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立法
Ⅰ 比較中日兩國學前教育法規的特點
1、思想教育區別
中國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標「成仁」的影響,從幼兒園開始就帶有全面內發展孩子德智體容美勞的目標,雖然平時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禮儀,但是更加註重書本知識的習得。而在日本,讓孩子學會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學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禮儀與人際關系。
2、能力教育區別
日本比中國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特別設置家庭課和很多實踐課,教學生做便當、種花草、甚至讓孩子自己安裝筆記本電腦,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感悟。而中國從小學開始就進行壓迫式學習,老師將書本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中,學生靠死記硬背以及題海戰術求得高分。
(1)中日教育立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開風氣之先,成功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興民中學、石馬兩等小學等新式學校,為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寶貴人才。隨後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和加強。
Ⅱ 俄羅斯 中國教育立法對比
希望對你有幫助
俄羅斯的教育體制是由不同教育環節組成的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學校構成了不同的教育環節。俄羅斯的教育體制包括:
(1)學前教育;
(2)普通教育;
(3)中等職業教育;
(4)中等專業教育;
(5)高等專業教育;
(6)大學後專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
(7)對幹部的專業培訓和技能提高。
1、學前教育機構設有托兒所、幼兒園和托兒所-幼兒園。 托兒所招收2個月~3歲的兒童;幼兒園招收3~7歲的兒童;托兒所-幼兒園招收2個月~7歲的兒童。學前教育機構由國家、市區、村鎮以及國家機關、國營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社會團體等開辦。學前教育機構的主要任務和作用是幫助家庭教育兒童,並為有子女的婦女走向社會、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創造條件,使學齡前兒童接受正規的、全面發展的早期教育。目前,俄羅斯全國常設學前保育機構中約有800萬兒童,季節性保育機構中約有200萬兒童。
2、俄羅斯的普通教育相當於我國的普通中小學教育。普通教育是俄羅斯教育體系的中間環節,分為三個階段:
1)初級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第一階段,3-4年);
2)基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第二階段, 5年);
3)完全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第三階段,2-3年)。
上述三個階段的教育由不同類型的學校負責完成。目前,普通教育的學校大致分為如下七種:
1)普通教育學校;
2)側重某些學科的專門學校;
3)一般重點中學(多數從4、5年級開始);
4)高級重點中學(一般從8年級開始,學校或偏重文科,或偏重理科。所偏重的科目以及所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均高出普通學校很多;
5)夜校;
6)為生理、心理發展有障礙的學生開設的專門學校;
7)補習學校(為有特殊愛好和專長的學生開設的學校)。
各類普通教育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個體的智力、道德、情感和身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使學生掌握自然、社會、人和勞動的系統知識及從事獨立活動的能力。
俄羅斯聯邦《教育法》規定,初級普通教育和基礎普通教育為義務教育,學校免費為學生提供教科書和課間加餐。
近年來,俄羅斯普通教育學校每年入學的學生在200-250萬之間。其中從7歲開始接受10年普通教育的學生佔70%;從6歲開始接受11年普通教育的學生佔20%;從 7歲開始接受11年普通教育的學生佔10%。
目前,俄羅斯聯邦有普通教育學校6.8萬所, 在校學生數為2150萬人,有 550多所重點高級中學,在校學生數約為40萬人,還有900所重點完全中學,在校學生數為70多萬人,共有教師159.4萬人,其中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教師佔74.2%。此外,還有525所非國立普通教育學校,占普通教育學校總數的 0.8%,在這些學校學習的學生有 4.58萬人,占普通教育學校在校學生總數的0.2%。據統計,現在100%的學生已可接受初級普通教育和基礎普通教育。
在接受基礎普通教育後,學生開始分流。一部分升入高級中學接受完全普通教育;另一部分進入職業中學繼續學習;其餘或就業,或參加夜校和函授學校的學習。
3、 實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有三種:
(1)職業技術學校,招收普通教育學校的畢業生,修業1~2年,培養從事最簡單工種的工人;
(2)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收普通教育學校的畢業生,修業3~4年,培養技術熟練的工人,同時接受完全普通教育;
(3)技術學校,招收完全普通教育學校的畢業生,修業1~2年,培養掌握復雜技能的工人和初級技術員。
4、中等專業教育由中等技術學校、中等專科學校和其他學校實施,修業3~4年,培養具有中等專業教育程度的專業人才。
中國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學前教育 指3—5歲的兒童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過程。全國共有幼兒園111,752所,幼兒教職工90萬人,在園兒童2036.02萬人,適齡兒童入園率為43.8%。幼兒園一般由民間興辦,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滿足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需要,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正從城市向農村推進,一些鄉鎮已基本普及了學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 指6—11歲的兒童在小學接受的教育過程。全國共有小學456903所,小學教職工634.02萬人,小學生12156.71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1%。小學一般由地方政府興辦,也有個人和民間團體創辦的。
☆中等教育 指在12—17歲期間在中等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中專均屬於中等學校。普通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學制各為3年,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職業高中和中專。全國共有中等學校93968所,在校生9415.21萬人。中等學校一般由地方政府興辦。
☆高等教育 繼中等教育之後進行的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為大學、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高等學校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全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96所(截止2002年6月20日統計),民辦普通高等院校72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統計),教職工103萬人,在校生413萬人(1998年底統計數據)。成人高等院校718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統計),民辦成人高等院校4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統計),教職工20萬人。為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國家「九五」計劃期間,提出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
☆繼續教育 包括成人技術培訓、成人非學歷高等教育以及掃盲教育。全國成人技術培訓學校46萬所,在校生6293萬人;全國各類成人高等非學歷教育結業人數280萬人;成人初等學校5萬所,在校生227萬人。
