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校訓
⑴ 對此校訓:崇德 礪志 博學 篤行的認識……要求1000字左右~跪求各路好心人提供範文……
校訓是學校規定的對學生有指導意義的語辭,它是一個學校人才培養規格簡明而又極具概括性的表述。校訓內容的確定既與學校的性質、地位有關,更與校長的辦學思想關系密切,它常常是校長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人們從校訓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校長的辦學思想和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要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學校所追求的辦學特色。因而許多學校的校長都非常重視校訓。
院領導在對我院的辦學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基於形成我院鮮明的辦學特色,提升我院的辦學地位,乃至成為師范大學的遠大理想,深感辦學理念對於整合統一全院師生從教求學意識的重要,明確提出「發展是主題,學術是根本,質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同時認為只有將辦學理念落實到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上,使之成為學生修養思想品德、規范學習生活行為的具體實踐,才能使辦學理念發揮應有的作用。而這種轉換的中介莫過於「校訓」的提出。唯如此,院領導根據師范院校的一般特點和我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崇德、勵志、博學、篤行」八個字作為我院的校訓,從而既把辦學理念轉變成了具體的可操作的評價標准,又使廣大學生明確了做人與做學問的要求和規范。
崇德。「崇」是推崇提倡的意思,「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崇德」既是為人之本,也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所在。語出老子《道德經》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尚書·周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又見《禮記·王制》「上賢以崇德」。
博學。「博學」指廣義的學習。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又見《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礪志。「礪」,是指「磨冶」、「磨煉」之意。「礪志」指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意志,成就事業。語出《尚書·費誓》:「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
篤行。「篤行」,指腳踏實地、朴實無華的作風。語出三國時期曹丕《典論·論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校訓的整體含義:激勵師生修身立德、博學專攻、磨心礪志,求真求新,德才兼備。
校風:學校以育人為本,教室以愛生為榮,學生以成才為志。所謂學校,其必有學生和老師,其依託是學校,主體是學生和老師。我們是到學校求學成才,老師教書育人,校風折射出我校的辦學理念。
學風:實事求是,勤學苦練,聯系實際,精益求精。嚴謹的學風反映了我校的辦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任務。學校的學風也展現了該校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整體素質。
校訓折射出時代的烙印,閃耀著時代的光輝,校訓是一種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它們精煉的語言揭示了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明確了我們師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師生形成昂揚向上的觀念,凝聚了師生的向心力,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優良校風的形成和學校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年輕一代秉承時代的特點,作為21世紀的新主人,對校訓所獨有的熏陶 、感染 、風化 、凝聚、 激勵和評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訓是一所學校理念和辦學育人信念的靈魂所在,是學校精神支柱的濃縮。校訓能反映時代特色和主體願望,並且校訓是一所學校最好的廣告詞。
作為學校的學生,應時刻牢記校訓。校訓在我心中,校訓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對母校最好的回報是,牢記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理念,去踐行校訓校風所闡釋的人生哲理,做一名21世紀的新青年。校訓在我心中,不能僅靠說說而已,重要的是去做,去實踐,我相信校訓折射出學校的精華,閃耀著人性化的光輝,校訓在我心中,會得到更高的升華,即愛校。我們應該做到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 求採納
⑵ 可以作為一個人行為准則的古語,詩文(中英皆可),現代出名的句子,例如大學的校訓,一切能夠作為人行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差以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莫等閉,白了(名人名言 www.haixunw.Com]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韓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蘇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靜以修身,檢以養德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⑶ 東華大學 校訓
校訓:崇德博學,礪志尚實。
崇德。「崇」是推崇提倡的意思,「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崇德」既是為人之本,也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所在。語出老子《道德經》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尚書・周書・武成》「?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又見《禮記・王制》「上賢以崇德」。
博學。「博學」指廣義的學習。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又見《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礪志。「礪」,是指「磨冶」、「磨煉」之意。「礪志」指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意志,成就事業。語出《尚書・費誓》:「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
尚實。「尚實」,指腳踏實地、朴實無華的作風。語出三國時期曹丕《典論・論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校訓的整體含義:激勵師生修身立德、博學專攻、磨心礪志,求真求新,德才兼備。
⑷ 上善若水 厚德載物是哪個大學的校訓么,還是一名古話
上善若水,是湖南理工學院的校訓。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專物」。
「上善若水」這四個屬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 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⑸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崇高的善人(聖人)就好像水。
止於至善:達到極完美的境界。專
資料拓展:
這兩屬句話出自《道德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
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⑹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是誰寫的這句話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⑺ 道德經里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句嗎
這是《周易》裡面的,《道德經》里沒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周文王姬昌《周易》。意思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的前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下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校訓,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事,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不可懶惰成性;大地吸收陽光滋潤萬物,君子應增厚美德,以身作則。 可以這樣譯為:君子應該像天體一樣運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包容。
⑻ 老子為什麼會寫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又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 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厚德載物」的含義
「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