法治思維、法治素養以及依法辦事的能力
B.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提升基層人武部正規化建設水平
一是提升法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要以宣傳憲法為核心,加強對憲法基本原理的學習教育,切實增強基層幹部的憲法意識。同時,注重推介當前法學前沿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成果,啟迪基層幹部的法治思維,培養基層幹部對法律的興趣,引導其理解和認識法治的目的和本質特徵,奠定基層幹部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堅實基礎。二是注重法治教育領域的廣泛性。不斷拓展法治教育工作領域。比如,在法治教育的對象上,要切實將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基層一線的領導幹部納如其中,實現基層幹部法治教育工作的全員化;在法治教育環節的設置上,將法治教育工作貫穿於基層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始終,促進基層幹部進行理性反思,在直接的法治體驗中形成法治思維,掌握法治方式。三是強化工作機制的協作性。司法行政機關要加強與組織人事部門的聯動,健全並落實基層幹部學法用法制度,探索將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等考核結果作為基層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運用紀律和組織等手段督促基層幹部「真學、善用、堅守」。加強基層幹部學法用法路徑設計,細化各部門的法制宣傳教育任務,切實為基層幹部提供方便快捷的獲取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服務渠道從而以剛性制約和柔性服務的雙重機制共同促進基層幹部法治能力的提升。
(五)強化基層幹部工作力量
加強隊伍建設是促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當前,要進一步發揮專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加大隊伍培訓力度,促使其認識到領導幹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在全民普法工作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業務指導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以隊伍能力的提升推動全民普法工作的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強普法講師團隊伍建設。健全完善與律師的合作機制,不斷充實普法講師團人員力量,充分激發這支隊伍的創新熱清和工作活力,從而以其獨特的專業優勢不斷提升普法工作層次,為普法工作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機。進一步加強政府法律顧問團建設,充分發揮其作為領導幹部參謀助手的作用,並在提供法律 服務中促進基層幹部法治能力的提升。要更加重視法制宣傳新聞工作者隊伍建設,促進大眾媒體積極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我國國情、符合法治精神的法治輿論導向。此外,要加強力量整合,形成法制宣傳教育專兼職隊伍共同探討、研究推進基層幹部法治教育工作的溝通協作機制,通過基層幹部法治教育工作「金點子」評選等方式,不斷創新思路、創新舉措,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增強基層幹部法治教育工作實效,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從而切實將法治轉化為推動群眾工作實效性的時代力量。
C. 什麼是法治思維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進十八大報告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理政的一個重要規則、理念,隨著近年來的推進,正在成為從基層到中央上下一體遵循的基本規則,這意味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工作的時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等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其次是領導幹部或者是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此外,「法治思維」還表現為一種行為選擇,面臨多種問題的解決方式、手段時,領導幹部能夠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法治精神等。 理論需要聯系實際。我們就發生在廣東的「烏坎事件」來說,事後有諸多評論認為正是後期地方政府在處理問題時良好的措施以及方法轉變,才使得這起備受關注的突發事件得以完善解決。那麼在這起事件中又是如何體現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呢,我們不妨作一概括:第一,發生社會矛盾,政府首先積極主動介入,不逃避,不推諉,勇於承擔責任,與公眾溝通; 第二,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依據相關的法律分析公眾的訴求是否合法、合理; 第三,對於合法訴求應依法展開調查,在調查中公眾的參與很重要,確保調查的客觀、中立; 第四,調查情況清楚後,行政決策或者決定採取和公眾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吸納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能採納的應說明理由,避免行政專斷; 第五,信息及時有效的公開,事件調查情況等相關信息通過發布公告的形式公之於眾,確保信息的權威和准確,避免虛假信息擴散,掌握信息主動權; 第六,對於違法行為,不姑息,不放縱,應追究法律責任的依法進行,行政權力不幹預司法行為; 第七,依法維護村民自治的權利。法治思維四大評判標准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下一步在建立「法治思維」、學會「法治手段」方面,最切實的步驟是什麼從內部環境看:需要通過更多的法律知識的普及、法律知識的培訓來讓公務人員了解法律、理解法律。那麼,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長期的、常態化的、落地的包括新入職的、調任的公務人員在內的具有整體性的法治培訓,不可以是碎片化的、支離破碎的。在公務員的任職期間,每年都應該有相應的法治課程。從外部環境來看:首先是要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促進已建立起來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能夠在監督合力和實效上不斷增強。其次是加強問責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工作,如不斷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保證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監督有力有效。同時,在公務員的晉升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對他們的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如果在這方面有突出表現的,甚至可以作為提拔的條件。只有將「法治狀況」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應該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那麼,對於領導幹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運用應如何評判呢首先是法治理念的樹立。雖然我們處在轉型時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法治的發展方向是不能動搖的。其次是法律意識,應該成為領導幹部甚至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時的一個價值選擇。此外,領導幹部在處理問題時是否堅持了一些判斷標准——第一是職權的運用是否合法;第二是立法以及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第三是在行政決策時是否體現了民主參與、是否進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審查;第四是能否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行政裁量的時候是否體現了法律平等的精神、是否體現了平等的規則。