Ⅲ 什麼是教育立法,我國已頒布了哪些教育法律
教育立法指的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關教育的法規。 教育的法規包括最高國家回權答力機關制定頒布的憲法中的有關教育的條款和有關教育的法律,國家地方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地方性教育法規,以及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頒布的教育命令、章程、條例、決議等規范性文件。
我國已頒布了的教育法律
1995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立法背景是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設
Ⅳ 教育立法的含義,原則
、教育立法指的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關教育的法規。 教育的法規包括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憲法中的有關教育的條款和有關教育的法律,國家地方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地方性教育法規,以及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頒布的教育命令、章程、條例、決議等規范性文件。 一般教育法規由教育行政部門執行,對教育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主要由司法部門負責。
2、教育法的基本原則,是全部教育法所應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價值准則,是制定和執行教育法的出發點和基本依據。中國教育法的基本原則首先應與中國總體法的原則相一致,即教育法要以合憲原則、民主原則、實事求是原則、法制統一原則等總體原則為指導,教育法的制定不能違背這些總體原則。在此基礎上,教育法又應反映教育的自身特點和規律,不能簡單地用總體法的原則來代替。因此,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教育法還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方向性
《教育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遵循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這一規定既指明了我國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性質,又指明了我國教育應當堅持的社會主義方向。
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包含著依法約束人們在教育活動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教育法》第七條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這一規定體現了中國教育法在堅持教育的方向性原則時,對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的高度重視。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教育應當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作出貢獻。然而,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只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除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外,人類文化還包括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這些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可以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只有在人類文化的長河中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教育還要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觀點,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成果,成為我國人民奮發向上、團結奮進的深層文化動因。
公共性
(一) 教育公共性的含義
《教育法》第八條第一款規定:「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這一規定確立了我國教育的公共性原則。教育法之所以要確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第一,教育事業是國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業。從教育的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來看,教育不僅能促進人的身心發展,還能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素質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是個體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社會、全人類發展的共同需要。
第二,個體發展的活動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教育活動作用於每一個受教育者,每一個受教育者又將自己的行為反作用於社會。因而,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個體活動也就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成為整個社會活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第三,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為社會發展作貢獻。教育工作是培養個體的具體行為,它雖然對於個體而言是謀生的手段,但對於整個教育事業來說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教育公共性原則的體現
教育的公共性原則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法》第二十五條第三款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這說明,教育法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在中國境內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都應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主要目的,堅持教育要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
第二,《教育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這一規定要求教育要對國家、人民和社會公共利益負責,保證教育制度的正常運轉。
第三,《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漢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範字。」漢語言文字是我國普遍通用的官方語言文字之一,也是國際認定的聯合國工作語言文字之一。因而,將漢語言文字規定為我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能夠滿足我國大多數人和地區的教學需要,也有利於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允許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這既是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又給予其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因此,在教學語言文字上的法律規定,體現了我國教育的公共性原則。
平等性
教育的平等性原則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受教育機會平等原則
《教育法》第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這一規定確定了公民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基本原則。
受教育機會平等原則一般包括受教育起點上的機會平等、受教育過程上的機會平等和受教育結果上的機會平等三個層面。
