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與法律淵源
① 法律中淵源是什麼意思
法律淵源是指具有法的效力的法律來源或淵源。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法律淵源的基本含義
- 法律淵源代表了法律存在的形式和來源,是法律權威的載體和表現形式。
- 它構成了法律體系的基礎和框架,為法律實踐提供了依據和指導。
二、正式法律淵源
- 正式法律淵源具有明文規定的法律效力,可以直接作為法律決定的依據。
- 主要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等,通常由立法機關制定或批准。
- 這些正式淵源是法律體系中的核心部分,為司法實踐提供了明確的標准和指引。
三、非正式法律淵源
- 非正式法律淵源雖然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但可能影響法律的解釋和適用。
- 包括習慣、道德觀念、社會公正觀念等,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輔助正式法律淵源進行法律解釋和適用。
- 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和公共利益,對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產生了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法律淵源是法律體系的基礎和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正式法律淵源和非正式法律淵源,共同構成了法律的來源和表現形式,為法律的制定、實施和適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
② 非正式的法律淵源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淵源一般都是指規范的效力淵源;
非正式的法律淵源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
這些非正式的法律淵源(法學理論、外國法、國際法、風俗習慣、國家政策等),在沒有正式法律依據可以適用時,就可以作為裁判依據,具有了一些法律效力;
當然這主要是在民商事領域;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③ 簡述我國的正式法律淵源的效力和位階關系
當代中國法的淵源
憲法
法律、國際條例和國際慣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
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位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④ 我國各種法律淵源形式的效力等級是什麼
根據我國法律體系的安排,各種法律淵源形式的效力等級分明,具體如下:
1. 憲法居於法律體系中的最高地位,其法律效力無可比擬,高於一切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以及其他任何規范性文件。
2. 法律次之,其效力高於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等。
3. 行政法規的法律地位低於法律,但高於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等。
4. 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相抵觸。
5.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在省級政府規章之上,但在法律和行政法規之下。
6. 省級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和較大的市政府規章。
7. 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較大的市政府規章。
8. 特殊法規,如省級經濟特區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具有高於較大市經濟特區法規的效力。
9. 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自治區內具有高於民族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效力。
在特定情況下,某些法律文件之間不具有明確的效力高低之分,例如:
1.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 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法規、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之間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 省級政府規章與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之間在省級政府規章適用的區域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綜上所述,我國法律的效力等級可以概括為:憲法至上,法律次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及地方政府規章依次排列,各自在規定的范圍內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