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觀
『壹』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儒家認為信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貳』 儒家倫理道德是什麼
三綱五常
這種名教(名份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回名份來教化天下,答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叄』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3)儒家道德觀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肆』 儒家人物及他們的主要道德觀
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者專「仕」也。孟子說屬:「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士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一樣,是他的職業。荀子在講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於「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一類人。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儒家學說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 儒家人物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
『伍』 儒家道德觀念的特點
儒家思想是崇尚「和」的,萬事和為貴,注重現實主義,他們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陸』 儒家道德觀有哪些表現形態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甚至於諸子百家都沒有把「道德」二字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在這個時期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就是怎樣做一個人,做一個什麼樣人的觀念。因此,出現在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的,只有君子、善人、仁人、大人、至人、聖人、真人、小人、惡人、壞人等這些具體的典型人物。
同情惻隱之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關系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去同情惻隱別人,別人也才會在你困難時同情你,幫助你,根據這種對等原則,才可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
如果是沒有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從不關心別人,別人又怎麼會來關心你呢?羞恥憎惡之心是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羞恥憎惡之心,羞恥於去傷人害人做壞事,你才會選擇一種最好的行為方式去與別人交往,才不至於引起別人的誤解而導致交往不成或事情辦不成。
如果是沒有這種羞恥憎惡之心,就會胡作非為,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破裂。謙讓之心是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謙讓之心,才會遵守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范以及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如果是沒有這種謙讓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視社會行為規范不顧,視國家法律法規不顧,只會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是非辨別之心是開啟智慧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是非辨別之心,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才能分清善惡,才不至於舍善追惡,捨本逐末。若是沒有這種是非辨別之心,你就會沒有智慧,你就會輕易相信別人而上當受騙。
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理論。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儒家的最高理想。
(三)儒家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
「天下為公」是儒家傳統的道德理想。「天下為公」意思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天下為公,徹底鏟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使百姓得到幸福。
「天下為公」的道德倫理思想,是孔子以來無數志士仁人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孔子是2000多年來中華民族最受推崇的偉大思想家,其影響已遠超出中華民族的范圍。因此,「天下為公」的思想也具有廣泛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無疑也是在繼承了包括「天下為公」在內的人類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礎之上提出來的。所以,我們公務員一定要樹立「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
我們公務員要深刻理解天下為公的思想,要牢記這些警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樹立遠大理想,並打造良好道德。
『柒』 論述儒家的主要思想觀念
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7)儒家道德觀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7、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8、清末民初:儒家學派的法脈傳人何子淵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己任,「師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與孫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驅逐韃虜,振興中華。
『捌』 道德觀是儒家的重要內容,談談你對道德觀的認識
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構建具有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本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力行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創立的儒學即被稱之為「顯學」。漢以後,儒學取得「國家意識」的合法身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構成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要構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總體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系的和諧與人際關系的和諧兩層意思。關於天人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張寓天道於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統一性中見出天道的統一性。因此,他既講「天知人」,把天擬人化、道德化;又講「人知天」,強調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動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聯系起來,主張「盡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為中介將天和人溝通和統一起來。關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稱「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樣的意思,即「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所謂「和而不同」,說的是對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這是合乎辯證法的和同觀的。所謂「過猶不及」,說的是凡事都有一個界限和尺度,達不到或超過這個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的實質乃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度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當今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既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離不開人際關系的和諧。小至家庭,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想像,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其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並最終招致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
所謂人本意識,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汲汲追求的東西。無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那樣,突出人的個性自由與解放和個體的獨立與發展。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第一,儒家並沒有完全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作用與價值,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孔子說「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實現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說「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認為「立人」、「達人」要以「己立」、「己達」為前提。孟子說「道惟在自得」,求道沒有別的途徑,全靠自身的修行和體悟。這都是對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的肯定。第二,主體理應包括個體主體和類主體,主體意識應包括個體主體意識和類主體意識。就類主體和類主體意識來說,儒家不僅不曾忽略,相反卻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把人看成是一種社會性的類存在,作為類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於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於人的家庭血緣關系,以人倫世界、人倫社會為人的生存發展的根本依託,故而人的社會價值或類主體價值較之人的自我價值或個體價值更重要。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儒家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類有著不同於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貴之處,具有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價值;強調「民為邦本」,認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國家的安寧才有保障,國家的發展才有可能;強調「民貴君輕」,認為人民、國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決於民心之向背。
『玖』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仁,是孔來子道德觀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背景: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拾』 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什麼
「內聖外王」說是盂子人治思想「聖人治世」和「賢能政治」的理論基礎,用現代的概念來表述,孟子的社會發展史觀是天才史觀,或曰英雄史觀。
孔孟都贊揚聖人治世。「聖人」這個概念,春秋以前指有高尚道德修養和聰明智慧的人。孔子把「聖人」理想化了,稱聖人是具有天賦的「不學而知,不慮而成」的智慧,又有極高道德的天才人物。在孔子言論中被稱許為「仁人」的已經很少,所謂「仁人」是能夠「博施濟眾仁民」的人,而聖人又比仁人高一格;他稱許的聖人只有堯、舜、禹、湯、文王、周公這幾位治世的政治領袖,稱頌他們一生自奉儉朴而全心全意致力於天下太平、萬民安樂。孔子慨嘆自己未見聖人,只能在夢中得見周公。他謙稱「若聖與仁,則我豈敢」?聖人,實際上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他把聖人神化了;用天生的非凡品德和智慧來理政,就是聖人治世。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聖人治世」論。但他把「聖人」從神座上拉下來,說「人人可為堯舜」,也就是人人可以學堯舜,成為聖人。
「內聖外王」實際上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思想,也是儒家信奉的價值觀。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它一方面以修身為本,引導人們提高自身的品德智慧去施行開明政治,一方面又在道義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君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