受教育起點上的機會平等是指每個公民在入學機會上享有平等的權利。《憲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規定,以國家大法的形式明確了公民受教育起點上的機會平等性。《教育法》第三十六條中也規定:受教育者在入學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權利。
受教育過程上的機會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有獲得教育條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對此,《〈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和《教育法》都作了相應的規定。《〈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八條規定了實施義務教育,應當為適齡兒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條件為:「(一)與適齡兒童、少年數量相適應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學設施;(二)具有按編制標准配備的教師和符合義務教育法規定要求的師資來源;(三)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能夠按照規定標准逐步配置教學儀器、圖書資料和文娛、體育、衛生器材。」同時,還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其他辦學單位應當積極採取措施,不斷改善實施義務教育的條件。」《教育法》第四十二條中規定,受教育者享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的權利。
受教育結果上的機會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後,有獲得學校和社會公正評價的平等權利。這種平等主要體現為學業成績和品行評價上的平等、進一步求學機會上的平等、就業機會上的平等等。《教育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第四十二條第(三)項規定,受教育者享有「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的權利。
(二)扶持特殊地區和人群教育原則
受教育機會平等在實踐中的體現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很不平衡,這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現象。針對我國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高,各地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狀況,教育法需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以盡快實現教育的平等性原則。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教育法則規定國家對這些地區及人群給予特殊的幫助和扶持。《教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國家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國家扶持和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這些規定有利於保障教育的平等性原則的實施。
此外,女童、流動人口子女、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也應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
終身性
隨著現代科技和現代生產的迅速發展,以及知識的爆炸性增長,為終身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誰都不可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獲得終身享用的知識,因此,必須不斷學習以補充能量。
終身教育認為:在現代科技、現代生產、現代社會條件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打破人的一生中僅限於青少年時期的正規學校教育,教育應貫穿於人的一生。為實現終身教育,要對傳統教育進行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這些教育既包括或多或少有組織、有計劃的正式教育,也包括任何場合中的、自發性的非正式教育;既包括胎教、幼教、普教、高教,也包括職教、成教及繼續教育和回歸教育;既包括就業、生計教育,也包括老年、閑暇教育等。只有不斷地建立和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促進它們的相互溝通和銜接,才能不斷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進而保證終身教育的順利實現。
Ⅵ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內權利,容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條規定:
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定: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6)中日教育立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五條規定:
1、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
3、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4、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Ⅶ 教育立法是國家立法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關教育的法律活動對嗎
教育立法是國家立法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關教育的法律活動,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Ⅷ 國外教育立法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從1817 年至19 世紀末。1817 年朱利安在他的《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 》這本小冊子中,第一個提出了「比較教育」和「比較教育學」的概念而被譽為「比較教育之父」,因此,1817 年就成為比較教育正式誕生之時。在比較教育發展第一階段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派遣到國外考察,寫成描述和評論性報告書,以達到教育借鑒的目的。這一階段還是比較教育的「初創時期」,其研究重點,是把各種描述性資料進行分類編目並加以比較 。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二階段是 20 世紀上半葉的時期。比較教育的重點從單純地、無批判地借鑒外國的教育經驗轉向對 決定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以探求改革本國教育的途徑。所以有人稱這一階段為「因素分析時代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學者康德爾、漢斯、施奈德等人都主要採用了歷史學的方法來研究比較教育。 然而這種占支配地位的歷史法,大部分是以傳統的歷史觀為依據而進行的宏觀研究,探討各國教育制度「為什 么是那樣」的理由和因素。它是一種「借用」的方法,幾乎沒有利用社會科學的見解、概念和研究成果。因此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研究仍然存在較大局限性,其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缺乏多元的科學方法來進行研究。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三階段從20 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現在。60年代以後,比較教育的研究逐漸脫離過去以歷史——因素法為主的研究,而引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 多種研究方法,所以有人稱這一時期為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在這一階段,隨著生產和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比較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多方面探索的新形勢,不僅「 引進」各種方法,而且出現了自搞一套比較教育特有研究方法的局面,因而形成了方法上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Ⅸ 世界上最早對教育進行立法的國家
英國