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充滿了
1. 道德經的主要智慧是什麼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德經中充滿了智慧。
《道德經》
是一部版歷朝歷代學者已經研究了兩千多權年的皇皇巨著。
內容涉及廣泛,
被譽為
「萬
經之王」
、
「網路全書」
。
《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文化史,而
且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視,
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哲學寶典。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
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僅
5000
多字辯證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
基本存在的方式,
事物的產生,
發展,
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
人生觀的基本思想。
從四大方面詮釋了自然樸素的無形之道,天地,人,萬物的有形之道,聖人內化
的人化之德,以及道德之悟修弘的化人之用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望採納答案哦
2.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老子的《道德經》充滿了樸素的辨證法思想。他善於從正反兩個方面去看問題。首先是由虛切入,從一開始就提出「有無相生」的對立統一。然後由物及人,層層深入,波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毫不留情,揭開了社會及人們行為的疤痕,確是令人震驚。
我的解讀:
老子這一章仍然是運用對比的手法,揭示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對於聖智、仁義、和巧利這三個司空見慣的推崇,依然是憤然有詞。我們可以從這短短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頗有些嚴厲的語氣。
這可以從他所處的時代來進行推測。老子當時是周朝的圖書館館長,掌管著歷代的經典文籍,這使得他得以飽覽群書,看問題自然要高於常人。他深感當時的人們處於禮崩樂壞的時代,痛感人心不古,社會上到處都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不仁不義,大行「有私」,攫取巧利。
正是在這些人人講求有私的趨勢下,周王朝也岌岌可危。因而他最後棄官不坐,騎青牛而飄然西行。痛定思疼,他便從反向推理,這一驚世駭俗結論便橫空出世。
他認為,人們對於聖、智、仁、義等過於渲染,才導致大家都去絞盡腦汁追求這些東西,從而去有私獲取各種利益。在這種風氣浸潤下,天下的盜賊也會蜂湧群起。不僅有盜財盜貨的,更有假借仁義之名做竊國大盜的。
因此,他主張徹底絕之,也就是把聖智、仁義、巧利完全拋棄掉,一切回歸人起始的純朴狀態。
我們現代人解讀這句話肯定有些不可接受。因為,大家都想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多彩的人生。證明自己沒有白白在世上走一趟。
其實,細細琢磨開來,老子實際上是一種設想,那所謂的「三個絕」,雖然語氣斬釘截鐵,也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然後棄。「三個棄」就顯得溫柔多了。你可以認為是拋棄,也可以認為是揚棄。是有所保留的拋棄。把好的有用的留下。這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只可惜,我們後來的人往往望文生義,僅從字面上理解,從而認為老子干什麼都是絕對主義,這也是後來包括以韓愈為首的儒家對他大加伐撻的原因。所以,研讀《道德經》一定要上下左右前後聯系起來,一體化精研,從認清老子的本意入手,方不誤入岐途。
要知道,他畢竟是一個人,不是神仙,他所處的現實的社會,決定了多少有些憤世嫉俗,對人們、對統治者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其本意還是想探索出一條救國救民的大道。
因此,理解了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我們就可對他的字字珠璣的文章正反兩方面去揣摩,他悟大道,我們悟他,從而汲取有益的營養。從本章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那些世俗的東西非常不以為然。拚命宣揚聖智,百姓就有智慧了嗎?講求仁義,人人都講仁義了嗎?宣染巧利,社會就安全了嗎?
幾千年的歷史表明,所有的王朝都未達到這種理想的效果,反而是越搞越亂。直到今天,我們聽到的不還是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只講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告誡?
更有老人倒地扶與不扶之爭。想想就覺可笑,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救危扶困的義舉,竟然拿來進行全網討論。這說明了什麼?不正驗證了老子當初的擔心嗎?