D. 如何才發揮法治在基層善治中的作用
一、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關鍵作用
堅持以進一步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觀念,加強領導幹部自身法治建設,不斷增強領導幹部法律素養,引導幹部群眾加強學習憲法法律力度,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為宗旨。加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意識,弄明白法律規定我們怎麼用權,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知曉為官做事的尺度。通過自身學習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法治建設的重要性,要始終堅持依法治鎮的根本政治方向,正確認識和把握黨與法的關系。不斷深化法治實踐,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
二、健全鄉村社會法治工作機制
推進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要與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相合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水平。積極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不斷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綜合作用,堅持做到「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後救濟」,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堅持以法治建設為基石,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時,積極推廣「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創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模式,構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大調解」體系。
三、加強鄉村社會法治文化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指引行動前進的方向。僅有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不夠的,只有人民群眾真正信仰法治,法律法規才能被真正地貫徹落實。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決摒棄人治觀念,積極運用新媒體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樹立先進法治人物,尊重法律權威,蘊育良好的法治環境。培育鄉村社會法治思維,健全鄉村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將法治宣傳教育通過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E. 基層政法工作怎樣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進平安建設
臣請為陛下解之抄:夫佛氏崇尚虛無,絕滅人輪,悻逆天理,誤天下之蒼生者也。人稟阻陽之氣,則生生化化,終始不窮,理所必有。假令盡皈佛法,則滅而不生,人無遺類,成何世界?世俗子女難育,故借佛老之教以冀延旦夕之命,出乎不得已,諒非其本心也。雖雲披緇削發,而男女之欲,人孰無之?不能遂其所願,輕則慾火煎熬,憂患病死;甚且逾牆窺隙,貪瀅犯法而不之顧。至於佛會之說,其惡尤著。科斂人財,聚集男女,陽為拜佛看經,暗裡偷情壞法,傷風敗俗,紊亂綱常,莫此為甚,其罪一也。天地生物,以滋養人群。若從釋氏戒殺之說,則獸蹄鳥跡充斥宇宙,魚蟲鱗甲填滿江河,人生又何賴焉?此堯、舜之所焦勞而治者也。坐關實無罪之四,講經為聚物之藪,持戒者是貪官污吏懺悔之私門,削發者乃強暴奸頑避罪之活路。聖人為民立教:仕祿於朝,農耕於野,商趨於市,工習於藝。
F.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治理基層工作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要以嚴肅的法規制度體系規范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行為。要堅持依章治理。緊緊圍繞黨章統籌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下力氣做好法規制度的廢改立,維護法規制度的協調統一,夯實基層治理的良法善治基礎。要堅持壓實責任。狠抓法規制度執行責任落實,對法規制度的執行進行責任分解,形成責任明確、全面覆蓋的工作體系。要堅持獎懲分明。完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評價幹部的重要依據,大力選拔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黨員幹部,同時對落實法治責任不到位的幹部進行嚴肅追責。要樹立黨規黨紀嚴於國法的意識,促使黨員幹部以模範行為為公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作出表率。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要把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重心切實轉移到服務群眾上來。要站在執政的高度統籌規劃工作。自覺審視我們的執政行為和服務方式,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最反感的事改起,從群眾最需要的事做起,用群眾接受的方式做事。要促進群眾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將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零碎經驗做法系統化,從具體工作中抽出普遍規律以法規制度的形式固化,建立健全長效常態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要運用法治手段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依法依規對基層黨組織賦權、增能、嚴管,建立「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工作機制,下派任務的同時將相應的權力和資源下放給基層;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向基層傾斜,落實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強化基層基礎保障;嚴格依法監督管理,堅持公開透明民主,為基層黨組織開展服務、推進治理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條件。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要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法治能力建設。基層黨組織要自覺樹立問題意識,直面社會深度轉型、矛盾多發易發、新老問題交織的新形勢,堅持以法治為核心,綜合運用經濟、文化、行政等多種手段,解決各種復雜矛盾和問題。要堅持開門抓基層治理,建立一套系統規范的民情民意收集、辦理、回應工作體系,把基層治理的決策實施過程轉化為爭取民心、集中民智的過程。要注重各類主體的協作,設計一套務實管用的體制機制,把各類主體的行為都置於法治框架下。要強化對黨政主體的制度約束,促使有序有度進行管理和調控;要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讓他們更加有位有為,更好發揮作用。同時,要通過法治方式規范社會個體行為,使遵紀守法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