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論道德
Ⅰ 道德經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道德經不是非黑即白的學問。唯物主義是強調物質本位的學說,它陷專入了本體論的宇屬宙本源的泥淖。唯心主義是強調了精神與意識,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精神意識的反映,所以"我思,故我在"。他們都是割裂了"人"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意識的。這是生命本性的重要特徵。這說明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還不夠深切。這兩個學說均源自西方的認知,與東方文化文明背道而馳。《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內容就說明了一切。
Ⅱ 唯物論者最根本的道德准則是什麼
唯物論者好象和道德高尚沒有必然的聯系
人都有他的世界觀,人生觀.這和家庭出生環境內,後天的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容關系.最典型的是:牛頓研究科學到最後,卻研究起"神"來.
唯物論者最跟本的一條是:物質第一,精神第二
還有就是世界是可知的.
唯物論是個人自我的信仰選擇.
有時還要結合周邊環境的,要不就"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了
Ⅲ 如何理解唯物史觀的道德起源論
一、倫理學史上的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二、道德的起源
(一)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
(二)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
(三)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
(四)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
(五)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
總之,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Ⅳ 《道德經》核心思想是什麼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
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道」,「道」又是如何體現在個人和社會上呢?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無為」!《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Ⅳ 唯物主義道德觀主要內容是什麼
要 先他後我~
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科學已經證明:人產生情緒時'確實是專有物質分泌出來屬~人在思考時'確實形成一個像腦波'電波之類的東西出來~~只要是存在的都是科學~宗教是最高的科學~比如:點石成金~神佛(包括上帝)身上有巨大的能量能夠改變原子的排列數目~~
Ⅵ 現在唯物主義選什麼道德好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道德源於社會存在,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道德介紹
(1)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
(2)道德具有以下功能
①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 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 和規范自己行為。
②調節功能
道德是 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 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 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③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 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 道德意識、 道德品質和 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 理想高尚的人。
④評價功能
道德是 公正的法官。 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 社會現象來把握 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⑤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 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 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Ⅶ 關於唯物論。一個挑戰道德的問題。菜鳥不懂請多包涵!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
Ⅷ 辯證唯物論如何看待道德
道德抄社會學是一種專業社會學理論,它研究道德發揮功能的規律和不同社會層次上的道德實踐.它的研究客體是個人、集體和其他社會同一性.道德社會學的方法論基礎是認識道德過程的和道德現象的辯證唯物論原則、對待道德生活現象的具體歷史方法、階級方法、系統方法和綜合方法.道德社會學研究道德系統的形成及其功能的發揮,道德過程以及對這一過程進行管理的條件的形成、建立和發展;它詳細分析集體和其他社會集團的道德狀況的最佳模式,揭示個人、集體和其他社會同一性的道德文化的狀況及其完善途徑.道德社會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
Ⅸ 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就是指注重物質利益的人,唯心主義就是指崇尚高尚道德的人辨析
唯物與唯心是兩個相反定義,是哲學名詞,它與人的利益道德等政冶意識無關。它反映的回是對世界如何認識答的問題,即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意識是第一性的,贊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反之,贊成世界是意識的,意識是第一性的是唯心主義,這與個人是否重視物質利益或是崇尚高尚道德沒有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