那麼怎麼辦呢?十二個字: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既然外在的所有的人為制定的各項清規戒律,不足以讓社會和諧安定和人民幸福富裕,那就需要哲學的力量,需要文化的滋潤,需要促使人們返樸歸真,保持純潔的本性。
歷史證明,那些繁雜的外在的條條框框,確實能對人們的行為起著一定的作用,但對於要達到建成一個理想的社會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秦朝,其法律、條例、規則,簡直多如牛毛,人人動輒得咎。秦始皇的本意是百世而致萬世而為君,結果沒幾年其後代就身死人手,被人族滅之,令人喟然嘆息。
後來漢高祖劉邦搶先於項羽入關,首先與民「約法三章」,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後來建立西漢王朝,廢除秦朝一系列的苛刻到極點的法律框框,採取與民休息的相對無為而治,社會生產力才得以極大恢復,打下了漢朝幾百年統治的堅實基礎。
可見,只要稍稍採用一點老子的理論,並加以固化和強化,那麼,國家就會得到大治,人們的心就變得相對平和。慾望就少得多。做什麼事就簡單得多。
我們常常感嘆社會復雜。那不是社會復雜,而是人心復雜。人心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利益之爭。是因為相互攀比,竟相滿足自己的私慾,才變得異常復雜。
有時,現在的人相處連鄰居都不知姓名,單位同事共事相互提防,人與人交往帶著一分警惕,都是多私多欲造成的。我們所謂的坦然,僅僅是對於特別知心人的坦然。既使是這樣 ,也未必全拋一片心的。那些曾經的閨蜜、老朋友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核心實質,就是一系列利益。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就是悟透老子的這十二字方針,並自覺落實到行動中去。因為,只有靈魂的力量,才是強大的力量,進而演變成一種信仰。
如果這個社會人人都講信仰,並且是正確的信仰,那麼,整個社會風氣一定會純朴起來,人與人之間不再你爭我奪,就余出很大的精力,致力於社會的發展,關心我們面臨的各種問題。盡管這很難,但必須去做。
如果你留意觀察一下,進行前後作一對比,就會發現許多巨大的變化。以前在飯店就餐時,拚命點菜,不點足點夠,便顯不了主人的熱情似的。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現在人們點菜,以吃飽吃好為止。既使吃不了,也逐一打包,帶回去吃。這在以前,是很丟份的事兒,現在是理所當然,人人自覺養成了習慣。這就杜絕了驚人的浪費。
以前人人以穿名牌,用名牌,追名牌為榮,現在的人們對這些奢侈品都是很淡然處之了。尤其是各級領導率先垂範,大力倡導儉朴,衣食出行都是輕車簡從,使社會相互豪華攀比風氣為之一振。
現在誰還去鬥富,炫耀,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無不側目而視,嗤之以鼻。大吃大喝之風得到有效的糾偏,所有的行為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老子是敢於把社會的醜陋的本質揭示出來,才使後來的人看到了悚目驚心的原因。就如治病一樣,只有打開胸腔,才能看到哪裡出了問題,心臟不行了,就放支架;肺部有事了,就切除病灶,腸胃消化不動了,就進行化療。總之,只有看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葯,從而葯到病除。
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盡管很虛,很尖銳,很粗魯,但是卻是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人們重又喜愛老子的真正原因吧。
3. 《道德經》這5句話處世箴言,充滿大智慧經典名言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悟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經》這5句話處世箴言,充滿大智慧,值得細細品悟!
1.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所以說,生活中出現的狂風暴雨,也許就是光明的前奏。
2.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
大丈夫持守質朴淳厚的大道,不行虛華無用的禮儀;行為忠厚朴實,摒棄浮華淺薄。
「不居其薄」是要求我們信義為上,厚道做人。
「不居其華」是要求我們莫虛榮浮誇,篤實立世。
做到這兩點,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成為有德之人。
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謹慎行事,小心處事,從一而終,就不會有失敗一說。
「慎終如始」聽起來有多簡單,做起來就有多難。如何才能在數年工作的苦乏之後,仍像一個實習生一樣富有干勁與熱情?
如何在荒廢學習多年之後,依然像個青少年一樣對知識常懷探索的激情?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仍希望諸君嘗試並堅持,做一個慎終如始的人。
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道德經》
禍與福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禍中有福,福中有禍,兩者相倚相伏,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福事的時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能一味地沉迷於其中,將福事變成禍事。
同樣的,情場失利、職場失意,也不必一味消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
難事都是從容易做起,大事都是從細小開始的。
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復著所謂平凡的小事。
得進一寸則進一寸,得進一尺便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大事終成。
註:圖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